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爽 《浙江预防医学》2008,20(2):28-28,33
通过对4年来监测的居民死因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我市居民的死亡结构特点及响生存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为我市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2~2004年贵阳市居民潜在寿命损失,探讨居民寿命损失的原因。[方法]应用潜在寿命损失年数、潜在寿命损失年数标化率计算方法对贵阳市2002~2004年主要死因进行潜在寿命损失分析。[结果]贵阳市全死因潜在寿命损失69117.5人年,标化率为77.88‰。主要死因PYLL顺位为:损伤中毒、恶性肿瘤、循环系统、传染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营养代谢系统。损伤中毒首位死因为交通事故。男性比女性容易过早死亡,男性SPYLL率是女性1.24倍。[结论]损伤中毒是造成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减少其发生率是降低寿命损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桐乡市居民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2012年死亡数据,疾病按照 ICD-10分类,采用 SPSS 软件、DeathReg200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桐乡市2012年居民死亡率为746.81/10万,标化率为602.90/10万。主要死因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伤害和中毒,占总死亡的81.74%。恶性肿瘤粗死亡率178.00/10万,标化率139.18/10万。前5位恶性肿瘤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肠癌和食管癌。减寿率前5位分别是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结论以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疾病以及损伤和中毒是桐乡市居民的主要死因,应有针对性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我市城市居民1982-1999年寿命损失对人群生存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影响。方法 运用减寿年数(PYLL)统计方法对1982-1999年昆山市居民潜在寿命减少年数进行分析。结果 寿命损失以损伤与中毒及恶性肿瘤为高,此二的PYLL占全死因PYLL的56%以上。其中男性二的PYLL占全死因60%以上,男性PYLL率均大于女性,男、女性的PYLL率(除脑血管病外)1991-1999年较1982-1990年均有所下降,这与我市居民的人口老龄化比例逐年提高和逐年增加、女性高于男性相一致。结论 引起我市居居“早死”的主要原因是损伤与中毒和恶性肿瘤,因脑血管病死亡引起的居民寿命损失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闵行区2002~2003年居民主要死因及减寿年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闵行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变化动态 ,为制订疾病预防干预措施、评价其效果提供依据 ,我们应用死亡率 ,潜在减寿年数 (PYLL)、平均减寿年数 (AYLL)和减寿率 (YPLLR )等指标对 2 0 0 2~ 2 0 0 3年闵行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分析 ,并对 1994~ 1995年新建的闵行区的居民死亡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泰安市大汶河流域育龄妇女居民死亡状况的分析,了解育龄妇女的主要死因及其导致的寿命损失年数。方法:应用死亡专率和潜在减寿年数(PYLL)对大汶河主干流域育龄妇女2002~2004年人口死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育龄妇女死亡率为1.09‰,对照区为0.89‰,其标化死亡率两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3,P<0.01)。肿瘤、损伤与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传染病是育龄妇女的主要死因。PYLL及PYLL率前6位死因与死亡构成前6位死因一致,但顺位不同。除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外,其余主要死因研究区与对照区潜在寿命损失年数标化率(SPYLL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损伤与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传染病是导致育龄妇女"早死"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7.
1993~2002年沂蒙山区居民死因减寿年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寿命损失的主要死因、寿命损失年数以及时间动态变化趋势。[方法]应用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分析沂蒙山区居民1993~2002年死因资料,比较1993~1997年(前期)和1998~2002年(后期)两个时期男女人群主要死因的PYLL、位序及变化情况。[结果]影响寿命损失的前8类死因的PYLL占全死因PYLL的80%以上,是主要死因,其中损伤与中毒、肿瘤的PYLL超过60%,占前8类死因PYLL的75%。后期与前期比较,单个死因PYLL率下降程度最大的前两类疾病是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神经系统疾病,男性分别为35.77%和10.34%,女性分别为26.24%和28.68%。肿瘤下降程度最低,男性0.28%,女性0.88%。全死因PYLL率均下降,男性下降9.67%,女性下降17.64%。男女性PYLL率比值,前期为1.32,后期为1.45。[结论]8类主要死因和全死因的PYLL率随时间均下降,其中,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神经系统疾病的PYLL率下降程度最大,而肿瘤最小。男性寿命损失,明显高于女性,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合川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期望寿命及潜在寿命损失情况,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死亡病例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数据进行分类.用死因分析软件DeathReg2005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死因顺位、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 2014年合川区居民报告死亡率为744.7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0.59/10万,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死因的96.55%.平均期望寿命78.60岁(男性76.06岁,女性80.69岁),造成潜在寿命损失即潜在减寿年数前五位的死因依次为肿瘤、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去死因期望寿命上升前五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结论 慢性疾病与伤害为合川区居民主要死因.减少寿命损失,提高期望寿命,重点在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与伤害.  相似文献   

9.
王肃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503-3504,3507
目的了解郑州市二七区居民死因构成,为制定疾病控制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方法对二七区2007~2009年居民死亡谱,潜在寿命损失年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二七区2007~2009年平均死亡率为360.59/10万,标化率为382.98/10万。前3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居民全死因PYLL率为65.34‰,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的寿命损失以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和循环系统疾病为主。结论影响二七区居民健康和寿命的主要疾病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今后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这3种疾病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0.
海门市1990~1999年居民死亡状况及PYLL与AYLL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海门市是全国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单位之一 ,自 1987年起应用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并按ICD 9进行死因编码、归类。现采用潜在寿命损失年 (PYLL)、减寿率‰ (PYLL率‰ )和平均减寿年数 (AYLL)等分析方法 ,综合探讨 1990~ 1999年死亡人口的死因结构及趋势、主要死因对当地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 死亡资料 来源于该市生命信息报告系统填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卫生防疫站历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 (卫统 3表 )”。2 人口资料 来源于该市公安局户籍处提供的总人口数。3 资料处理 以 1990…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咸宁地区1990年死因监测点居民YPLL,计算年龄阈值为1~64岁。全部死因的YPLL为37615人年,YPLL率为56.20‰,标化率为55.40‰。YPLL位次分别是意外死亡、传染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病、心脏病、消化系病和脑血管病。各类死因的标化YPLL率男性高于女性,性别比为1.02~2.02:1;意外死亡、传染病和呼吸系病的YPLL和标化YPLL率以1~4岁组最高,而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在35岁以后明显增高。为减少人口寿命损失,今后应注意意外死亡的预防,加强对传染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疾病的防治工作,以提高人口寿命。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南通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掌握南通市居民死亡变化情况及影响南通市人群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以便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及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对南通市2007年居民的死因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郑州市2002年城区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了解我市城区居民死因构成 ,发现当前危害严重的疾病 ,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死因分类按国际分类标准ICD - 9进行 ,死因归类按国家卫生部 1 7大类 (CCD - 87)归类 ,以死亡率和潜在寿命损失年数作为统计指标。结果 本文对 2 0 0 2年郑州市城区人口死因进行分析 ,城区居民年均死亡率为 30 9.5 4 / 1 0万。前 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病 ,肿瘤、呼吸系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代谢免疫疾病 ,传染病死因排第十位。主要死因的YPLL顺位是 :肿瘤、循环系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病、内分泌营养代射免疫疾病。提出当前疾病预防控制面临着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疾病双重负担 ,针对不同类别的疾病应运用计划免疫、疾病监测、健康教育、社区干预、疾病筛查等不同的手段 ,以控制疾病的发生 ,降低死亡率 ,提高人们的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4.
宁波市北仑区2002-2006年居民主要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宁波市北仑区居民病伤死亡状况,为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ICD-10对宁波市北仑区2002-2006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资料统一编码分类,利用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等指标分析该期间居民的主要死因和疾病负担。结果5年间,北仑区居民年平均标化死亡率为504.93/10万,全死因标化死亡率和PYLLR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引起居民死亡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0~14岁及15~44岁组以损伤中毒为主,45~59岁及60~岁组以恶性肿瘤为主。按潜在寿命损失年评估,恶性肿瘤(42.34%)和损伤中毒(28.79%)是北仑区居民病伤死亡的主要疾病负担。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已逐渐成为影响北仑区居民健康和社会卫生状况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开展社区综合防治,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的预防控制,是当前北仑区卫生工作面临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5.
嘉兴市秀洲区2003年恶性肿瘤死亡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疾病,位居居民死因顺位首位,本文就嘉兴市秀洲区2003年居民死因监测资料,应用死亡率及减寿分析方法对恶性肿瘤分布特征及对人群寿命影响进行分析,以揭示本地区恶性肿瘤死亡分布情况,为制定肿瘤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2011年居民主要死因和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2011年居民主要死因及各类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2011年人口资料由广州市卫生局提供。死因监测资料来自2011年广州市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疾病分类按ICD-10进行分类编码,对2011年广州市居民死亡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通过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减寿年数等指标分析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2011年广州市居民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44262例,粗死亡率为544.47/10万,标化率为336.45/10万,男性死亡率为612.50/10万,标化率为431.12/10万;女性死亡率为474.66/10万,标化率为248.26/10万,男性高于女性(P〈0.01);前6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诊断不明、伤害,死亡率分别为133.44/10万、101.82/10万、100.68/10万、73.70/10万、31.54/10万、26.53/10万;期望寿命为80.83岁,去除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后,预期寿命可分别增加3.81、2.78和2.73岁;以减寿年数(PYLL)计,导致潜在寿命损失的前6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诊断不明、伤害,分别为107716.00、81414.00、81106.50、61978.50、26523.00、22232.50年。结论慢性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正严重威胁广州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加强对这些慢性病的防治是广州市卫生工作的重点,尤其是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提高其早诊早治水平对减少寿命损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闸北区2004年居民伤害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害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世界各国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根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各种伤害,占死亡总数的11%,潜在寿命损失年数(减寿年数,YPLL)占死亡全部YPLL的24%。伤害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我们对闸北区2004年居民死亡监测资料进行了伤害死亡情况回顾性研究,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杭州市西湖区2002-2005年居民死因及减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杭州市西湖区居民死因构成和疾病危害情况,为制定和评价疾病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笔者利用死亡率、潜在生命损失年数(PYLL)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对杭州市西湖区2002—2005年居民死因和减寿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9—2021年白银市居民的主要死因、顺位及对寿命损失造成的影响,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白银市死因监测数据及人口资料计算相关指标,通过指标分析主要死因及其对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潜在工作损失造成的影响。结果:2019—2021年,白银市居民粗死亡率为579.40/10万,标化死亡率为515.29/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全人群平均期望寿命为79.70岁,男性低于女性,去死因后期望寿命增长值居前3位的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全死因潜在减寿年数为128665人年、减寿率为77.40‰,减寿顺位前3位依次为伤害、恶性肿瘤、心脏病,平均减寿年数顺位前2位为伤害、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死因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和工作损失年数顺位一致。结论:慢性病是造成白银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伤害、神经系统疾病对居民危害较大,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加强重点人群慢性病管理,减少慢性病造成死亡和过早死亡的发生,针对伤害发生的重点人群开展综合干预,从而减少致残、过早死亡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宝鸡市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因监测是疾病监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反映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而且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水平,是世界卫生报告中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宝鸡市居民死因结构及特异性死亡水平,笔者对该地2009年死因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