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流沉淀池排泥系统的优化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水工艺中平流沉淀池常采用机械排泥,通过分析平流沉淀池积泥区的特点及排泥车的构造,对沉淀池进出水端部、排泥车刮板和吸口、集水槽等部位进行优化改造,同时延长排泥车行程,优化排泥车的运行工况,从而消除沉淀池中的积泥,避免污泥膨胀上浮的问题.在不增加投矾量的情况下,达到了提高沉淀池出水水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长春市自来水公司一水厂第六净化系统自1977年建成投产以来,由于原设计问题较多,生产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该公司为此将其进行了技术改造。将原有的管道混合、孔室反应、斜管沉淀池中的集泥斗虹吸排泥和穿孔管集水以及虹吸滤池内水力真空系统逐一改造成跌水后机械搅拌两级混合、网格反应、斜管沉淀池内采用穿孔管排泥和中央集水槽表面溢流集水以及虹吸滤池机械真空系统。改造后净水能力提高2.1倍,水质合格率提高100%,耗药量降低41.9%,并节省了自用水量;年创经济效益达188.6万元。  相似文献   

3.
沉淀池的排泥对其运行效果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沉淀池排泥有多种控制技术。通过水厂运行记录数据和生产性试验结果 ,从水处理系统运行优化角度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探讨了给水处理厂沉淀池排泥的控制模式。指出受东北地区水质特点影响 ,在给水处理厂主要可变费用中 ,排泥水费所占的比例只有 4 %,而且沉淀池排泥水水质是有规律变化的。排泥历时主要受原水浊度的影响 ,在同一原水条件下排泥过程曲线变化趋势是相同的。因此 ,推荐建立原水浊度~排泥历时关系曲线 ,以此确定一种简单直观的时间模式控制沉淀池排泥。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静力学的观点,针对供水厂广泛使用的矩形沉淀池行车式排泥机在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现象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同时围绕排泥机结构设计上的某些焦点问题,从设计角度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并对《手册》中有关设计参数的取值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5.
针对斜管沉淀池穿孔排泥管堵塞及其他问题,介绍了几种改造措施,如扩大穿孔排泥孔眼;将排泥槽边倾角由原来的46°改造成55°;增设压力喷嘴及排泥活门装置;将原有的普通低压闸阀改装成手动杠杆式快开排泥阀等.改造后的斜管沉淀池排泥顺畅,产水量提高,自耗水降低,证实了改造方案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针对梅林水厂絮凝沉淀池在生产运行中出现池壁挂泥 ,池底积泥及红虫孳生的实际问题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对回收水加药 ,改造排泥系统 ,优化排泥方式 ,在沉淀池放养鱼苗等多项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澄清、沉淀池的沉泥必须及时排除,特别是高效的斜管、斜板沉淀池,若不能及时排除积泥,将影响斜管(板)效能的发挥,出水浊度也易超标。为此,先后出现斗式、穿孔管排泥、机械刮泥、机械虹吸排泥等多种排泥形式。对于圆形立式沉淀池、水力循环澄清池,大多采用锥底污泥斗单管排泥,但其效果较差。芜湖市自来水公司一水厂经过多年探索和改造,较好地解决了圆  相似文献   

8.
对平流沉淀池吸泥行车运行方式进行了优化研究,在现状流量和浊度条件下可以设定为三段式排泥方式自动运行,Ⅰ段7%行程走2次,Ⅱ段20%行程走2次,最后Ⅲ段60%行程走1次,其中Ⅰ、Ⅱ段循环10次后运行Ⅲ段1次,终点停留3h,起点停留3min(不破坏真空),可有效保证沉淀池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9.
方以清 《给水排水》2012,48(3):17-19
为提高生产效益,解决回转式隔板絮凝池药耗较高、絮凝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将回转式隔板絮凝池改造为折板絮凝池,并利用原中央进水管为排泥管设置排泥区,减少改造工程量,缩减工程建设时间。改造后沉淀池出水浊度小于3NTU,药耗降低21%。  相似文献   

10.
平流沉淀池处理效果直接影响出厂水水质,而平流沉淀池排泥机的控制又是平流沉淀池处理中的重要环节.在众多的沉淀池排泥机排泥控制模式中,寻求最佳的控制方式,在确保水质达标的前提下,使净水厂自用水量最少,降低水厂成本,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苍南龙港水厂一期(5万m3/d)折板絮凝平流沉淀池—普通快滤池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絮凝池折板优化和排泥强化、沉淀池出水降荷、滤池反冲洗系统及滤料配置升级等工艺技术改造。改造后,水厂出水浊度总体低于0.1NTU,去除率可达到97.8%~99.8%;沉淀池出水负荷由437.5m3/(m·d)降至208m3/(m·d);滤池反冲洗效果显著提升,水耗比由3.08%降至0.57%,电耗降至改造前的15%。  相似文献   

12.
传统平流式沉淀池的排泥设备在排泥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水排出,造成浪费,应尽量降低排泥的含水量。液压往复式池底刮泥机是集污泥连续输送与浓缩于一体的设备,和气提排泥装置联合使用能保证排泥水的含固率在3%以上。以南方某市净水厂为例进行具体的设计与应用介绍。  相似文献   

13.
平流沉淀池集水槽工艺改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针对平流沉淀池末端跑矾花的工艺问题,通过对集水槽内沉后水浊度及孔口流量的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平流沉淀池集水槽孔口进行变径的工艺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14.
CSOs污水水质及核心处理工艺的选择是确保CSOs污染削减效果的关键。一级强化处理工艺因具备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可间歇运行、启动迅速、表面水力负荷高、去除效率高、出水效果稳定、维护简单等特点,成为CSOs污水的主流处理工艺,对比分析了以投加微砂、磁粉和回流污泥作为絮凝核心对絮凝过程进行强化的一级强化处理工艺,在出水水质相同的情况下,加砂高速沉淀池水力负荷最高;普通高密度沉淀池的产水率及排泥浓度最高。  相似文献   

15.
刘士丰  孙颖 《给水排水》2012,(Z2):87-89
针对净水厂排泥水处理中的高密度沉淀池负荷问题展开研究,以解决污泥上浮问题,减少投药量,提高处理效果。试验表明:高密度沉淀池最佳运行负荷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排泥水性质。排泥水性质受到包括净水工艺中投加的混凝剂种类、原水水质和水质期等的影响。不同性质排泥水单位干固下最佳投药量不同且高密度沉淀池运行的最佳进泥浓度范围不同。  相似文献   

16.
影响斜管沉淀池稳定运行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斜管沉淀池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矾花粒径小、沉后水的平均浊度较高且不稳定、沉淀池末端矾花上翻等现象,在净水工艺中增加了管式混合器,并对絮凝池和沉淀池结构进行改造,采用自动投药控制技术、加强排泥、统筹管理等措施,降低沉后水浊度,提高斜管沉淀池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周平  张戎 《给水排水》2007,33(7):21-22
针对斜管沉淀池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矾花粒径小、沉后水的平均浊度较高且不稳定、沉淀池末端矾花上翻等现象,在净水工艺中增加了管式混合器,并对絮凝池和沉淀池结构进行改造,采用自动投药控制技术、加强排泥、统筹管理等措施,降低沉后水浊度,提高斜管沉淀池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济南鹊华水厂以引黄调蓄水库为水源,原水存在低浊高藻高臭味等问题.针对水厂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养泥困难、出水浊度高等问题,进行了机械混合区、机械絮凝区改进及污泥比选,并人工投入黄河泥进行培养,总结了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运行调试过程中需注意的要点.  相似文献   

19.
季红军  周锦良  蒋东 《给水排水》2001,27(10):28-29
介绍了扬州市第三水厂斜管沉淀池排泥系统改造 ,即将V形槽穿孔管排泥系统改建成漏斗式集中排泥系统 ,排泥管由钢管改用阻力系数较小的PVC U管。改造后不仅改善了排泥效果 ,延长了排泥周期 ,增加了供水能力 ,且降低了操作强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牡丹江四水厂运行实践中,虹吸吸泥机真空泵使排泥管形成真空较困难,以及吸泥喇叭口的均匀布置不适应沉淀池积泥特点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生产实践表明,改进后的虹吸吸泥机排泥效果得到提高,而且给操作、维护、管理人员带来了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