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刘有娥 《光明中医》2000,15(3):25-26
慢脾风是小儿惊风的一种 ,大多由于慢惊风进一步发展严重地损伤小儿阳气 ,出现阳气衰微的危象 ,常见于大病 ,久病之后以及先天禀赋不足 ,脾肾素亏的小儿 ,其临床表现以面色白或灰暗 ,精神萎靡或沉睡 ,口鼻气冷 ,额汗涔涔 ,抚之不温或四肢厥冷 ,手足震颤或蠕动为主。其形成原因和证候属性早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中云 :“心主惊 ,肝主风 ,心热肝风作急惊 ,素虚药峻因成慢 ,吐泻后起慢脾风。急惊阳证有实象 ,慢脾阴证有虚形 ,慢惊半阴半阳证 ,虚实寒热要分明。”因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肌肉与四肢 ,脾健则四肢得养 ,形体壮实…  相似文献   

2.
小儿惊风是儿科临床四大病症之一,又称惊厥瘈症,惊癇,抽风等。一至三岁儿童多易发病,其原因乃儿童稚幼之体,气血未实,生理机能发育未全,易因受外感风邪,惊怖或饮食积聚等因素引起此病。惊风其证名首见于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将该症分为急惊风、慢惊风。历代医家著述甚多,病因不外乎风,热、痰、惊。临床以惊风八候进行辨  相似文献   

3.
程洁 《西部中医药》2009,22(7):33-34
惊风即惊厥,是小儿最常见危急证候之一.凡临床具有频繁抽筋伴有意识不清者,皆称惊风.多见于1~5岁的幼儿. 1 历代对小儿惊风的认识 惊风一名,首见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以心主惊、肝主风的理论对小儿惊风进行了论述.<古今医鉴>将惊风归纳为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和惊、风、痰、热四证.<婴童百问>和<证治准绳>中又将惊风分为急、慢惊风和慢脾风三类.  相似文献   

4.
林季文 《新中医》1993,25(10):50-52
惊风一证,是以抽风为主要证候的总称。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起病突然,来势凶猛,变化迅速,为儿科急重症之一。正如《幼科释迷》所云:“小儿之病,最重惟惊。”北宋钱氏始以“心主惊风属肝”立论。创立惊风病名,并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种类型,他认为急惊风是由于热甚生风,慢惊风是由于脾  相似文献   

5.
小儿惊风,属中医儿科急症范畴。祖国医学归纳在麻、痘、惊、疳四大要症之列。古人按惊风抽搐的形态和病因病机别类为二十四惊,临床常以急惊风,慢惊风两大类进行辫证施治。摇头摆尾,即以“摇龙头”、“摆凤尾”为主的镇惊手法,是民间传授的一种名为“摇头摆尾抽筋法”,对于小儿急惊风有醒神镇惊,急救垂危,立止抽搐的显著疗效,对于慢惊风亦有缓解症状的作用。故有“急摇龙头救儿命,速摆凤尾起回生”的经验之  相似文献   

6.
惊风是小儿常见的严重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数分钟 ,同时有意识丧失 ,严重者可反复或持续发作 ,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类。急惊风多由外感时邪 ,食积痰热 ,或大惊卒恐引起 ,慢惊风多出现在大病或大吐泻之后 ,土虚木乘 ,脾肾两虚或阴虚风动 ,兹举验案四则如下。1 风寒束表之急惊风 柳某 ,男 ,2岁。1 994年 6月 2 5日诊。晨起发热 ,体温 39.8℃ ,送某医院以青霉素、病毒唑静滴 ,至下午 3:0 0时许 ,突发四肢抽搐 ,神识不清。询其昨夜因热贪凉 ,电风扇未关停 ,小儿袒睡一夜 ,早起即身热。现壮…  相似文献   

7.
惊风为儿科常见病证。惊是惊厥,风是抽风。凡病而出现惊厥抽搐者统称为惊风。临床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类。其中以热性、急性病引起的急惊风尤为多见。慢惊风多由急惊风经久不愈,病邪留连,真阴耗损,虚风内动而致。本文重点讨论急惊风。该病多罹患于1~4岁的婴幼儿,以发病急、变化快、死亡速为其特点。古人有:“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之说。  相似文献   

8.
惊风证治     
惊风,亦名惊搐,或叫惊厥,是小儿最常见的危急证候之一。凡临床出现频繁的抽搐、痉挛,或伴有意识不清者,皆称惊风。多见于1~5岁的幼儿,故又名小儿痉病。惊风,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种。临床上,将来病急暴,实象毕具,属阳属热者,称之为  相似文献   

9.
健脾柔肝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少怡 《山西中医》1994,10(1):26-27
健脾柔肝法在儿科中的应用河北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050011)耿少怡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二经为病,脾虚为本,脾胃虚而肝木来侮,临床可见惊搐动摇、夜啼不寐、呓怔、惊痫等症,治用健脾和胃,养肝柔肝法,疗效卓著。一、慢惊风赵某某,男,6个月,1991年...  相似文献   

10.
民间针挑疗法治疗小儿惊风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惊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属于中医儿科四大要症(痘、疹、惊、疳)之一,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本文介绍了粤北民间治疗小儿惊风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一针挑疗法,及其对小儿惊风的认识,并对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二)慢惊风 [案一]朱幼,二岁。初診:先天稟賦不足,体质素弱,泄泻后遂致土虚木旺,虛风內动,頻頻抽搐,时作时止,目露項軟,山根青滞,大便青粘,已成慢惊重候。急为緩肝理脾,熄风化痰。  相似文献   

12.
情志所伤为临床常见致病因素之一,也是加重病情、导致疾病恶化的重要原因。对此祖国医学论述颇多,但对小儿情志病鲜有论及,认为小儿很少有情志所伤。事实上绝非全然,在儿科临证中情志致病并非少见。一、常见小儿情志病 1.小儿神气怯弱,智慧未充,若目睹怪物、耳闻巨响,或夜作恶梦,则可突然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致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易生夜啼;“惊则气乱”,心神失守,可发为惊风、癫痫;“恐则气下”,肾气不固,又可引起遗尿;突受惊吓,因小儿脾胃素虚,可致中焦气机逆乱、升清降浊失调,引起呕吐、泄泻等症。  相似文献   

13.
喻嘉言儿科学术观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嘉言为我省明末清初著名中医学家,精通临床各科,擅治疑难大证,著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医学3书。其在伤寒、温病、内科杂病方面的学术特点,多有评价,但其在儿科方面的学术见解,却少专论。本文对此,略予探讨。1 辟“惊风”病名,力正其误考宋代以前,尚无“惊风”病名,只有“惊痫”之称。至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始提出小儿急、慢惊风之名。其后医家多宗其说而有所发挥,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立五脏寒热虚实阴阳之惊风辨治原则,南宋刘日方《幼幼新书》又创“慢脾风”、“慢肝风”等病名,明代虞抟、万全…  相似文献   

14.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属于中医"瘛疭""慢惊风""抽搐"等范畴,因虚致风是其基本病机,多从抑木扶土,温补脾肾,育阴潜阳论治。导师宋启劳主任医师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从风痰论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就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从风痰论治作以初步探讨,供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15.
推拿针刺治疗小儿惊惕症62例文登市第二职业中专(264422)于兰花关键词小儿惊惕症,推拿,针刺,四缝穴小儿惊惕症多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幼儿,因受惊吓而哭闹不休,睡时露睛,稍有声响,睡中时作惊惕,面色乍青乍白,紧偎母怀。诊时可见小儿印堂、目眶、指纹青筋明...  相似文献   

16.
徐正莉 《新中医》2007,39(3):83-84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中医儿科大家,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钱乙创立了小儿五脏证治法则,即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重视面部望诊即面上证与目内证;详细论述了传染病,并对麻疹、天花进行鉴别;并指出急、慢惊风为阴阳异证,急惊风属阳、热、实证,治以凉泻,慢惊风为阴、寒、虚证,治以温补;善于应用古方,创制了五脏补泻之名方,如泻白散、泻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导赤散、泻青丸、六味地黄丸等。其学术贡献对宋代以后的河间、易水、温补、温病等主要学派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笔者结合临床经验,试从两方面引申和探析心无热不惊、肝无风不动之理论。  相似文献   

17.
钱氏继承和发展了《内经》和《颅囱经》的理论,结合其临床经验,进一步确认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首创小儿五脏辨证、面上证和目内证的辨证方法,还创急慢惊风的病名。并提出急惊风病在心肝、慢惊风病在脾胃,急惊合凉泄,慢惊合温补的治疗原则。钱氏还善于化裁古方,创立新方。迄今为止,他的五脏补泻诸方除广泛地应用于儿科外,其他各科亦颇多采用。  相似文献   

18.
小儿脱肛症,有虚实之分,虚者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脾土孱弱,青阳下陷或久泻不愈,正气亏损所致;实者由大肠积热,湿热下注而成.我所从1961年7月至1962年1月止,用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脱肛症13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兹介绍如下,希同道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谈谈小儿夜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夜惊 ,指小儿睡中惊惕或寐中惊掣呼叫 ,属于小儿惊风症状之一 ,既可在急惊风出现 ,亦可见于慢惊风。由于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为稚阴稚阳之体 ,乳幼儿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的控制力薄弱 ,熟睡时易惊跳。小儿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细胞浆、细胞膜分化差 ,神经髓鞘形成未完全 ,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之间正常关系尚未建立 ,神经兴奋易于泛化 ,乳幼儿高热时易惊厥。由于夜间阳气闭藏于内 ,邪气较励 ,惊厥往往常在夜间发生。究其原因 ,多由外感所致。由于小儿肌肤疏薄 ,抗病力弱 ,且阴常不足 ,阳常有余 ,兼之心神怯弱 ,不耐高热 ,热盛则生惊。…  相似文献   

20.
慢惊风患病的根本病因是脾虚,临证时应在运脾补脾思想指导下,运脾调气,补运结合,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以运脾颗粒联合小儿健脾手法治疗小儿慢惊风,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