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度对铽(III)-转铁蛋白溶液构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H 7.4,0.01 mol/L N-2-羟乙基哌嗪-N’-2-乙磺酸(Hepes)条件下,铽 (III)与N,N’-二(2-羟苄基)乙二胺-N,N’-二乙酸(HBED)结合并发生交换 相互作用使铽(III)荧光增强10~4倍,通过监测铽(III)545 nm荧光强度的变化 测定了Tb-HBED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是lgK = 14.30 ± 0.49;Tb-HBED配合物中 配体、铽(III)荧光强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pH 7.4,0.01 mol/L Hepes条件下,Tb_N-apoTf-Tb_C配合物中蛋白质的荧光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 低,而能量受体铽(III)的荧光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主要源于铽(III) 与螺旋5色氨酸残基间的无辐射能量转移;当温度由0 ℃上升到55 ℃时,平均能量 转移效率AE值增加了29%,给体、受体间距离R有约4.2%的减小,温度变化引起 Tb_N-apoTf-Tb_C配合物大的构象变化;铽(III)与人血清脱铁转铁蛋白的结合使 蛋白质的变性温度降低。同样条件下,Tb_N-apoOTf-Tb_C配合物与Tb_N-apoTf- Tb_C配合物有所不同,虽然能量给体的荧光强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但铽( III)荧光强度没有明显的增强;铽(III)对蛋白质的变性温度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pH 7.4,0.01 mol/L N-2-羟乙基哌嗪-N’-2-乙磺酸(Hepes)条件下,铽 (III)与N,N’-二(2-羟苄基)乙二胺-N,N’-二乙酸(HBED)结合并发生交换 相互作用使铽(III)荧光增强10~4倍,通过监测铽(III)545 nm荧光强度的变化 测定了Tb-HBED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是lgK = 14.30 ± 0.49;Tb-HBED配合物中 配体、铽(III)荧光强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pH 7.4,0.01 mol/L Hepes条件下,Tb_N-apoTf-Tb_C配合物中蛋白质的荧光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 低,而能量受体铽(III)的荧光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主要源于铽(III) 与螺旋5色氨酸残基间的无辐射能量转移;当温度由0 ℃上升到55 ℃时,平均能量 转移效率AE值增加了29%,给体、受体间距离R有约4.2%的减小,温度变化引起 Tb_N-apoTf-Tb_C配合物大的构象变化;铽(III)与人血清脱铁转铁蛋白的结合使 蛋白质的变性温度降低。同样条件下,Tb_N-apoOTf-Tb_C配合物与Tb_N-apoTf- Tb_C配合物有所不同,虽然能量给体的荧光强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但铽( III)荧光强度没有明显的增强;铽(III)对蛋白质的变性温度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Yb(Ⅲ)、Gd(Ⅲ)与EHPG配合物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0.01mol·L-1 N-2-羟乙基哌嗪-N′-2-乙磺酸(Hepes),pH 7.4和室温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差光谱研究了Yb(Ⅲ),Gd(Ⅲ)与N-N′-乙烯-二[2-(2-羟基苯基)甘氨酸](EHPG)的配合反应。结果表明,随着稀土离子Yb(Ⅲ)或Gd(Ⅲ)的不断滴加,EHPG在310nm处的最大荧光峰强度逐渐降低,而其紫外差光谱在238和292nm处的吸收峰逐渐增强,当稀土离子Yb(Ⅲ)或Gd(Ⅲ)达到一定量时,310nm处的荧光强度、238和292nm处的吸收峰强  相似文献   

4.
Lu(Ⅲ)与HBED,EHPG结合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pH7.4、0.01mol·L-1Hepes及室温条件下,通过监测215~330nm范围内紫外差光谱的变化进行了Lu(Ⅲ)对N,N′ 二(2 羟苄基)乙二胺 N,N′ 二乙酸(HBED)、N,N′ 乙烯 二(2 羟基苄基)苷氨酸(EHPG)的滴定。结果表明:两者的紫外差光谱非常相似,均于238和292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且随着Lu(Ⅲ)的滴加,吸收峰强度逐渐增大。238nm处的滴定曲线表明:Lu(Ⅲ)与HBED、EHPG均形成1∶1的稳定配合物,配合物Lu(Ⅲ) HBED与Lu(Ⅲ) EHPG的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ΔεLu-HBED=(16.01±0.38)×103cm-1·mol-1·L,ΔεLu-EHPG=(16.99±0.56)×103cm-1·mol-1·L;条件稳定常数分别为:lgKLu-HBED=16.58±0.13,lgKLu-EHPG=15.56±0.20。同样实验条件下,荧光光谱测定表明:配体HBED、EHPG均在310nm处有最大荧光峰,配合物Lu(Ⅲ) HBED、Lu(Ⅲ) EHPG的形成都使其最大荧光峰红移,Lu(Ⅲ) HBED的形成使HBED的荧光增强约2.3倍,而Lu(Ⅲ) EHPG的形成却使EHPG的荧光有约65%的淬灭。  相似文献   

5.
在pH 9.3的氨-氯化铵缓冲溶液中,铽(Ⅲ)能与依诺沙星、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形成荧光配合物(λex=330 nm、λem=545 nm),SDS的存在能增强配合物的荧光强度。研究发现,在该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雷公藤红素溶液后,铽(Ⅲ)与依诺沙星络合物的激发、发射峰位置不变,但其荧光强度呈规律性下降。据此,建立了简单、快速、灵敏地测定雷公藤红素的荧光分析方法。雷公藤红素的浓度在5.2×10-6~8.4×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4.1×10-8 mol/L。  相似文献   

6.
以吡啶-2,6-二甲酸(DPA)为起始物,合成了4-羟甲基吡啶-2,6-二甲酸(4-HMDPA)和4-(N,N-二羧甲基氨基)亚甲基吡啶-2,6-二甲酸(4-BMDPA)两种新型多功能配体,并制备了DPA,4-HMDPA及4-BMDPA的Tb(Ⅲ)和Eu(Ⅲ)配合物,对配合物的固体和溶液态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吡啶4位引入弱吸电子基团4-羟甲基会减弱稀土配合物的荧光强度; 在水溶液中稀土配合物与溶液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联,中性水溶液中荧光强度较大; 分子偶极矩较小的溶剂中稀土配合物荧光强度较强. 表明4-BMDPA是较理想的稀土荧光敏化剂.  相似文献   

7.
通过羰基将两分子2-(4-氨基-2-羟苯基)苯并咪唑(4-AHBI)连接,合成了结构高度对称的新化合物N,N′-二-[3-羟基-4-(2-苯并咪唑)苯基]脲(C27H20N6O3,1),测试了不同溶剂条件下1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1对Zn2+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1的紫外吸收峰发生蓝移,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荧光发射峰明显增强。与4-AHBI相比,1在乙腈溶液中的紫外吸收强度增强约3.5倍,最大吸收峰红移8 nm,荧光发射增强8倍多。1在乙腈溶液中的Zn2+荧光响应行为表明1与Zn2+的结合将导致1在445 nm处的荧光强度不断降低,而在395 nm处出现的新峰的荧光强度不断增强,具有比率荧光探针的特点,而且检测范围较宽,可达1×10-6-1×10-2 mol.L-1。  相似文献   

8.
以2-甲基苯甲酸(2-MBA)为第一配体、1,10-邻菲罗啉(phen)为第二配体,制备了三元铽配合物Tb(2-MBA)3phen和二元铽配合物Tb(2-MBA)3·2H2O,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对二者的结构与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三元铽配合物Tb(2-MBA)3phen的荧光发射强度要强于二元铽配合物Tb(2-MBA)3·2H2O,而二者的荧光寿命恰好相反,三元铽配合物Tb(2-MBA)3phen的荧光寿命短于二元铽配合物Tb(2-MBA)3·2H2O。热重分析表明Tb(2-MBA)3·2H2O的热分解温度要远高于Tb(2-MBA)3phen。  相似文献   

9.
Pyoverdine A(PvdA)是荧光假单胞菌分泌的一种水溶性较高的黄绿色荧光铁载体。在50 mmol·L-1Tris-HCl,pH 8.0条件下,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差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铽(Ⅲ)与荧光铁载体PvdA的结合。结果表明铽(Ⅲ)可与PvdA结合形成1:1的配合物,条件结合常数为(4.44±0.82)×1014mol-1·L。在生理条件下,PvdA可竞争伴清蛋白N-,C-端结合的铽(Ⅲ)形成Tb-PvdA配合物;Tb-PvdA与荧光假单胞菌细胞表面受体FpvA结合形成Tb-PvdA-FpvA复合物。  相似文献   

10.
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含N,N-二(2-苯并咪唑甲基)亚胺单核镍(Ⅱ)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ct-DNA浓度的增加,配合物表现较强的荧光增强作用,且在不同的温度下荧光增强常数Ks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表明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机理是静态增强过程。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稳态荧光猝灭及溴化乙锭(EB)竞争取代实验研究表明配合物与ct-DNA可能以嵌插方式结合。吸收光谱表明配合物增加了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新的以水杨酰苄胺为功能端基的开环冠醚1,7-二(2'-苯甲酰苄胺)-1,4,7-三氧杂庚烷(L)有机配体及其硝酸铕和硝酸铽的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电导、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两个配合物均符合23(RE(NO3)3L)的化学计量比.此外还初步研究了铕、铽配合物在室温下的固体荧光性质,结果表明虽然配体保持了苯羰基共轭结构对铕、铽离子的敏化发光性质,两个配合物均能表现出一定强度的特征荧光,但是配体向Tb(Ⅲ)的能量传输效率明显要强于Eu(Ⅲ).  相似文献   

12.
马德运  郭海福  覃亮  路宽  潘勇 《无机化学学报》2012,28(11):2473-2477
水热条件下采用Tb(NO3)3.6H2O,2-氯苯甲酸和5,5′-二甲基-2,2-联吡啶作为反应物合成出一个双核铽金属配合物Tb2(2-cb)4(dmpy)2(NO3)2(2-cb=2-氯苯甲酸,dmpy=5,5′-二甲基-2,2′-联吡啶)(1),并分别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图,差热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了该结构。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为双核铽髥配合物,通过分子间的C-H…O氢键作用,双核分子进一步被连接成二维平面结构。热稳定性表明化合物1能够稳定到280℃;荧光分析表明常温固态下配合物1发射绿色荧光,荧光寿命为431.8μs。  相似文献   

13.
Pyoverdine A(PvdA)是荧光假单胞菌分泌的一种水溶性较高的黄绿色荧光铁载体。在50mmol·L-1Tris-HCl,pH8.0条件下,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差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铽(Ⅲ)与荧光铁载体PvdA的结合。结果表明铽(Ⅲ)可与PvdA结合形成1:1的配合物,条件结合常数为(4.44±0.82)×1014mol-1·L。在生理条件下,PvdA可竞争伴清蛋白N-,C-端结合的铽(Ⅲ)形成Tb-PvdA配合物;Tb-PvdA与荧光假单胞菌细胞表面受体FpvA结合形成Tb-PvdA-FpvA复合物。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稀土与6-甲基皮考林酸氮氧化物(HL)及2,2′-联吡啶-N,N′-二氧化物(bipyO2)的三元固体配合物LnL3 bipyO2·nH2O(Ln=La3+, Sm3+, Eu3+, Gd3+, Tb3+, Dy3+, Yb3+). 元素分析、差热-热重分析、红外光谱、摩尔电导及X射线粉末衍射等分析结果表明: 配合物的组成为{Ln(C7H6O3N)3·(C10H8N2O2)·H2O}(n-1)H2O(n=2.5~3.0). 荧光光谱表明: 三元配合物LnL3 bipyO2·nH2O的荧光强度比二元配合物LnL3·mH2O的要弱, 与二元配合物不同的是: TbL3 bipyO2·3H2O在489.3 nm处峰的相对强度比543.8 nm处峰的相对强度要强.  相似文献   

15.
铝(Ⅲ)与脱铁伴清蛋白结合的紫外差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 pH7.4、 0.1mol· L~(-1)N-2-羟乙基哌嗪- N′-2-乙磺酸( Hepes)及室温条件下,使用紫外吸收差光谱进行了铝(Ⅲ)对脱铁伴清蛋白的滴定。结果表明铝(Ⅲ)与脱铁伴清蛋白结合后其紫外差光谱在 238nm和 291nm处出现吸收峰。在 238nm处铝(Ⅲ)-脱铁伴清蛋白配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是 (1.52± 0.04)× 10~4cm~(-1)· mol~(-1)· L。铝(Ⅲ)可占据脱铁伴清蛋白的两个金属离子结合部位,条件稳定常数是 lgK_N=11.21± 0.12,lgKC=9.53± 0.24。 N-端单铁伴清蛋白的紫外差光谱滴定表明,铝 ?优先占据脱铁伴清蛋白的 N端结合部位。  相似文献   

16.
杨青  赵强 《分析测试学报》2008,27(6):603-607
从吡啶-2,6-二甲酸(L1)出发,合成了2种含有多个共轭体系和多齿的N2,N6-二(3-甲基吡啶)-2-取代吡啶-2,6-二甲酰胺(L2)配体和N2,N6-二对甲苯基吡啶-2,6-二甲酰胺 (L3) 配体;制备了化合物N2,N6-二(3-甲基吡啶)-2-取代吡啶-2,6-二甲酰胺(L2)与Tb(Ⅲ)和Eu(Ⅲ)的配合物,培养出了单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仪确定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在Tb(Ⅲ)配合物的稀溶液中,当溶液pH值为7时荧光强度最强,pH值大于或小于7荧光强度都逐渐减弱;当溶液pH为7时,N2,N6-二(3-甲基吡啶)-2-取代吡啶-2,6-二甲酰胺对Tb(Ⅲ)的荧光强度敏化远大于吡啶-2,6-二甲酸;N2,N6-二(3-甲基吡啶)-2-取代吡啶-2,6-二甲酰胺和吡啶-2,6-二甲酸与Eu(Ⅲ)形成稀的配合物溶液的荧光强度随pH值的增加而增大(pH 3~11).  相似文献   

17.
许书道 《分析化学》2002,30(10):1257-1259
在pH 10.0的水溶液中,5.0×10-4 mol/L的La(Ⅲ)可使Tb(Ⅲ)-o-FBA(邻-氟苯甲酸)-EDA(乙二胺) 体系的荧光增强78倍.以1.0×10-9 mol/L的Tb(Ⅲ)试验,体系的最大荧光条件如下:o-FBA浓度为6.0×10-3 mol/L,EDA体积分数为1%,激发光波长为339 nm,测量的荧光发射波长为546 nm.实验表明,在上述条件下,Tb(Ⅲ)的浓度在5.0×10-10~2.0×10-7 mol/L范围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铽的荧光光度分析法,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0%,Tb(Ⅲ)的检出限为5.0×10-11 mol/L.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三脚架型配体N,N′,N″-(三吡啶甲酰)-三乙氨基胺(L)及其稀土硝酸盐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与热分析谱对它们进行表征,同时,初步研究了配体及其Eu(Ⅲ)、Tb(Ⅲ)配合物在甲醇溶液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八-4-(四氢糠氧基)酞菁铕(Ⅲ)(A)、八-4-(正壬氧基)酞菁铽(Ⅲ)(B)、双酞菁铽(C)和八-4-硝基酞菁铽(D),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加以确认.测定了配合物A的π-A曲线,表明有很好的成膜性,Z型沉积形成的石英LB膜具有很强的荧光响应,随着LB膜厚度增加,荧光强度增加.掺杂邻菲咯啉的混合LB膜荧光强度比纯膜强,但不是邻菲咯啉加入的量越多发光性越强.研究结果表明nA:nphen=1:10时有最好的荧光行为.同时研究了A和LB膜对于NH3,NOx(x=1,2)和Cl2的气敏性.当A和LB膜分别在NH3和NOx(x=1,2)为5×10-5时,未观察到响应.而Cl2气中,在2×10-6的情况下,迅速产生了响应.在低体积分数条件下(2×10-6~8×10-5),电导率随着Cl2体积分数的改变而呈直线变化.  相似文献   

20.
协同发光效应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研究共存元素对钐、铕、铽和镝配合物荧光发射的影响时,人们曾分别观察到这些配合物的荧光强度不但不随某些共存稀土和非稀土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共存离子浓度的增加,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大大增强,利用这种效应可大大提高这类配合物的荧光分析灵敏度,我们采用自己组装的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测定装置,选取铕(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