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江干流自北东向南西流经白石窑地区,形成宽阔的纵向岩溶河谷,两岸广泛发育着三级阶地,自分水岭到河谷,分别由非岩溶高山区、岩溶中山山地、岩溶低山谷地、岩溶缓丘平原组成.河谷位于北江复向斜轴部、官坪大断裂西侧,属新华系构造体系,北北东向构造是本区主导构造,未发现活动性断裂.坝址位于石岩系下统石磴子组灰岩构成的峰林谷地区,河床覆盖5~10m砂砾石层.纵向褶皱断裂发育,溶蚀强烈,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通过加强基础处理,做好防渗设施,建造低水头水工建筑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洛阳龙门地热田的形成是其特殊地质构造制约地下水运动和热对流的结果,与区域性深大断裂直接贯通的F1、F2断层为龙门地热田的控热构造,F3、F41为地热田的导热、导水构造,ε3为龙门地热田的热储层,上覆数百米的二叠系、三叠系地层是其热储盖层。洛南新区地处龙门地热田的北部、洛阳盆地地热田南缘,位于洛阳盆地地热田与龙门地热田的过渡地带,其为NW向断裂(F1、F2)和NE向断裂(洛河断裂、伊河断裂F3)挟持的地热储存体。提出了开发利用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龙羊峡重力拱坝是目前我国大陆(除台湾省)已建拱坝中最高的一座,坝高达178m.该坝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黄河深切,峡谷陡峻,大坝上游2km是开阔盆地,是一个可形成大型水库的天然坝址.但坝址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大陆性气候恶劣.大坝作为枢纽布置中的主体,其设计是在诸多不利自然条件及受到地形、地质条件较大的约束情况下进行的,在设计中由全局出发,统筹兼顾,综合一体,因地、因时制宜,较妥善地解决了一系列高难度的技术问题.涉及到大坝与基础设计的主要技术问题可归纳如下:1、左右两坝肩受北北西及北东向两组断裂切割,构成了岩体自身抗滑稳定问题.2、近坝大断裂及宽度达15~30m的断层交汇带,对坝肩承载能力与压缩一剪切集中变形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古水电站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区域内断裂发育,主要为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次为北东、北西西-北西向,其断裂性质、规模、活动时间、活动强度等具有明显差异。文章针对大古水电站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南告水电站的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最大坝高78米.坝基位晚侏罗世燕山第三期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岩体上,处于我省有名的莲花山大断裂带的五指嶂——锅子嶂动热变质带之中.主要断裂有北西、北北西、北北东、北东、近东西五组(见图1).其中北西和北东向的构造岩以黑白色条带状糜棱岩为主,胶结较好;其余各组以片状构造岩或压碎岩为主.断层带宽一般1~30厘米,个别100~15O厘米.断层间距0.5~10米不等.煌斑岩脉多沿北西、北北西、个别沿北东向侵入.岩脉宽50~200厘米,间距5~15米.与围岩接触北东向胶结较好;北西和北北西向在其接触面上往往有后期再次错动产生的宽10~50厘米的断层角砾岩,较易风化.  相似文献   

6.
峨眉山为一断块山,因其宏伟、秀丽而著称,但峨眉断块山是如何形成的,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基于1∶25 000工程地质测绘,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峨眉山地质构造形迹及构造叠加特征,认为峨眉山抬升始于古近纪晚期,喜山运动第一幕(始新世中期末)峨眉山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在北西西-南东东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形成北北东向褶皱及北东向断层,并上升成为剥蚀区。上新世以来,在近东西向区域压应力场作用下,钝锥形大峨山断块沿北东向峨眉山断层及北缘的北西向边界断裂不断向东强力楔入,断块前缘早期的北北东向构造受推挤,地层走向及倾向出现明显偏转:锥顶前方龙门洞-报国寺一带地层由早期的北北东走向倾南东的中生代地层转为南北走向,地层出现倒转(西倾),而远离断块端部的地层仍然为正常产状。与此同时,锥顶北侧尖尖石背斜发生移褶,形成北西向褶皱和断层,而断块南侧峨眉山断层发生逆冲兼走滑活动。第四纪以来峨眉山间歇性强烈抬升,经历至少10次强烈抬升事件,逐渐形成现今地貌。新生代以来,峨眉山断层两盘地层水平位错累计达4km,垂直位错累计达6km。  相似文献   

7.
涞源盆地位于保定西部太行山区,干旱缺水一直是困扰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查明了涞源盆地构造主控下的南盆地、北盆地和片麻岩3个地貌分区及其由5组断裂构建的地下水网络,发现新构造以导水为主,老构造以阻水为主。对调查的102处泉进行分析后,将其归纳为侵蚀泉、断层泉、溢流泉和接触带泉四大成因类型。根据调查获得的涞源盆地西部缺水现状数据,结合盆地自然地理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认为造成缺水的原因主要包括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地形地貌切割不同、岩性差异和人为水质污染,因此提出了开展找水工程、建设分散型蓄雨池、规划厂矿废水废渣处理工程和控制消除人为污染源等处理措施,以缓解缺水现状。  相似文献   

8.
岱海湖变迁的分析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学武 《内蒙古水利》1994,(1):55-56,39
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环境的变迁将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重大变化和影响.我们通过应用卫星遥感影像和前人研究的成果对岱海湖变迁进行分析探讨,进一步揭示岱海湖变迁的趋势,同时也提出了岱海流域水资源环境问题,为今后合理开发岱海湖及盆地水土资源,科学制定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1 岱海湖的形成及自然概况岱海湖位于乌盟凉城县境内,岱海盆地是一典型的地堑式断陷盆地,它是在新构造断块活动开始出现的.盆地的轮廓被一组北东东走向的边界断裂带和一组走向北西边界断裂严格限定.盆地走向与盆地周围出露的太古界变质岩的片麻岩走向基本一致,证明盆地是断块式新构造活动的产物.岱海断陷盆地形成后,大约在华北大湖时期即早更新世初开始形成为湖泊.岱海湖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式内陆湖泊,四周环山,北部为峦汗山,  相似文献   

9.
吉林地区地处长白山巨型隆起带西缘,是隆起带向松辽沉降带的过渡地带。中、新生代以来,受新华夏系构造控制.发育了一系列北、北东向的构造断裂带和断陷盆地。整个地貌表现了东升西降的特点。与西部松辽沉降带相比,它是一个隆起区.所以自新生代以来,除盆地、地堑有较厚的碎屑岩类及零星的火山岩沉积外.大部分地区处于剥蚀状态.从白垩纪开始,伊舒地堑继承了华夏构造体系并继续活动,形成了北东向类似串葫芦状狭长断陷地堑,接受了巨厚的沉积。第三纪末,整个地区处于上升阶段,气候温暖,风化作用强,地表覆盖了一层风化壳。现代地貌…  相似文献   

10.
丽江拉市海区域地质构造对调蓄水工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市海区域位于青藏-印尼巨型“歹”字形构造体系中的网状构造带与经向构造体系中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区域内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北东及北西向两组交叉的共轭断裂及受断裂控制的断块褶皱。文中对该区域地质构造稳定进行了详细分析,为调蓄水工程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岩石、混凝土等脆性材料在动载作用下的断裂破坏过程,即裂纹产生、裂纹扩展以及裂纹停止,对于研究岩石、混凝土等材料的断裂破坏机理,给工程防护提供设计依据,控制岩石、混凝土等构造物的破坏与断裂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论述了动荷载作用下岩石等脆性材料的断裂破坏机理,裂纹形成与扩展以及裂纹的止裂与控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构造对宁南地下水系统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多种构造体系复合交汇控制,宁夏南部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通过岩相古地理分析和区域性大断裂控水分析研究了构造对宁南含水岩组形成和地下水系统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加里东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是宁南三大含水岩组形成的主控因素;区域性深大隔水断裂控制着地下水循环演化,使宁南形成了一系列独立的地下水系统。在构造控水分析基础上,界定了以构造为主的划分原则,首次对宁南地区地下水系统进行了整体划分,划分为10个地下水系统,13个子系统。研究成果对该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陇东盆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形成于白垩世,受后期构造影响,由原生的封闭盆地变成了现今开放的自流水盆地含水系统。根据含水层的时空分布特征,可将陇东盆地分为第四系含水系统和白垩系含水系统两大系统;根据含水介质特征,在平面上可将陇东盆地地下水划分为白垩系碎屑岩类裂隙水、黄土孔隙裂隙水、河谷松散岩类孔隙水三大类型,垂向上黄土、河谷含水系统与白垩系含水系统不同含水岩组在空间上相叠置,其中黄土塬潜水、河谷潜水和白垩系深层承压水是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子系统。黄土塬潜水是独立的含水系统,白垩系深层承压水-潜水和河谷潜水形成了河流-盆地循环系统。盆地深层承压水径流缓慢,因此存在的深层淡水资源十分宝贵,可能属于不可再生的。  相似文献   

14.
渭河流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渭河流域407组地下水的水化学数据及139组含水层岩土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数理统计法、Gibbs半对数法及PHREEQC模拟等方法对渭河流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根据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将整个渭河流域的地下水系统划分为5个二级地下水系统:陇西黄土高原子系统、陇东黄土高原子系统、陕北黄土高原子系统、关中盆地子系统以及秦岭北麓子系统。渭河流域水化学类型主要是以HCO3-Ca、HCO3-Na为主,北部和中部还分布有HCO3·SO4-Na、HCO3·SO4·Cl-Na、SO4·Cl·HCO3-Na及Cl·SO4-Na型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中的TDS为小于1g/L的淡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受含水层矿物的溶解/沉淀、蒸发浓缩及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作者参加了瀑布沟水电站区域构造稳定性调查,本文仅就瀑布沟水电站有关的断裂构造形变进行了研究和剖析。不当之处,请指正。一、断裂构造特点瀑布沟水电站位于大渡河中游,区域地质基础比较复杂,大地构造上属川滇南北构造带北段东缘缓冲地区,其外围断裂构造的展布有南北向、北西向、北东向、东西向及北北西  相似文献   

16.
一、丹江口地区断裂构造的应力分析丹江口地区的区域构造环境及各期区域构造应力?的分析,已在有关文章中作了论述。至于一个小区中的构造断裂,我们认为,是受区域应力?影响和控制的。因此,本文拟用地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断裂构造在小区域范围内的表象和规律,为工程建设服务。 (一)各组结构面的力学性质鉴定各个时期构造应力作用,在小区内的直接表现是形成了多方向的断裂构造,但各组断裂构造的发育程度有很大的差别,性质和特征也各不相同。茲概述如下: 1.北西西向结构面。在区内表现显著。包括变质岩中的褶皱、揉褶和层间挤压、片理、劈理以及  相似文献   

17.
在海原县采集地下水及泉水样品145组,采用Piper图解法、Gibbs半对数法、离子比例法等方法,对海原县山前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空间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南、西华山补给区至鸭儿涧排泄区,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渐变为HCO_3·SO_4-Ca·Mg、SO_4·Cl-Na·Mg·Ca、SO_4·Cl-Na·Mg,HCO_3~-、Ca~(2+)含量逐渐减少,SO■、Cl~-、Na~+含量逐渐增多;干盐池为一断陷封闭盆地,水文地质单元相对独立,从盆地边缘至盆地中心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_3·SO_4-Ca·Mg渐变为HCO_3·SO_4-Na·Mg、SO_4·Cl-Na·Mg、Cl·SO_4-Na·Mg;从补给区至径流区,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形成以溶滤作用为主,至径流区渐变为以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为主,排泄区以蒸发-浓缩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8.
夏金梧  梅应堂 《人民长江》2002,33(5):21-22,25
2000年6月19日,在兴山县高桥乡发生了ML3.6级地震。区域构造背景调查表明,位于秭归县盆地西缘的高桥断裂规模较大。性质复杂,且存在基底断点,在宏观至微观尺度上该断裂新构造活动迹象都较明显。跨新层短水准测量反映1999年7月至2000年5月间断裂两盘存在明显位移,此次地震的烈度等震线长轴方向沿断裂呈椭圆形分布。初步分析认为,此次地震是由位于秭归盆地西北缘的高桥断裂带活动引起,高桥断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9.
高氟地下水影响因素信息的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揭示高氟地下水氟富集机理为研究目的,在了解关中盆地水文地质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氟地下水氟富集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和讨论了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高氟地下水分布区其水文地质特征有一定的特点;地下水中氟的含量与水温、pH等以及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有关,HCO3-、Na+促进了含氟矿物向地下水中迁移和转化,而Ca2抑制氟含量的增加;因子分析表明,水-岩相互作用,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和Na-Ca离子交换控制着关中盆地地下水氟富集的主要水化学过程;包气带中可溶性氟向下迁移主要是受溶滤作用影响,而氟在地下水中的富集则取决于蒸发浓缩作用.  相似文献   

20.
梅应堂 《人民长江》1992,23(11):1-3
三峡工程位于杨子准地台中心稍偏北。区城构造基本特征是以黄陵断穹为核心,周围为一系列褶皱和断裂所环绕,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地区。扬子准地台经历了晋宁期、燕山期和喜山期较强构造变动。形成三大构造层。晋宁期形成结晶基底,转化为地台,构造变动主压应力为北北东向;加里东——印支期为本区城稳定发展阶段,地壳呈振荡式沉降为主,形成本区沉积盖层。至三迭末的印支运动,以黄陵地块为中心大面积基底隆起,结束本区海相沉积历史。燕山期为本区主要构造变动期,沉积盖层较强烈褶皱、断裂。受南北向挤压应力,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盖层滑脱褶皱。黄陵地块周边盖层受黄陵地块制约呈环状分布。本区城构造格架基本于此期定型。燕山晚期,本区主要受东北向拉张作用,逐步深陷形成较厚的红层沉积。喜山期构造应力场由拉张转为北东——南西向压缩。是继承性活动渐趋稳定减弱阶段。红层广泛轻微变形,喜山晚期新构造运动以区载性隆坳为主,差异活动减弱,并渐趋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