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内皮素1刺激大脑皮质神经元增加释放一氧化氮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3/2003-0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组织移植与免疫实验中心实验室进行.①取新生SD大鼠大脑皮质细胞,神经元体外原代培养至第7天,以10,100 nmol的内皮素1刺激神经元,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以硝酸还原酶法测定间接反映一氧化氮的含量,检验内皮素1对神经元释放一氧化氮的累积效应.分别检测加药前、加药后30 min,6 h培养基中的一氧化氮浓度.②将培养的神经元分成5组,对照组,10 nmol/L内皮素1组、10 nmol/L内皮素1+3 μmol/L选择性内皮素受体A抗拮剂BQ123组、10 nmol/L内皮素1+3 μmol/L选择性内皮素受体B抗拮剂BQ788组、10 nmol/L内皮素1+3μmol/L非特异性内皮素受体抗拮剂PD145065组.测定加药后6 h各培养液中一氧化氮浓度.结果①10 nmol/L,100 nmol/L内皮素1组在加药后30 min一氧化氮浓度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加药后6 h培养液中一氧化氮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②10 nmol/L内皮素1组和100 nmol/L内皮素1组在加药30 min和6 h时一氧化氮浓度基本一致(P>0.05).③不同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外源性内皮素1刺激神经元释放一氧化氮的影响10 nmol/L内皮素1组、10 nmol/L内皮素1+3 μmol/L选择性内皮素受体A抗拮剂BQ123组一氧化氮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10 nmol/L内皮素1+3 μmol/L选择性内皮素受体B抗拮剂BQ788组、10 nmol/L内皮素1+3 μmol/L非特异性内皮素受体抗拮剂PD145065组明显低于10 nmol/L内皮素1组(P<0.01).结论10 nmol/L和100 nmol/L内皮素1对培养液中一氧化氮的影响基本接近,提示内皮素1对皮质培养神经元释放一氧化氮增加的作用在10~100 nmol/L间无剂效关系.选择性内皮素受体B抗拮剂BQ788或非特异性内皮素受体抗拮剂PD145065可完全阻断内皮素1刺激神经元释放一氧化氮的作用,选择性内皮素受体A抗拮剂BQ123对内皮素1刺激神经元释放一氧化氮无影响,提示内皮素1是通过内皮素受体B刺激神经元释放一氧化氮.  相似文献   

2.
内皮素1增高对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作为一种强效血管和神经活性肽,内皮素1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生理情况下表达增加,可能对神经组织产生有害作用。然而,增高的内皮素1有无直接诱导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内皮素1有无直接诱导原代培养神经元凋亡的作用。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和一所大学的病理学教研室、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组织与移植免疫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于2001-03/2002-0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和生命科学和技术学院组织移植与免疫研究所实验室进行。来自于新生大鼠大脑皮质的原代神经元培养,新生大鼠由中山大学医学中心动物研究所提供。干预:原代大脑皮质神经元培养5d后分别加入0.2,20nmol/L内皮素1处理24h,用Annexin V,Hoechst 33258染色半定量测定细胞凋亡。再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定量检测内皮素受体A拮抗剂或内皮素受体B拮抗剂对20nmol/L内皮素1诱导神经元凋亡的效果。对照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内皮素1直接诱导培养神经元凋亡的作用,以及其通过的ET受体亚型。结果:加入0.2nmol/L内皮素124h后,Annexin-V和Hoechst 33258阳性染色细胞率分别为(23.00&;#177;9.96)%,(9.82&;#177;0.9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nnexin-V:(13.50&;#177;3.35)%;Hoechst 33258(8.21&;#177;2.17)%1。加入20nmol/L后24h,Annexin-V以及Hoechst 33258染色阳性细胞率(50.50&;#177;10.78)%,(13.78&;#177;1.52)%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和20nmol/L内皮素1组凋亡率分别为(0.20&;#177;0.15)%和(26.11&;#177;3.28)%;内皮素受体A拮抗剂,内皮素受体B拮抗剂分别部分阻断了内皮素1诱导培养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内皮素受体A拮抗剂+内皮素1组凋亡率为(13.58&;#177;4.92)%,内皮素受体B拮抗剂+内皮素1组为(9.99&;#177;3.30)%,与内皮素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较高浓度的内皮素1(20nmol/L)可直接诱导培养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其A受体和B受体亚型共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背景作为一种强效血管和神经活性肽,内皮素1在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生理情况下表达增加,可能对神经组织产生有害作用.然而,增高的内皮素1有无直接诱导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内皮素1有无直接诱导原代培养神经元凋亡的作用.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和一所大学的病理学教研室、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组织与移植免疫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于2001-03/2002-0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和生命科学和技术学院组织移植与免疫研究所实验室进行.来自于新生大鼠大脑皮质的原代神经元培养,新生大鼠由中山大学医学中心动物研究所提供.干预原代大脑皮质神经元培养5 d后分别加入0.2,20 nmol/L内皮素1处理24 h,用Annexin V,Hoechst 33258染色半定量测定细胞凋亡.再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定量检测内皮素受体A拮抗剂或内皮素受体B拮抗剂对20 nmol/L内皮素1诱导神经元凋亡的效果.对照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内皮素1直接诱导培养神经元凋亡的作用,以及其通过的ET受体亚型.结果加入0.2 nmol/L内皮素1 24 h后,Annexin-V和Hoechst 33258阳性染色细胞率分别为(23.00±9.96)%,(9.82±0.9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nnexin-V(13.50±3.35)%;Hoechst 33258(8.21±2.17)%].加入20 nmol/L后24 h,Annexin-V以及Hoechst33258染色阳性细胞率(50.50±10.78)%,(13.78±1.52)%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和20 nmol/L内皮素1组凋亡率分别为(0.20±0.15)%和(26.11±3.28)%;内皮素受体A拮抗剂,内皮素受体B拮抗剂分别部分阻断了内皮素1诱导培养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内皮素受体A拮抗剂+内皮素1组凋亡率为(13.58±4.92)%,内皮素受体B拮抗剂+内皮素1组为(9.99±3.30)%,与内皮素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较高浓度的内皮素1(20 nmol/L)可直接诱导培养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其A受体和B受体亚型共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葛根素对糖尿病患者血液相关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葛根素对血内皮素、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02-01/2004-01抚顺市中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6例单纯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糖尿病葛根素治疗组(给予葛根素注射,39例),丹参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37例),同时选20名糖尿病并血管病变的患者作为糖尿病并血管病变葛根素治疗组(给予葛根素注射),选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健康对照组。葛根素治疗30d,治疗前后检测内皮素、NO,NOS水平。结果:治疗后,单纯糖尿病葛根素治疗组和糖尿病并血管病变葛根素治疗组血内皮素浓度降低,治疗前后的值分别为(107.33&;#177;29.31),(85.04&;#177;23.62)pg/L和(119.67&;#177;30.73),(88.12&;#177;27.29)pg/L(P&;lt;0.05),NO,NOS上升,NO为(50.49&;#177;20.31),(59.51&;#177;21.19)μmol/L(P&;lt;0.05);(50.67&;#177;21.19),(56.88&;#177;22.11)μmol/L(P&;gt;0.05);NOS为(109.02&;#177;21.84),(116.86&;#177;16.34)nkat/L和(118.86&;#177;23.34),(137.19&;#177;22.84)nkat/L(P&;lt;0.05),以糖尿病并血管病变葛根素治疗组为明显;丹参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血内皮素略下降(P&;gt;0.05),血NO,NOS水平稍升高(P&;gt;0.05)。结论:葛根素通过降低内皮素浓度,升高NO,NOS水平而发挥保护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丽丽  张烁  关振中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3):94-95,i003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是否存在有血管收缩作用的内皮素及内皮素A受体mRNA。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研究所完成。选用雄性清洁级Balb/c小鼠40只,腹腔注射嗜心肌柯萨奇B组病毒3型制备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半定量检测病毒感染后即刻,9,14及21d小鼠心肌中的内皮素A受体-mRNA表达。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病毒感染后即刻及感染后14d心肌中内皮素表达情况。结果:①病毒感染后14d心肌中内皮素A受体mRNA表达明显高于病毒感染后即刻(0.672&;#177;0.0828,0.501&;#177;0.085,q=4.888,P&;lt;0.05)。病毒感染后7,21d心肌中内皮素A受体mRNA的表达高于感染后即刻,但无明显差异(q=1.471,3.089,P&;gt;0.05)。②病毒感染14d后心肌中内皮素表达明显高于病毒感染后即刻(0.034477&;#177;0.017676,0.00288&;#177;0.001768.τ=4.3568,P&;lt;0.05)。结论:内皮素系统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6.
白云驰  阚志生  白洁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62-63,i002
目的:观察脑挫裂伤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的改变及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基因的表达,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3-02/06在华北煤炭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6只,体质量250-350g,随机分成3组,即正常组,对照组及实验组,后两组又分别分成10个时相组,每组6只。实验组按照改良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方式制作大鼠左顶叶脑挫裂伤模型;对照组动物只颅骨开窗,不致伤;正常组动物不做任何处理。采用硝酸还原酶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原位杂交检测技术分别对各组大鼠脑挫裂伤后各时相点的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与海马区c-fos 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2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与海马区c-fos mRNA表达水平均在脑挫裂伤后6h达高峰[(81.45&;#177;2.41)mmol/L,(20.29&;#177;1.63)ng/L,(22.17&;#177;2.99)&;#215;10^2个/mm^2],伤后12h开始逐渐回落[(66.11&;#177;1.97)mmol/L,(20.14&;#177;1.63)ng/L.(16.50&;#177;2.26)&;#215;10^2个/mm^2]。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535,P&;lt;0.01),与脑海马区c-fos mRNA表达三者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r=0.870,0.514,P&;lt;0.01)。结论:大鼠脑挫裂伤后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之间以及与c-fos表达三者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在一定时限内,当一氧化氮合成增加,内皮素水平增高,诱导c-fos基因异常表达,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参与了继发性神经细胞的损伤。 c.硒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曲张大隐静脉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内皮素—1、一氧化氮和环鸟苷酸水平的变化,以期探讨血管舒张因子和收缩因子在大隐静脉曲张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取自解放军总医院2003—11/2004—08收治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肝肾等其他脏器功能正常及外周血管、心血管系统没有明显病变,且单侧患肢者被纳入检测对象,其中60例被列入观察范围。患有可能影响血管活性因子水平疾病或双侧患肢患者被排除观察范围。纳入患者分为轻、重两组,轻症组32例,重症组28例;另外取30例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人群大隐静脉内血浆AngⅡ,内皮素—1、一氧化氮与环鸟苷酸的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AngⅡ,内皮素—1和环鸟苷酸水平及亚硝酸盐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的水平。结果:在轻症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AngⅡ较正常水平降低(均数差值为64.9440,P&;lt;0.01)、一氧化氮(均数差值为-23.0273,P&;lt;0.01)和环鸟苷酸水平较正常水平升高(均数差值为-2.3153,P&;lt;0.01),内皮素水平无明显改变(均数差值为0.08023,P&;gt;0.05);随着病情的加重,AngⅡ降低更明显(重症组与正常组均数差值为84.0208,P&;lt;0.01),而一氧化氮(均数差值为17.8884,P&;lt;0.01)、环鸟苷酸(均数差值为0.8496,P&;lt;0.05)和内皮素—1(均数差值为3.1297,P&;lt;0.01)出现下降的改变。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缩血管活性物质和舒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失衡参与大隐静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降血压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及内皮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降血压肽是一类能够降低人体血压的多肽,可通过抑制人体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而达到降低血压的作用。目的:在细胞分子水平探讨降血压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及内皮素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将降血压肽开发为降压保健食品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系。材料:实验于2004-09/2005-03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完成。降血压肽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制备,在一定条件下抑制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活性一半时所需要的抑制剂浓度为15μmol/L。传至4代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于实验,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降血压肽150mg/L组、降血压肽300mg/L组、降血压肽600mg/L组、卡托普利阳性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阴性对照组、降血压肽+去甲肾上腺素组。方法:①脐静脉内皮细胞按一般细胞培养方法进行,培养液为M199+体积分数为0.15的小牛血清+青霉素10000U/mL+链霉素100mg/L。细胞长满致融合状态后,按1:2比例传代,传至第4代的细胞用于实验。②空白对照组含体积分数为0.15小牛血清的M199;降血压肽150,300,600ms/L组在此基础上加入降血压肽至终浓度分别为150,300,600mg/L;卡托普利阳性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卡托普利至终浓度为10^-5mol/L;去甲肾上腺素阴性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去甲肾上腺素终浓度为100μg/L;降血压肽+去甲肾上腺素组在此基础上加入降血压肽至终浓度300mg/L,去甲肾上腺素至终浓度100μg/L。(3)采用细胞计数法测定各组细胞生长状况,放免法测定不同培养时间各组细胞培养液中内皮素含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内皮素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测定细胞内皮素蛋白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降血压肽对内皮细胞增殖、分泌内皮素的影响。②降血压肽对内皮细胞内皮素mRNA、内皮素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①降血压肽对内皮细胞增殖、分泌内皮素影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卡托普利阳性对照组及降血压肽各剂量组均有抑制内皮细胞生长、降低培养液中内皮素含量的作用(P〈0.01或0.05);去甲肾上腺素可促进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分泌内皮素,但加入降血压肽后细胞密度和内皮素含量均接近空白对照组(P〉0.05)。(函降血压肽对内皮细胞内皮素mRNA、内皮素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卡托普利组及降血压肽各剂量组均可下调内皮素mBNA和内皮素蛋白的表达(P〈0.01或0.05);去甲肾上腺素可上调内皮素mRNA和内皮素蛋白的表达,加入降血压肽后各基因表达接近空白对照组俨〉0.05)。结论:不同剂量的降血压肽对内皮细胞均有抑制生长作用,可降低细胞释放内皮素的含量,下调内皮素基因的表达,且能够有效对抗去甲肾上腺素的促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及分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腰大池持续引流的不同时期,犬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内皮细胞衍生性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和内皮细胞衍生性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5/2004—10在武汉总医院实验中心完成,取普通级成年健康家犬2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2~22kg,平均15kg。采用二次注血法建立犬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完全随机分组,引流组10只,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14d,每日引流100mL左右;腰穿组10只,即对照组,1次/d腰穿,抽取脑脊液8~10mL。测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腰大池持续引流前后不同时期,脑脊液中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浓度,观察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浓度动态变化,同时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犬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不同时期脑动脉血液流速,根据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判断和评价脑血管痉挛程度。结果:①脑脊液中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的变化:犬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内皮素浓度均有明显增高,第7天达到高峰,且腰穿组较引流组升高明显[(57.95&;#177;17.95),(34.15&;#177;7.19)ng/L,t=6.108,P〈0.01];②脑脊液中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出血后第3,7,10天两组脑脊液中一氧化氮浓度均下降,腰穿组较引流组下降明显[(1.20&;#177;0.25,1.20&;#177;0.25);(2.29&;#177;1.43,1.02&;#177;0.29);(3.26&;#177;1.43,0.88&;#177;0.28)μmol/L:t=15.624,P〈0.01]。③两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腰穿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7,10天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比出血前和出血后3d明显增高[(39.67&;#177;14.76),(38.97&;#177;9.76),(10.97&;#177;4.85),(18.68&;#177;13.55)cm/s,t=8.231,P〈0.01],引流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7天基底动脉平均流速与出血前和出血后第3天比较无明显增高[(15.15&;#177;4.83),(13.59&;#177;4.64),(10.89&;#177;3.67)cm/s,t=1.879,P〉0.051;基底动脉出现平均流速〉40cm/s的重度脑血管痉挛时,脑血流出现涡流或湍流。④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脑脊液中内皮素浓度变化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呈正相关(r=0.95),一氧化氮浓度变化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呈负相关(r=-0.97)。结论: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内皮素与一氧化氮平衡破坏是引起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关键因素之一。②引流组犬的脑血管痉挛程度较轻,而腰穿组脑血管痉挛程度较重,原因在于腰大池持续引流加速了内皮素和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氧合血红蛋白的排出,缩短了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降低了脑血管痉挛的程度,证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白云驰  阚志生  白洁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230-232,F0003
背景:脑海马区作为脑损伤后的选择性易损区,在伤后某些早期基因超表达、兴奋性氨基酸过度释放以及神经细胞延迟性死亡等方面对外源性刺激较为敏感。目的:探讨脑挫裂伤后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改变与脑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之间的相关性。设计:观察对比动物实验,采用配对t检验及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开滦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3-02/06在华北煤炭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取二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6只,体质量250~350g,随机分成3组。即实验组60只、对照组60只和正常组6只,其中前两组又各自分成0.5,1,3,6,12,24,72,120,168,240h10个时相组,每组6只大鼠。方法:实验组按照改良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方式制作大鼠左顶叶脑挫裂伤模型;对照组动物只颅骨开窗,不致伤;正常组动物不做任何处理。各组大鼠脑挫裂伤后各时相点的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与脑海马区凋亡神经细胞数量检测采用硝酸还原酶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原位末端标记法。主要观察指标:脑挫裂伤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与脑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2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与脑海马区c-fos mRNA表达水平:均在脑挫裂伤后6h达高峰[(81.45&;#177;2.41)mmol/L,(20.29&;#177;1.63)ng/L],伤后12h开始逐渐回落[(66.11&;#177;1.97)mmol/L,(20.14&;#177;1.63)ng/L]。大鼠脑挫裂伤后0.5h至120h一氧化氮水平、0.5h至168h内皮素水平与正常组和对照组各相应时间点比较,均明显升高(t=3.33-27.91,P〈0.01)。②实验组大鼠脑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于伤后168h达到高峰(27.33&;#177;1.86)&;#215;10^2个/mm^2,伤后240h开始下降(21.67&;#177;2.07)&;#215;10^2个/mm^2。正常组脑海马区神经细胞未见凋亡细胞,对照组脑海马区凋亡神经细胞数量极少。③实验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内皮素水平与脑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838,P〈0.O1;r=0.281,P<0.05)。结论:大鼠脑挫裂伤后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之间以及与脑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一氧化氮与内皮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参与调控了脑挫裂伤后的病生理过程,从而诱导了脑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1.
红花注射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对原发性高血压内皮受损的保护作用的研究已很深入,传统祖国医药在这方面的研究愈发显示出其重要地位。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对原发性高血压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开放实验方法进行前瞻性病例对照/随访研究。地点、对象和干预: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中,根据1999WHO/ISH高血压指南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选取70例原发性高血压(2~3级,极高危)患者,随机分为红花注射液组24例,丹参注射液组23例,对照组23例。红花注射液组予红花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组予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对照组只予常规降压药治疗。观察3组研究对象用药前后血管收缩因子、血管舒张因子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3组患者用药2周前后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血栓素2)和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n-prostaglandin F1α,6-Ketp-PGF1α)]的变化。结果:三组患者用药前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血栓素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n-prostaglaglandin F1α,6-Keto-PGF1α)的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红花治疗组在治疗后内皮素明显下降,与对照组和丹参组有显著差别(P&;lt;0.05);治疗后红花组与丹参组血栓素[(307.9&;#177;12.9),(275.5&;#177;10.9)ng/L]均比治疗前[(369.5&;#177;11.5),(344.9&;#177;9.9)ng/L]低(P&;lt;0.05);治疗后红花组一氧化氮、6-Keto-PGF1α明显增加(P&;lt;0.05)。结论:红花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素和血栓素,提高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作用,临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参七汤对大鼠缺血心肌内皮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参七汤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内皮素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组和参七汤组,利用垂体后叶素造模,分别测定各组心肌内皮素浓度及内皮素-1基因的表达。结果:参七汤组心肌内皮素浓度明显低于缺血组(2.28&;#177;0.50,6.87&;#177;1.70,P&;lt;0.01)。免疫组化显示缺血组心肌内皮素-1染色灰度值明显低于参七汤组(心房肌:167.63&;#177;4.28,182.75&;#177;7.74,P&;lt;0.01;心室肌:154.38&;#177;4.05,182.97&;#177;2.14,P&;lt;0.05)。结论:参七汤可显著降低缺血心肌内皮素浓度,可能是参七汤所代表的益气补元活血法能有效抑制缺血心肌内皮素-1基因的表达及蛋白合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不同剪切力作用体外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其在不同时间点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含量表达的差异。方法:实验于2002-07/2004-05在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化研究室完成。利用流室装置通过精密蠕动泵提供剪切力,以50Pa和100Pa两种剪切力作用体外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并分别从30,60,120,300,420min5个时间点取灌流液,对照组为没有施加剪切力的脐静脉内皮细胞。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检测50Pa和100Pa剪切力作用下及空白对照组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含量。结果:①两组剪切力作用内皮细胞,其内皮素-1的表达量在开始前120min均有升高趋势,在30,60,120min时,50Pa组和100Pa组内皮素-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8.7±2.1),(37.8±3.5),(26.0±2.8)ng/L;(33.6±5.8),(43.3±7.2),(26.5±3.6)ng/L;(45.3±9.4),(53.6±8.6),(32.2±4.7)ng/L,(t=1.835~6.079,P<0.05)]。②一氧化氮含量:在30,60,120min时,50Pa组和100Pa组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37.5±5.4),(40.2±6.7),(20.7±3.0)μmol/L;(52.7±6.3),(63.7±7.2),(21.4±3.3)μmol/L;(67.8±6.9),(84.5±8.6),(23.5±4.1)μmol/L,(t=1.835~6.079,P<0.05)]。100Pa组在60,120min时明显高于50Pa组(t=2.556,3.376,P<0.05)。结论:在一定层流剪切力和时间范围内内皮细胞表达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呈递增趋势,保持相对稳定,当时间进一步延长时,其表达失去平衡,具有强烈收缩血管活性的内皮素-1相对增多,提示损伤内皮细胞的因素增加。  相似文献   

14.
背景: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在血管性头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一氧化氮、内皮素可能参与偏头痛的病理生理过程,改善偏头痛患者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的异常有助于偏头痛的治疗。目的:观察颅痛安颗粒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头痛的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泸州医学院药学院药理教研室,中山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材料:实验在泸州医学院药学院药理实验室完成,选择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颅痛安颗粒大剂量(4g/kg)组,颅痛安颗粒中剂量(2g/kg)组,颅痛安颗粒小剂量(1g/kg)组,每组10只。干预:复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动物模型后治疗5d,取血测组织型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一氧化氮及血管内皮素含量,求活性t-PA百分率。主要观察指标:t-PA活性、PAI-1活性、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结果: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t-PA活性[(2.0123&;#177;0.3422)IU/mL比(4.2199&;#177;0.4924)IU/mL]、活性型t-PA百分率[(14.5937&;#177;1.5196)%比(3S.1608&;#177;3.1152)%]、一氧化氮含量[(2.2873&;#177;0.3081)mol/L比(2.7371&;#177;0.4182)mol/L]均显著降低(P&;lt;0.05),PAI-1活性[(14.8895&;#177;2.0971)AU/mL比(7.8239&;#177;0.5211)AU/mL]、内皮素含量[(3.1771&;#177;0.2985)mol/L比(2.3510&;#177;0.2453)mol/L]显著升高(P&;lt;0.05);与模型组比较,用药组t-PA活性、活性型t-PA百分率、一氧化氮含量均升高(P&;lt;0.01),PAI-1活性、内皮素含量降低(P&;lt;0.05),用药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颅痛安颗粒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治疗血管性头痛。临床剂量以1g/(kg&;#183;d)为宜。  相似文献   

15.
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对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及其受体对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无酚红的1640培养基培养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17β—E2)用贴块法和无酚红的1640培养基建立肺血管内皮细胞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的17β—E2(伴或不伴有雌激素受体拮抗剂tamoxifen)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 synthase,NOS)的活性及一氧化氮的产量。NOS的活性用血红蛋白酶法检测,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的产量,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检测血管内皮中的雌激素受体。结果:一定浓度的17β—E2作用8~24h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产量显著增加[1nmol/L,10nmol/L,17β—E2同对照组相比(t=1.221;P&;lt;0.05)];NOS活性显著增加(t=1.722,P&;lt;0.05,t=3.680—4.174,P&;lt;0.01);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在血管内皮中检测到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拮抗剂能显著抑制雌激素的上述作用。结论:17β—雌二醇能通过雌激素受体途径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这是雌激素对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及内皮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1999—05/2004—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完成。128例确诊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反搏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64例。反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体外反搏治疗36d(1h/d),药物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相同天数;分别于治疗前后给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测运动耐量相关指标(总运动时间和做功当量),同时测定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应用硝酸盐还原酶。并测定30名健康人的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值作为对照。结果:反搏组和药物组有121例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30名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运动耐量指标比较:治疗后做功当量反搏组显著高于药物组[(7.9&;#177;2.4),(6.1&;#177;2.4)METs,P〈0.05]。②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治疗后反搏组明显低于药物组[678.9&;#177;302),(148.0&;#177;36.5)mg/L,P〈0.01];反搏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78.9&;#177;30.2),(116.4&;#177;24.9)mg/L,P〈0.01]。③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反搏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89.6&;#177;18.3),(64.4&;#177;14.8)μmol/L,P〈0.01];反搏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药物组[(89.6&;#177;18.3),(70.1&;#177;13.9),(83.4&;#177;23.0)μmol/L,P〈0.01]。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增加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并降低内皮素的含量,促进血管舒缩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组链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9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采用重组链激酶溶栓,测定溶栓前,溶栓后1、2、3、24、48h血清中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溶栓前内皮素1浓度(82.1±11.4)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2.8±5.2)ng/L(t=73.0169,P〈0.01);溶栓后24h内皮素1浓度(64.2±10.5)ng/L、48h内皮素1浓度(32.6±11.5)ng/L显著低于溶栓前(P均〈0.05)。观察组溶栓前一氧化氮浓度(3.8±O.8)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6.5±1.0)μmol/L(t=6.9757,P〈0.01);溶栓后24h一氧化氮浓度(4.5±0.9)μmol/L、48h一氧化氮浓度(4.9±0.7)μmol/L显著高于溶栓前(P均〈0.05)。结论采用重组链激酶溶栓1~3h,内皮素1、一氧化氮参与心肌再灌注早期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尾加压素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前列环素,以及对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进而探讨尾加压素Ⅱ舒张血管的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5-04/08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实验室完成。根据所加人尾加压素Ⅱ的浓度不同(10^-9 -10^-7 mol/L),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9 mol/L组、10^-8 mol/L组及10^-7mol/L组。干预24h后,用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2^-,NO3^-的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碘[125Ⅰ]6-酮前列腺素F1α的水平。 结果:①一氧化氮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O2^-,NO3^-的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 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21.37&;#177;2.21,16.51&;#177;1.33,P〈0.01)。②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一氧化氮合酶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 mol/L浓度组显著强于空白对照组(70.65&;#177;15.63,36.62&;#177;11.16,P〈0.01)。③前列环素水平:后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其中10^-7 mol/L浓度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572.69&;#177;1.86,563.93&;#177;2.66.P〈0.01)。 结论:尾加压素Ⅱ能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及前列环素.提示尾加压素Ⅱ可能通过刺激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产生而发挥舒张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脑出血时D-二聚体显著升高,其下降可能反映了血肿的吸收过程,并与脑实质的损伤密切相关。内皮素在脑出血时明显增高,可导致神经组织细胞缺血坏死,脑出血患者内皮素含量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功能预后状况。目的:观察醒脑静合生脉注射液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D-二聚体和内皮素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内科,济南军区总医院病理科。对象:选择1999—09/2001—05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脑出血急性期留观察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即醒脑静合生脉注射液治疗组(23例)和醒脑静治疗组(21例)。方法:分别用ELISA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D-二聚体、内皮素水平,用SPSS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主要观察指标:醒脑静合生脉注射液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D-二聚体、内皮素水平的影响,并与醒脑静组进行比较。结果:醒脑静合生脉注射液能显著降低患者的D-二聚体[治疗前后分别为(0.67&;#177;0.21),(0.34&;#177;0.18)mg/L,P&;lt;0.01]和内皮素水平[(94.52&;#177;30.23),(51.30&;#177;21.62)ng/L,P&;lt;0.01],改善程度明显优于醒脑静组[两组分别为(0.33&;#177;0.11).(0.20&;#177;0.08)mg/L.P&;lt;0.01;(43.22&;#177;12.06),(26.52&;#177;8.13)ng/L.P&;lt;0.01]结论: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纤溶状态,可保护损伤的脑实质,阻止脑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抑制脑出血后脑血管的痉挛,可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可能是醒脑静合生脉注射液发挥疗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运动后血压、体质量以及血清内皮素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7/09在扬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采用18只高血压大鼠作为实验动物,按实验需要将动物分为运动组(10只)和安静组(8只)。运动组经过10周的60min/d的训练,5d/周,与安静组一起测量其血压、体质量;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结果:实验进行至第5周运动组死亡1只大鼠。①血压:运动前两组大鼠血压无显著差异,经过4,10周运动后运动组大鼠与安静组相比血压明显降低[(174.1&;#177;1.4),(185.0&;#177;1.4)mm Hg;(166.6&;#177;1.1),(193.9&;#177;1.8)mm Hg,P〈0.01]。②体质量:两组动物在生长过程中体质量均逐渐增高,但运动组增长的趋势低于安静组,经10周运动后运动组的体质量明显低于安静组[(344.60&;#177;2.57),(362.00&;#177;5.26)g,P〈0.05]。③内皮素:经过10周的游泳训练后,运动组内皮素明显低于安静组[144.75&;#177;4.45),(68.36&;#177;5.93)ng/L,P〈0.01]。结论:运动对高血压大鼠的体质量增长有抑制作用,且高血压大鼠经过游泳训练后其血内皮素水平下降,而血压也随之下降,提示运动对高血压大鼠的降压部分是通过影响内皮素的产生和释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