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CPB和TU对X70钢在硫酸溶液中的缓蚀行为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交流阻抗法和稳态极化曲线法研究溴代十六烷基吡啶(CPB)与硫脲(TU)复配对X70钢在0.5moL/L硫酸溶液中的缓蚀作用.研究发现:随着CPB浓度的增加,缓蚀率增加,在浓度为10mg/L时,出现极值现象;CPB与TU复配后缓蚀率提高.  相似文献   

2.
《河南科学》2016,(11):1822-1825
主要通过静态失重挂片和动电位极化技术研究了0.45 mol/L HCl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复配后对Zn的缓蚀性能.极化曲线和静态失重法测试结果显示:复合后的缓蚀剂为混合型缓蚀剂,当溴代十六烷基吡啶的质量浓度为50 mg/L,CTAB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复合型缓蚀剂的缓蚀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交流阻抗法和极化曲线法研究硫脲对X70钢在H2SO3溶液中的缓蚀作用.研究发现:硫脲的缓蚀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硫脲的浓度达到50mg/L时的缓蚀性能最佳;硫脲对阴极和阳极过程都有抑制作用.对所测定的极化曲线进行拟合得到电化学参数.  相似文献   

4.
笔者用量热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盐酸蚀铝的缓蚀作用,发现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根据实验数据,应用溶液吸附理论推导出反应数与缓蚀剂浓度之间,缓蚀率与缓蚀剂浓度之间的两个直线方程,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缓蚀作用是铝表面吸附氯代十六烷基吡啶的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缓蚀剂的缓蚀机理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笔者还研究了温度与缓蚀率的关系表明呈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溴化十六烷基吡啶为发泡剂,研究了其浓度、气速等因素对甲基橙分离效果的影响。在室温25℃,溴化十六烷基吡啶的浓度0.190 mmol·L~(-1),气速12.1 mL·s~(-1),装液量40.0 mL时,甲基橙有良好的分离效果,其去除率为92.8%,富集比为41.2。该方法在染料废水处理中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铂与镓、钌、铜和铁的浮选分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硝酸钠存在下,溴化十六烷基吡啶-溴化钾体系浮选分离铂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Pt(Ⅳ)与溴化钾、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CPB)2(PtBr6),此三元缔合物可浮于水相上层分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当溶液中硝酸钠、溴化钾、溴化十六烷基吡啶的浓度分别为50 g·L-1、2.0×10-2mol·L-1、8.0×10-4mol·L-1和pH=3.0时,能使Pt(Ⅳ)的浮选率达到99.6%以上,Pt(Ⅳ)可与Ca(Ⅲ)、Ru(Ⅲ)、Cu(Ⅱ)和Fe(Ⅲ)离子定量分离,据此建立了浮选分离和富集Pt(Ⅳ)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合成水样进行分离和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用失重法研究了溴化十二烷基苄基三甲胺对铁在盐酸溶液中的缓蚀作用.应用吸附理论和Sekine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发现溴化十二烷基苄基三甲胺自盐酸溶液中在铁表面产生了吸附作用,且基本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求得了吸附热.认为这种吸附是产生缓蚀作用的主要原因,讨论了吸附与缓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交流阻抗法对几种铜缓蚀剂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交流阻抗法研究了在NaCl溶液中缓蚀剂BTA、TTA、5MBTA CBTME对铜电极的缓蚀行为并进行了比较。4种缓蚀剂的缓蚀性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浓度达到70mg/L时缓蚀性最佳。缓蚀剂浓度低于20mg/L时BTA、TTA、5MBTA有效好的缓蚀性,超过40mg/L时CBTME的缓蚀性明显优于其他3种。复合配方试验结果表明,当缓蚀剂总浓度为40mg/L,BTA与5MBTA复配的最佳比例为2  相似文献   

9.
尝试从较为环保且常规的缓蚀剂中选取2种复配,在用量较小的前提下提高缓蚀率,并解释它们的协同机理,进一步发掘复配型缓蚀的理论基础.用失重法研究室温下Cl-在乙酸介质中的最大腐蚀腐蚀浓度.通过Tafel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单独缓蚀和复配缓蚀的机理以及金属表面的形貌变化.单独实验表明:常温下氯离子质量浓度为600 mg/L时对冷轧钢的腐蚀率最大.氯离子质量浓度为600 mg/L的20%乙酸介质中,硫脲和吐温-80的缓蚀率都较低.而复配结果表明:硫脲质量浓度为2 mg/L,吐温-80质量浓度为400 mg/L时达到最大缓蚀率约70%.  相似文献   

10.
利用 DJS- 2 92型恒电位仪分别测定了不同浓度的 ATMP、硫脲以及二者复配后在1 mol.dm-3硫酸溶液中的阴阳极极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 :ATMP、硫脲对碳钢的腐蚀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浓度对二者的缓蚀性能有一定影响 ;ATMP、硫脲复配后缓蚀作用比单独使用两者中的任一种强。本文对 ATMP、硫脲的缓蚀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同时初步分析了二者复配后缓蚀性能增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采用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X70钢在含0.5g/L的Na2SO4、Na2CO3、NaCl模拟大气腐蚀水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X70钢腐蚀速率逐渐降低;液膜厚度在1000—800μm时,阴极极限扩散电流变化不大,液膜厚度小于800μm时,阴极极限扩散电流剧增.随着液膜厚度减薄,X70钢腐蚀速率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提供CO2驱油环境中地面管线钢的选材依据,本文通过动电位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研究了20、16Mn钢在模拟CO2驱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并对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在饱和CO2条件下,20钢在低温阶段易形成具有保护性的产物膜,而随着温度逐渐升高,产物膜变的疏松,腐蚀加剧;16Mn钢在中低温阶段,随着温度的升高,腐蚀加剧,饱和的CO2极大的促进了腐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高镧稀土添加剂在16Mn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镧稀土添加剂对16Mn钢的夹杂物、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与富铈稀土添加剂进行对比.实验表明,高镧稀土添加剂能有效变质16Mn钢中的夹杂物,减少夹杂物的数量,改善钢的力学性能.当La/S(质量比)为2.5时,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值.高镧稀土添加剂能有效替代富铈稀土添加剂进行稀土钢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针对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测问题,采用有机合成工艺制备了CuPc有机半导体材料,并对其进行杂化处理和电极设计,形成了具有较佳性能的毒气传感器.以对甲基苯酚、4-硝基邻苯二晴为原材料,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在N\-2保护和碳酸钾的催化作用下合成酞菁分子碎片,再以共溶技术合成了4取代对甲苯氧基CuPc.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将CuPc和H\-2 PtCl\-6共溶在甲醇溶液中,杂化合成了有机半导体CuPc/H\-2PtCl\-6气敏材料.并采用多孔电极结构结合真空饺技术形成气敏薄膜型传感器.质谱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验证了合成工艺路线的正确性.电子扫描观察了多孔电极和气敏膜的微观形貌.气敏性能测试表明,CuPe/H\-2PtCl\-6对Cl\-2和H\-2S等有毒气体有较好的敏感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
刘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827-3830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Ni50.3Mn27.3Ga22.4磁性形状记忆合金薄膜。研究薄膜的晶体结构、磁化行为以及磁场对马氏体相变应变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823 K退火1 h的Ni50.3Mn27.3Ga22.4薄膜,室温下处于奥氏体态,呈较强的(110)织构特性,且室温饱和磁化强度约为40 emμ/g。试验还发现,当沿膜面方向施加0到0.8 T磁场时,Ni50.3Mn27.3Ga22.4薄膜的马氏体相变应变量随磁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现出磁场增强马氏体相变应变效应。  相似文献   

16.
用电化学测试和俄歇电子能谱分析研究了离子注入不同剂量的Mo、Ti对304L奥氏体不锈钢在H2SO4、NaCl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注入Mo、Ti可使不锈钢的耐水溶液腐蚀性能提高,并改善材料的钝性和耐小孔腐蚀能力;在腐蚀过程中,注入元素在膜中富集,膜中Cr/Fe比值提高,从而达到耐蚀性能改善之目的;在适当的注入剂量下,可获得最佳的耐蚀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钯合金膜氢传感器、恒电势仪、电脑等构成腐蚀监测系统.钯合金膜氢传感器的信号稳定、可靠,由氢传感器检测氢渗透的稳态电流密度,通过16MnR钢的腐蚀速率随稳态氢渗透电流密度变化的方程,计算设备内部湿硫化氢腐蚀速率.现场试验证明该监测系统可用于监测丙烷储罐的硫化氢腐蚀速率和评估设备的安全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8.
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等电化学实验方法以及扫描电镜和能谱等表面分析技术对20#碳钢在不同H2S质量浓度(0,95.61,103.22,224.16 mg.L-1)、不同温度(25,35,45℃)下的NACE溶液(含CO2)中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该环境下腐蚀产物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在含有CO2的NACE溶液中,加入少量H2S,能加剧碳钢腐蚀,加速阳极铁的溶解和阴极氢气的析出.随着H2S质量浓度的增加,腐蚀电流密度增大,碳钢腐蚀加剧.温度升高,腐蚀极化电阻变小,腐蚀也会加剧.腐蚀试样外层絮状腐蚀产物主要是铁碳化物,接近基体表面的腐蚀产物主要是铁硫化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