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BYS-14型心电脉象仪与MX-811型脉象仪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BYS-14型心脉仪和MX-811型脉象仪的性能特点和相关怀,并为脉诊的检测手段提供一些资料,用这两种仪器同时对200余例受检者进行脉图描记,从中随机抽取50例进行对照。对测定的45个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种仪器之间所测指标的相关性很显著,通过加压方式试验,发现两台仪器的一性和重复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2.
中医脉象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从脉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探头形式两方面对近20年来脉象传感器的研究及应用情况进行概述,并提出了脉象传感器研究与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脉象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概念 ,并从脉象的位、数、形、势和主病等方面 ,结合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有关内容 ,对脉象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进行了探讨。认为脉象的绝对性是一种特殊现象 ,而脉象的相对性则是一种普遍现象 ,在中医脉象的学习、研究和应用中 ,更应重视其相对性  相似文献   

4.
中医作为预防保健和疾病早期治疗的优势,已被欧美医学界逐渐认识,并开始了对中医的研究.曾经在美国多医种诊断比赛中,中医对重大疾病脉诊的结果,与多种大型诊断设备的综合诊断结果相同,震惊了美国医学界.这一神奇的诊断方式--脉诊,已成为中西方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中医心理脉象的临床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脉诊在中国有久远的历史,早在东汉就有张仲景诊脉识“诈病”之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疾病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正确感知和识别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对医学心理学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几方面对心理脉象的临床识别作初步探讨。1 心理脉象和病脉的差异心理脉象和病脉均以寸口为候诊部位。搞清心理脉象和病脉之间的差异是识别心理脉象的关键。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11 脉象信息来源不同心理脉象和病脉同出寸口,但二者信息来源不同。病脉来源于疾病造成的病理状态;心理脉象来源于人体心理生理活动。来…  相似文献   

6.
尽管脉诊客观化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脉诊仪的研发一直在不断进步,但与传统切脉方法和脉诊的诊断意义仍相差甚远。寸口脉法为历代医家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为实现寸口三部九候脉象的客观化检测,简要阐述研制寸口三部脉象仪的初步设想及其脉图信号特征的生理与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脉搏传感器、脉象信号系统是现代脉诊客观化历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脉搏传感器的仪器精密程度、脉象信号的检测质量均可能使脉诊分析结果产生误差,但目前脉搏传感器的单一研究并不能解决客观化标准无法统一的问题。本文以典型种类的脉搏传感器结合脉象信号系统的采集工具与方法,从脉搏信号分析的数字化信息、特征提取、脉象识别和脉象信息系统的种类与区别展开研究,重点介绍脉象信息分析系统中脉搏信号分析和脉象信号采集系统的种类与差异,提出脉诊多维度研究、脉搏信号侧重点不同的问题,以期为脉诊客观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脉象与心理疾病的关系,讨论了脉象对疾病的诊断及预测的作用,明确了抑郁症的脉象特征,提出了脉象预测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为以脉象为依托建立抑郁症复发风险评定量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要想切实可行地实现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 ,必须有符合中医特点的脉诊仪及相应的软件相配合 ,更要有中医特色的脉象信息分析方法。通过研究中医脉象的特点来探讨脉象客观化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在当前临床应用中主要存在四个短板:第一,由于四诊本身的局限性,导致辨证信息采集的主观性高;第二,教科书式的辨病加辨证分型论治容易导致辨证的教条化倾向,使临证失去思维的活跃性;第三,四诊症状的辨证分类提纲,会导致一些更重要、更能反映身体最主要矛盾的症状或脉象被忽视;第四,平面化判断四诊信息,会导致病证的主次缓急分不清。针对这些短板,本文提出了"辨变证以论治":第一,着眼于脉诊;第二,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第三,辨标本缓急,治有先后;第四,辨证要有时空观念,治疗要有主次;第五,临床不要囿于四诊和局限于辨证论治,要善于利用现代医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脉象识别体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诊是中医四诊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脉象能传递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从脉象识别体质的理论基础、不同体质间脉象的分析,以及体质脉象相关的临床运用进行论述,认为从脉象判别体质的偏颇并获取相应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可作为治疗疾病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任何人任何时候的脉象都应俱有位、数、形、势诸要素,即"脉素"。脉素既是对脉象不同方面性质的定性,又是对同一方面性质不同程度和不同大小的定量。对于脉素量度的大小等级,笔者以为可用"脉素值"来表示,而其变量至少有七个,即脉位的浮沉、脉率的数迟、脉体的长短、脉幅的大小、脉势之滑涩、脉力的强弱、脉律的至止。脉象这样一个复杂的多变量系统,可以利用数学上的"多变量样本的图分析法"制成"脉象雷达图",从而促进临床脉诊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中医教学中脉诊教学难度大,学习者仅凭教师讲授,个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实践中摸索,缺乏对脉诊指感的直观、感性的认识。因此研制中医脉象模拟仪有其必要性。现就脉象模拟仪研制的必要性与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对中医脉诊的发展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健康人群不同性别及左右手"寸口"关部脉象及脉图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健康大学生共5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用DDMX-100型单道脉象仪采集受试者左右手关部脉象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以平脉、滑脉为多见,女性以平脉或平弦脉为多见;男性、女性右手脉图参数h3、h3/h1显著低于左手(P〈0.05),h5、h5/h1显著高于左手(P〈0.05),提示男女右手动脉血管壁的紧张性和外周阻力均低于左手;男性左右手脉图参数h1、h5均高于女性,t4、w/t均低于女性,提示男性左心室的射血功能强、心输出量大、动脉管壁顺应性好。结论:男女右手动脉血管壁的紧张性与外周阻力均低于左手;男性左心室的射血功能及动脉管壁顺应性均优于女性,研究结果与中医经典脉学理论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5.
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认为,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四大方法,并有“神圣工巧”之说。切,指切,指脉诊。系统辨证脉学来自传统脉学,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要素是整体与元素的关系,辨证脉学是在传统脉学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变化与舌下脉象的关系。方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68例按照舌下脉象病理改变的积分进行分组,与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清总补体、免疫球蛋白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舌下脉象积分增加与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的大部分指标呈正相关性,与血清总补体、免疫球蛋白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舌下脉象是早期诊断支气管哮喘“瘀血”指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虚寒证脉象的特点及脉图参数的变化规律,为提高虚寒证的临床辨证水平、促进中医脉诊客观化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ZM—Ⅲc型智能化中医脉象仪采集病例684例,筛选出虚寒证病例124例,其中心阳虚组29例、脾阳虚组31例、肾阳虚组33例、肿瘤病组31例;另采集相应年龄的正常人脉象4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对各组脉象的检测、记录,进行比较分析。结暴:虚寒证组脉图特征参数与正常人组比较,t1增大,脉波幅值h1、h5降低,脉图面积As、Ad减小,h3/h1、h4/h1值增加,h5/h1降低为负值,w1、w1/t值增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4个不同病种的虚寒证脉图参数的变化趋势均符合虚寒证总体的脉图参数变化曲线;虚寒证不同病种组间的脉图参数比较分析也存在差异。结论:通过对正常人和中医虚寒证者脉象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的脉图特征参数有显著差异,从而提示脉图特征参数可以作为虚寒证辨证的客观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王迎春 《中医学报》2016,(4):539-541
肝郁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证候,通常认为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在治疗肝郁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肝郁证以脉象和症状为依据,分为郁在本经、郁在脾胃、郁在上焦和郁在下焦几种情况,根据肝郁部位和脉证,分别选取不同的解郁药物。一般来说,香附、木香、川芎是通用的疏肝药物。郁在脾胃可用青皮、吴茱萸、川楝子;郁在上焦可选郁金、石菖蒲、远志、龙骨、牡蛎、旋覆花等;郁在下焦可选小茴香、乌药等。另外,像桂枝、贝母等药物,也有很好的疏肝功效。  相似文献   

19.
《难经》脉法继承了《黄帝内经》中诸多的脉学理论,如寸口理论、五脏虚损的顺序、三阴三阳之王脉、脉之阴阳、色脉相应、四季之脉象等。《难经》还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脉法进行了创新。在诊脉部位上,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将各脏腑病变分候于寸口部位;在脉象浮沉、迟数与脏腑的关系上,认为数脉为腑病,迟脉为脏病;在脉象变化与阴阳的关系上,强调在诊脉时,要注重阴阳脉象的变化,进一步判断疾病的转归;在脉象变化与五行的关系上,认为某一部位脉象的变化不仅能判断其所主脏腑的病变,亦可结合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推测相关脏腑的病变;在尺脉变化与元气的关系上,认为元气的盛衰主要与尺脉变化息息相关,其脉象的强弱可提示元气的盛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