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颈动脉狭窄36例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X线血管造影(DSA)一直被认为是评价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文献报道此检查有5%的并发症及0.5%的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1].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等无创伤性检查手段愈来愈多地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评估[2].作者对36例颈动脉狭窄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颈动脉血管造影的最佳扫描延迟时间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方法采用GE公司L ight Speed P lus/4 i多层螺旋CT扫描仪对156例患者颈动脉进行容积扫描,分两组,第1组72例利用小剂量试验扫描确定延迟时间;第2组84例常规延迟16~20 s。在ADW 4.0工作站分别进行二维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智能血管分析及三维表面遮盖法(SSD)、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 IP)、仿真内窥镜(VE)等图像后处理。结果156例患者中152例扫描成功,4例扫描失败,第1组1例患者不能配合,第2组1例延迟时间短,2例延迟时间偏长。颈动脉体瘤3例,颈动脉瘤4例,假性动脉瘤1例;余144例288支颈动脉,正常176支、轻度狭窄72支、中度狭窄21支、重度狭窄15支、完全闭塞4支。结论通过小剂量试验扫描可确定最佳扫描延迟时间,常规延迟时间为16~20 s;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不同病变的显示各有优势,建议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外段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对52例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颅外段颈动脉MSCTA检查,评价颈动脉斑块数目、性质、部位、强化及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共发现斑块131个,硬斑块101个,28例发现软斑块30个,其中4例发现溃疡斑.斑块分布于颈动脉起始部16个,颈总动脉13个,颈动脉分叉部76个,颈内动脉26个.增强后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血管狭窄59支(10例为多支狭窄),轻度狭窄31支,中度狭窄19支,重度狭窄7支,完全闭塞2支.结论 MSCTA评价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的方法简单易行,能够为临床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狭窄的CTA检查结果,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7例进行了DSA检查并与CTA结果比较。结果17例患者CTA显示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显示率为100%;颈内动脉狭窄18支,其中轻度狭窄10支,中度狭窄4支,重度狭窄3支,闭塞1支;其软件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钙化和周围骨质的关系,准确显示狭窄段,计算狭窄程度。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首选无创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方法,能清楚显示颈动脉狭窄段及其邻近结构的关系,具有方便、准确、特异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颈动脉体瘤的颈部血管CT成像(MSCTA)、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的表现以及其中5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征象。结果11例病变均为单发并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CT平扫呈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形状多较规则;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表面有丰富血管网,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其中3例瘤体较大并包绕颈动脉生长。MSCTA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与5例DSA表现基本相似。结论MSCTA对于颈动脉体瘤有重要诊断价值,且对于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泌尿系造影在泌尿系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4):100-10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2例因静脉尿路造影检查输尿管单侧显影不良或不显影而行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检查的泌尿系统病变患者,将其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石性病变28例(输尿管结石25例,单纯肾结石3例),非结石病变14例,多层螺旋CT机扫描图像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来三维重建显示尿路立体影像及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42例患者的病变均得到良好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的大范围扫描、薄层重建、扫描速度快、各向同性等特点以及丰富的图像后处理功能,适合泌尿系疾病的检查,特别是全尿路造影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3例疑为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诊行CTA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及VR,MIP、MPR后处理图像,部分病例同DSA、3D TOF MRA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发现64例动脉瘤患者共69个颅内动脉瘤(5例患者为2处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28例,大脑前动脉3例。前交通动脉14例,大脑中动脉6例,大脑后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11例.椎基底动脉6例:并发瘤内血栓3例:钙化2例;件脑实质血肿15例,脑室积血11例,脑血管痉挛5例。CTA表现与手术结果、DSA、3D TOF MRA基本一致。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充分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颈大小、与载瘤血管及临近血管、骨结构的关系、有无瘤内血栓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获得丰富的影像信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并可作为术后复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肠系膜栓塞(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AMI的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CTA)表现,其中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10例,肠系膜上静脉(SMV)栓塞13例,肠系膜下静脉(IMV)栓塞2例。结果 25例直接征象均为管腔内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充盈缺损;间接征象为肠腔扩张积液8例,肠壁增厚11例,薄壁样肠壁改变8例,"缆绳征"6例,肠系膜积液3例,腹腔积液5例和肠壁密度改变9例。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术是诊断AMI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价值。方法10例临床怀疑PE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肺动脉造影检查,并行轴面、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II)。结果10例患者经MSCTA检查后8例确诊为PE,8例PE患者中发现34支肺段以上肺动脉发生PE,CT直接征象:充盈缺损(中心性和偏心性)、附壁血栓及完全性阻塞;间接征象:"马赛克"征、胸膜下梗死灶、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其中MPR和MIP对栓子显示满意。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肺PE的一种无创伤的有效检查方法,可代替肺动脉造影,可能成为诊断PE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均行CTA和DSA检查,以DSA为参考标准,评价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7例中CTA检出动脉瘤19个,DSA检出动脉瘤21个,CTA显示多发2例,DSA显示多发3例,CTA1例单发动脉瘤未显示,1例多发动脉瘤显示1个,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100%。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高,能快速、安全、无创有效的诊断颅内动脉瘤,尤其适用于急症病人的颅内动脉瘤筛选。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大动脉炎64层螺旋CT影像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颈动脉大动脉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并比较20例颈动脉大动脉炎患者(病例组)和10例无明显颈动脉血管病变和脑神经症状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表现。结果颈动脉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建方法可清晰显示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管腔的改变,表现为狭窄、闭塞、扩张及瘤样改变。病例组患者颈动脉的管壁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0.36±0.13)cmvs.(0.03±0.02)cm,P<0.05],活动期组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厚度亦较非活动期患者明显增厚[(0.44±0.09)cmvs.(0.24±0.10)cm,P<0.05]。结论大动脉炎的重要CT征象是动脉壁增厚,CTA可同时显示管腔及管壁情况,颈动脉管壁厚度可能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狭窄的DSA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加深对颈动脉狭窄DSA表现特征的认识 ,探讨DS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4 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选择性DSA造影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由 2名医生共同对其DSA表现进行动态观察、分析 ,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 颈动脉造影显示全部患者颈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其中狭窄程度≤ 5 0 %者 2 6例 ,>5 0 %而≤ 70 %者 66例 ,狭窄程度 >70 %者 5 0例。狭窄部位位于颈总动脉 14例 ,颈内动脉 12 8例 ;狭窄段长度 8~ 65mm ,平均 (14 .5± 2 .5 )mm。结论 DSA检查是颈动脉狭窄诊断的金标准 ,有利于估计其预后并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多层CT血管造影诊断脾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阐述脾动脉瘤的CT血管造影(CTA)表现,分析多层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其中仅1例因脾动脉瘤破裂而检查。CTA检查采用四层面螺旋CT机,准直为5 mm或2.5 mm,VR(容积显示)和TS—MIP(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重建。CT诊断标准为脾动脉局限性膨大1.5倍或以上且与正常脾动脉节段之间界限分明。结果:20例共检出脾动脉瘤28个,其中1例5个、1例3个、2例2个,其余均为单发。28个脾动脉瘤中18个位于脾门;14个有明确钙化,其中10个呈明显层状环形;1例破裂瘤体与周围界限不清,均未见血栓存在。瘤体最大为55 mm×48 mm,最小为17 mm×15 mm。VR清晰显示全部27个未破裂的脾动脉瘤,3例与血管造影显示一致,但其中1例5个瘤体者显示瘤体和载瘤动脉关系优于DSA。结论:多层面CTA能可靠、无创、立体地显示脾动脉瘤及与载瘤动脉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靶重建技术在颈动脉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患者双侧颈动脉窦部进行靶重建,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图像进行独立分析,并与常规重建方法比较;计算软斑块、硬斑块及混合性斑块的数量;以靶重建为标准,计算常规重建对3种斑块检出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靶重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均优于常规重建,能更敏感地检出颈动脉窦部斑块(P<0.05),能更清楚地显示细小钙化及混合性斑块的内部情况.结论 靶重建技术可以作为颈动脉CTA检查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对颈动脉狭窄模型的测量差异。方法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组(NASCET)标准,利用重力输液管制备30支血管模型,其中0级2支,1级(1%~<30%)6支,2级(30%~<70%)和3级(70%~<100%)各10支,血管闭塞(4级,100%)2支,分别进行MSCTA、直径10mm钢球校准后2DDSA和3DDSA成像分析(AVA),分别测量模型血管内径、狭窄段的直径狭窄率(DSR)和面积狭窄率(ASR),并评估其狭窄程度。结果与MSCTA和2DDSA比较,3DDSA对模型内径的测量误差最大[(3.08±0.0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95、11.89,P<0.01)。3种方法对同一血管狭窄模型所测出的ASR均大于DSR,3DDSA的ASR和DSR均较MSCTA和2DDSA有减低。以ASR和DSR为血管狭窄的评估参考指标,2DDSA为诊断“金标准”,MSCTA与钢球校准后2DDSA对血管狭窄程度分级的诊断一致性最佳(Kappa值分别为0.86和0.91),3DDSA对血管狭窄程度评估的可靠性较低,Kappa值为0.35和0.42。结论MSCTA能够提供全面、准确的诊断信息,可替代常规DSA用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性评价,相对于2DDSA和MSCTA,3DDSA对颈动脉的狭窄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低估。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A与超声对比在颈部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和超声(ultrasonography,US)在颈部动脉常见病变的显示情况的对照研究,探讨CTA诊断颈部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4例进行CTA、US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患者进行同颐性分析。以DSA结果为标准,评价CTA和US两种方法对颈部疾病的检出有无差异;根据其病变表现总结分类,了解CTA和US两种方法住颈部动脉分类病变检出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在34例DSA检查的患者巾动脉粥样斑块106段,动脉狭窄41段,动脉闭塞11段,动脉发育纤细14段,动脉开口变异5段,病变血管共计177段。以DSA为标准,CTA对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动脉闭塞、动脉发育纤细、动脉开口变异的显示分别为100、39、11、14、5段,共计169段;US的对上述病变的检出分别为94、33、9、13、1段,共计150段。CTA和US两种方法在颈动脉疾病的检出方面差异显著(P〈0.05)。以DSA为标准,CTA较US在颈部动脉疾病的检出上有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CTA在颈部动脉分类病变检出敏感性、准确性及特异性均非常高(91.6%~100%),US在血管起始部病变的检测上明显不足。结论16层CTA较US能更全面检测颈部动脉病变。多层螺旋CTA可以作为无创性检测颈部动脉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MSCTA)动态图像后处理对颅脑非典型血管出血性病变的 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8 年1 月—2016 年3 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因出血性脑血管病行头部CT 血 管造影(CTA)常规图像后处理未见明显血管性病变患者。通过变换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的阈值及角度 等进行动态图像后处理,采用Kappa 一致性检验评价各医师对动态图像后处理分析结果的可重复性,将结果 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探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56 例患者,动态图像后处理发现血 管出血性病变患者51 例,其中动脉瘤20 例、动静脉畸形25 例、静脉畸形4 例、动脉畸形伴动脉瘤2 例。2 名医师诊断的结果基本一致(P <0.05),CTA 动态图像诊断的敏感性为100%(95% CI :92.59,100.00),特异 性为62.5%(95% CI :30.57,86.32)。结论 MSCTA 动态图像后处理对颅脑非典型血管出血性病变分析过程 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与DSA 及手术探查相比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 推广。  相似文献   

18.
双源CT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双源CT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6例患者颈内动脉进行双源CT颈动脉造影,对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价,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对46例造影患者共276段血管进行评估,显示清晰者为243段(88%),显示较好者为27段(0.1%),显示差者为6段(0.02%).结论 双源CT颈动脉造影在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图像质量。方法 32例患者行心电门控MSCTA检查,所得数据于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并评价2mm以上冠脉树主耍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 总共有102个节段(79.7%)能满足管腔评价,而26个节段(20.3%)由于屏气不良(8个)、移动伪影(7个)、心律失常(6个)和严重钙化或金属影(5个)等无法满足管腔的评估。结论 扫描时心律失常和心率明显波动、心脏的运动伪影、闭气不良及严重钙化或金属支架是影响图像评价的主要因素,心率控制在75次/min以下和选择最佳重建图像相位可提高冠脉重建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