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否规范,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07-01—2002-06-30与2003-07-01—2004-06-30两个时间段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注册研究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种类、联合用药、药物剂量及服用时间。结果1728例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1006例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518例置入普通金属支架(BMS组),192例患者同时置入了DES与BMS,12例患者单纯球囊扩张。术后有70例患者未继续使用任何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其余1658例患者使用1种或1种以上抗血小板治疗药物。进一步分析BMS组与DES组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未使用任何抗血小板药物(BMS组52例,DES组18例,P<0.001),只使用阿司匹林一种抗血小板药物(BMS组236例,DES组180例,P<0.001),只使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BMS组45例,DSE组39例,P>0.05),使用阿司匹林加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双重抗血小板治疗(BMS组350例,DES组808例,P<0.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降低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相关学会年会的摘要和报告中PCI后采取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其中降阶治疗组患者采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标准治疗组患者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患者PCI后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主要安全终点事件(出血、显著临床出血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 最终获得文献6篇,包括6 711例患者,其中RCT 3篇,均有一定偏倚风险;队列研究3篇,均有中等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RR=0.72,95%CI(0.51,1.02)]、出血发生率[RR=0.74,95%CI(0.51,1.07)]、全因死亡率[RR=1.08,95%CI(0.67,1.75)]、心源性死亡率[RR=0.72,95%CI(0.38,1.37)]、心肌梗死发生率[RR=0.82,95%CI(0.57,1.16)]、卒中发生率[RR=0.61,95%CI(0.30,1.24)]、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RR=0.69,95%CI(0.21,2.23)]、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RR=1.14,95%CI(0.78,1.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阶治疗组显著临床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标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75,95%CI(0.64,0.89),P<0.05]。结论 在接受PCI的ACS患者中,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或基因检测指导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降阶治疗可降低患者显著临床出血事件发生风险,同时不增加缺血事件。  相似文献   

3.
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为老年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改进和指导。方法选择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并定期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的老年患者1404例,归类分析基础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类型和剂量、同时联用可能影响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药物、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结果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比较,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以及两药联用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明显下降(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P<0.01);服用氯吡格雷同时联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以及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PPI和(或)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下降幅度均低于仅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患者(P<0.01)。结论老年患者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同时服用PPI和(或)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有潜在不利影响;合理的药物联用原则,高度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式,以及更加精确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需要尽快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的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本病病因主要是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或免疫复合物结合于血小板细胞膜表面而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而脾脏是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和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器官。因此,目前针对ITP采用的主要治疗措施有: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脾切除和免疫抑制剂。其中糖皮质激素为常用一线药物,初始治疗剂量多以泼尼松1~2mg.kg-1.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造成消化系统损伤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接受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治疗的老年住院患者200例,未接受治疗老年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状况分为对照组和服药组,对各组患者的一般人口资料、消化道出血程度、出血方式、内镜检查特征等相关因素与患者服药类型及(INR)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服药组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03),且呕血、便血及潜血阳性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高(P=0.024,0.012,0.011),服药组INR≥3患者的比例和出血风险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8),服药组患者在胃窦、胃体及多发性溃疡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35,0.013和0.013),且溃疡面积(大溃疡、小溃疡)较对照组多(P=0.042,0.034),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老年患者服用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可能成为患者出现严重消化道出血、溃疡及不同程度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四阶梯宣教法对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掌握率的效果。方法对照组、观察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宣教法进行PCI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宣教,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法,对两组PCI治疗后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药物掌握率的调查。结果观察组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四阶梯宣教法能有效提高患者对PCI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的掌握率,提高了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加强了护患沟通。  相似文献   

7.
氯吡格雷抵抗是目前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它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出现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密切相关。氯吡格雷抵抗主要与基因多态性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临床上通过基因检测采取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调整氯吡格雷剂量或换用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普拉格雷等)。现就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治疗在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测定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后的血小板抑制率,评估药物疗效并寻找改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对策。方法:选取60周岁以上老年ACS患者28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中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随机分为单抗组(A组)和双抗组(B组),A组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A1)40例、氯吡格雷组(A2)40例、替格瑞洛组(A3)40例,B组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B1)80例、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B2)80例,共5组。各组患者服用药物1个月后,应用血栓弹力图测定血小板经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及经ADP途径诱导的抑制率,对各组患者不同药物的血小板抑制率及抗血小板有效率进行比较,并统计患者6个月内的出血或心血管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存在抗血小板抵抗的患者,采取加大药物剂量或更换抗血小板药物的方式以改善血小板抵抗。结果:B组抗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P0.05),B2组经ADP途径诱导的抑制率及有效率明显优于B1组(P0.05);A1组抗血小板无效的患者更换药物为替格瑞洛,以及B2组抗血小板无效的患者替格瑞洛加量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P0.05),且未增加任何出血风险(P0.05),并可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疗法疗效确切,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存在血小板抵抗患者更换或加量抗血小板药物是改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取得临床疗效的好对策,且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指南推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阿司匹林+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之相对弱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抗血小板最佳获益时间主要在PCI术后早期,到后期出血风险则相对增加。为此,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的Sibbing博士等进行了TROPICAL-ACS研究,旨在评估PCI术后早期抗血小板治疗从普拉格雷降级至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最重要的合并症和死亡原因。抗血小板药物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应用于CKD患者的治疗。有关血液透析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仍缺乏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本文结合近年血液透析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关研究、指南,对血液透析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标准治疗方案是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联合抗凝药物,即阿司匹林联合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P2Y12阻滞剂联合肝素类或戊糖类药物,对于一些高危患者还需适当加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缺血性疾病的二级预防也要求使用一定时期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之后终生服用合适剂量的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然而,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潜在出血风险,如脑卒中及严重内脏出血等,因此,选择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应权衡利弊、综合分析,在争取获得最优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西洛他唑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出血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洛他唑(商品名:培达,pletaal)是新研制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目前用于治疗周围血管血栓性疾病和抗血小板聚集功能[1,2]。近年已在我国上市,为了了解它对中国人群的药理作用,我们观察了健康人一次服用西洛他唑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出血时间的改变,并以阿司匹林和盐酸噻氯匹啶为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观察对象:健康人90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7岁。分三组,每组30例,男、女各半。观察对象血小板数均在正常范围,实验前两周及实验期间,未服用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女性避开经期。2检测方法:(1)血小板聚集性测定:实验采…  相似文献   

13.
背景:心房颤动(AF)会增加卒中的危险性,业已证实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地预防其他情况下的卒中。 目的:评估抗血小板治疗在慢性非瓣膜性AF患者的卒中预防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检索策略:检索了Cochrane卒中组试验资料库、Medline数据库(1999年7月)和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数据库以及相关论文的参考文献。 选择标准:所有比较无卒中或TIA病史的非瓣膜性AF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与安慰剂效果的随机试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取ABCDE策略治疗,分析患者出院后能否维持高水平药物治疗的符合率。方法选择2007年8~12月连续收入北京地区21家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缺血性脑卒中和(或)TIA患者1166例,记录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及调脂药物等治疗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出院后90d、6个月和1年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和调脂治疗的符合率。结果 1166例患者中,复发性脑卒中541例,其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58.4%,降压、降糖和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分别为82.3%、85.3%和14.2%。出院后,完成90d、6个月及1年随访的患者分别为1012例、1012例和981例,其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和调脂治疗的符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复发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现状不容乐观,采取ABCDE策略治疗,对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进行规范干预后,明显缩小二级预防循证证据与临床实践的差距,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治疗的符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有TIA或小卒中病史的非风湿性心房颤动(AF)患者再发卒中的危险很高。 目的:评估抗血小板治疗对有TIA或小卒中病史的非风湿性AF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 检索策略:检索了Cochrane卒中组试验资料库并与一些研究者进行了联系。 选择标准:比较TIA或小卒中病史的非风湿性AF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与安慰剂或开放对照组的随机试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指南培训为干预手段,考评海南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状况改善情况。方法调查2011年1月~2012年3月在海南省10家二级或三级综合性医院再次住院的1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情况;10家医院参与课题研究并对相关医师进行技术培训;2015年再次对该群患者1279例(脱落21例)对比调查、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状况;分析干预前后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均显著提高,2011年知晓率60.4%,治疗率49.2%,2015年知晓率86.5%,治疗率76.9%(P0.01)。使用剂量过小和中断服药的比例显著降低,2011年剂量过小20.1%,中断服药5.3%,2015年剂量过小2.7%,中断服药3.5%(P0.05,P0.01)。10家医院神经内科医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知识测试评分显著提高,2011年为(55.6±10.7)分,2015年为(78.2±15.5)分(P0.01)。2015年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差异消失(r=0.092,P=0.405)。结论课题研究和指南培训改善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现状,缩小了不同级别医院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阿司匹林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 ;沙纳吡啶 (thienopyridine)的衍生物 (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 )是另一类作用机制不同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药。作者拟通过大量的随机病例系统回顾、比较沙纳吡啶和阿司匹林在防止血管病高危患者血管病发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机选择具有血管病高危因素的患者 ,以比较噻氯匹啶或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防止血管病发生的作用。观察药物疗效的指标是血管病 ,包括卒中 (缺血或出血 )、心肌梗死或血管原因所致的死亡 (包括颅外出血 )以及不明原因的死亡。对 4个实验组共 2 2 6 5 6例患…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住院诊治的2771例患者,根据是否规范化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分为规范治疗组2305例和未规范治疗组46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检验及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分析组间各个临床资料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规范治疗组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为83.2%;未规范治疗组为16.8%。吸烟(OR=2.23;95%CI:1.75~2.83;P=0.001)、冠心病(OR=2.03;95%CI:1.60~2.58;P=0.000)、糖尿病(OR=1.74;95%CI:1.38~2.20;P=0.000)的患者规范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较好,年龄≥75岁(OR=0.39;95%CI:0.32~0.49;P=0.001)、PCI术后(OR=0.73;95%CI:0.58~0.92;P=0.000)、外周动脉粥样硬化(OR=0.66;95%CI:0.50~0.87;P=0.000)、贫血(OR=0.45;95%CI:0.32~0.64;P=0.004)的患者往往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较差。结论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中,83.2%患者能规范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但仍有16.8%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存在不规范现象。年龄≥75岁、并存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介入治疗、出血顾虑等是影响我院老年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腹主动脉瘤的药物治疗是近几十年来争议较大的话题,主要聚焦在:(1)药物治疗是否能延缓或阻断腹主动脉瘤的进展,预防其破裂;(2)药物治疗能否降低腹主动脉瘤患者总体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就抗高血压药物、降脂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期望能为腹主动脉瘤的药物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冠心通络胶囊结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行冠心病支架植入术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数字编号,根据单双号法分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40例)和联合治疗组(42例,在双联抗血小板组基础上联合冠心通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支架再狭窄的总有效率(77.5%比95.2%)、心绞痛总有效率(80.0%比95.2%)、心电图总有效率(77.5%比92.9%)、中医症候总有效率(72.5%比90.5%)明显提高(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通络胶囊结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能显著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心电图变化,降低心绞痛疼痛程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