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垂直半喉切除术对选择性T_1、T_2声门癌有较好的疗效。当半喉切除扩大到包括杓状软骨时,应行声门重建以改善术后的音质和预防误吸声带重建有许多方法。本文介绍对切除一侧声带和同侧杓状软骨的病例,利用同侧半个会厌重建声带和杓区,疗效满意,方法:在舌骨平面下分离  相似文献   

2.
部分喉切除术包括声带切除术、半喉切除术、声门上喉切除术及广泛声门上部分喉切除术等。半喉切除术Gluck与Soerensen 1912年首次报导,本世纪50年代以来,很多作者报导了半喉切除术后喉声门重建技术。对垂直半喉切除术后的重建术有三种方法:(1)双蒂肌瓣移植:即在半喉切除术完成后,分离胸舌骨肌腹并移植于患侧甲状软骨外软骨膜的内侧,也可将已分离的甲状舌骨肌端与胸舌骨肌腹缝在一起移植,再将梨状窝粘膜部分分离覆盖于肌腹的内面。作者用此法作35例并同时切除杓状软骨,术后语音虽嘶但清晰,并无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3.
近40年来对选择性喉内、外癌的治疗,逐渐接受保守喉手术。部分喉手术的治愈率与全喉切除术相等,并有可保存发音功能,无永久性气管造孔的优点,但可发生吞咽困难和误吸。临床上对其确切发生率,未见文献报导。本文着重在分析上半喉切除后维持咽下功能的因素。声门上喉切除是将会厌、双侧杓会厌皱襞、会厌前间隙、假声带和甲状软骨上1/3或1/2整块切除。各种扩大手术,可包括切除一侧杓状软骨、梨状窝(部分喉咽切除)或舌根。如果一侧杓状软骨切除,剩余膜性声带的声带突常固定于环状软骨中线,这样可靠拢对侧有功能的声带,防止吸入。为了关闭声门上缺损可使舌根(或舌骨)和保存的喉软骨膜合拢。若舌根或咽下部更广泛切除时,则以局部皮瓣修复。作者们收集了51例声门上喉切除术(包括部  相似文献   

4.
声门癌致声带固定或运动显著受限一般和甲杓肌受累有关,常有声门下侵犯,少数情况因肿瘤沿声带上面向外扩展至内软骨膜,使声带受限或固定,此种情况的声带癌的治疗尚有争议。Kirchner主张作选择性的传统半喉切除术,2年生存率为60%,并指出失败常系下缘切除不足所致。本文报告一组传统或扩大半喉切除病例,声门下扩展大于5 mm者则切除部分环状软骨。全组26例,15例声带固定,11例运动显著受限。传统半喉切除术切除一侧邻近声带的甲状软骨翼,为增加声门下切除的边缘,有时切开覆盖环状软骨的粘膜,将其从软骨分离。扩大半喉切除术切除环状软骨上方的一部分,代之以软骨移植。切除范围包括环状软骨外侧上方的75%,向  相似文献   

5.
对30只狗施行垂直部分喉切除及村状软骨切除术,并用甲状软骨瓣(TCF)进行喉重建。术后通过内窥镜照相及组织学检查对手术进行分析。全麻下,在第4气管环行气管造口术。在颈中部做横行切口,分离颈部肌肉,剥离左侧拟切除部位的甲状软骨膜,保留声门上方5毫米以上部分(TCF)用于喉重建。切除左侧甲状软骨下部、声带、室带、构状软骨及声门下结构达环状软骨。然后将TCF缝于环状软骨上面的旁中线位置以重建声带后部及村状软骨。用梨状南粘膜在后方覆盖TCF,将其缠于TCF软骨膜及环状软骨部粘膜外部。将双蒂胸针舌骨肌瓣移到先前分离的…  相似文献   

6.
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源于欧洲并广泛开展应用,其理论基础是环杓单位为喉功能解剖单位.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包括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环舌骨会厌吻合术(SCPL-CHEP)、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环舌骨吻合术(SCPL-CHP)和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气管环舌骨会厌吻合术(SCPL-TCHEP)3种术式.本文就环杓单位作为喉功能解剖单位在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加以论述。1 环杓单位解剖结构及生理作用Weinstein等Ⅲ提出环杓单位这一概念,强调其在喉功能保全性手术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环杓单位包括杓状软骨、环状软骨、完整的环杓关节、环杓后肌、环杓侧肌、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其生理作用为使声带运动、声门内收和外展拉。  相似文献   

7.
屠规益  贺永东 《耳鼻咽喉》1995,2(4):195-200
声门型喉癌T3病变的常规治疗为喉全切除术,使病人丧失语言功能。本文报道50例喉癌声门型T3病变,用扩大垂直喉部分切除术来治疗,修复主要用舌骨肌瓣。3、5年生存率为76.7%、73.0%。除管率87.2%,语音近乎正常者87.5%。全部恢复经口进食。喉癌声门型T3病例,对侧声及杓状软骨完好者应考虑喉扩大垂直部分切除术,即常规喉垂直部分切除加杓状软骨切除,必要时环状软骨部分切除,以扩大喉后下切缘,用以根治肿瘤,保存喉功能。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声带麻痹的目的是恢复足够的呼吸空间又不妨害发音功能。本世纪前半页主要用根治性和破坏性技术重建呼吸机能,多取外部途径。呼吸和发音功能有矛盾,Thor nell为协调上述二因素,提出经直达喉镜喉内杓状软骨切除术,但未取得很大成功,杓状软骨切除术仍经甲状软骨切开进行。1968年Kleinsasser提出将Thornell杓状软骨切除术和同侧声带后2/3粘膜下切除术相结合,短期效果满意,但报告的病例太少;直到1972年Wicher等报告144例Kleinsasser术的结果才肯定了这种方法。迄今普遍的看法是,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必须将杓状软骨切除,才能给呼吸提供必要的空间,同时保持声带完全或部分完整,保留发音功能。  相似文献   

9.
杓状软骨切除术治疗双侧外展肌麻痹所致通气障碍的进路有:喉裂开进路(B aker,1916);喉外进路(Woodm an,1946);内窥镜下喉内进路(Thornell,1948)。Brown(1951)指出,喉内进路较喉外简单,血肿形成和感染率均低,术中容易判断声门裂的大小。作者报道双侧外展肌麻痹喉内进路杓状软骨切除术6例。4例行一侧杓状软骨切除,术后发音通气良好。2例行双侧杓状软骨切除,其中1例通气尚好但发音略差;另一例仍需气管造口。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方法:投予抗生素,全麻下行悬吊喉镜检查。未曾气管造口者,手术开始前先行气管造口。按Thornell(1948)氏法切口稍加改进,使呈“T”形。锐分离暴露杓状软骨后用喉钳抓住,继续剥离至杓  相似文献   

10.
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嗓音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后的嗓音声学特征。方法应用计算机言语实验室言语系统对5是否 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后18个月中嗓音及言语的演化过程进行前性研究。结果: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发音参烽不稳定,而言语参数一直保持稳定。结论:在喉癌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中只保留一侧的杓状软骨,发音功能仍能保留。  相似文献   

11.
声门后狭窄是指杓状软骨区、杓间区或环杓关节部位的疤痕导致的喉狭窄或固定。其原因从肿瘤到感染多种多样 ,但目前这个病较普遍的原因是插管引起的。声门后狭窄的治疗方法包括 :杓状软骨切除术、声带切除术、放置支架、切除疤痕用徙前粘膜瓣修复、环状软骨后移植瓣以及激光碳化等。本文是描述在内窥镜下切除杓间疤痕 ,用环后徙前粘膜瓣修复创面 ,从而阻止疤痕重新形成。其手术方法包括 :1病例的准备 :术前使用抗生素、激素、咽部行普通麻醉 ,先行气管切开 ,神经反射被控制后 ,在悬吊的喉窥镜下暴露喉及环后区。 2粘膜瓣的采取 :于一侧固定…  相似文献   

12.
对半喉切除术后的声门重建,曾设计用同胸骨舌骨肌做为上方有茎肌瓣,将其折成直插入声门部,其上方再覆盖粘膜的方法。最初用有蒂下咽部粘膜或游离口腔粘膜,但有蒂咽部粘膜可使杓会厌下移,术后常发生误因粘膜扭曲,重建的隆起表面不平;游离腔粘膜则有时坏死。加上半喉切除时,要切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们自1951年以来共施行467例声门上喉切除术,男性430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51岁。其中Ⅱ期病例占全部患者的60%;所以无T_3病例,乃因按照UICC 1969和1974年所公布的定义,由于声门上T_3肿瘤最不常见,且在所定的分类中,凡杓状软骨和/或杓会厌、咽会厌皱襞和/或会厌溪及舌根,和/或会厌前间隙受侵全是T_4的指征。N-(N_0,N_(1a),N_(2a))组比N+(N_(1b),N_(2b),N_3)组多,为323∶84。在全部N_0和N_(1a)病例中有13.16%组织学证实有癌转移,故在实践中应尽可能对所有声门上癌病例行双侧选择性或根治性颈清扫术。声门上喉切除可扩大切除包括一个杓状软骨、杓会厌皱襞、舌根及邻近的梨状窝内侧壁等组织,保存其声带突并在中线位将之缝合固定于环状软骨。这被称为扩大的声门上喉切除术。这种技术可使很多病例的预后得到改善,并能防止后遗发音及吞咽障碍。全部病例的五年生  相似文献   

14.
扩大垂直部分喉切除术治疗T3声门癌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为探讨部分喉切除术治疗T3声门癌的可能性,自1981年6月至1992年12月,为32例T3声门癌施扩大发除术即垂直部分喉切除加杓状软骨及部分环状软骨板切除。喉缺损用舌骨瓣修复。  相似文献   

15.
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术及其疗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其适应证。方法 选择自1988~1996年不宜行常规水平或垂直半喉部分切除术的T2和T3喉鳞癌患者21例行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术。声门上型9例,声门型10例,跨声门型2例。临床分级:T2期16例,T3期5例。手术切除范围;舌骨、甲状软骨板、会厌前间隙和声门旁间隙,保留环状软骨和至少一侧杓状骨或部分正常会厌软骨。吹功能重建主要采用环状软骨舌根(会厌舌根)吻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接受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supracricoid partial laryngectomy,SCPL)术后喉功能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采用SCPL治疗喉鳞状细胞癌患者38例,其中声门上型17例,声门型21例;术后辅助放射治疗8例,剂量累计为60~65 Gy。对切除(或)保留会厌、保留一侧(或)双侧杓状软骨患者术后呼吸、发音、吞咽功能分别进行评估。所得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所有患者随访至今,无失访;3年生存率81.6%,5年生存率73.7%。其中声门上型喉癌3年生存率76.5%,5年生存率64.7%;声门型喉癌3年生存率85.7%,5年生存率81.0%。所有患者均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为100%。切除会厌和一侧杓状软骨患者的误咽评分、平均气管套管拔除时间、平均鼻饲胃管拔除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高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呼吸、发音评估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CPL对喉癌治疗和喉功能保留有积极意义,临床分析表明会厌和一侧杓状软骨切除对于患者远期喉功能恢复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环状软骨上部分喉切除术(SCPL)适用于治疗T2及部分T3声门癌和声门上型喉癌。术中可切除声带、前联合、会厌根部及假声带,但杓状软骨必须保留。SCPL的优点在于肿瘤控制率高(>80%),并且95%的病例能保留喉功能。关于SCPL后病人发音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本通过将客观检测数据与主观评估相比较,对SCPL后病人的发音特点做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喉手术不允许损伤环状软骨支架,因如部分软骨被切除,则将引致喉狭窄或/和误吸。因此环状软骨部分切除后应重新设计后部的垂直高度,以维持管腔的直径,从而可保证发声和呼吸功能。作者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即“环状软骨塌陷(cricoid collapae)”,对于行水平部分喉切除和杓状软骨切除的一些病人,主张用重建术使声门闭合。杓状软骨重建失败多见于初次手术,其结果是声门闭合不全。在这些失败的病例中,用软骨移植重建较合宜。因此,环状软骨塌陷法  相似文献   

19.
切除杓状软骨的喉垂直部分切除术中的残喉修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切除杓状软骨的喉垂直部分切除术残喉的修复方法。方法总结1991年1月—2000年12月87例(T1、12和,13分别有7、54和26例)声门型喉癌的疗效。因杓区或杓状软骨声带突受累,行切除杓状软骨的喉垂直部分切除术,术中利用局部组织修复残喉,重建喉功能。全部病例均未行填充物加高患侧杓区或利用皮瓣等其他组织重建声门。结果全部病例术后8~19d内恢复正常饮食。全部病例恢复了发音功能。86例患者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为98,9%(86/87)。术后无咽瘘和肺部并发症,3例局部感染者7d内治愈。术后局部复发率为8,0%(7/87),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6.9%(6/87)。失访患者均按死亡计算,用直接法计算生存率,术后满3年者87例,3年内死亡5例、失访3例,3年生存率为90,8%(79/87);术后满5年者63例,5年内死亡10例、失访2例,5年生存率为81.0%(51/63)。结论利用局部组织修复切除杓状软骨的喉垂直部分切除术的残喉,术后无严重误咽,发音效果良好,此修复方法既节约了手术时间,又避免了过度修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许多}声门癌手术时至少在肿瘤测必须切除声门旁间隙及其邻近结构,包括环状及甲状软骨。此时若能将切除侧半喉包括的状及环状软骨重建是能完成喉的正常功能的,但因缺乏重建环状软骨的组织,只好作喉全切除术,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探索气管是否能取代环状软骨将扩大的半喉切除后功能重建。用成年白兔12只,全麻,切开左胸皮肤,在侧胸血管上将侧胸筋膜游离,形成轴向灌注的血管筋膜瓣,作颈中线切口,游离上端气管Zcm,将侧胸筋膜瓣皮下转移至颈部将气管上端包绕,14天后将胸筋膜包绕的气管分离,形成以例胸筋膜和侧胸动静脉为蒂的筋膜气管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