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IR︸,、00伪乙,‘1 1 11,、︸月峙 ……11,乙,、︺44哲学论认识的本质及其内涵《昭德新编》的人生哲学探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实践格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起点和终点中国古代辩证法特征探要评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实体一主体观论“独尊儒术”与汉代儒学的没落佛学: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变革社会的精神支柱 郑庆林周常生柒文华 张奎良 梁泉英 刘春建 陈振明 卞教 色吉星 魏义霞5‘45·166·13【文化与人】 殷商宗教观及其文化意义 守经与行权的智慧 —兼论“保守的国民性” 关于…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3期发表了安希孟先生的《语言文化哲学三题》一文,安先生针对2005年6月17日《山西日报》上发表的《以中国文化拯救世界》的文章以及类似著述的观点,引发了一系列联想,分别以“汉字统一天下论和汉字优越论”“抵制英语论”“中国节日情结与读经复古论”  相似文献   

3.
现代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内容上与传统哲学中对人的各种问题的研究不同,方法论前提上与科学对人的研究不同,学术性质上与人本主义哲学不同。中国的人学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既是受国际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的影响,又有着国内社会、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中国的人学界先后思考和讨论了人性论、人格论、人学价值论、人权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现代西方人学观念转换、中国特色人学课题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哲学总是面向于人的存在,<文化哲学>作为中国的实践论文化哲学研究论纲是中国传统文化实践特质的反映,表达着作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核心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和关注现实生活的时代观念,它面向人的现实性存在,以对社会历史的现实发展为关切,不是源于人的求知本性的理论兴趣,而是源于人的现实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因而在其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实践论文化哲学研究的兴起既是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对世界范围内引人注目的文化研究的回应,但更重要的表现着对社会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考察所形成的认知逻辑.实践论文化哲学的研究尽管以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实践为目的,但不同于动物本能性活动的人类自觉实践决定了其必然包含理论理性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论题和实践理性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论题.  相似文献   

5.
哲学恩格斯“哲学终结”观的若干比较与分析外推背景下的总体性:对总体性的一种辩护西方话语霸权下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之反思“海阔天空各自飞”:中国哲学史研究方式管窥萨特:前进一逆溯的方法—《辩证理性批判》解读中国和合思想与21世纪的人类和平后现代哲学与当代理性观构建论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哲学视野中的主体心理学与存在心理学,’,合”的“形而上学”—论心理学哲学的理论根基、内容与功能试论现代历史观念的演变与问题【当代哲学问题探索】认知思维方式的生存论转向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人的生存维度…  相似文献   

6.
于由 《探求》2002,(4):61
在最近揭晓的2000—2001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中,我校共有九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陈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三题》获特别奖;王廷惠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全球利益分配态势及我国政府新角色》获二等奖;龙绍双的《论城市性质、功能、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兼论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基本着力点》和李仁武的《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获三等奖;吴鹏的《政权、政策、政风———论党维护人民利益的实践要求》、李三虎的《社会建构论与技术哲学》、黄凯旋的《存在论视域中的价值定义》、温朝霞的《邓…  相似文献   

7.
P.布特契瓦洛夫通过《伦理学中的怀疑论》一书加入到这样一批实践哲学家行列,他们试图开创第三条途径来替代20世纪实践哲学的两种主导研究方法——其一是把实践哲学置于经验科学的某一范型内(即“伦理学中的科学方法”),其二主张,实践哲学是彻头彻尾描述性的(或社会性的,辩证的,也即“伦理学中的新维特根斯坦方法”)(第9  相似文献   

8.
两位哲学博士、教授在本文中阐述了他们对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观点,并对“反哲学”以及尼基福罗夫的《哲学是科学吗?》一文发表了意见。哲学的社会意义及其真理性之谜,激起了公众的由衷兴趣.不管有哪些人,包括《哲学是科学吗?》一文的作者,如何反对、怀疑和嘲笑,哲学在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作用只会提高,而不会降低。A.Л.尼基福罗夫对哲学的评价过于武断了,他说:“哲学从来不是,现在不是,相信将来也永远不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他坚定认为,哲学论断不受经验检验,也不会被经验驳倒。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过,一些假想的哲学反对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世“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汤用彤、冯友兰、陈寅恪文化思想合论陈俊民上承胡适、梁漱溟“哲学方法”之主旨,继胡梁之后,在中国学术界能“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把西方的哲学方法论正确应用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真正能从中、西、印“三方面哲学史细...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文化的第一部典籍,《易经》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多层次的。如同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在西方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一样,《易经》也为华夏民族确立了基本的思维定势,规定了中国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衍化。大而至于哲学思考,小而至于日常琐事的决断处理,无不深受着《易经》思维模式的规范。本文主要从哲学、文学、科学的角度简要考察《易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化资本与管理伦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立足于当代诸社会科学和伦理学的交叉视角,分析阐释了“文化资本”这一崭新的管理哲学概念。由此切入,文章以理论分析与个案例证相交叉的互证方式,探究了现代管理哲学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相互增生的社会现象,进而提出了《管理伦理》的新理念及其基本解释,探索了现代管理伦理的新课题及开拓这一富于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课题之紧迫性和艰巨性,以期为我国现代管理哲学和管理伦理贡献一份探索性方案  相似文献   

12.
创造有世界意义的哲学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必要条件。哲学为人类提供生存的意义;哲学的文化传统影响科学的发展;哲学是推进社会平等的力量。当代中国从事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实践,也应该创造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哲学。  相似文献   

13.
逻辑与怀疑--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存之 《求是学刊》2004,31(5):46-51
“可说的东西”和“不可说的东西”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为思想的表达划的界限 ,逻辑与怀疑同构其中。实在论、遵从逻辑语法的语言记号、记号的指谓前提是构造《逻辑哲学论》的脚手架 ,但它们因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非现实性而表达着《逻辑哲学论》的怀疑 ,《逻辑哲学论》所内涵的怀疑及对不可说的东西的承诺决定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主题 ,从而成为维特根斯坦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孝之形而上意义○肖群忠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而且,它还具有对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义,另外,它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同时,孝作为人类内发而自然的至诚之爱是中...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的符号》评介程志民《论当代的符号》一书是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格尔哈特冯克教授主编的《意识哲学研究丛书》中的一本重要论著。本书从意识哲学的角度研究了科学、哲学、教育、宗教和法律作为符号的意义,以及它们相互间的联系。作者认为,科学、哲学、宗教、教...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会议,会后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文件突出强调了高校学报要打造精品、树立特色化的发展理念;要求高校学报“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塑造各自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鼓励高校学报进行合作和联合,走资源整合之路。《求是学刊》始终以主题栏目的设置来突出办刊特色、追踪学术热点、促进学术繁荣,十几年来先后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等研究领域开设了一批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专栏,比如“文化哲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问题”、“苏联俄罗斯法学在中国”、“美学名家与美学史”、“明清史研究”等,尤其是在2005年“文化哲学研究”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建设工程”后,我刊更加注重栏目建设,在原有“文化哲学研究”幕础上,与《厦门大学学报》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联合开办“现代性研究”专栏,走强强联合之路。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入选栏目:文化哲学研究该专栏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冲突所导致的人的精神样态,该专栏起始于1992年,至今已经开设“文化哲学:跨世纪的思考”、“文化哲学:现代化与同常生活批判”、“文化哲学:后现代丰义研究”、“文化哲学:全球化的文化反思”、“文化哲学:现代性研究”等系列了栏目。截至2006年第1期共刊发59期,组织百余名作者撰写文章上百篇,其中61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摘80余次,转载率高达72%,2005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7.
于尔根·哈贝马斯是一位知识渊博、著作繁多的作家。他的主要著作有《大学生与政治》,《公众社会结构的变化》,《理论与实践》,《认识与利益》,《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论社会科学的逻辑》,《社会理论或社会工艺学——体系研究有何成果?》,《哲学政治学的特征》,《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政治小丛书》,《交往行动理论》等。哈贝马斯被认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他的学说虽然涉及面很广,但主要  相似文献   

18.
张凯 《浙江学刊》2013,(1):48-54
晚清民国时期,以西方学术重构中国文化体系成为近代新学术社会建立的必要环节.国难之际,科学学术与民族精神间的张力日趋紧张,如何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学术、社会之间建立联系,成为学界的焦点.蒙文通撰述《儒学五论》,以秦汉新儒学为轴心沟通中华文明义理之学、经史之学,力图重建国史体系,阐释中国历史文化中义理、制度与事实的能动关联,回应清季以降纷纷扰攘的经史、中西文化论争,为在现代学术语境中落实与实践“明体达用”之儒家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相似文献   

20.
始于巴门尼德的西方传统哲学 ,通过提出“能否思想”的哲学真实性判据 ,建构起知识必然性的哲学世界 ,现代哲学则通过阐发“有无意义”的哲学真实性判据 ,建构起偶然性的哲学世界。“能否思想”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论命题 ,它潜藏着将人的自由消解于理论中的危险 ;“有无意义”是一个生存论命题 ,它将理性纳入生活世界 ;马克思则通过生活世界中人的实践活动 ,来解释必然性与偶然性 ,思想与意义 ,可能与现实的关系 ,从而引起一场思想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