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测腰椎椎板间隙的宽度、高度和面积的差异及其形状特征。 方法 随机选取常平医院2015年2月到2017年10月拍摄的156例腰椎正位X线片(男67例,女89例)。测量L1~2到L5~S1的椎板间隙高度、宽度及面积。对比不同节段及不同性别腰椎椎板间隙宽度、高度及面积的差异,并对其形态进行分型。 结果 (1)不同节段椎板间隙高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2与L2~3节段椎板间隙宽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节段椎板间隙宽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和L5~S1间椎板间隙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节段椎板间隙面积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性别椎板间隙高度之间的差异从L1~2到L5~S1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L2~3到L5~S1椎板间隙宽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L2~3到L4~5椎板间隙面积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椎板间隙宽度从L3~4到L5~S1呈显著性递增,L5~S1椎板间隙面积显著大于L4~5;不同性别L4~5和L5~S1的宽度有显著性差异;L1~2和L2~3节段椎板间隙为椭圆形,L3~4为扇形,L4~5和L5~S1近似蝶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至2018年02月应用小切口单节段XLIF联合侧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32例病例资料, L4/5 11例,L3/4 15例,L2/3 6例。采用术前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椎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前凸角,活动度评估椎间融合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46±15) min;术中出血量(65±38) ml。VAS评分、0DI及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背侧和腹侧高度增加3.8 mm和4.4 mm,融合节段前凸角为12.4°,节段活动度为2.15°和2.35 mm。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在随访过程中得到完全缓解。 结论 对于退行性腰椎不稳,XLIF联合侧路椎弓根钉固定作为一种微创脊柱融合技术,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两侧椎旁肌的形态学改变,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住院的84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按患者顶椎位置分为3组。A组:顶椎位于L2-3椎间盘,B组:顶椎位于L3椎体,C组:顶椎位于L3-4椎间盘。使用image pro PLus软件测量椎旁肌肉相关数据。 结果 (1)A组顶椎节段多裂肌(MF)面积比凸侧大于凹侧,MF脂肪浸润程度凸侧小于凹侧;(2)腰大肌(PS)面积比凸侧小于凹侧, PS脂肪浸润程度凸侧小于凹侧。(3)A、B、C 3组在顶椎上一个及下一个椎间盘平面与顶椎椎间盘平面有相似的结果。 结论 退行性侧凸患者凸凹侧椎旁肌退变程度不同,凹侧大于凸侧,退变节段主要发生于顶椎上、下各一节段。且肌肉退变主要以肌肉的脂肪浸润程度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4.
经椎板间隙溶核术的CT解剖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经椎板间隙行胶原酶溶核术避免损伤硬膜囊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CT测量54例成人腰椎管及相应节段硬膜囊的横径,并计算两者之间的间隙值。结果:椎管的横径逐渐增宽,而相同节段的硬膜囊横径却是逐渐减小,两者间的差值也是逐渐增大。除L3/4和L4/5节段的硬膜囊横径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3个节段的3个观测指标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在L5、S1节段显得更为明显,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符合这个规律。结论:经椎板间隙行胶原酶溶核术有其解剖学依据,但由于有些个体解剖结构的变异,使得仅以腰椎的X线片作为依据进行操作,就有可能伤及硬脊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量正常成人腰椎间盘相关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腰椎结构特征的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提供参数值,同时提供正常人腰椎间隙高度数据,为临床诊断腰椎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自2010.1~2013.1间,腰背痛患者的MRI阴性图像资料300例(男136例,女164例)。分别测量L1/2~L5/S1 5个节段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后高、角度以及L2/3~L5/S1 4个节段的椎间盘矢径、横径和髓核矢径、横径。 结果 各测量值年龄差异不显著(P>0.05)。性别差异显著,且测量值多为男性大于女性。节段差异显著(P<0.05),椎间盘前高和角度的测量值随着节段增加而递增,中高、后高、椎间盘矢径和横径、髓核矢径和横径的测量值除L5/S1节段外都随着节段的增高而递增。各节段椎间盘的矢径和横径,髓核的矢径和横径间存在线性关系。 结论 腰椎间隙高度测量对腰椎疾病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在设计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时应考虑性别和节段差异,并且应符合矢径和横径间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两种术式髓核摘除对腰椎节段稳定性和纤维环应力的影响。方法在L4-5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分别模拟骨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和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施加不同类型载荷,观察节段间旋转角度和纤维环最大应力的改变。结果骨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后,腰椎节段在前屈和后伸载荷下旋转角度分别增加31%和28%,纤维环最大应力分别增加16%和6%;椎板间隙开窗髓核摘除后,腰椎节段在前屈和后伸载荷下旋转角度分别增加33%和39%,纤维环最大应力分别增加17%和0.2%。两种术式髓核摘除后,纤维环的应力分布均没有发生改变。结论和椎板间隙开窗相比,骨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能更好地保持腰椎的后伸稳定性,但后伸时纤维环承受的应力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7.
背景:有部分学者认为,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相关的手术器械是按照西方人体格设计,和国人体格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融合物难以置入,所以探讨相关的解剖技术就显得很有必要。目的:测量腰椎椎间孔及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相关的解剖参数。方法:对14具正常成人尸体脊柱腰段椎间孔宽度、长度、高度进行了观测;对腰椎各结构与后正中矢状面的距离进行了观测。结果与结论:结果表明腰段(L1~L5)椎间孔宽度逐渐变小;L1~L4椎间孔高度逐渐增大,L5略小于L4,L1~L5高度均明显大于其宽度(P0.01);L1~L5椎间孔长度逐渐增大(P0.05)。L1至L5椎板峡部宽、下关节突最外侧缘至后正中矢状面距离逐渐增大,其性别间、左右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国人经椎间孔入路能满足高度9~14mm单枚椎间融合器斜向置入,单枚椎间融合器置入不会因牵拉硬膜囊和神经根而导致脊髓与神经根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小关节三维重建图像分析软骨下皮质骨厚度、小关节面面积及关节间隙宽度的三维分布情况,研究其结构特点及变化规律,并比较腰痛患者及健康人中这些参数的差别。方法对90名研究对象分别行仰卧位CT扫描,获取L1~S1 5个节段小关节的二维图像,重建后分别获得软骨下皮质骨、小关节面及关节间隙的三维面点云图。研究上述参数在整个关节面上、以及关节面的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比较它们在不同腰椎节段、性别、年龄及症状组中的差异。结果 (1)软骨下皮质骨厚度方面,在上关节突,头端区最厚;在下关节突,尾端区最厚。中央区的厚度明显小于其他各区。各区之间的差别在低位节段腰椎中(L4/5,L5/S1)较明显。(2)小关节平均面积为(173.2±3.6)mm2,且随腰椎节段及年龄的增加而增大,L4/5节段以下及40岁以上更加明显。腰痛患者上关节突关节面的面积明显较下关节突关节面的面积大(L5/S1节段除外)。腰痛患者的小关节面积明显大于健康人。(3)小关节间隙平均宽度为(1.46±0.08)mm,随年龄增加而变窄,40岁以上者更明显,女性均较男性宽,腰痛患者则显著变窄。分区比较时,关节面头侧关节间隙较尾侧间隙宽,中央区的间隙普遍较周围区宽,这些差别在腰痛患者及下3个节段中更明显。结论计算机图像处理及重建分析技术可以较准确的测量三维空间内形状复杂的小关节的相关参数。小关节各结构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特点,这些特点与关节面形态、关节间应力及关节退变等因素有关,反映了长期的负荷状态下人体结构的适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下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XLIF)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成人尸体,观测下腰椎侧方血管神经及毗邻结构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腰L1、L2、L3节段血管走行、分布比较恒定,走行于相应椎体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L5间隙表面;L3~L5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的直径及脊神经前支距下位椎间盘的距离均逐渐增大;脊神经前支与椎体正中矢状面的夹角L3~L4增大,而L5却减少到L3的水平;L3~L5左右侧手术窗均逐渐增大,且同一节段水平左侧手术窗大于右侧。结论:由于两侧髂嵴的遮挡,XLIF在L5/S1间隙难于进行,在L3/L4、L4/L5间隙可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及腰椎前凸角的关系。方法 选取因下腰痛接受治疗的135例患者,根据是否有腰椎间盘突出将其分为2组,非腰椎间盘突出组(NLDH组) 54例,腰椎间盘突出组(LDH组) 81例。比较2组患者椎间高度指数、腰椎前凸角,并采用Spearman等级非参数检验分析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椎间高度指数从L1~L2节段至L5~S1节段呈逐渐升高趋势,L5~S1节段达到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LDH组各节段椎间高度指数均较NLDH组相应节段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DH组腰椎前凸角小于NLD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pearman等级非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与L1~L2节段至L5~S1节段椎间高度指数及腰椎前凸角呈负相关(P 0. 05)。结论 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高度指数、腰椎前凸角呈负相关,且下腰痛患者椎间高度指数自L1~L2节段至L5~S1节段逐渐升高,椎间高度指数、腰椎前凸角可为下腰痛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方法 分析我院应用PEID治疗的 5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L4/5 30例, L5/S1 26例。采用术前、术后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疗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24 h 、3个月、12个月VAS评分、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1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 21.43%。3例术中出现颈部疼痛, 通过改变灌注生理盐水压力缓解,1例会阴区麻木,4例腰痛, 2例下肢麻木乏力, 1例硬膜囊撕裂后改为开放小开窗手术,1例神经根不完全损伤, 术后均完全恢复。无感染,无腹膜及腹腔脏器损伤,无马尾神经损伤,无伤口愈合不良,术后1年无复发。 结论 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良好,也存在相关并发症, 术者需熟悉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量人体腰椎横突的各结构参数并分析其与个体身高的相关性,为新型脊柱矫正系统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搜集60例不同身高患者(男、女各30例)的腰椎CT影像,通过Mimics软件三维模型重建并测量记录椎体横突的长度、宽度、厚度、冠状面角度、水平面角度等参数,利用SPSS22.0软件对各参数与身高进行Pearson或S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L1、L3、L4的宽度及L1厚度与身高的r值在0.4~0.6之间,L2的宽度及L2、L3、L4的厚度与身高的r值在0.6~0.8之间,L2的横突长度、L5横突长度及宽度与身高的r值在0.2~0.4之间。 结论 L1~4横突的宽度和厚度与个体身高具有相关性,横突的长度与身高相关性较弱,横突的水平面角、冠状面角与身高则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腰椎椎板、小关节形态随着年龄变化的规律。 方法 选取300例无腰椎疾患的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行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将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6个组:(组 I:<30岁, 组 II: 31~40岁, 组 III:41~50 岁, 组 IV: 51~60 岁, 组 V: 61~70岁, 组 VI:>70岁)。测量L4椎板腰部(a)与腰4下关节突尖端之间的距离(b)的比值。 结果 a/b的比值在6个年龄组分别为0.825±0.101、0.836±0.088、0.840±0.098、0.858±0.084、0.878±0.091、0.890±0.119。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大于70岁组比值最大,与组I到组IV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椎板腰部的距离与下关节突尖端之间的距离比值逐渐增大,这意味着椎管横径逐渐狭窄、小关节更偏向于矢状位,发生退行性滑脱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的形态特点,为腰骶移行椎合并腰椎滑脱、不稳症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提供依据。 方法 对59例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标本的矢状径、横径,峡部的高度、厚度;椎弓根的纵径、横径;椎板的高度、厚度;脊椎指数及退变情况等进行观测。 结果 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椎体前后径(34.1±2.7)mm,横径(47.5±4.6)mm;峡部高度(12.9±1.6)mm;峡部厚度(9.0±1.2)mm;椎弓根纵径 (10.6±2.4)mm,椎弓根横径 (14.0±2.4)mm;椎板高度(18.2±2.6) mm,椎板厚度 (5.7±1.2)mm。脊椎指数:1:4.35; 81.4%(48例)发生椎体增生,未发现峡部裂。 结论 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椎体各径线及椎弓根横径较正常L4椎体大,可选择直径稍大的椎弓根螺钉;峡部厚度较正常L4增加;峡部不存在发育薄弱和局部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腰椎终板不同位点的压应力分布规律,分析腰椎间盘退变对软骨终板压应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一青壮年男性新鲜尸体的腰椎运动节段标本,螺旋CT机对腰椎运动节段进行连续CT扫描,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L4/5运动节段有限元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模拟椎间盘正常状态和椎间盘退变状态,在L4、L5椎体终板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结点,分别代表椎体终板正中部、左右侧边缘、后中部和前中部,对上下软骨终板压应力分布进行有限元分析。 结果 椎间盘退变组较正常组的终板压应力均显著增大,上下终板在轴向加载、前屈、后伸、左旋和右旋加载时椎间盘退变组较正常状态时应力分布均显著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腰椎椎间盘退变因素对终板的应力分布有明显影响, 随着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软骨终板应力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