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常见的良性晕厥,表现为血压下降及心率减慢。起搏器通过高频起搏增加心率及心输出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及预防晕厥的发生,适用于反复晕厥伴心脏抑制的中老年患者。目前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在患者筛查、疗效评估及模式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争议,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起搏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迷走性晕厥在临床很常见 ,通常发生于健康人群中 ,其发生机理是神经心脏反射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近来 ,永久起搏器在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防治中取得了肯定的效果。对于那些反复发作、有严重心脏抑制、多种治疗无效的病例可以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 ,起搏模式目前以具有频率骤降适应功能的双腔起搏模式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永久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原理是通过起搏系统感知晕厥发作前心率的下降反应后立即发放较快频率的心室起搏脉冲,以增加心脏输出量、维持脑血流量,以期预防或在一定程度缓解晕厥发作。在过去20余年,起搏治疗走过一段充满争议的曲折发展历程,临床试验结果的不一致性促使技术的不断革新。由于起搏治疗是一个有创的植入性器械治疗,故在其临床应用中应选择最佳治疗对象、植入具有特殊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开启相应的功能参数设置。  相似文献   

4.
病例1患者舌癌颈部转移,窦性停搏和反复晕厥,行起搏器植入后晕厥消失;病例2患者反复晕厥,住院期间发现长RR间歇及血压下降,考虑血管迷走性晕厥,行抗晕厥起搏器植入后晕厥未发,但仍有反复头晕,最终确诊为鼻咽癌,行放疗后症状消失。上述病例提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肿瘤所致晕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基于直立倾斜试验的个体化频率骤降反应(RDR)参数设置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起搏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23年4月期间经直立倾斜试验证实为心脏抑制型VVS患者,所有患者均植入具有RDR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收集其临床基线资料、基线起搏和RDR参数设置。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个体化调整起搏参数和RDR参数,观察调整后患者随访结果。结果 7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中位年龄59岁,男性3例,所有患者均未合并病窦综合征。中位随访时间10(2~51)个月,早期5例患者中4例月均RDR事件大于150次,其中1例因RDR运作次数多出现心悸症状,2例仍有黑矇症状发作。参考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症状时患者心率下降和恢复的特征个体化调整参数可以减少RDR事件不适当发作;仍有晕厥前兆患者调整RDR骤降频率高于低限起搏频率后患者症状缓解。结论 对于接受具有RDR功能起搏治疗的心脏抑制型VVS患者而言,参考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症状时心率下降和恢复特征,以及随访过程中的症状发作情况个体化调整起搏参数,既有利于减少RDR事件的不适当发作,又可有效避免晕厥发作。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16岁,诊断为"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遂行迷走神经节消融,刺激方案:20 Hz(频率50 ms),10~15 m A,脉宽:5 ms,连续刺激60次(3 s)。最后在左上肺静脉底部、左下肺静脉底部、右上肺静脉前部、右下肺静脉底部等部位消融后不再出现心脏迷走反应。术后规则服用美托洛尔,未再出现晕厥。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46岁,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晕厥,行多项相关检查均未能确诊。2012年4月10日埋置植入式Holter。2012年12月19日患者再发晕厥一次,患者自主激活记录。记录显示患者出现晕厥前症状时主要表现为心率骤降,根据上述结果最终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2012年12月25日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随访至今无再发晕厥。  相似文献   

8.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综述近年来防治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并评价了药物以及起搏器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进行总结。方法 177例患者经倾斜试验确诊为VVS,对其VVS的类型、年龄段分类、发作晕厥的症状和体征、不同季节发生情况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统计。结果血管抑制型56例、心脏抑制型6例、混合抑制型115例,分别占31.6%、3.4%、65.0%。所有患者在晕厥发生前均有心率突然增快,继之突然下降的过程,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心脏停搏等心率缓慢的症状。倾斜试验阳性与季节似乎无关。年龄在40~59岁之间的人群中VVS发生较高。β受体阻滞剂治疗VVS有效。结论 VVS可能是自主神经失调所致,β受体阻滞剂抗交感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倾斜训练: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晕厥类型,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实践发现,短期内(同一天或隔一天)对倾斜试验阳性患者重复进行倾斜试验检查,大约50%的患者对第二次倾斜试验呈阴性反应。这个现象提示:反复进行倾斜训练有可能恢复患者异常的压力反射活动。近年,若干研究中心对此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证明倾斜训练是一种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新的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22岁,因“反复晕厥5年”入院。术前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49次/分),心脏超声、头颅/胸部CT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直立倾斜试验中患者诱发晕厥,心电图见近15 s窦性停搏,提示血管迷走性晕厥(心脏抑制型)。随后进行心脏自主神经节导管消融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随访2个内月未再出现晕厥相关症状,复查直立倾斜试验为阴性。  相似文献   

12.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发生于健康人群中,其发生机制是神经心脏反射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对于那些反复发作、有严重心脏抑制、多种治疗无效的病例可以植入心脏起搏器,目前最常应用的是具有频率骤降反应(rate drop response,RDR)的双腔起搏器。选用一种受心肌收缩力感受器驱动有频率适应性起搏器治疗2例VVS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患者男 ,36岁。主因反复发生晕厥 8年入院。晕厥多发生于站立位 ,晕厥前常伴有头晕、心悸、冷汗 ,无抽搐和二便失禁。入院查体 :体温 36℃ ,脉搏 5 6次 /min,呼吸 16次 /min,血压 10 5 /70 mm Hg。全身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入院后 2 4h心电监护显示 :平均心率 5 5次 /m in,最慢心率 41次 /m in(睡眠中 ) ,最快心率 10 0次 /m in。冠状动脉造影示正常冠状动脉循环 ,食管调搏及心内电生理检查均正常 ,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 ,直立倾斜试验阳性 :于基础状态下直立后 3分钟出现头晕冷汗 ,呈发病前的感觉 ,同时测量血压由平卧位的 140 /…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90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百多力公司Philos II DR-T型DDDR起搏器。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出现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起搏器自动运行PMT保护功能成功终止PMT,但因传感器频率过快,心房起搏再次功能性失夺获导致PMT反复发作,最终通过自动模式转换为DDI后终止PMT的持续发作。  相似文献   

15.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指心血管反射异常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其特征是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一般认为VVS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是可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易造成身体伤害。目前暂无有效方法治疗VVS。起搏治疗的临床获益尚存在争议,仅用于晕厥反复发作和发生心脏停搏的患者。近年来,多项临床试验表明闭环刺激起搏可减少直立倾斜试验过程中心脏抑制型VVS的发生,有望成为治疗VVS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血管迷走性晕厥指由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的短暂性、可逆性意识丧失。常规方式、药物治疗欠佳时可考虑介入治疗,包括心脏起搏和心脏神经射频消融术。永久起搏器适用于反复晕厥伴心脏抑制的中老年患者,闭环刺激起搏效果可能优于传统起搏方式。射频消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问题,然而其尚需更多研究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7.
血管迷走性晕厥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晕厥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约占不明原因晕厥的70%,VVS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寻找有效的检查和防治措施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血管迷走性晕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临床中的最常见晕厥原因,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血管扩张及心率减慢,造成脑部低灌注缺氧而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VVS发作前有情绪紧张、长时站立等诱因并伴有典型的前驱症状。VVS是一种预后相对良好的疾病,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发作频繁、症状重者可考虑药物、起搏器或神经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立训练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46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进行至少4周的直立训练,根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1年随访,34例(74%)患者无晕厥复发,12例(26%)患者复发晕厥或晕厥先兆,复发组年龄较高(51±17岁vs32±11岁,P<0.05),治疗前晕厥发作的次数较少[1(1~2)次vs3(1~4)次,P<0.05]。结论年龄和晕厥发作的频率是影响直立训练疗效的因素,年轻和发作频繁的晕厥患者进行直立训练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对运动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2008年9月至2016年9月于本院行平板运动试验(TET)恢复期中诱发先兆晕厥或晕厥患者,运动中无ST段抬高或压低,次日行基础倾斜试验45min,阴性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诱发试验30min。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TET检查结果、疾病分型、晕厥或先兆晕厥的症状。结果 818例受试者行TET,恢复期诱发先兆晕厥共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34.0±7.8)岁。其中2例为血管抑制型,6例为心脏抑制型,4例为混合型。运动最大心率(180.5±6.7)次/分。运动耐量(13.15±1.66)mets。12例患者运动中均无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无ST-T改变及心律失常,无血压下降。12例受试者行直立倾斜试验均阴性。结论 TET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有一定诊断价值,发作晕厥患者应该注意运动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