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建立近交系LEWIS→BN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分析手术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及该模型的稳定性,并总结该模型区别于常规使用的SD、Wistar等封闭群大鼠间原位肝移植的特点.方法 实验组选择近交系雄性LEWIS及BN大鼠各30只分别作为供、受体,对照组选择雄性BN大鼠各9只作为供、受体.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实施原位肝移植术,不吻合肝动脉;于术后3,5,7,9,11,13,15 d处死受体获取肝脏组织,用中性甲醛固定后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以判定急性排斥的程度.结果 原位肝移植术成功率约为74%,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依次为:肝上下腔静脉出血,门静脉出血,麻醉意外和其他;LEWIS→BN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排斥现象, 而BN→BN组则无排斥现象.与封闭群大鼠肝移植比较,该模型具有自身特点,即在排斥出现的时间、程度和结果转归上表现并非完全一致,然而所有受体均出现了排斥现象.结论 大鼠肝移植是目前研究肝移植理想模型,本研究采用Kamada的"二袖套"法成功建立了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  相似文献   

2.
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及排斥反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并观察其排斥反应的规律.方法 近交系大鼠随机分为G1(BN-BN)、G2(SD-Wistar)和G3(LEW-BN)3组,每组18对.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一般情况,生存期,术后第3、7、14、21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移植肝病理学变化,根据Banff标准判断排斥反应强度.结果 G1、G2大鼠1月存活率为100%;G3大鼠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第3天始发生,第7天后逐渐加重,第14天达到高峰,除并发症致死外,余大鼠均在20天内死于Ⅲ级排斥反应.G3术后各时相点ALT、TBIL均明显高于G1、G2(P<0.05).G3移植肝病理检查呈典型的排斥反应,而G1、G2没有.结论 LEW-BN大鼠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近交系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并判断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方法: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利用封闭群大鼠SD和Wistar进行建模技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建立近交系大鼠DA→LEW肝移植模型,根据临床表现和Banff标准判断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结果:共施行DA→LEW大鼠肝移植模型15例,手术成功率86.7%,死亡原因为肝上下腔静脉漏血、肝下下腔静脉血栓、胆道梗阻.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Ⅰ级排斥反应,7 d以后逐渐达到高峰,除术后并发症致死外,剩余均在12 d内死于Ⅲ级排斥反应.结论:DA→LEW为稳定、强烈的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在组织结构上有其自身特点,给建模带来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 采用改进的Limmer和Kamada的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将大鼠分为2组:①实验组:急性排斥反应组(Wistar→SD);②对照组:免疫耐受组(SD→SD).结果 免疫排斥组肝存活时间(7.4±1.7) d低于对照组(18.9±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P<0.05). 结论 Wistar→SD大鼠之间的原位肝移植模型可产生中、重度的免疫排斥反应,是一种较理想的可作为研究急性排斥反应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讨近交系大鼠肝移植的手术技巧,建立稳定的急性排斥模型。方法 DA大鼠做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做为受体,采用改良后的Kamada“二袖套管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术后存活情况,并对其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例大鼠肝移植手术中,供体手术时间(30±8)min,修肝时间(15±2)min,受体手术时间(60±7)min,无肝期时间(21±3)min,手术成功率88.3%。术后4至5天开始出现黄疸,精神差,睁眼困难,反应迟钝,并于术后11天内全部死亡。结论 根据近交系大鼠自身结构特点,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A-Lewis为稳定、可靠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肝癌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移植后肿瘤复发是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1 ]。我们采用二乙基亚硝胺 (diethylnitrosam ine,DEN)诱发大鼠肝癌 ,初步尝试建立肝癌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为进一步研究移植后肝癌的复发问题奠定基础。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动物与诱癌处理 封闭群 Wistar大鼠 2 4只 ,雄性 ,6周龄 ,体质量 15 0~ 180 g,购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饲养于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清洁级动物房 ,适应环境15 d后开始诱癌处理。方法是 :给大鼠自由饮用含 DEN(购于 Sigm a公司 )的消毒水 ,共 70 d。 DEN溶液每周配制 1次 ,浓度为 0 .0 1…  相似文献   

7.
DA到Lewis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浦立勇  姚爱华  李相成  陆森  成峰  张峰  王学浩 《医学争鸣》2006,27(12):1071-1073
目的:建立大鼠原位肝脏移植的急性排斥模型并观察其排斥反应的特点. 方法:采用近交系雄性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改良"二袖套"法建立肝脏移植模型30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5)术后不用免疫抑制剂,FK506处理组(n=15)术后1~7 d用FK506 0.2 mg/(kg·d) 灌胃. 术后4, 7和10 d分别随机处死3只,检测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BILI)]以及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每组各留6只观察生存期. 结果:术后7和10 d时对照组血清AST, BILI浓度均高于FK506处理组[AST:7 d, (17.7±3.6) μkat/L vs (7.9±1.6 ) μkat/L, P<0.05; 10 d, (21.9±4.3) μkat/L vs (4.7±0.7) μkat/L, P<0.05. BILI:7 d, (90.9±18.8) μmol/L vs (6.8 ± 0.7) μmol/L, P<0.05; 10 d, (111.5±23.3) μmol/L vs (15.5±3.2) μmol/L, P<0.05]. 术后7 d,对照组移植物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的病理学变化,10 d时更为严重. FK506组术后7和10 d病理学检查为不明确或轻度的排斥表现. 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2 d, 95%可信区间为(11.77~13.90) d (n=6, 12 d×4, 14 d×1, 15 d×1). FK506处理组中位生存时间为78 d,95%可信区间为(65.26~90.74) d (n=6, >65 d×1, >67 d×1, 76 d, 78 d, 89 d和90 d),生存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延长(P<0.05). 结论:DA到Lewis大鼠品系组合可以建立稳定可靠的肝脏移植急性排斥模型;该模型的排斥反应的特点与临床相似,且可以为抗排斥药物FK506预防而达到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8.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方法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方法与技术。方法用改进的二袖套法行100例Lewis→BN大鼠原位肝移植,术中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胆管内支架法完成胆道重建。结果供体手术时间(30.9±5.0)min,供肝修整时间(10.0±3.0)min,受体手术时间(50.0±5.5)min,无肝期为(23.0±2.5)min。手术成功率为92%(术后存活2 d以上),1周存活率为87%,1个月存活率为84%。结论通过提高手术技巧,熟悉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处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延长大鼠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9.
两套袖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改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改进两套袖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研究其手术成功率和远期存活率. 方法:在Kamada两套袖法基础上,着重对供肝分离、灌注、肝上下腔静脉切取,肝上下腔静脉吻合,胆管吻合等手术方法作了进一步改进. 结果:改进方法共施行手术80次,与以往92次传统手术法相比,供体手术时间(24.3±3.2)min和受体手术时间(56.4±5.0) min缩短(P<0.05),48 h存活率91.3% (73/80)和1 wk存活率87.5% (70/80)明显提高(P<0.05). 结论:改进的两套袖法大鼠原位肝移植能明显提高供肝的质量和受体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病理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高免疫排斥大鼠肝移植模型术后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方法运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Wistar→SD),于连续观测时间点取大鼠的肝脏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给予病理评级和评分。结果术后排斥反应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第5天达到高峰,5-15 d维持于较高水平,随后逐渐减弱,但仍维持于轻至中度水平。结论高免疫排斥大鼠肝移植模型术后5-15 d急性排斥反应最为强烈,是研究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较为理想的时间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高免疫排斥大鼠肝移植模型术后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方法 运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Wistar→SD),于连续观测时间点取大鼠的肝脏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给予病理评级和评分.结果 术后排斥反应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第5天达到高峰,5~15d维持于较高水平,随后逐渐减弱,但仍维持于轻至中度水平.结论 高免疫排斥大鼠肝移植模型术后5~15d急性排斥反应最为强烈,是研究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较为理想的时间段.  相似文献   

12.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外科手术技巧,为研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1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配对后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通过改良Kamada“二袖套”法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结果改良Kamada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共52例,7d生存率88.5%,7例长期存活大于100d。结论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需要极度的耐心和娴熟的手术技巧,模型的建立有助于研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免疫及器官保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自体模拟肝移植后大鼠肾功能与病理学变化特点。【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C组,n=8),再灌注4h模型组(M1组,n=8),再灌注8h模型组(M2组,n=8),再灌注16h模型组(M3组,n=8),再灌注24h模型组(M4组,n=8)共五组。对照组在麻醉后只进行开腹和血管的分离,不进行肝脏的阻断和灌注;模型组则进行自体肝移植手术,分别在肝脏再灌注后4、8、16、24h时取左肾组织和血标本,观察其血肌酐、尿素氮和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C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脏在肝脏再灌注后出现明显的病理学损伤,以再灌注8h时最为显著;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升高,在再灌注后16h达到高峰,达峰后损伤逐渐减轻。【结论】 SD大鼠经历自体原位肝移植后,肾脏出现病理损伤和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4.
三轴套法金黄地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袖套法金黄地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张绍庚谈景旺杨甲梅陈汉吴孟超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手段,免疫排斥反应是肝移植的主要障碍之一。为建立有效的实验动物模型,我们采用三袖套法行金黄地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并在Hari-hara法[1]的基础上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模型稳定建立的手术技巧及其经验总结。方法:通过改良Kamada"二袖套"法,对两组(预实验组60对,实验组60对)SD大鼠施行原位肝移植,以术后老鼠存活24 h为大鼠建模成功标准。结果:预实验组成功建立肝大鼠肝移植模型10只,3 d成活率90%,7 d成活率70%。实验组成功建立肝大鼠肝移植模型50只,3 d成活率100%,7 d成活率90%。结论:大鼠肝移植模型的稳定建立难点在于肝上上腔静脉的吻合,关键在于无肝期的缩短。  相似文献   

16.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制作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大鼠原位肝移植已被广泛应用于肝移植术后免疫学、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脏器保存效果等研究。我们根据Kamada[1]及张文海[2]等报告的双套管法对肝移植模型的制作加以改进,效果较好。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采用Wistar、SD两种远交系雄性大鼠(北京医科大学动物室提供,试验室清洁度饲养)体重200~250g,胆道插管、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套管用内径和外径分别为0.6cm、0.8cm,2.8cm、2.2cm,2.2cm、1.9cm的聚乙稀管制作,制作方法同曾琪华等[3]。术前禁食12h,不禁水,清洁手术,于双人双目显微镜下操作(德国蔡司公司出品)。1.2 方法1.2.1 供体手术…  相似文献   

17.
董瑞强  谢金敏 《医学综述》2012,(20):3425-3427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方法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近似人的复杂手术方法,逐步经历了单袖套法、二袖套法、三袖套法和改良二袖套法等多种方法。不同的手术方法对大鼠肝移植的成功率和移植后的成活率影响较大。目前对手术方法的选择存在许多争议,现通过系统地描述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方法的发展过程,总结近年来手术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为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emooxygenase-1,HO-1)在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排斥模型后分为3组:对照组(A组),ZnPP组(B组)和CoPP组(C组).3组分别于3、7 d处死,取血及肝脏标本.进行肝功测定(AST、ALT、TBIL、ALB);肝组织HE染色;荧光RT-PCR检测HO-1表达.结果 ①3组肝功能3、7 d时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②HE染色:A组3 d出现I、Ⅱ级为主的排斥反应,7 d时出现Ⅱ级为主的排斥反应;B组3 d出现Ⅱ级为主的排斥反应,7 d时出现Ⅱ、Ⅲ级为主的排斥反应;C组3 d出现排斥反应0~Ⅱ级,以I级为主,7 d时出现排斥反应0~Ⅱ级,以I、Ⅱ级为主.③HO-1在C组表达明显升高,B组不明显,A组介于两组之间.结论 血红素加氧酶-1(HO-1)过表达能减轻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复方中药(苦黄汤)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影响。方法建立Wistar-SD原位肝移植AR模型。将制备的80只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苦黄汤组(B组)、环孢素A组(C组)和苦黄汤+环孢素A组(D组),每组20只。各组受体大鼠术前第1天至术后30d分别灌胃给药(1次.d-1):A组仅给予生理盐水2mL.d-1,B组给予苦黄汤2mL.d-1,C组给予环孢素A 10mg.kg-1.d-1,D组给予苦黄汤1mL.d-1+环孢素A 5mg.kg-1.d-1。术后第7天,每组各处死10只大鼠,取腔静脉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S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LT)的值,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每组余下的大鼠进行生存期观察。结果其他各用药组与A组相比:大鼠术后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5),以D组大鼠为最长;大鼠的AST及ALT的值明显下降(P<0.05),以D组最为明显;排斥反应指数明显降低(P<0.05),以D组最为显著。结论苦黄汤具有抑制大鼠原位肝移植AR的作用,且与环孢素A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以Wistar、SD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复方中药、环孢素A、复方中药加环孢素A等4组。各组受体大鼠术前第1天开始至术后1月分别灌胃给药,每日1次。生理盐水组仅给予生理盐水2mL/d,复方中药组给予复方中药2mL/d,环孢素A组给予环孢素A 10mg/(kg.d),复方中药加环孢素A组给予复方中药1mL/d+环孢素A 5mg/(kg.d)。各组受体于术后第1、3、5、7天分别取尾静脉血,经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术后第7天,每组各处死10只大鼠,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每组余下大鼠观察生存期。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①复方中药、环孢素A、复方中药加环孢素A组大鼠的生存时间分别为(14.0±1.4)d,(18.4±1.5)d,(27.8±2.0)d(P0.05);②在同一时间点,其他用药组大鼠外周血IL-2的值明显下降(P0.05),复方中药组、复方中药加环孢素A组IL-10的值则有所上升(P0.05),而环孢素A组IL-10的值无明显变化(P0.05);③各用药组大鼠移植肝病理排斥反应程度明显降低,以复方中药加环孢素A组最为明显。结论:复方中药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抑制作用,且与环孢素A具有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2、上调IL-10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