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治未病”中心.专门针对亚健康状态人群的需要.解决3个层面的问题,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理论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其主要思想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3个层次,运用"治未病"理论进行疾病的全过程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及病理机制尚未明确。基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结合内异症的发病特点及病机转化规律,研究内异症的防治方法,旨在为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提供治疗思路与选择。  相似文献   

3.
针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预防思想的文献梳理为基础,对针刺及艾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作了初步研究,得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与现代主张的三级预防概念十分相似,以及古人“治未病”十分倚赖于针灸疗法,但在具体应用中,艾灸应用则多于针刺应用的结论。从而加深了针灸治未病这一理论的系统性理解,以期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使之具有更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治未病”思想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特点,阐述类风湿关节炎的防治中"治未病"理论的具体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类风湿关节炎的防治,可有效预防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或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白娟  禄保平 《中医学报》2016,(6):818-821
情志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瑰宝之一,以其指导临床,与"治未病"紧密结合,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其效力,能够指导治未病理论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以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个体健康状态全面系统管理,它要求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心身健康。概言之,"治未病"就是追求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状态不止是机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坐月子"的习俗流传至今有其特殊的价值,作者认为中国特色"坐月子"是对"治未病"理论的实践和应用。主要从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角度对中国特色"坐月子"分析和总结,从而有利于中国特色"坐月子"更科学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适应自然,调和阴阳;调摄精神,怡情养性;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择时用药,防患未然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措施;既病之后则当务之急是早期诊治,救于萌芽;疾病深入,控制传变;瘥后调养,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适应自然,调和阴阳;调摄精神,怡情养性;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择时用药,防患未然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措施;既病之后则当务之急是早期诊治,救于萌芽;疾病深入,控制传变;瘥后调养,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代谢综合征(MS)以肝肾阴虚为本,痰瘀互结为实,发展到后期,邪气深入,渐入脉络,致使脉络瘀阻不通,继而发生心脑血管靶器官损害。从治未病中寻求防治MS的策略:一是应当增加治未病研究的关注度与投入;二是需要选择治未病研究的方法与内容。对在不同阶段的MS患者的防治寻求不同的治未病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以中医治未病之养生内涵,根据四时、阴阳变化揭示中医治未病养生的相关理论及"治未病"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治未病干预防治的着眼点在于"消患于未兆""济嬴列以获安"。通过养生健体,消除未起之患的使动、促发因素,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体证合一,实施早起干预、治疗,防止其向疾病的转换。更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来调养精神情志和生活起居,使体健神旺,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最终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养生保健目的。  相似文献   

11.
"和法"即用升、降、收、散的药物,调节少阳或厥阴阴阳交接的枢转作用,使机体脏腑关系协调,气血流畅,达到阴阳平衡的一种治疗方法,包括"和少阳法"及"和厥阴法",其实质是针对枢机为病而设的一种治法,故在临床上不能不辨病机随意运用。和解剂的代表方剂有和少阳之小柴胡汤、和厥阴之乌梅丸、和少阳厥阴之四逆散,此三方枢机病位特殊,用药多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但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并不等于"和法"。"和法"的临床应用一定要符合枢机为病的病机特点,和而有据,勿使之过泛,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12.
"分消走泄法"源于《黄帝内经》,方出仲景,法于北齐,详于清代,而明确提出者乃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分消走泄法"对应疾病为暑温、湿温、湿病等,而其对应之证,乃湿热证。湿浊之邪所盘踞之处均以脾胃为主,旁及于肝,上及于肺,下及于肾,即盘踞中焦,上蒙下注,涉及肺肾。针对湿热病机,"分消走泄法"用药以"轻灵"取胜。"轻灵"二字,不但指药物气味与质地"轻灵",还指药物剂量"轻灵"。临证应圆机活法,精简扼要,力求"轻灵中求纯正"。  相似文献   

13.
骨性关节炎以脾肾两虚为本,气滞、瘀血、水湿、痰浊为标,病变过程中,滑膜病变是促进骨性关节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该病治疗上应注重补肾健脾、理气化瘀、利湿祛痰等各种治法相结合,标本兼治,抑制滑膜病变,延缓骨性关节炎发展进程。同时应进一步研究疗效机制及作用靶点,指导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对健康要求的提高,现代医疗正从以临床治疗为中心的模式向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及参与性的"4P"模式转变.为了加强中医药预防疾病的作用,中医提出了状态学说,将人群分为"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三类,"欲病态"又被称为前证.前证的提出具化了治未病思想,且为构建中医健康管理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前证的临床应用体现在...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治未病"其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不断完善。所谓"未病"有3层含义:未患病的健康状态、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疾病进程中邪气将要累及的状态。总结起来,"未病"主要包括疾病未生、疾病未发、疾病未传、疾病未复4个方面,相应的临床防治原则依次为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酚妥拉明治疗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62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酚妥拉明,严密监测血压,调整酚妥拉明用量,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应用酚妥拉明治疗后患儿血压、心率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酚妥拉明治疗危重型手足口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骨关节炎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该病具有致残性、缠绵难愈的特点,给患者带来诸多痛苦。祖国医学治疗该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副作用小,远期疗效果显著,该文对近三年来骨关节炎的中医临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通痹泰颗粒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分别服用通痹泰颗粒剂和来氟米特,并治疗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记录患者症状、体征、AS活动指数(BASDAI)、AS功能指数(BASFI)等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腰背痛、展僵时间均改善.疼痛关节数、BASDAI、BASFI,红细胞沉降(ESR)、C-反应蛋白(CRP)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9.
温针配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及时减轻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采用传统的温针及近代盛行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的理念,观察温针配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用温针配合玻璃酸钠与温针各治疗60例膝骨关节炎病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温针配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病效果明显优于单独采取温针治疗。结论:温针灸配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作用持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苓通痹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和解少阳法,口服骨苓通痹胶囊。对照组:口服天然硫酸葡萄糖胺提取物胶囊,两组分别治疗1个疗程。结果骨苓通痹胶囊治疗组疾病疗效和症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96.6%(P<0.01);天然硫酸葡萄糖胺提取物胶囊对照组疾病疗效和症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6.6%和83.3%(P<0.01)。结论骨苓通痹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显著,广大患者大多能承受,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