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氯硝西泮和氟哌啶醇对照治疗42例急性躁狂发作(均为男性,年龄26.4±10.5岁)。氯硝西泮治疗量4~10mg/d,分二次肌肉注射,7~10天为一疗程。治疗后BRMS总分明显下降。临床总有效率77.78%,与氟哌啶醇相比无显性差异。此药具有较强的抗躁狂,抗焦虑作用,起效快,且无锥外系和抗胆碱能副反应,治疗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以利培酮治疗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其中用高剂量(5mg/d)和低剂量(2-3mg/d)各治疗25例进行对照研究,疗程8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以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ESR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高、低剂量组间PANSS减分率及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无显性(P>0.05),低剂量组锥体外系副反应(EPS)发生率显低于高剂量组。结论:低剂量利培酮(2-3mg/d)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有确切疗效,在改善阴性症状方面要优于高剂量,且安全性好,EPS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联合氯硝西泮与单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西酞普兰联合氯硝西泮组(研究组)及西酞普兰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疗程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显效率63%,有效率93%。对照组显效率46%,有效率93%,疗效相当。仅在治疗1周末研究组减分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所见不良反应有多汗、心悸,对照组多为失眠,但都比较轻微。结论西酞普联合氯硝西泮治疗抑郁症比单用西酞普兰起效快,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万拉法新与氯硝西泮的抗焦虑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万法拉新与氯硝西泮治疗6周,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万拉法新组与氯硝西泮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万拉法新组有效率为76.67%,氯硝西泮组为77.83%,P>0.05)万拉法新组不良反应以恶心、口干、头痛等较多,氯硝西泮组不良反应以头晕、嗜睡、乏力等多见,万法新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比氯硝西泮组少且轻。结论万拉法新和氯硝西泮治疗焦虑疗效相当,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5.
探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特殊部位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某医院78例特殊部位(颜面部、会阴部、四肢关节处)血管瘤患儿给予口服普萘洛尔进行治疗。用药方案为:口服普萘洛尔起始量1.2mg/kg/d,同时监测患儿深度睡眠时的心率,如有异常,立即减量或停药随诊,无异常加量至1.5mg/kg/d后监测,出院后继续服药,治疗时间为半年,每月一次门诊随诊,及时观测患儿血管瘤质地、大小、颜色变化及不良反应,并用Achauer评分法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评分为Ⅳ级(优),瘤体缩小76%~100%,38例;Ⅲ级(好),瘤体缩小51%~75%,31例;Ⅱ级(中),瘤体缩小26%~50%,8例;I级(差),瘤体缩小〈25%,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85%,均为心率迟缓。结论:虽然必须进行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安全性,但对于治疗特殊部位血管瘤普萘洛尔可作为一线治疗或作为一个多通道的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临床实践中,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的治疗中经常采用β受体阻滞剂,可阻断甲状腺激素对心脏的兴奋作用,阻断外周组织甲状腺素(W4)向甲状腺原胺酸(T3)的转化。通常应用普萘洛尔10~40mg/次,3~4次/d。笔者曾遇到1例因使用普萘洛尔致严重阿斯综合征者,临床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确诊小儿癫痫35例,应用托吡酯治疗,以自身前后发作频率变化进行对照。起始剂量0.5~1m/(kg·d)。以后根据病情每周增加0.5~1mg/(kg·d),最终维持剂量4~8mg/(kg·d)。结果 部分性发作者共21例,其中控制12例(57.1%),显效5例(23.8%),有效2例(9.5%),无效2例(9.5%)。全身性发作者共14例,其中控制4例(28.5%),有效5例(35.7%),无效3例(21.4%)。结论 托吡酯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双氯酚酸钠栓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 对8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10~14d的观察。实验组(44例)服用抗生紊加替沙星0.4g,每日1次。加用双氯酚酸钠栓(100mg)1枚,肛门给药。每晚1次。对照组(42例)服用抗生紊加替沙星0.4g,每日1次。结果 治疗10~14d,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2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氯酚酸钠栓联合抗生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国产吗氯贝胺片剂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方法:采用与丙咪嗪的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将符合ICD-10-RDC和CCMD-2-R抑郁症的33例患随机分为吗氯贝胺组16例,丙咪嗪组17例,治疗四周,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和治疗药物副作用量表(TESS)^[1]评定疗效和副作用。结果:两组治疗结束时的疗效和HAMD、HAMA减分率比较无显差异(P>0.05),两药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吗氯贝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一代抗抑郁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缺血性进展性卒中的疗效。  方法  对300例符合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标准的患者分成常规治疗组和替罗非班治疗组,其中常规治疗组给予强化抗血小板及强化降脂药物(PA2S方案,即普罗布考0.5 g 2/d+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 1/d+阿司匹林100 mg 1/d+阿托伐他汀40 mg 1/d),替罗非班组在PA2S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后3天、1月及半年分别随访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其组间差异。  结果  常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天、治疗1月及治疗半年时NIHSS评分分别为(11.3±4.2)分、(11.5±4.4)分、(8.8±4.1)分、(6.1±4.1)分;替罗非班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天、治疗1月及治疗半年时NIHSS评分分别为(11.4±3.9)分、(10.8±3.6)分、(7.4±3.2)分、(4.4±3.0)分。在治疗1月及半年时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 < 0.01),替罗非班治疗优于常规治疗。  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可改善进展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口服氯吡格雷的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高龄老年组70例,年龄≥80岁,平均84.50±8.16岁;老年组60例,年龄60—79岁,平均76.50±7.16岁;对照组82例,年龄≤59岁,平均56.50±3.16岁。分别口服氯吡格雷75mg/d后6个月、12个月检测肝功、肾功、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脂的变化.并观察各组发生胃肠道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比较高龄老年组、老年组和对照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的安全性。结果 治疗前后3组患者肝功、肾功、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同时服用他汀类调脂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后6个月、12个月低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12个月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口服氯吡格雷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常规溶栓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近期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溶栓治疗组(34例)和氯吡格雷组(36例,在常规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即刻300mg,随后每日1次75mg,连用7d)。结果7d后氯吡格雷组复合终点(13.90%)与常规治疗组(29.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要的副作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7d)心脏事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门诊观察使用文拉法辛(怡诺思)治疗老年抑郁、焦虑症的疗效。方法38例患者应用文拉法辛,15mg/d,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量表(HAMA)、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分析。结果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总有效率为78.9%;焦虑症为81.6%。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文拉法辛使用安全性高.能有效治疗老年抑郁、焦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枸地氯雷他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诊断标准入选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均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8.8mg、1次/d;治疗组同时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75mg、3次/d,两组均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56/60)高于对照组75.0%(42/56);随访1个月后的治疗组复发率3.3%(2/60)低于对照组(9/56);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均较轻,不影响继续治疗。结论枸地氯雷他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更好、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ECT治疗肇事肇祸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MECT组、氟哌啶醇组和氯硝西泮组,治疗2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量表和副反应量表(TESS)来评定临床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1)三组患者治疗后PANSS量表总分呈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2)MECT组无明显副反应,氟哌啶醇组表现在锥外体系反应,氯硝西泮组以嗜睡为主。结论 :MECT治疗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袁志宏 《职业与健康》2006,22(19):1636-1637
目的探讨曲唑酮对妇女更年期情绪障碍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开放性治疗,多塞平对照的方法,将60例妇女更年期情绪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曲唑酮50~150mg/d,对照组给予多塞平50~150mg/d,疗程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显效率为70.0%,对照组为66.7%,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抗抑郁作用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和P〈0.01)。结论曲唑酮与多塞平对妇女更年期情绪障碍均有较好疗效,但曲唑酮起效较快,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赵怀山 《现代保健》2011,(16):162-163
目的 研究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45例,口服依那普利10 mg,2次/d,同时口服氢氯噻嗪12.5 mg,1次/d.对照组45例,口服依那普利10 mg,2次/d.两组患者均用药8周,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依那普利与氢氯噻嗪联用降压效果好,疗效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抑郁症患者使用单纯西药治疗和西药联合针灸治疗的对照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抑郁症患者60名,随机分两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2—65岁,平均43.5岁。针灸联合西药治疗组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19~64岁,平均40.7岁。两组患者均给予西药阿米替林150mg/d,疗程8周。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针灸治疗组西药阿米替林加针灸治疗,分别于第0周(基线)、干预后第2周、第4周、第8周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结果西药联合针灸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时间越长,两组的疗效差异越明显。结论中西医结合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双联抗血小板在高龄患者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观察.方法 对双联抗血小板组的老年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药物进行治疗,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饭后服用,每日一次同时服用.另一组老年患者采用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每日100mg/d,饭后服用.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疗程均为一年以上.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半年和一年后血小板计数情况均照入院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双联抗血小板组老年患者经治疗半年和一年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治疗组(P<0.05).双联抗血小板组治疗半年及一年后出血情况小于阿司匹林治疗组(P>0.05).结论 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双联药物方式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更为有效,长期服用的安全性更高,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智力的自然发育特征。方法 306例未经治疗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按照年龄不同分为3组(6~7岁组;8~9岁组;10~11岁组);患儿年龄在6~11岁之间,平均(8.36±1.45)岁,其中男256例、女50例,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hines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C WISC)测试其智力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三组儿童在知识、词汇、领悟、积木、拼图、译码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译码外,均表现为高年龄组优于低年龄组;8~9岁组和10~11岁组在言语理解因子上的量表分明显优于6~7岁组;10~11岁组在知觉组织因子上的量表分明显优于6~7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儿童在其他分测验、言语量表、操作量表、全量表及记忆/注意因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未经治疗的学龄期ADHD儿童智力发育存在异常;随着年龄增长,除记忆/注意因子外,其他发育异常因子有逐渐缓解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