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急性骨髓型放射病远后效应为骨髓造血功能的损害、肿瘤及白血病的发生、不育和眼睛白内障。辐射致白血病是危害病人生命的最严重后效应。其特点是除了具有一般急性白血病的症状:发热、出血、贫血、白血病细胞浸润外,还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其病情发展迅速,治疗效果和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亚急性骨髓型放射病远后效应为骨髓造血功能的损害、肿瘤及白血病的发生、不育和眼睛白内障。辐射致白血病是危害病人生命的最严重后效应。其特点是除了具有一般急性白血病的症状:发热、出血、贫血、白血病细胞浸润外,还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其病情发展迅速,治疗效果和预后差。本文总结了3例亚急性骨髓型放射病人自1985年受照后至今病情发展变化及护理,实践证明,恰当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在病人的整个病程中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健康管理与医学随访相结合,对放射事故病人进行健康管理。方法:针对该院诊治的3例1999年"4·26"60Coγ射线意外辐射事故中的急性放射病病人的健康需求和管理要求,进行随访并对其过程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动态管理。结果:病人健康状况良好,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均已恢复正常。随访过程中无失访,病人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平均为97.6%。结论:健康管理模式在应用于放射事故病人远后效应随访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并对随访计划、执行及效果评价等环节不断改进、细化,保证了12年医学随访的顺利进行,提高了随访质量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1990年6月25日,上海发生一起钴辐射事故,7人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高剂量率、相对均匀的γ线照射。其中两例受照剂量达11Gy和12Gy,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两例在紧急情况下分别于受照后第7天和第11天进行了HLA半相合的骨髓移植(BMT)。其中一例53岁,骨髓完全植活,造血重建,并成功防治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但于照后第90天死于间质性肺炎。另一例56岁,于受照后第25天死于肺部出血和深部真菌感染。作者对事故性放射病骨髓移植的适应证、追加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于急性白血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该院确诊的急性白血病患者73例及对照组80例,白血病组患者留取血清及髂后上棘穿刺活检取骨髓组织;对照组受试对象留取血清进行检测和比较。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VEGF表达水平。结果血清和骨髓VEGF表达阳性与阴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后1年随访,血清VEGF表达阳性患者中急性髓性白血病复发病例19例(57.58%),阴性患者中复发1例(20.00%),阳性患者中复发比例高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表达阳性患者中检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病例16例(51.62%);骨髓VEGF表达阳性患者中急性髓性白血病复发病例和急性淋巴细胞细胞白血病复发病例各17例(48.57%)。治疗后1年随访测定血清和骨髓VEGF水平,提示两型急性白血病复发者的血清和骨髓VEGF水平均高于缓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中以及骨髓中的VEGF水平均可在急性白血病的初治以及复发状态下高表达,而在缓解状态下表达显著下降,特别是在复发状态下,表达水平相对更高,提示了血与骨髓中VEGF表达增高可以协助预测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6.
低剂量X线照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低剂量X线辐射对间充质干细胞(MSC)功能的影响。获取正常人骨髓MSC,接受低剂量X线辐射后,用MTT方法检测照射后1-7天的吸光度,绘制生长曲线;RT-PCR法检测MSC的survivin mRNA表达,用MSC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DNA损伤。结果表明:接受低剂量X线辐射后,MSC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加,MSC的DNA损伤程度似呈剂量依赖模式,MSC的survivin基因表达升高。结论:低于20 cGy的辐射对正常人骨髓MSC产生survivin mRNA表达增高的效应,至于高表达survivin是否有抵抗辐射的效应,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各种造血干细胞缺损或调控失常的疾病如急、慢性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及8Gy以上全身照射引起的极重度骨髓型和轻度肠型急性放射病,一般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特别是后者,常规综合对症治疗结合辐射防治药物的应用难以奏效。自Jacobson (1950)和Lorenz(1951)以致死剂量照射小白鼠后,可因输入骨髓或脾细胞获得保护以来,骨髓移植(BMT)的实验研究十分活跃,日益深入。Thomas于1957年和Mathe最先应用于临床,并以其在这一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观察(1)4例急性放射病第24年随访,(2)3例亚急性放射病2~5年随访,(3)3例急性白血病经放、化疗后获长期自下而上的资料,以及(4)6例慢粒经放、化疗后生存期超过5年的资料,发现其表现有:造血功能恢复不全,以巨核—血小板系统恢复不全为突出;造血功能处于正常低水平,代偿和储备能力不足以及发生肿瘤等后果。本资料病例死亡4例:1例因连续照射后发生造血组织异常增生综合征,因严重贫血和感染死亡;1例为慢粒照射、化疗后于第五年后有巨脾、严重贫血、骨髓纤维化而死亡,此2例与照射或化疗有关;1例急性放射病后死于车祸;另例为慢粒急变后贫血出血致死。文章还对造血系统残留效应的机理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37例患者的骨髓做了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1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例,转化型原始细胞过多性难治性贫血(RAEBt)2例。这20例均在治疗前做MRI检查。另17例长期缓解急性白血病,缓解期16个月-10年。37例中5例开始治疗后第21天还作随访扫描,其中4例在治疗开始后第7天又追加扫描。骨髓成像均使用0.08Tcsla“MD800”阻抗性核磁共振扫描器。所有病例均做了胸椎、腰椎和胸骨扫描,36例还做了股骨头、股骨干上段的横切面扫描。然后分别计算上述5处骨髓的T1平均值。结果与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值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外辐射事故时有发生,但肠型急性放射病十分罕见。肠型急性放射病是以呕吐、腹泻、血水样便等胃肠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非常严重的急性放射病,其伤情严重、发展快、病程分期不明显,生存时间短,多在短期内死亡。临床上皮肤损害出现较早,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目前,致死量核辐射(LD100的照射量为6GY以上[1])损伤以动物实验为多,人类核辐射损伤主要来源于事故、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急性放射病按受辐射量的大小分三型:骨髓型(造血型)、肠型和脑型[2]。我科从1983年5月至1988年5月护理了9例为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而经~(60)Co全身照射(TBI)处理所致的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病人,经有效治疗和精心护理,9例病人均安全度过了放射病各期。现将9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9例患者中男性8名,女性1名;年龄6~34岁,照射剂量6~8Gy。(见表1)根据照射剂量和临床表现,9例患者均符合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表现。9例患者急性放射病初期时间3~7天;经9~14天后脱发,皮肤粘膜出血点增加,进入极  相似文献   

12.
极重度急性放射病的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事业的迅猛发展,核事业和放射医学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必须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核医学知识及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规律、发病特点,症状及护理。急性放射病的严重程度不仅受剂量和剂量率影响,还受个体差异对放射的敏感性,射线类型,以及年龄、性别、和一些当时的医疗情况有关。急性放射病按受辐射剂量的大小分为:骨髓型(造血型)、肠型和脑型,见表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显像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对临床确诊的35例AA患者进行骨髓显像,并根据其骨髓活性水平进行分级、分型,评价AA患者骨髓活跃程度,同时分析个体化治疗前后骨髓显像各型分布的差异,以及与2年后预后情况的关系。结果 32例患者骨髓活性水平2级以下,表现为外周和(或)中央骨髓的放射性分布呈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前35例AA患者中荒芜型2例、抑制型4例、灶Ⅰ型11例、灶Ⅱ型14例、正常型4例,治疗后荒芜型1例、抑制型1例、灶Ⅰ型7例、灶Ⅱ型9例、正常型17例,治疗前后各型构成比显著不同(P〈0.05),治疗后正常型增加。随访2年,缓解19例、明显进步10例、无效5例、死亡1例,各型间缓解率有统计学性差异(P〈0.05),其中荒芜型、抑制型最差,正常型最佳,灶Ⅰ型、灶Ⅱ型居中。结论骨髓显像可以反映AA患者全身骨髓功能状况,对AA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一种重要的造血生长因子,它通过与效应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物学效应。我们通过对再生障得性贫(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白血病(AL)患者G-CSFR检测,探讨其在三者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以指导G-CSFR在临床上更好地应用,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对于辐射剂量超过8 Gy 的急性放射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泌多种造血因子、重建造血,在放射损伤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非黏附骨髓源干细胞在8.5 Gy X 射线照射所致急性骨髓型放射损伤救治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取胎儿四肢长骨的非黏附骨髓源干细胞,分析其麦面抗原,细胞周期,成骨和成脂分化潜能,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 Annexin A2表达。BALB/C 小鼠受8.5 Gy 一次性全身均匀 X 射线照射后随机分成骨髓源干细胞组和对照组,骨髓源干细胞组小鼠在 X 射线照射2 h 内经尾静脉输注含3×106 CFDA-SE 标记的人非黏附骨髓源干细胞的细胞悬液0.3 mL,对照组小鼠在 X 射线照射2 h 内输注0.3 mL 生理盐水。观察骨髓源干细胞的分布情况、小鼠的存活率、白细胞变化、骨髓病理变化及骨髓中新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X 射线照射后移植的非黏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损伤部位归巢;骨髓源干细胞组小鼠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骨髓源干细胞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慢且恢复迅速,X 射线照射后14 d左右达最低,30 d 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X 射线照射后21 d,骨髓源干细胞组骨髓增生活跃,骨髓腔内新生造血灶显著多于对照,血管密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人胎儿非黏附骨髓源干细胞促进急性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内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并加快受损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鼠受到辐射后,重组人骨形成蛋白成熟肽-4(rhBMP-4m)对辐射引起的骨髓造血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通过60 Coγ射线照射,建立小鼠骨髓造血损伤模型,经 rhBMP-4m 连续治疗后,抽血检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并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对脾结节进行计数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中 CD34+细胞比例,比较辐射组和实验组之间的差别。结果经 rhBMP-4m 治疗的小鼠,白细胞数、单个核细胞数、脾结节数和 CD34+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辐射组(P<0.05)。结论对于辐射引起的小鼠骨髓造血损伤,rhBMP-4m 能够加快骨髓造血系统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单层培养的骨髓基质祖细胞即成纤维细胞集落(CFU-F)有较高的辐射敏感性,而在照射机体时骨髓基质又有较高的辐射耐受性。因此有人提出骨髓基质有辐射敏感性不同的二种细胞亚群。为证实这一假设,作者用非血液病患者的正常骨髓和豚鼠骨髓作体外单层培养,根据股骨细胞悬液经不同的辐射剂量(100,200,300拉德)照射后 CFU-F 的抑制程度估计 CFU-F 的辐射敏感性。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CFU-F 中的细胞数(N),并测量 CFU-F 的直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外周血凝血因子ⅫⅠ(FⅫⅠ)浓度与出血事件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55例PLT<50×10^9/L的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急性白血病患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性急性髓系白血病3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例),以35例非血液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FⅫⅠ浓度,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外周血FⅫⅠ水平与出血事件的关系。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FⅫ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FⅫⅠ水平与出血评分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61)。当FXIII浓度的临界值为103.9μg/L时,诊断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的敏感性为0.939,特异性为0.909。结论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FXIII水平减低,且与出血事件及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是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2例(单侧),经三联手术,术后随访3月,观察其术后眼压及视力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且视力较术前提高,在术后3月的随访中眼压均控制稳定,且部分视力仍有提高。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短期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心肌梗死后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加重心肌组织损伤,从而导致心脏重构和心功能不全的不利作用,同时也有清除心肌梗死组织内死亡细胞、基质碎片并促进组织修复的有益作用。近期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对心肌组织损伤和诱导心脏修复的双重效应。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炎症反应的双重效应与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对其产生双重调节作用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