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CHI)是一种遗传异质性疾病,以低血糖状态下不恰当的胰岛素分泌为特征[1].迄今为止已发现了9种CHI致病基因,并明确了8种遗传学类型[2],ATP敏感性钾通道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KATP-CHI)为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最常见的类型,是由于ABCC8和KCNJ11基因的突变所导致的.根据组织学特征的不同,CHI的胰腺可分为3种组织学类型:弥散型、局灶型、非典型型.而ABCC8基因突变导致的局灶型KATP-CHI在国内少见,本文对1例ABCC8基因突变导致的局灶型KATP-CHI进行了报道,以提高儿科及内分泌医师对局灶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收集1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CHI)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PCR结合一代测序,鉴定其致病基因。该患儿表现为发作性抽搐,长期误诊为癫痫持续状态。抽搐发作时血糖1.1mmol/L,胰岛素10.47 mU/L,C-P 0.88μg/L。基因检测发现ABCC8基因存在新生杂合错义突变:c.4607CT(p.A1536V)。饮食方案干预后未再有低血糖发作。CHI多以低血糖抽搐为主要表现,易被误诊。ABCC8是其主要致病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婴儿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婴儿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PHHI)是一种具有遗传异质性和临床表现异质性的综合征。对其病因学研究的深入促进了人产对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代谢调控机制的了解。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的PHHI患者,由于编码胰岛β细胞KATP通道SUR1或Kir6.2蛋白的基因突变,使其KATP通道功能丧失,造成PHHI。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患者的病因尚不清,仅在一个家系发现了葡萄糖激酶基因的突变。而合并有高氨血症的PHHI,则多是因谷氨酸脱氢酶的功能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4.
婴儿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 (PHHI)是一种具有遗传异质性和临床表现异质性的综合征。对其病因学研究的深入促进了人们对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代谢调控机制的了解。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的PHHI患者 ,由于编码胰岛 β细胞KATP通道SUR1 或Kir6 .2蛋白的基因突变 ,使其KATP通道功能丧失 ,造成PHHI。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患者的病因尚不清 ,仅在一个家系发现了葡萄糖激酶基因的突变。而合并有高氨血症的PHHI,则多是因谷氨酸脱氢酶的功能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3例二氮嗪治疗无效的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儿及其家系进行KCNJ11基因突变分析,初步探讨中国儿童腺嘌呤核苷三磷酸敏感性钾通道型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病机制。方法以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例二氮嗪治疗无效的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儿及其家系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法对3例患儿及其亲属进行KCNJ11基因测序分析。结果于第1例患儿及其父亲的KCNJ11基因外显子中分别发现1个703C〉G(Q235E)杂合失活突变,患儿母亲该位点基因型正常(C/C)。未发现第2、3例患儿家系中出现KCNJ11基因突变。结论KCNJ11基因Q235E突变可以导致腺嘌呤核苷三磷酸敏感性钾通道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少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KCNJ11基因突变所致的腺嘌呤核苷三磷酸敏感性钾通道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对二氮嗪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6.
对1例临床诊断为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患儿家系进行ABCC8、内向整流钾通道6.2( KCNJ11)、谷氨酸脱氢酶1(GLUD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于患儿ABCC8基因第10外显子发现一个1484G>A杂合失活突变,该突变可导致磺脲类药物受体1(SUR1)蛋白第495位精氨酸残基被谷氨酰氨所取代.患儿父亲携带有同样的杂合突变,但无低血糖表现,故为无症状携带者.患儿母亲该位点基因型正常,提示该患儿携带的突变基因系父系遗传,据此初步推断该患儿胰腺的病理学分型为局灶型.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2002年我院收治的1例行近胰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的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CHI)性低血糖患者随访至今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儿系ABCC8基因突变所致的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病(K_(ATP)-HI),内科治疗无效,出生后12d行胰腺次全切除术治疗,术后24h血糖、胰岛素恢复正常,随访生长发育未受影响,学习成绩中等。术后第5年起反复低血糖发作;术后第7年出现糖耐量受损;术后第10年诊断为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不能维持血糖平稳;术后第13年予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口服治疗,血糖平稳,无不良反应。对于CHI性低血糖患儿,根据基因突变类型选择合适治疗方案,维持血糖平稳,避免脑损害。针对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ABCC8基因突变所致K_(ATP)-HI,可考虑行手术治疗。胰腺次全切除术后存在合并低血糖、糖尿病的可能。应监测胰腺内分泌功能,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维持血糖平稳。  相似文献   

8.
目的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是一种以难治性低血糖以及与血糖水平不相称的高胰岛素血症为特征的遗传异质性疾病, 目前已报道16种基因与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相关。本研究对1例以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及餐后低血糖为表现的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 以进一步明确其遗传病因。方法收集1例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及家属临床资料和外周血, 提取基因组DNA,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出致病基因, 进行Sanger测序和家系验证。结果先证者表现为肥胖、高胰岛素血症、餐后低血糖, 但无运动后低血糖。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携带SLC16A1基因c.1259A>G(p.K420R)杂合突变, 家系验证发现其父亲、哥哥均携带该突变, 临床表型均有肥胖及高胰岛素血症, 其母亲和姐姐SLC16A1基因检测及临床表型均正常, 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检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未见SLC16A1基因c.1259A>G突变报道, 提示为新突变。采用MutationTaster、FATHMM-MKL、PolyPhen-2和CADD软件对对c.1259A>G突变进行功能预测, 结果均提示为有害突变。结论本研究报道了1例SLC1...  相似文献   

9.
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的SCA3/MJD一家系临床及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a-突触核蛋白(a-Synuclein)基因,泛素羟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基因,LRRK2基因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帕金森病有关。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CA)是一组包括多种亚型在内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除了共济失调外可伴有帕金森综合征。近来有报道SCA患者可以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而无明显的共济失调,我们对5个临床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帕金森病家系进行SCA突变检测。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全身脂肪萎缩性糖尿病(CGL),也称Berardinell-Seip综合征,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表现为全身脂肪萎缩、胰岛素抵抗、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肝脂肪变性.近年,通过定位克隆的方法,在CGL家系中筛选出2个致病基因,即AGPAT2(BSCL1)和BSCL2,分别编码1-酰基甘油-3-磷酸-O-酰基转移酶2和seipin蛋白.AGPAT2突变导致脂肪细胞甘油三酯合成和储存障碍,而seipin蛋白的功能目前仍不清楚.致病基因的鉴定和克隆有助于CGL的分子诊断.  相似文献   

11.
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一家系的临床及基因定位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FIC)是一种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发性癫痫综合征。我们发现一个伴发作性运动障碍和再发癫痫的中国人BFIC家系,采用连锁分析方法对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了排除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家族性帕金森病(PD)致病基因的相继发现,遗传因素在PD发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按遗传方式不同,家族性PD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PD(ADP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PD(ARPD)。我们于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对5个ADPD家系16例患者中5例先证者应用DNA测序行α-synuclein基因突变检测,旨在了解我国ADPDα-synuclein基因突变情况。  相似文献   

13.
糖原累积病(McArdle' s disease,MD)是由于肌肉磷酸化酶缺乏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肌肉疾病。新近,Tsujino等报道了与MD有关的肌肉磷酸化酶基因几种遗传突变的类型。本文报道2例日本MD同胞早期肌电图(EMG)发现。  相似文献   

14.
成人型多囊肾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德轩  丁克家 《山东医药》2004,44(18):61-62
多囊肾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长至成人后外显率几乎100%。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子代有50%机会由遗传得到病理基因。此类患者多在50岁左右进入肾功能不全期,占终末期肾病的8%~10%。多囊肾除影响患者肾脏而终致肾功能衰竭外,还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如颅内动脉瘤、肝囊肿、结肠憩室、腹壁疝、二尖瓣脱垂及胰脾囊肿。因此,多囊肾的治疗重点在肾脏,但其他系统也不可忽视。本文对其治疗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5.
多囊肾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先天性遗传病,可以显性或隐性方式遗传[1]。其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较为罕见,通常被认为是由PKHD1突变引起的遗传同质性疾病,与纤毛功能障碍有关,发病率约为1∶20000,多见于婴幼儿时期,存活至成人者极少[2],至今国内外仍少有报道。其特征在于肾集合管的非阻塞性梭形扩张和肝脏的导管板畸形,导致进行性慢性肾病和肝脏疾病,包括扩张的胆管、先天性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症(Caroli综合征)[3-5]。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垂体性尿崩症(ADNDI)的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在一临床确诊的ADNDI家系,提取外周血的基因组DNA,PCR扩增精氨酸加压素前体基因(AVP-NPⅡ),并进行全长测序,亚克隆测序确认突变位点。结果本家系中所有患者在AVP-NPⅡ基因2号外显子的1824-1829位AGGAGG存在一个AGG密码子的缺失,而其他表型正常的成员测序结果正常。结论AVP-NPⅡ基因1824-1829位AGGAGG中的一个AGG的缺失导致NPⅡ第47位谷氨酸(Glu)的缺失,可能影响NPⅡ蛋白对AVP的运输,进一步造成AVP降解增加,发生尿崩症。  相似文献   

17.
Parkin基因(PG)突变引起青少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帕金森综合征(AR-JP),AR-JP的特征为同质性,包括早发(40岁以前)的静止性震颤、强直、运动过缓、足肌张力障碍,每日症状波动,左旋多巴有效。作者曾报道了PG突变的AR—JP患者表现为不典型的帕金森综合征,并有小脑和锥体束损害。在此,本文再报道帕金森综合征伴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他们也同时具有纯合子的外显子3和4的缺失突变,不同于以前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正>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特征是铜在肝脏、大脑和眼角膜等不同的组织中储存过量。ATP7B基因是人类目前已知的唯一致病基因,但该基因突变位点及类型相当复杂,国内研究[1]报道的突变以外显子8较高,其中R778L突变最为常见。此外,HLD的临床表现及特征在不同群体中也存在差异,国内报道的ATP7B基因大多数是杂合突变,纯合突变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9.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表型MIM号277900)是铜代谢异常所致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基因定位于13q14-q21(基因MIM号606882),单基因疾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为ATP7B,对应产物ATP7B蛋白是铜转运P型ATP酶.WD是广泛分布于人类各种族人群中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3/10万[1],人群携带1/90人[2].Mak等[3]计算香港地区的汉族发病率1/5400,远高于欧美人群.发病年龄以7~12岁最多见,是儿童肝病中的比较常见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患者的分子遗传学诊断,并评价个体化治疗的效果。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岁内起病的10例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法对编码胰岛p细胞ATP敏感性钾通道(K_ATP)的Kit6.2亚单位和SUR1亚单位的KCNJ11和ABCC8基因进行检测,以明确分子遗传学诊断;对于由编码KATP通道基因突变导致的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患者,由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转换为口服格列苯脲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10例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患儿中,发现KCNJ11突变3例,均为已知基因突变;ABCC8突变4例,2例为已知基因突变,另外2例的突变位点尚无文献报道。对于已明确是由编码K_ATP通道基因突变致病的7例患儿,由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转换为口服格列苯脲治疗;共4例转换成功,包括3例KCNJ11突变和1例ABCC8突变患儿,格列苯脲的平均剂量为0.18mg·kg-1·d-1,成功者接受治疗转换时的病程相对较短(2.0—3.6年)。治疗转换成功的患者血糖控制均良好,且未出现低血糖等副作用。结论编码胰岛p细胞K椰通道的Kir6.2亚单位和SUR1亚单位的KCNJ11和ABCC8基因突变是我国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患者常见致病原因,口服磺脲类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此类患者中常具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