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79例多次输血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输注前后监测血小板计数,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输注无效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后再行配合性输注,分析配合性输注效果。结果47例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占59.5%,抗体阳性组输注后1h和24h的CCI均显著低于阴性组(t=2.462、2.583,均P〈0.05);阳性组有40例输注无效,无效率为85.1%,显著高于阴性组(x^2=34.46,P〈0.05);配型成功组输注后1h和24h的CCI均显著高于不成功组(t=2.152、2.230,均P〈0.05);配型成功组有27例输注有效,有效率为87.1%,显著高于不成功组(x^2=4.34,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采用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350例分为既往无输血史(A组,110例)和有输血史(B组,240例)两组,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9例,61例行给予配合性血小板输注(C组),38例行随机血小板输注(D组);计算输注后1 h和24 h血小板升高指数(CCI),CCI>4.5×109/L判为输注有效。结果 B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7.50%,高于A组的8.18%( P<0.05 ),且随着输血次数增多而增高。C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D组(83.61% vs .26.32%)(P<0.05)。结论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易产生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实施交叉配型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王利军  刘云  韩明清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3):1964-1965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20例长期反复输血并且需要输注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输血前后血小板计数,采用血小板计数增值考察血小板输注效果.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 SEPSA)对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进行血小板输注.结果 反复输血的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为65.0%,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为61.7%.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输注血小板时输注无效率分别为84.6%和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14,P<0.01).对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患者采用SEPSA进行血小板配型后输注血小板有效率为85.9%.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相关,血小板配型可有效提高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观察234例血液病患者的493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并采用SEPSA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分析讨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免疫因素。结果①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7.73%;②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1.64%,以HLA抗体为主;③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选,避免或减少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中心接受临床血小板配型标本200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对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再对比两组输血者在血小板输注后1、24 h内的CCI值以及总的输注有效率。结果 200份反复输血者的血液标本经血小板抗体监测,共检出阳性标本114份,占57.00%,阴性标本86份,占43.00%,对两组标本血小板输注后1、24 h内的CCI值进行比较,结果可见阳性组均显著低于阴性组,同时,阳性组的输注有效率(21.05%)也显著低于阴性组(68.60%),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反复输血者可能因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并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为了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情况,可通过血小板配合性输注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140例血液病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根据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不同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查,然后对检查后的患者输注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输注后1、24 h血小板计算增高指数(CCI)值及输注无效率。结果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分别为(6.61±1.22)、(2.16±1.15)×109/L;阴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分别为(15.52±2.16)、(7.73±1.35)×109/L;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24 h的CCI值均低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50、26.278,P<0.05)。阳性组患者输注有效22例,无效48例,输注无效率为68.57%(48/70);阴性组患者输注有效50例,无效20例,输注无效率为28.57%(20/70)。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8,P<0.05)。结论在临床反复输血患者中,如果检查患者的血小板抗体为阳性,则影响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因此需要对患者的血小板抗体进行调整,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256例临床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并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结果有输血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12.50%,无输血史者为8.59%,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患者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越高;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输注血小板后1、24 h时CCI均显著高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输血可导致患者产生同种抗体,血小板输注前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可提高患者临床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例数100例,根据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两组,每组患者50例,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10日。结果阳性组输注后1 h(16.85±3.21)×109/L、输注后24 h CCI指标(8.65±2.75)×109/L和阴性组具有显著差异(P <0.05)。阳性组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的输注无效率80.00%和对照组30.00%具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研究显示,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阳性,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产生影响,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白细胞滤器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提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白细胞滤器输注血小板;检测输注前及输注后1h、24h血小板计数,HLA和HPA抗体阳性率及输注血小板无效率。结果观察组320例,有效例258例(80.62%),无效62例(19.38%)。对照组300例,有效103例(34.33%),无效197例(65.7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效率、无效率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去白细胞血小板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加强血小板抗体筛查可降低免疫性输注血小板无效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临床多次输血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了解血小板抗体产生的规律。方法采用固相红细胞吸附试验(SPRA)对268例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及输血史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HLA和抗-HPA的检测,分析抗体产生的规律。结果268例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51.5%(138/268)。其中输注次数:1次患者阳性3例,阳性率9.4%(3/32);2-4次患者阳性58例,阳性率43.1%(58/144);5-8次患者阳性52例,阳性率75%(52/64);〉8次患者阳性25例,阳性率89.3%(25/28)。输血次数〈3次患者阳性22例,阳性率22.4%(22/98);输血次数〉3次患者阳性116例,阳性率68.2%(116/170)。抗体阳性率与患者多次输注血小板及输血的次数成正相关,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和输血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几率越大,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一种真空采血管内壁处理剂对甲功三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管与未经过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管生产的无抗凝真空采血管,对20例健康人进行采血测试,考察两种无抗凝管的血清分离效果及在三个不同的检测平台上总三碘甲状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值的差异。结果经过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与未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采血后分离血清,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没有纤维蛋白挂壁情况;TT3、TT4、TSH在贝克曼DXI800、西门子Centaur、雅培i2000检测平台上检测,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的TT3均值分别为3.10、2.38、2.07 nmol/L,标准差分别为0.42、0.38、0.31;TT4均值分别为102.44、102.34、103.15 nmol/L,标准差分别为15.49、16.25、17.56;TSH均值分别为2.25、2.21、2.29 mIU/L,标准差分别为1.29、1.27、1.38;未经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的TT3均值分别为2.06、1.99、2.08 nmol/L,标准差分别为0.28、0.48、0.30;TT4均值分别为102.82、103.46、101.80 nmol/L,标准差分别为16.48、16.66、16.17;TSH均值分别2.26、2.25、2.23 mIU/L,标准差分别为1.33、1.28、1.28。TT3在贝克曼DXI800检测平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某些检测平台上,真空采血管内壁处理剂L-720会对血清TT3检测造成干扰。  相似文献   

12.
D-二聚体检测诊断肺栓塞的方法学研究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快速准确的方法和诊断肺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胶体金双抗体夹心挪威Nycocard ReaderⅡ多功能全定量检测仪法、免疫比浊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法;手工目测定性法三种方法对42例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检测血浆中DD含量,记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2例肺栓塞患者DD检测胶体金法阳性42例,阳性率100%;免疫比浊法阳性42例,阳性率100%;与手工目测定性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体金法与免疫比浊法比较DD阳性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体金法、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结果准确、快速、便捷,作为肺诊断栓塞的首选过筛试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效果。方法将458血液病患者中分为机采血小板组和手工血小板组,将输注前与输注后1h、24h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值进行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组:1h CCI≥7.5×109/L、24hCCI≥4.5×109/L,输注有效;手工血小板组:1h CCI≥7.5×109/L输注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 CCI<4.5×109/L输注无效,无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总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探讨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联,并分析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检测158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前血小板抗体,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每次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来判断输注疗效,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并根据病因、患者性别、输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分别分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58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53.16%,血小板抗体总阳性检测率为17.72%;②血小板输注有效组抗体阳性率(5.95%)远低于输注无效组(31.08%)(P〈0.05);③不同病因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TP组抗体阳性率最高(34.38%),白血病组最低(8.86%);④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⑤不同血小板输注次数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⑥不同种类血小板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单采组(8.77%)低于浓缩组(22.77%)(P〈0.05)。结论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血小板抗体是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免疫因素之一;②血液病患者的病因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无关;④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密切相关;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血小板种类有关,单采组明显低于浓缩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组分生物碱和苷抗血小板聚集机制。方法大鼠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原方、生物碱、苷和噻氯匹定,进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取聚集前、后的血小板提取cAMP、cGMP,采用放免法检测血小板cAMP、cGMP。结果各组血小板聚集比较,生物碱组、苷组和噻氯匹定组血小板聚集强度与空白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原方组血小板聚集强度与空白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血小板聚集后cAMP含量降低(P〈0.01).而原方、生物碱、苷和噻氯匹定均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cAMP下降(P〈0.05,P〈0.01)。血小板聚集后cGMP含量降低(P〈0.01),原方、生物碱、苷和噻氯匹定也可抑制聚集后血小板cGMP下降(P〈0.05,P〈0.01)。结论生物碱、苷、原方和噻氯匹定可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各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后血小板内cAMP、cGMP的下降,提示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通过抑制聚集后血小板内环核苷酸降低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珠海地区无偿献血者弓形虫(TOX)的血清学阳性率,探讨血清学与核酸检测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捕获法对2008年珠海地区1000名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抗TOX—IgM、TOX-IgG的检测,然后对血清学阳性者95名血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进行检测,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000名无偿献血者中TOX—IgM阳性数1例,阳性率为0.1%、TOX—IgG阳性数为94例,阳性率为9.4%,而TOX—IgM和TOX—IgG阳性的95份标本用FQ—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珠海地区无偿献血者弓形虫血清学阳性率与同内其它地区相近,但经FQ—PCR检测均未发现TOX—DNA阳性,输血感染弓形虫病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7.
焦瑞宝  李娜  刘娜  唐吉斌 《安徽医药》2013,17(11):1887-1889
目的探讨激光散射法和电阻抗法在全血血小板(PⅡ)计数的准确性。方法运用SYSTEM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同时检测电阻抗法血小板和激光散射法血小板,按电阻抗法将检测结果分为PLT〈50×10。·L~、(50—100)×10^9·L^-1、(100—300)×10^9·L^-1、〉300×10^9·L^-1共4组,将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按误差分为:误差在10%以内标本212例,误差在10%以上标本150例,采用10g.L^-1草酸铵溶液稀释人工显微镜计数血小板,评价激光散射法和电阻抗法的准确性,以手工计数为准。结果电阻抗法和激光散射法计数血小板,在误差10%以内,两种方法在四组标本中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误差10%以上时,当PLT〈100×10^9·L^-1和〉300×10^9-L^-1。时,电阻抗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激光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所有组别电阻抗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激光法与显微镜法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仍然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对于低值和高值血小板检测,激光散射法比电阻法准确性高,人工显微镜复检是最客观准确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叶明  艾辉  曾玉杰 《安徽医药》2014,(11):2178-2181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血浆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和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在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损伤和抑制血小板激活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2月-2012年8月因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入院患者320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55例)和丹参多酚治疗组(165例)。常规治疗组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等药物口服。而丹参多酚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予以注射用丹参多酚400 mg静点,此后一天一次,持续7 d。入院时及治疗7 d末取静脉血6 mL分离血浆和血小板,通过生物化学、ELASA、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血浆MDA、NO、ET-1和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的变化。结果治疗7 d末,两组患者血浆MDA、ET-1水平均较入院前明显降低(P〈0.01);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水平较入院前显著降低(P〈0.01);而与常规治疗组比,治疗7 d末丹参多酚治疗组,血浆MDA、ET-1水平和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血浆NO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能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活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尿激酶抗血小板聚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分子右旋糖酐与尿激酶在抗血小板聚集上的协同作用。方法将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的无菌注射液,经静脉注入脑缺血模型大鼠体内,并用生理盐水和尿激酶作为对照组,分别于6h后采血制备PRP与PPP,以ADP为诱导剂,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和单用尿激酶均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延长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发生时间(P〈0.01);但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组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明显强于尿激酶组(P〈0.01)。结论低分子右旋糖酐与尿激酶联合应用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上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