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23例骶管内蛛网膜囊肿患者行椎板减压术后,分别对囊肿进行处理。13例行囊肿大部切除后,重新缝合残余部分以包绕囊内神经根;8例囊肿大部切除后用肌肉填塞交通孔;2例囊肿切开旷置。随访时间3个月~11年2个月,平均30.2个月,观察疗效,并对其临床表现,术中的病理特点,术后并发症,以及X线片、CT、CTM、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MRI可清晰地显示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囊肿切除后重新缝合包绕神经组与囊肿切除肌肉填塞组优良率并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有皮肤糜烂和颅内感染。结论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是由于先天性硬脊膜缺陷所致。对囊肿的处理以囊肿切除、肌肉填塞封堵交通孔最为合理。术后以不放引流条及忌平卧为宜。  相似文献   

2.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2 3例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病人行椎板减压后 ,对囊肿的处理有 3种方法 :13例行囊肿大部分切除后 ,重新缝合残余的囊肿以包绕囊内神经根 ;8例囊肿大部分切除后用肌肉填塞交通孔 ;2例囊肿切开旷置。平均随访 3 0 2个月 ,观察疗效。并对其临床表现 ,手术中的病理特点 ,手术后的并发症 ,以及X线片 ,CT ,CTM ,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MRI可清楚显示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 ,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 ,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囊肿切除后重新缝合包绕神经组与囊肿切除肌肉填塞组优良率并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有皮肤糜烂和颅内感染。结论 :MRI是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是由于先天的硬膜缺隐所致。对囊肿的处理以囊肿切除 ,肌肉填塞封堵交通孔最为合理。术后不宜放引流及平卧。  相似文献   

3.
症状性骶管内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症状性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如腰骶部疼痛、下肢痛、会阴部疼痛,鞍区麻木不适,大小便障碍,下肢无力患者,行MRI检查.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MRI表现明确诊断为症状性骶管内囊肿后行手术治疗.手术均在显微镜下操作.对未见明显交通孔的7例中5例行囊壁大部切除后残存囊壁修补缝扎,2例因硬脊膜缺如,无法修补而行囊肿部分切除旷置;5例有交通孔的患者中,2例囊肿大部切除后用肌肉填塞交通孔,2例因交通孔处理困难未作特殊处理,1例囊肿大部切除后,切开交通孔处硬脊膜以扩大交通孔至脑脊液通畅流出,消除交通孔的单向阀门作用.严密缝合切口,术后采取头低臀高俯卧位.结果:骶管内囊肿在MRI上表现为骶管内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影,呈长T1、长T2表现,信号与脑脊液相同.术后2例出现少量皮下积液,加压包扎2~3个月后自行吸收,无1例脑脊液漏.随访3个月~4年6个月,平均18.3个月,症状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3例,1例3个月后症状复发,MRI检查示囊肿较术前轻微扩大,未再次手术.结论:MRI检查是正确诊断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有力手段,伴有临床症状、体征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对囊肿的处理以囊肿大部切除为主,严密缝合切口各层及术后合理体位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骶管内囊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骶管内囊肿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手术治疗的骶管内囊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的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术后病理和手术后疗效,分析其特点。结果28例随访结果发现,囊壁部分切除治疗骶管内囊肿的疗效满意,随访中未发现囊肿复发和神经损伤再加重。结论骶管内囊肿是相对较常见的疾病,该病尤其是在4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较多,与退变性腰椎疾病的表现有很大的相似处。本病最好的诊断方法是行腰骶椎MRI检查。治疗上采用手术简单的囊壁部分切除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骶部硬膜外囊肿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骶部硬膜外囊肿诊断中临床表现和CT、MRI、腰椎管造影检查的价值。方法 对13例经手术证实为骶部硬膜外囊肿患者的术前病史、体检及CT、MRI、腰椎管造影检查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腰腿痛与体位变化有关系,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率CT为53.8%,MRI为75%,腰椎管造影为84.6%。结论 在骶部硬膜外囊肿诊断中,应重视腰腿痛与体位变化的关系,强调腰椎管造影时站立延迟透视的重要性。CT、MRI及腰椎管造影检查不能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6.
周仪  李仕红 《颈腰痛杂志》2007,28(5):362-365
目的 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MRI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8例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16~70岁,平均41.6岁.所有病例均行MR检查.结果 囊肿位于骶管内,呈卵圆形、不规则形、串珠形.囊肿境界清楚,囊壁薄,囊液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T1WI囊液呈低信号,T2WI囊液呈高信号,其中4例囊肿内可见细条状神经根影,6例增强扫描囊液、囊壁无强化.结论 MRI是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主要是先天的硬膜缺陷所致.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8~2003年对16例骶管内蛛网膜囊肿进行诊治,取得满意疗效。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本组9例,男4例,女5例,年龄33~68岁,平均46.3岁;病变全部位于S1~S2节段。临床特点:腰骶部钝痛,下肢痛与体位改变有关,膀胱功能障碍。X线检查:9例中骶骨骨质侵蚀4例,有腰骶部先天畸形5例。MRI检查:硬膜囊末端均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囊性肿物。治疗:全部采取手术除。结果 随访9例,时间8个月~5年,平均2.8a,手术除治疗骶管内囊肿的疗效满意,随访中未发现囊肿复发和神经损伤再加重。结论 骶管内囊肿是相对常见的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与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大的相似处,易误诊。本病最好的诊断方法是行腰骶椎MRI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囊肿壁为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骶管内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影像学和脊柱外科技术的提高,骶管内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也相应提高,我院自1998年5月-2001年1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骶管内囊肿16例,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患者,女,34岁,以双侧下肢酸胀疼痛渐加重4年入院。患者4年前出现晨起后双侧下肢酸胀无力,左侧明显,推拿药物等治疗后无好转,在当地医院行骶椎MRI检查诊断为骶管内蛛网膜囊肿,考虑手术疗效不确定,行局部囊肿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巨大骶尾部藏毛窦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特点,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8例巨大骶尾部藏毛窦,总结诊断、于术入路、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藏毛窦完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病理为异物性肉芽肿,随访时间11个月至10年,术后创1:3感染2例,复发1例。结果表明,术前应进行全面评估,蛛网膜下腔或连续硬膜外麻醉、骶尾部入路、低电量电刀剥离是切除巨大骶尾部藏毛窦的最佳方法,彻底手术切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附7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本组7例,男2例,女5例,年龄28-76岁,平均44.2岁,病变全部位于S1、S2节段。临床特点:腰骶部钝痛,下肢痛与体位改变有关,膀胱功能障碍。X线检查:7例中骶骨骨质侵蚀4例,有腰骶部先天畸形2例,MRI检查:硬膜囊末端均为梭型的囊性肿物。治疗:全部采取手术摘除。结果:7例中6例得到随访5月-5年,平均3.8年,全部病人腰骶部症状缓解。结论: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临床上少见,容易误诊,其诊断靠病史、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其治疗则采用手术摘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收治的105例尾骨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尾骨疼痛者女性(84/105—80%)比男性(21/105—20%)多.(2)与无尾骨痛者相比较,特发性尾骨痛者外偏角变大,骶尾间角和第1、2尾椎间角变小;而外伤性尾骨痛者外偏角不变,其它两角也变小.(3)保守治疗87例,治愈率92.94%,好转率7.06%;手术治疗18例,治愈率100%.总有效率100%.  相似文献   

14.
为了总结直肠肛管损伤的诊断指标和处理措施,回顾性分析21例直肠肛管损伤病例确诊方法和治疗措施。结果显示,本组治愈20例,死亡1例。结果表明,尽早诊断并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法,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The long-term effect of sacral rhizotomy in 24 patients with coccygodynia was evaluated. Prior to section of both the S-4 and S-5 roots all patients had coccygeal pain and tenderness which had not responded to several conservative and surgical therapeutic measures. In 8 patients the coccalgia (S-4 S-5 pain) was associated with unilateral pain in the S-3 area, in another 8 patients it was associated with disabling lumbago and in the remaining group of 8 patients coccalgia occurred without pain in neighbouring areas.

Only 6 patients responded well to sacral rhizotomy. All these patients belonged to the final group of 8 patients with pain distribution limited to the S-4 S-5 area.

Serious complications occurred after 6 of the 24 rhizotomies. Five of these patients belonged to the two groups who besides coccalgia also had disabling lumbago or signs of rhizopathy above the S-4 level.

A restrictive attitude to sacral rhizotomy in coccalgia is recommended especially when it is associated with pain in neighbouring areas and also if there is any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ere are factors present predispos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arachnoiditi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27例神经根囊肿患者,男17例,女10例,年龄42~65岁,平均53.6岁。其中有7例保守治疗,20例行手术治疗。手术中13例行囊肿大部分切除,残余部分缝合包绕囊内神经根;7例行囊肿大部分切除后用骶棘肌填塞交通孔。并对腰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表现以及CT、脊髓造影、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扫描可见椎体后缘凹陷性压迹9例。脊髓造影显示神经根有囊状充盈11例。MRI显示囊肿在Tl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与脑脊液一致。结论:MRI对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行椎板开窗减压和囊肿摘除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50例原发性IgAN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为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50例原发性IgA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1)150例患者中有血尿者114例,其中男44例,女70例,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P<0.01);有44例患者发生肉眼血尿,其中24例肉眼血尿与急性扁桃体炎有关。(2)临床特点与病理分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肾脏病理Lee氏高分级与高血压有相关关系(r=0.557,P=0.000),肾功能损害与肾脏病理Lee氏高分级有相关关系(r=0.678,P=0.000),肾脏病理Lee氏高分级与蛋白尿有相关关系(r=0.588,P=0.001),各病理分级间血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回归分析显示肾脏病理Lee分级(P=0.000)和高血压(P=0.001)分别是患者肾功能损害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本研究中,女性患者血尿发生率高;肉眼血尿发生的诱因以急性扁桃体炎最为常见。蛋白尿的程度、高血压、肾功能损害均与肾脏病理Lee氏分级呈正相关。肾脏病理Lee分级和高血压是本组患者肾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不同病理类型 LN 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免疫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LN 最常见临床表现为浮肿73例(49.7%)、关节炎66例(44.9)%和皮疹65例(44.2)%,而Ⅲ型 LN 患者浮肿及脱发比例较Ⅳ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Ⅳ型 LN 的血肌酐,WBC、Hb、PLT 损伤较Ⅴ型重、补体更低,平均动脉压比Ⅴ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Ⅴ型的胆固醇、三酰甘油较Ⅲ型和Ⅳ型明显升高;Ⅴ+Ⅲ型尿蛋白较突出,较Ⅲ型和Ⅳ型明显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自身抗体在 LN 中阳性率较高的依次为 ANA 126例(85.7%),抗- dsDNA 90例(61.2%),抗- SSA 89例(60.5%);而Ⅴ+Ⅲ型及Ⅴ+Ⅳ型抗- U1RNP 阳性率分别为10例(90.9%)和11例(68.7%),较Ⅲ型和Ⅳ型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本组病例以Ⅳ型 LN 为主;不同病理类型 LN 各具一些临床、实验室及免疫学特征;浮肿是 LN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复合Ⅴ型患者抗- U1RNP 阳性率较高。应注意Ⅴ型复合型的临床、免疫特征,可能预示发病机制不同,指导临床诊治,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