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帆 《学术探索》2012,(6):84-87
世界银行2005年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按由低到高排名第85位,2007年达到了0.48,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本文对中国1994—2007年的相关统计资料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税收、转移支付和教育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遵从的演变路径,探讨了城乡转移支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力度,得出结论:教育和税收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影响有限;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实现制度上的公平,农村社保制度对收入差距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城市社保制度。  相似文献   

2.
改革在经济效率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使得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呈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全国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非常大,目前基尼系数达到0.5,超过国际警戒线;第二,收入差距的扩大表现在各个领域,包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等居民收入差距,以及资本劳动收入之比的持续扩大;第三,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虽然也一直在扩大,但都仍处于国际警戒线(0.4)之内。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除了二元经济发展这一重要因素之外,各种不完备的市场机制可能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由此,为了改善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应该针对推进各项制度改革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3.
国际公认的标准,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中国社科院收入分配课题组曾根据城乡人户调查数据估算出2002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4,世界银行估算出200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47,都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中国的收入差距进入了差距过大的区间。从那时开始,关于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讨论骤然升温,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已比较严重,如果不加控制,将引发社会动荡和经济萎缩。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9,不仅总体上差距不大,在城市及农村内部也相当均等。但到2000年我国就冲破了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线,2005年更是逼近0.47,贫富差距的日渐拉大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加强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已经是社会各界强烈的呼声。  相似文献   

5.
我国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分配存在明显的逆向调节作用。虽然城镇自2005年、农村自2006年起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分配具有微略的正向调节作用,但是由于城镇居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远多于农村居民,导致2002—2010年平均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由自有收入的2.57扩大到可支配收入的3.25,从而使得总体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了11.98个百分点。除2008年略高于0.4以外,2002—2010年所有年份居民自有收入基尼系数均未超过国际警戒线,居民收入分配相对合理。加上转移性收入转化为可支配收入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大幅度扩大,并且所有年份的基尼系数均超过国际警戒线,进入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区段。  相似文献   

6.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明显的逆向调节机制,政府财政的职能突出聚集财政资金,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被忽视;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金的征收未能缩小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的直补突出了"效率优先"和"粮食安全"意识,由此导致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显著大于总收入基尼系数。2002-2010年我国的总收入基尼系数均未超过国际警戒线,居民收入分配相对合理,转化为可支配收入后收入分配差距全方位扩大,2002-2010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均值比总收入基尼系数均值扩大20.53个百分点,并且所有年份均超过国际警戒线,进入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区段。  相似文献   

7.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1.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1984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处于高度平均阶段,此间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未超过0.16;从1985年到1992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入快速扩大阶段,基尼系数从1985年的0.19发展到1992年的0.25;1993年以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基尼系数从1993年的0.27发展到1998年的0.30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在十等分组中,城镇居民最高收入为最低收入的倍数,1985年2.9倍,1998年达到4.4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测算,十等分组中,最高收入为最低收入的倍数由1988年的4倍左右提高到1995…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也在随之发生波动,而对于世界整体的基尼系数升降仍存在着巨大争议。通过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熵指数为分析工具,发现分类别的各个地区居民的收入差距变动具有特殊性。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动态关系一直是国际社会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统一计算不平等指数的口径则是发现区域间收入差距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张翼 《兰州学刊》2014,(2):156-161
文章利用基尼系数的来源分解方法对我国省际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解分析,并对城乡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城镇和农村收入差距的不同表现和变化原因。研究发现,不论城镇还是农村,对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都是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一直起到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城乡的影响不同,在农村,家庭经营纯收入一直起着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在城镇,一直在起缩小收入差距作用的则是转移性收入。  相似文献   

10.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农村反贫困的重要制度,基于民族地区农村家庭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农村低保制度在缓解贫困和收入不平等中均发挥了积极但较为有限的作用,这些作用在地区间和民族间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如此,低保家庭成员对农村低保制度给予了较高评价。在缓贫效应方面,低保待遇缩小贫困差距的作用要大于降低贫困发生率的作用。并且,低保待遇对少数民族家庭的缓贫效果要好于民族地区汉族家庭。在收入分配效应方面,总体上,低保待遇仅能使农村家庭基尼系数和人均家庭收入离散系数分别降低3.5%和3.2%;但低保待遇缩小少数民族家庭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好于汉族家庭,缩小民族之间收入差距的作用则大于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的作用。此外,低保家庭成员的主观评价也反映出了农村低保制度在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市场经济下劳动收入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收入的合理性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审视:一是在自我雇佣的劳动收入中,是否因资源占有而损害了他人的天然利益:二是在社会雇佣的市场收入中,是否因利益分配而转移了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两个层次的不合理明显地表现在当前中国社会,从而造成了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然而,基于"市场收入等于边际贡献"的逻辑,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却对当前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现象置若罔闻,而以根本不存在的效率最优化来为之辩护.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十大效应的基础上,以收入分配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为标准,重点通过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在短缺经济和过剩经济条件下非均等化收入分配与均等化收入分配的不同的增长效应,提出了在短缺经济条件下适度非均等化收入分配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在过剩经济条件下适度均等化收入分配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命题,并揭示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关系调整的政策依据和含义。  相似文献   

13.
中等收入和上海的中等收入群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冶 《社会科学》2006,(9):91-99
中等收入是随时间、空间等条件不断变化的动态概念,它不是一个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数值,而是一个变化的区间。通过恩格尔系数,可以判断何时出现中等收入群体;通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可以计算出中等收入的上下限。上海在持续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中已产生中等收入群体,并在逐年扩大,运用统计部门的资料,就可以对上海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中等收入群体情况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4.
城乡差距:衡量标准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其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文章采用城乡居民收入、消费以及恩格尔系数等数据历史地考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差异,对我国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作出分析,认为主要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深层体制原因导致了城乡收入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全国范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分配的实证考察 ,可以看到我国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作出收入差距的性质判断是 :我国收入差距还不能称作“两极分化”。作出收入差距的合理性判断应是 :经济意义的合理与否 ,并不等同于社会意义的合理与否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各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实证分析1995~2009年间,中国城乡居民初次收入分配的结构及贡献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初次收入分配差距呈上升趋势,而农村居民呈下降趋势;工资性收入是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农村居民目前确立了主导地位,而城镇居民主体地位呈下降趋势;中国居民初次收入分配地区差距呈上升趋势,城乡差距是最主要贡献来源。  相似文献   

17.
贫富差距过大是目前中国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人们多局限在收入分配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应进一步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保障平等权入手进行顶层设计,保障机会均等、起点平等、规则公平、调剂到位、结果公正,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才能切实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以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We tested three alternative hypotheses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inequality and individual risk of obesity at two geographical scales: U.S. Census tract and county.MethodsIncome inequality was measured by Gini coefficients, created from the 2000 U.S. Census. Obesity was clinically measured in the 2003–2008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The individual measures and area measures were geo-linked to estimate three sets of multi-level models: tract only, county only, and tract and county simultaneously. Gender was tested as a moderator.ResultsAt both the tract and county levels, higher income inequality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individual risk of obesity. The size of the coefficient was larger for county-level Gini than for tract-level Gini; and controlling income inequality at one level did not reduce the impact of income inequality at the other level. Gender was not a significant moderator for the obesity-income inequality association.ConclusionsHigher tract and county income inequality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individual risk of obesity, indicating that at least at the tract and county levels and in the context of cross-sectional data, the public health goal of reducing the rate of obesity is in line with anti-poverty policies of addressing poverty through mixed-income development where neighborhood income inequality is likely higher than homogeneous neighborhoods.  相似文献   

19.
俞文蜜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47-151,119,160
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对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机理分析中,对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化率进行了分解,得出三个主要因素:系数大小、人均资本及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与此同时,运用"动态最小二乘法"对浙江省的劳动弹性进行测算,并对浙江省1985-2007年的劳动收入比重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人均资本增长能够提高劳动收入比重,系数则缩小了资本对劳动收入比重的正向拉动作用,造成浙江省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提高私营企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以及人均资本存量可以提高浙江省劳动收入比重,而工业化进程加快、FDI以及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等因素则降低了浙江省劳动收入比重。  相似文献   

20.
王涛 《理论界》2014,(6):7-9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男女平等的涵义有着不同的解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平等理论,男女平等应是两性政治平等和经济社会平等的统一,是权利平等和义务平等的统一,也是两性平等与两性自由发展的统一。对男女平等内涵的重新思考和认知,有利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妇女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