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细胞周期调控蛋白水平及其相互关系是良恶性细胞增殖的主要区别标准.目的了解肺癌组织p21waf1和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情况.设计病例对照.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对象来自1996-10/1999-05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保存的胸外科手术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组织石蜡包埋标本135块.其中肺癌76块,肺良性疾病59块.肺癌组中患者男56例,女20例;年龄18~74岁.肺良性疾病组中患者男42例,女17例;年龄16~70岁.方法用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染色步骤按试剂盒说明进行.p21waf1采用高温高压修复法,p53采用微波修复法,增殖细胞核抗原无需抗原修复.①p21waf1和p53阳性染色判断标准计数连续5个高倍镜视野中胞核染成黄褐色的阳性细胞所占比例,以≥10%为阳性,<10%为阴性.②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判断标准连续观察5个高倍镜视野,每个高倍镜视野计数100个细胞中胞核染成黄褐色的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取其平均值,记为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主要观察指标p21waf1和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肺癌组织p21waf1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57/76)和47%(36/76),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组织(0.44±0.32,0.09±0.14).②肺癌组织p21waf1和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与肺癌临床分期及细胞分化程度无关.③肺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明显高于小细胞肺癌(0.51±0.33,0.30±0.36).④肺癌组织p21waf1和p53表达与增殖细胞核抗原无关,而肺良性疾病组织p21waf1表达与增殖细胞核抗原有相关性.结论肺癌组织p21waf1与p5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肺癌细胞增殖程度高.肺鳞癌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可能高于小细胞肺癌.肺良性疾病细胞增殖过程中,p21waf1和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3种蛋白作用协调,而肺癌细胞中3种蛋白作用不协调.  相似文献   

2.
增殖细胞核抗原及p53蛋白在颌面部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 p5 3蛋白在颌面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相互联系。方法 :对 6 5例手术切除的颌面部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恶性肿瘤的 PCNA和 p5 3表达均高于良性肿瘤 ,其χ2 值分别为2 1.89,17.4 5 ,P<0 .0 5 ,且都随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 ,其χ2 值分别为 10 .16 ,13.73,P<0 .0 5 ,淋巴结转移与 PCNA和p5 3蛋白表达之间均有明显相关性 ,其χ2 值分别为 19.2 4 ,2 6 .4 1,P<0 .0 5。 PCNA与 p5 3蛋白表达之间有明显相关性 ,其χ2 值为 2 0 .82 ,P<0 .0 5。结论 :联合检测 PCNA及 p5 3蛋白对颌面部肿瘤的诊断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肉瘤在好发于轻少年恶性骨与软组织的肿瘤中居第一位,在临床中,发现新疆少数民族中的发病率较为多见,其发病和预后在基因水平是否存在种族差异。目的:观察新疆不同民族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p53,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表达差异情况。设计:非随机临床病理标本对照的实验。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病理中心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室。对象:取自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1984-01-01/2001-12-31手术切除的52例骨肉瘤患者组织标本(52块),男29例,女23例;其中哈族12例,维族17例,汉族23例);另取32例瘤样病变患者组织(骨纤维结构不良,纤维异常增殖症)标本(32块),其中哈族7例,维族11例,汉族14例。所取标本患者均获完全知情同意将自己的标本用于此项研究。方法:实验在新疆医科大学病理中心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室进行。两种标本中p53,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监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作空白对照,以已知阳性的肿瘤标本作阳性对照。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在细胞核内,有明显的红棕色颗粒状染色为阳性,而Bcl-2蛋白阳性则定位于胞浆上。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民族骨肉瘤中p53.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②p53,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骨肉瘤和骨的瘤样病变组织的表达情况。③骨肉瘤中bcl-2与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不同民族骨肉瘤中p53,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哈族、维族及汉各之间p53,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率无显著差别(P〉0.05)。②p53,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骨肉瘤和骨的瘤样病变组织的表达情况:骨肉瘤中P53,Bcl-2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瘤样病变组织(42.31%比3.13%,59.62%比0.75%比31.25%,P〈0.01)。③骨肉瘤中bcl-2与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间的相关性:骨肉瘤中bcl-2与p53之间、bcl-2与增殖细胞核抗原之间有相关关系(χ^2=5.8182,4.9000.P〈0.05)。结论:结果表明骨肉瘤组织内p53,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民族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别,说明这些基因在骨肉肿瘤发生过程中具有共同调控环节,与不同民族的遗传背景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4.
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antigen,PCNA)能真实地反映细胞增殖活动[1 ] 。近年来 ,PCNA作为原位检测肿瘤细胞增殖状态的一种新技术开始应用于肿瘤细胞动力学研究 ,并实验应用 S- P免疫组化方法研究 PCNA在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来源于我院 1988~ 1998年间我院肺癌石蜡包埋标本 32例 ,按 WHO标准分类 :非小细胞癌 2 8例 ,其中鳞癌 16例 ,腺癌 10例 ,大细胞癌 2例 ,小细胞癌 4例 ;男 2 4例 ,女 8例 ,年龄 38~ 74岁 ,平均 6 4.5岁 ,术前均未行放疗及化疗。病理分期 : 期 5例 , 期 12例 ,…  相似文献   

5.
PTEN、p53和PCNA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TEN、p53、细胞核分子抗原(PCNA)在大肠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78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组织和12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PTEN、p53、PCNA的表达。【结果】PTEN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癌旁组织、结直肠癌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96%、50%;p53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无表达,在癌旁组织、结直肠癌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是2%、62%;PCNA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无表达,在癌旁组织、结直肠癌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73%。PTEN和p5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610,P=0.000).PTEN和PC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无相关(r=0.145,P=0.207)。p53和PC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370,P=0.001)。【结论】PTEN失表达,p53基因突变和PCNA过表达均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联合检测PTEN、p53和PCNA可为结直肠癌预后判断、随访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PTE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53和PCNA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TEN在结直肠癌变过程中可能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结直肠癌中PTEN、p53、PCNA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8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组织和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PTEN、p53、PCNA的表达。【结果】PTEN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癌旁组织、结直肠癌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96%、50%。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1)。DukesA、B期PTE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DukesC、D期,差异有显著性(P<0.01)。PTEN表达与p53表达呈负相关(r=-0.610,P=0.01),与PCNA表达无关(r=-0.145,P=0.207)。【结论】PTE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下调,提示PTEN可能在结直肠黏膜细胞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TEN低表达及p53基因的失活在结直肠癌的癌变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肉瘤在好发于轻少年恶性骨与软组织的肿瘤中居第一位,在临床中,发现新疆少数民族中的发病率较为多见,其发病和预后在基因水平是否存在种族差异.目的观察新疆不同民族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p53,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表达差异情况.设计非随机临床病理标本对照的实验.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病理中心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室.对象取自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1984-01-01/2001-12-31手术切除的52例骨肉瘤患者组织标本(52块),男29例,女23例;其中哈族12例,维族17例,汉族23例);另取32例瘤样病变患者组织(骨纤维结构不良,纤维异常增殖症)标本(32块),其中哈族7例,维族11例,汉族14例.所取标本患者均获完全知情同意将自己的标本用于此项研究.方法实验在新疆医科大学病理中心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室进行.两种标本中p53,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监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SAB法.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作空白对照,以已知阳性的肿瘤标本作阳性对照.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在细胞核内,有明显的红棕色颗粒状染色为阳性,而Bcl-2蛋白阳性则定位于胞浆上.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民族骨肉瘤中p53,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②p53,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骨肉瘤和骨的瘤样病变组织的表达情况.③骨肉瘤中bcl-2与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不同民族骨肉瘤中p53,bcI-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哈族、维族及汉各之间p53,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率无显著差别(P>0.05).②p53,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骨肉瘤和骨的瘤样病变组织的表达情况骨肉瘤中P53,Bcl-2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瘤样病变组织(42.31%比3.13%,59.62%比0.75%比31.25%,P<0.01).③骨肉瘤中bcl-2与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间的相关性骨肉瘤中bcl-2与p53之间、bcl-2与增殖细胞核抗原之间有相关关系(X2=5.8182,4.9000,P<0.05).结论结果表明骨肉瘤组织内p53,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民族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别,说明这些基因在骨肉肿瘤发生过程中具有共同调控环节,与不同民族的遗传背景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抑制基因蛋白Rb和p1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28例癌旁组织中Rb和p16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Rb和p16及PCNA蛋白阳性表达,Rb和p16及PCNA蛋白与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远处转移与否呈一定的相关性。结论:Rb和p16及PCNA基因与肺癌发生有关,检测R b和p16蛋白及PCNA基因的表达水平,对患者选择治疗措施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创面难愈发生的可能机制,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质P53在糖尿病皮肤组织及创面中的表达对增殖修复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10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上海市烧伤研究所完成。12例需手术治疗的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供皮区12个创面作为观察对象,同部位非糖尿病手术者12例作为对照。切取皮肤组织后以及术后第3天或第7天或第14天再次切取创面组织作为标本,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本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结果:糖尿病皮肤组织与非糖尿病皮肤组织均存在一定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表达,但糖尿病皮肤组织与非糖尿病比较,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表达更多。而在创面组织修复过程中,糖尿病创面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表达明显少于非糖尿病创面。结论:糖尿病皮肤组织在创伤前就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异常,从而影响糖尿病创面组织的增殖修复能力,使糖尿病创面的愈合明显滞后于非糖尿病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从分子水平探讨p53蛋白、PCNA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寻找有助于胃癌预后判断的客观指标。方法9l例胃癌组织均取自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切除标本,临床病历资料来源于附院信息科,资料以信访、电话或门诊随访方式获得。p53蛋白和PCNA的检测采用SABC法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9l例胃癌组织中p53蛋白阳性率为62.6%,PCNA强阳性率为65、9%。②p53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无关,与浸润深度相关。③PCNA表达与胃癌的大小、浸润深度呈正相关。①p53蛋白、PCNA的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呈正相关。⑤p53蛋白、PCNA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组织类型显著相关。⑥p53蛋白阳性的胃癌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明显低于p53蛋白阴性者?PCNA强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术后2年、3年、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PCNA弱阳性表达者。结论p53蛋白阳性、PCNA强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不良,可用p53蛋白和PCNA作为胃癌预后判断的客观指标,而PCNA比p53蛋白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肿瘤抑制基因um23/NDPK、p53和癌基因p21及胃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链霉卵白素-生物素(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5例经手术切除后的胃癌标本进行um23/NDPK、p53、p21和PCNA的检测。结果:55份胃癌标本中nm23/NDPK、p53、p21、PCNA阳性率分别为71%、29%、38%、84%,其中um23/NDPK、p21及PCNA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有关,p21、PCNA阳性和nm23/NDPK表达降低者,癌细胞多已侵入浆膜及装膜外组织;um23/NDPK、p53、PCNA的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um23/NDPK表达降低及p53、PCNA阳性者淋巴结转移明显增高(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多种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表达异常,um23/NDPK的表过降低,p53、p21及PCNA阳性与胃癌浸润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2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antigen,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对照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9例(非典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57例(子宫内膜癌组)中P21蛋白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P2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组与子宫内膜癌组(P<0.05),子宫内膜癌组PCNA高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非典型增生组(P<0.05);P21蛋白阳性表达率及PCNA高增殖率在子宫内膜组织的手术-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PCNA高增殖率P21表达阳性者为37%,P21表达阴性者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P2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PCNA高增殖率呈负相关(r=-0.414,P=0.002)。结论 P21蛋白和PCNA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乳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癌其他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乳癌组织的PCNA指数,用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测定乳癌组织的DNA倍性及ER值等病理学指标,统计学分析其间有无相关关系、结果PCNA指数与乳癌的组织学类别、分化程度、DNA倍性、ER状态和临床分期均密切相关,亦有助于区分乳腺的良恶性病变。结论PCNA指数是一个新的、比较准确的衡量乳癌病人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组织中p2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6例甲状腺癌(甲状腺癌组)、54例甲状腺腺瘤(腺瘤组)和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正常组)中p27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p27在甲状腺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21%,高于腺瘤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NA在甲状腺癌组阳性表达率为66.27%,高于腺瘤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6,P<0.01)。p2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94%、31.25%、14.29%和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P<0.05);PCNA在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9%、75%、85.71%和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P<0.05)。甲状腺癌p27和PCNA表达呈负相关(r=-0.51,P<0.01)。结论 p27和PCNA在甲状腺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并且随着分化程度降低减少更为明显;而PCNA在甲状腺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加,并且随分化程度降低增加更为明显;并且p27和PCNA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PCNA对4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免疫组化表达研究.结果 发现10例为良性间质瘤,21例为低度恶性间质瘤,13例为中度恶性间质瘤,4例为重度恶性间质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染色阳性率分别为:0%,42.7%,76.9%,100%.PCNA的阳性率依次递增,同时发现PCNA阳性组患者3年存活率34.8%,阴性组3年存活率60%.结论 PCNA不仅能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而且对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乳腺癌中PCNA蛋白表达情况以及与临床病理资料关系、预后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中PCNA表达情况,随访率62.5%(50/8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结果组织学分级高、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PCNA蛋白表达的平均秩次高,P〈0.05;PCNA、年龄、淋巴结转移三个因素进入预后分析模型,P〈0.05,回归系数分别为0.0830、1.1566、2.1729;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865、3.1790、8.7839。结论PCNA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腋下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年龄、肿瘤大小无关。增殖活性强的乳腺癌,组织学分级高,分化程度低,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年龄、PCNA、腋下淋巴结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CNA的预后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7.
面部基底细胞癌中CD44、PC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军  卓明英  张丽娥  吴茜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6):412-414,I109
目的 探讨基底细胞癌 (BCC)CD4 4及PCNA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P法行免疫组化染色 ,检测 4 0例BCC中CD4 4s、CD4 4V6及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 4 0例BCC瘤细胞的细胞膜CD4 4s染色均 (- ) ,肿瘤部分间质细胞、附属器细胞膜 ( ) ;8例皮肤基底层、棘层细胞 ( )、BCC与皮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 <0 0 1)。39例BCC瘤细胞的细胞膜CD4 4V6染色均 (- ) ,1例弱 ( ) ,部分间质细胞、附属器细胞膜 ( ) ;8例皮肤基底层、棘层细胞 ( ) ;BCC与皮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 <0 0 1)。 4 0例BCC瘤细胞核PCNA染色均 ( ) ,其中 18例强 ( ) ,2 2例弱 ( ) ;2例皮肤基底层、棘层细胞核染色强 ( ) ,6例弱 ( ) ;BCC与皮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 <0 0 1)。结论 BCC瘤细胞均不表达CD4 4 ,肿瘤细胞不能与基质中透明质酸相结合 ,限制了瘤细胞向基质游离生长 ,临床表现以局部浸润生长为主 ,基本上不发生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c-jun及其相关基因p38在不同发育阶段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的表达分布特征,探讨c-jun和p38基因在小肠创伤修复进可能发挥的生理学作用。方法:利用超敏的链霉卵白素(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jun和p38基因在胚胎,新生及成年各时间段Wistar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与分布特征。同时以细胞增殖活性的标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为参照。对不同时期细胞的增殖分化状况作对比研究。结果:在胚胎第17d(E17D)、E19d及新生期第1d(P1d)、P2d、p7d、P14D和P28D,小肠上皮细胞c-jun基因的阳性表达范围广泛,并且随着肠绒毛细胞的发育成熟,其分布从绒毛及间隙转移至绒毛上皮细胞;在此期间,PCN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新生绒毛底部,绒毛间隙、隐窝内的细胞;到成年期大鼠,c-jun基因的表达主要在小肠绒毛顶部,而PCNA阳性细胞也只局限在小肠隐窝,从E17d至成年期,p38的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绒毛间隙和陷窝内核分裂细胞。结论:在小肠发育的早期,原癌基因c-jun在特定位置的高度表达,可能与细胞的快速分化有关;而其相关基因p38的表达可能与细胞有丝分裂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