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后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控制术后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前瞻性纳入520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择期手术患者,观察术后感染及相关因素,并对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式等14项变量与术后感染的关系,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感染率为9.23%,单因素分析发现第1秒最大呼气量相对值(FEV1%)、手术时间、术式中的多切口手术、术中失血量、术后诊断为食管上段癌与术后感染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筛选出3个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FEV1%、手术时间、多切口手术(P<0.05). 结论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FEV1%、手术时间、多切口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妇科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妇科术后切口感染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92例妇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92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者为26例,感染率5.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贫血、糖尿病、恶性肿瘤、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发热、手术时间6项影响因素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较大(P<0.01);对筛选出的6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个危险因素,分别为贫血、糖尿病、恶性肿瘤和术前发热对妇科术后切口感染影响有意义(P<0.01).结论 术者应针对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给予关注和干预,可以降低妇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食管、贲门癌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术后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医院2004年8月-2006年12月行食管、贲门癌根治术的512例患者,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等15项变量与术后感染的关系,用X^2检验和四格表检验作单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作多因素分析。结果食管、贲门癌术后感染率为11.13%,单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吸烟、呼吸系统疾病、手术方式、发热、术后白细胞等与术后感染有显著的关联(P〈0.05),而性别、年龄、手术时间、血红蛋白、肿瘤TNM分期、心血管疾病等与感染的发生无显著关联;多因素分析筛选出4个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吸烟、呼吸系统疾病、手术方式、发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呼吸系统疾病、手术方式、发热与食管、贲门癌术后感染有关,手术前后积极采取必要的措施,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对于相关预防对策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2年3月612例外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纳入因素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是否为肿瘤、切口分类、手术时间、失血量、聚维酮碘切口消毒与抗菌药物的使用.结果 单因素分析得出手术时间>6 h、年龄<8岁与>60岁、术中使用抗菌药物类型、手术出血量≥800ml、未用聚维酮碘消毒切口、患者肿瘤及切口分类等是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发生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OR>1.633)、切口分类(OR>1.255)、术中出血量(OR>0.884)、手术时间(OR>0.962)及是否用聚维酮碘清洗伤口(OR>1.569).结论 外科手术后感染因素多,手术过程中的侵入性感染和手术者的无菌操作意识不强等均是外科手术后感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探究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7月到2017年7月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60例作为感染组,选择同期内在该医院完成腹部手术但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数据。对比分析术后切口对患者住院指标的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切口感染病原菌: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真菌相比较多(P<0.05)。经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手术参观人数、是否有植入性器械与患者切口感染密切相关且为影响因素(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菌株为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且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针对手术时间、手术参观人数、是否有植入性器械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必要的预防对策,可尽最大程度避免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提高临床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术后发生院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头孢噻肟的预防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6年10月在医院胸外科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16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医院肺部感染发生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的影响因素。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中,80例围术期给予头孢噻肟2g静脉滴注,80例围术期给予头孢噻肟4g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术后肺部感染率及术前术后血中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及白细胞计数。结果 160例初次进行手术的肺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肺部感染47例,感染率为29.38%;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史、COPD、吸烟史、抑酸剂使用时间、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切口疼痛明显为肺癌患者术后医院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术后,两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前,白细胞计数均高于术前(P0.001);且头孢噻肟4g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高于头孢噻肟2g组,白细胞计数低于头孢噻肟2g组(P0.001)。结论肺癌患者术后医院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性地给予预防措施,围术期给予小剂量头孢噻肟对预防术后感染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医院胃癌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术后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0月普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190例,单因素分析其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90例行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癌患者共发生感染32例,感染率为16.8%;术后感染以手术切口感染为主,占40.6%,其次为腹腔、呼吸道和肠道感染,分别占25.0%、21.9%和12.5%;单因素x2检验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100 min,肿瘤临床分期差、术中输血、白细胞计数<2×109/L是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和手术方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以手术切口感染为主,其次为腹腔和呼吸道感染,年龄、手术时间、临床分期、术中输血、白细胞计数是胃癌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480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患者,对性别、年龄、吸烟(﹥20y)、术前合并糖尿病和慢支炎、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术前肺功能(FEV1%)、术中失血、输血、抗生素应用时间和种类、术后应用呼吸机、术后自控镇痛(PCA)、术后营养支持、病变部位、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等18项变量与术后医院感染的关系,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术后感染率为10.62%,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合并慢支炎、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肺功能、术中失血、输血、术后自控镇痛(PCA)和食管上段癌与术后医院感染相关(P﹤0.05,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5个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是:术前合并慢支炎、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肺功能和术后PCA(P﹤0.05,χ2检验)。[结论]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合并慢支炎、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肺功能和术后PCA。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感染危险因素,为疾病诊治和术后感染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20例食管、贲门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术后感染率、感染部位和病原菌分布;选择性别、年龄、吸烟等16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食管、贲门癌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620例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感染率为13.2%,其中切口、肺部、胸腔感染率分别占41.5%、46.3%、3.7%;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糖尿病、手术方式、术后发热、术后白细胞、肿瘤部位和肺部疾病7个变量与术后感染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手术方式、术后发热和肺部疾病4个变量是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感染发病率较高,吸烟、糖尿病、手术方式、术后发热、术后白细胞、肿瘤部位和肺部疾病等与术后感染有关,针对以上因素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感染影响因素,探讨护理预防对策.方法 妇产科实施腹部手术切口感染50例作为观察组,按1∶1选择无切口感染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腹部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检验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共12项(P<0.05),包括年龄大、体重指数高、夏季手术、备皮至手术时间长、心理准备不充分、主刀医师年资低、急诊手术、切口长、术中失血最多、手术时间长、术后是否实施康复教育,logistic回归分析腹部切口感染的5个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长、体重指数高、备皮至手术时间长,心理准备、术后康复教育均不充分(OR=3.72、3.57、3.24、2.98、2.58).结论 妇产科腹部切口感染因素复杂,通过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护理干预以减少腹部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Complex and prolonged cardiovascular operations are increasingly performed on young infants and children.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fine the incidence, causative bacterial pathogens and risk factors for sternal wound infections (SWI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The study group included all children who underwent cardiac surgery by median sternotomy at a tertiary paediatric centre from 1999 to 2003 and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a postoperative SWI. Charts were reviewed for pre-, intra- and postoperative variables. The findings were compared with control patients operated on immediately before and after the cases and analysed by a stepwis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Of the 1821 children who underwent cardiac surgery, 49 (2.69%) had SWI; full data were available for 47. Twenty-nine (61.7%) had superficial wound infection and 18 (38.3%) deep wound infection. The main bacterial pathogens were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14 patients (39%)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12 (33%). Three variables emerged as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SWI: young age (odds ratio: 0.6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47-0.85; P<0.001 for each additional year), cyanotic heart disease (4.93; 1.98-12.3; P<0.001), an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 dwell time (1.15; 1.06-1.24; P<0.001 for each additional day). Gram-negative infec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reoperative oxygen treatment (P=0.007) and prolonged urinary catheter dwell time (P=0.004). This study confirms younger age as risk factor for SWI and adds cyanotic heart disease and duration of CVC as new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Specific risks for Gram-negative infections are identified and should help to introduce new preventive strategies to decrease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SWI.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针对性地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8年5月—2016年6月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按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无肺部感染组和肺部感染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共监测脊柱手术住院患者612例,其中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3例,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7.03%。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住院时间≥30 d、长期吸烟、有慢性肺部疾病、有糖尿病、手术节段数≥2、全身麻醉、手术时间≥4 h、出血量≥500 mL、卧床时间≥7 d、使用糖皮质激素、留置导尿管、机械通气、血清清蛋白30 g/L、血糖≥11 mmol/L、血红蛋白90 g/L共14个因素是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而雾化吸入是保护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30 d、长期吸烟、有慢性肺部疾病、全身麻醉、卧床时间≥7 d、使用糖皮质激素共6个因素均是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而雾化吸入是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针对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降低脊柱手术住院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对某院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了解其手术切口感染情况,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每例手术患者进行危险因素指数评价,并进行手术医生感染专率统计。结果193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74%(13/193)。切口感染率居前3位的手术依次为胆囊切除术(20.00%)、胃肿瘤根治术(16.67%)、肠道修补/切除术(16.00%)。切口类型、年龄、手术持续时间等手术危险因素的不同,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该院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其发生与患者切口类型、年龄、手术持续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5.
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普外科切口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将60例普外科切口感染患者设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同科室、同住院期间无切口感染普外科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10个变量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P<0.05),以切口感染为应变量,其他统计量作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logistic分析筛选出5个主要危险因素:手术时间长、体重指数高、备皮至手术时间长、Ⅱ类手术、多人病房;其OR值分别为3.62、3.12、2.98、2.54、2.48.结论 普外科切口感染因素复杂,通过控制手术时间保持手术室空气净化度、缩短备皮至手术时间、加强Ⅱ类手术管理,实施健康教育,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引起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08年1月-2010年12月阑尾手术患者1580例为研究对象,将阑尾手术切口感染者分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未发生切口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阑尾手术患者合并切口感染5.69%,单因素分析12个因素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P<0.05),行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危险因素为:BMI高、合并其他疾病、手术时间长、阑尾化脓坏疽穿孔、阑尾逆行切除,OR值分别为3.23、3.10、2.98、2.76、2.62.结论 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危险因素实施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自噬特异性基因Beclin-1、P62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行骨科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02例(研究组),选取同期行骨科外科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患者96例(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LC3、Beclin-1、P62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价值,分析骨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手术时间≥2 h、术中出血量≥1000 ml、住院时间≥2周构成比、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ɑ)水平和P62免疫组化评分均升高(P<0.05),LC3、Beclin-1免疫组化评分降低(P<0.05)。LC3、Beclin-1免疫组化评分与感染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P62免疫组化评分与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LC3免疫组化评分与CRP水平呈负相关(P<0.001),Beclin-1免疫组化评分与PCT、WBC、CRP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P62免疫组化评分与CRP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年龄≥60岁、BMI≥28 kg/m~2、手术时间≥2 h、术中出血量≥1000 ml、住院时间≥2周是骨科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LC3、Beclin-1、P62表达水平与切口感染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年龄、肥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延长会增加切口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研究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0月进行手术治疗的156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其与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前是否放疗、合并基础疾病、喉返神经损伤、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情况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15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1例,感染率为13.5%,以下因素患者的感染率为:年龄≥60岁为15.2%、手术时间≥4h为25.0%、术前放疗患者为40.0%、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为16.3%、喉返神经损伤为80.0%、术后进行硬膜外自控镇痛为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年龄、手术时间、术前是否放疗、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喉返神经损伤、术后镇痛情况均为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在治疗护理的过程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腔镜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某院收治的胃癌腔镜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分析。结果 共纳入胃癌腔镜手术患者856例,发生手术后肺部感染113例,手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为13.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吸烟、胃癌分期、基础疾病数目、合并肺功能不全、术前化学治疗、术后留置胃管时间是胃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合并肺功能不全、术前化学治疗是胃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812、3.578、2.719、2.115,均P<0.05)。结论 高龄、吸烟史、合并肺功能不全、术前化学治疗是胃癌腔镜患者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手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6月30日16所医院1 453例接受四肢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453例四肢骨折手术患者,发生SSI 12例,SSI发生率为0.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7 d是否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损伤至手术的时间、手术时机、手术持续时间、开放性骨折、切口类型及麻醉类型是四肢骨折SSI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切口类型、麻醉类型、开放性骨折、损伤至手术的时间及手术持续时间是四肢骨折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及95% CI分别为12.47(2.78~15.88)、11.55(2.84~17.02)、10.79(2.72~11.13)、2.35(2.12~6.81)、3.07(1.88~4.13)。结论四肢骨折术后SSI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识别危险因素,加强重点环节管理,是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