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径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18年1月三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采用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的各种上颌窦病变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上颌窦内下壁囊肿20例,上颌窦内下壁息肉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真菌球性鼻-鼻窦炎23例,变态反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3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例。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切除上颌窦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治疗上颌窦各种良性病变,如有明显的泪前隐窝及齿槽隐窝存在,可作为上颌窦前内下壁病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以及鼻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福建省龙海市第一医院以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九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5例真菌性鼻窦炎合并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 26~64岁。5例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其中3例行鼻窦MRI检查。均采用鼻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行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切除术治疗,从上颌窦后壁进入翼腭窝后暴露蝶窦外侧隐窝前壁,打开外侧隐窝前壁处理隐窝内真菌球。术后门诊定期复诊6个月,采用1997年海口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鼻窦CT检查示:蝶窦腔及外侧隐窝内软组织结节状不规则增生,密度较高,不均匀;窦内增生软组织上见点状或斑块状高密度钙化影,也可呈线状密度增高影。鼻窦MRI示:T1WI示蝶窦及外侧隐窝内为密度等信号和不规则的低信号,T2WI示蝶窦及外侧隐窝内高信号。(2)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 5例均治愈。结论 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有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鼻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处理蝶窦外侧隐窝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能够直接到达蝶窦外侧隐窝,较为彻底清除隐窝内真菌性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泪前隐窝入路相关的应用解剖以及该入路的临床应用进行概述,重点介绍泪前隐窝、齿槽隐窝、鼻泪管、筛前动脉鼻外侧支、中鼻甲动脉、下鼻甲动脉、下鼻道动脉、翼腭窝及其内容物、颞下窝及其内容物以及蝶窦外侧隐窝等的临床应用解剖结构,并对泪前隐窝入路在真菌性上颌窦炎、上颌窦囊肿、眼眶眶底骨折、翼腭窝肿瘤、颞下窝肿瘤以及蝶窦外侧隐窝病变中的应用,以及相应解剖结构对手术的影响加以分析,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医师开展此类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上颌窦区域的解剖特点,为经上颌入路至颅底中央区提供相关解剖学资料.方法 8例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显微镜下解剖上颌窦,观察上颌窦各壁有关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上颌窦有5个壁,重要解剖标志有眶下孔、尖牙窝、颧上颌点、眶下血管神经束、上颌窦窦口和筛上颌板等,上颌窦后外壁呈三角形,打开其内侧部是翼腭窝,眶下血管神经束走行于外侧壁与上壁交界处.筛上颌板位于上颌窦内上壁的后部与后筛窦之间.结论 熟悉上颌窦区域的解剖特点,在颅底手术入路中可以减少有关解剖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模拟内镜下经单鼻孔经鼻中隔与蝶窦前壁手术入路,评价两种入路的优缺点。 方法 内镜下分别对每组15具成人尸头行单鼻孔经鼻中隔入路及蝶窦前壁入路模拟手术,分别测量切口距离外鼻孔距离、鼻孔至鞍底平面上(手术路径上)手术器械在水平方向上所能摆动的最大角度及距离、以及其他相关解剖参数。 结果 单鼻孔鼻中隔入路和蝶窦前壁入路切口处距离外鼻孔距离分别是(5.19±0.15)cm和(6.91±0.14)cm,手术路径上器械在水平方向上所能摆动的最大角度分别是(44.77±2.04)°和(38.54 ±1.40)°,水平方向上所能摆动的最大距离分别是(1.25±0.15)cm和(0.59±0.52)cm。两种入路相关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鞍区病变切除中,相对蝶窦前壁入路经鼻中隔入路是一种损伤小,切口距离鼻孔短,定位明确而且操作空间及视角较大的手术入路,可双器械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硬质内镜下进行鼓室窦和面神经隐窝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为内镜在中耳手术中的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成人颞骨标本30侧(左16,右14),分别使用30°和70°内镜经外耳道观察后鼓室的结构,比较不同角度内镜下观察后鼓室的视野,在内镜下制作隐窝模型,用游标卡尺对模型进行测量。结果:测量模型得到的结果为:鼓室窦深度(2.65±1.27)mm(1.06 ̄5.80mm),宽度(2.45±0.67)mm(0.78 ̄3.64mm),面神经隐窝深度(2.11±0.42)mm(1.18 ̄2.94mm),宽度(2.47±0.48)mm(1.58 ̄3.46mm);结论:(1)对于面神经管内侧的后鼓室部分,无论使用30°或者70°内镜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观察;(2)要想彻底的观察面神经骨管外侧的后鼓室部分,尤其是面神经隐窝,70°内镜优于30°内镜;(3)30°内镜在通过外耳道放入中耳腔时更容易把握方向感和深浅度;(4)2.7mm内镜在操作的方便性和视野的大小方面可以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梁强  李强  丁永忠  谢民  周旺宁  段磊 《解剖学报》2014,45(2):263-266
目的通过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海绵窦解剖研究,进一步明确海绵窦内神经血管关系,为海绵窦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8具成人尸头(共16侧海绵窦)上应用0度和30度柱状硬性内窥镜,模拟扩大经鼻入路进行海绵窦区解剖研究。结果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可清楚的显露海绵窦内结构;相关解剖标志有利于解剖定位。结论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是海绵窦区解剖及手术的最佳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经鼻蝶人路行斜坡区手术斜坡隐窝的CT评价,为术前手术入路的设计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93例患者行头颅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后,在正中矢状面上,根据蝶窦、斜坡和垂体的位置关系,评价斜坡隐窝并对其进行分型,比较不同分型患者斜坡不同位置厚度的差异。结果:本组斜坡隐窝出现率为65%(60/93)。该隐窝位于蝶鞍下方(鞍下型)、伸入鞍后(鞍后型)或枕骨基底部(枕型)者分别占13%(12/93)、29%(27/93)和23%(21/93)。无斜坡隐窝型蝶窦共33例(35%),其斜坡各部分均较其它类型蝶窦厚;枕型和鞍后型斜坡隐窝的斜坡上部、中部较其它类型蝶窦薄,枕型蝶窦的斜坡下部较其它类型蝶窦薄。结论:术前利用螺旋CT对斜坡隐窝进行评价有助于经鼻蝶入路行斜坡区手术人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提供相应的解剖基础。方法:(1)成人干颅骨5例(1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观察额窦、额隐窝及毗邻骨性解剖结构;(2)成人湿性尸头5例(1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观察额窦引流部位,以量角器、直尺等测量工具测量相关解剖数据;(3)另选成人湿性尸头标本5例(10侧),模拟经鼻内镜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鼻内镜下观察额隐窝及毗邻结构解剖特征。结果:(1)额隐窝作为额窦引流通道,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2)鼻内镜下经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手术可充分暴露额隐窝范围,鼻丘、钩突和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决定了具体的手术方式;(3)筛前动脉距鼻小柱与鼻翼交点(58.0±2.9)mm,与鼻底夹角(51.0±3.9)°,是辨认额窦口及前颅底的重要标志。结论:鼻丘、钩突及筛前动脉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准确辨认额隐窝及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彻底性及避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颅咽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16例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手术视野好,均在直视下显露及切除肿瘤。肿瘤全切除87.5%(14例),次全切除12.5%(2例)。12例术前视力损伤患者中,术后视力好转83.3%(10例)、无变化16.7%(2例)。术后出现新垂体功能低下56.3%(9例)、新尿崩37.5%(6例)。并发嗅觉减退25%(4例),脑脊液漏(12.5%)及肥胖(12.5%)各2例,颅内感染(6.3%)、脑积水(6.3%)及记忆力下降(6.3%)各1例。随诊2~59个月,无肿瘤复发。 结论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颅咽管瘤具有手术视野好,肿瘤全切除率、视力好转率高的优点;脑脊液漏及嗅觉下降的发生率较高,术中应重视颅底重建及对鼻腔黏膜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经鼻蝶海绵窦下壁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采用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相关解剖结构。结果:⑴通过扩大入路可建立直视海绵窦下壁的通路。⑵可视的海绵窦下壁范围为不规则四边形,前界长(11.95±2.01)mm(8.66~15.15mm),内侧界长(14.02±1.68)mm(11.47~17.66mm)。⑶可完整显示海绵窦的前下腔和内侧腔及外侧腔和海绵窦外侧壁的大部。结论:切除中、上鼻甲及后组筛窦的扩大手术入路,可以较好的显露海绵窦的下壁,具有直视、微创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经鼻入路视角下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特征,为相关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10例防腐尸颅按经鼻路径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视神经、颈内动脉和蝶窦外侧壁的关系,测量前鼻棘与视神经管眶口、颈内动脉隆凸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以及与鼻底平面的角度。 结果 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隆凸,两者之间呈“>”字形,前鼻棘与颈内动脉隆起最凸点之间的距离为(62.18±5.12)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为(36.8±3.4)°,与视神经管眶口的距离为(69.24±3.95)mm,与鼻底平面的夹角(41.4±3.0)°。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分为鞍旁部和斜坡旁部,鞍旁部与垂体外侧壁关系最为密切,鞍旁部至中线的距离为(9.06±1.34)mm。海绵窦内侧壁由鞍旁部和蝶窦旁部组成。 结论 熟悉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学特点,对于术中定位,安全处理海绵窦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测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进针路径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支持。 方法 取80个(160侧)成人颅骨,用弯针(头端10 mm弯曲30 °)按改良圆孔外口穿刺入路进行模拟穿刺。测量穿刺针第1次到达上颌骨面深度(L1)、滑行至翼上颌裂上颌骨缘深度(L2)、滑行距离(L3)、针到达翼上颌裂上颌骨缘处裂宽(L4)、圆孔外口至眶下裂距离(L5)、翼上颌裂最大长(L6)和最大宽(L7)、颅骨前后径(LA)和横径(LB)。另取36例带完整软组织的矢状切头标本模拟穿刺,并与骨性测量结果相比较。 结果 左侧L1 ~ L7测量值分别为(23.04±3.42)、(38.14±3.63)、(20.67±3.93)、(5.85±1.27)、(19.66±2.61)、(23.38±2.49)及(6.66±1.24)mm,右侧L1 ~ L7测量值分别为(22.96±3.34)、(38.40±3.49)、(20.82±3.93)、(5.86±1.33)、(19.29±2.61)、(23.85±2.38)及(6.76±1.21)mm,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双侧L1、L2与LA存在正相关关系,与LB不存在相关关系;双侧L1与L2存在正相关关系,L1与L3存在负相关关系,L2与L3存在正相关关系。颅骨标本测量结果适用于带全部软组织标本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 结论 在颅骨任一侧行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穿刺轨迹没有明显的差别,穿刺深度与颅骨长度和滑行距离有关,与颅骨宽度和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4.
Knowledge of the arterial supply of the maxillary sinus region is essential for surgical treatment in this area (e.g., implantation of grafting materials, repair of injuries, sinus floor elevation).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arterial architecture of the maxillary sinus region in respect to sinus lift procedures. In 18 unfixed human cadavers, the arterial vessels of the head were injected with a mixture of latex and barium sulfate. Afterward, the arteries entering the maxilla were prepared. The number and calibers as well as anastomoses were carefully documented. In addition, we measure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lveolar ridge and the lower main branches. The arterial supply of the maxilla originated from the 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artery as well as from the infraorbital artery. In all specimens we found an intraosseous anastomosis between these two vessels. The oral mucosa in the area of interest is supplied by the 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artery and the infraorbital artery, and an extraosseous anastomosis was found in 44% of our cases. The two anastomoses build up a double arterial arcade, supplying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antrum and parts of the alveolar process.  相似文献   

15.
上颌窦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上颌窦窦口走行方向、内径及长径、其内口和鼻腔开口情况、上颌窦裂口及上颌窦窦口构造.结果上颌窦窦口内径为(3.7±0.9)mm(2.0~5.9mm);长径为(2.8±0.8)mm(1.0~4.0mm);上颌窦鼻内开口位于钩突外侧、筛漏斗最下方,形似漏斗嘴;位于钩突中段者占60%(24侧),钩突尾端者占40%(16侧);有7.5%(3侧)存在副口,均位于窦口后下方,钩突尾端后,下鼻甲附着缘处.结论上颌窦窦口周围结构(钩突、筛泡)的变异或病变直接影响到上颌窦口的通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