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作为指导,从"天"的角度来说,要"师法自然,融入自然,顺应自然",从"人"的角度来说,园林建筑必须以"景有尽而意无穷"为诉求.现代园林建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健康宜居的环境,正是由此而演变而来,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汲取营养,来发展现代园林.  相似文献   

2.
品簃     
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类别,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园林建筑亦是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构成的主体,也是满足园林使用功能的主要场所。中国园林建筑的命名,更是涉及大量的古典文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簃"便是其中之一。从簃字的含义出发,引申出其作为建筑的含义,进而分析簃的功能演变和建筑类型;根据簃在古典园林中的史料记载,整理表格(古典园林中的簃),并依据实例总结簃在古典园林中的空间布局,引出簃在古典园林中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李金宇 《园林》2003,(11):25-26
扬州地处南北要冲,其园林亦被称为兼有"北雄南秀"之美,在鼎盛时,更有"扬州园林之胜,甲于大下"的说法。现先取遮隔艺术,对其作一浅显的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是地不求广,园不求大,但艺术追求却是"意贵乎远,境贵乎深",讲究小中见大,含蓄深蕴。要达到此中境界,重要的手法之一就是得把景千方百计遮掩起来、隔起来,方可达到"庭院深  相似文献   

4.
现代主义建筑是一次深刻的建筑思想解放运动,布鲁若·赛维反古典的七项原则是对现代建筑特征的高度概括。对比分析发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由于不受传统官式建筑的限制,思想解放、形式自由,几乎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全部七项原则,具有超越其时代的现代"芯"。根据时间次序判断,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的历史模版,西方现代建筑具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现代"芯"。抛弃其具象的材料、色彩和形式等表层符号,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的现代"芯"正是值得传承的民族精华。  相似文献   

5.
假山是中国园林所特有的景观符号,是对自然山体景观的高度浓缩与再现。在古典园林中,常常作为庭院空间的主景,是园林景观创意表达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扬州个园"春夏秋冬"四季的总体立意,从假山的选材、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堆叠技法等方面对个园"四季假山"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扬州个园假山"分峰叠石"的艺术特点,诠释假山叠石的文化创意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分析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观对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的影响,阐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的亲和自然之美。认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学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摆脱了"循规蹈矩"的思想束缚,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经过时间的洗礼,经历了从粗制到精细、从生涩到成熟的漫长又曲折的发展过程,至今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章将从发展历史、构造原则、构成元素等方面入手,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建筑形式,其形成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园林建造者,天人合一、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在中国古典园林这一建筑本体之上都得到了印证。本文旨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特征,更准确地如了解、认识园林这一人类建筑世界的瑰宝。  相似文献   

9.
摆脱了"循规蹈矩"的思想束缚,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经过时间的洗礼,经历了从粗制到精细、从生涩到成熟的漫长又曲折的发展过程,至今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章将从发展历史、构造原则、构成元素等方面入手,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田朝阳  卫红  苏芳 《华中建筑》2012,(1):182-185
根据自然形态发生学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演化的起点、原型和过程,提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居住建筑的存在明显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2)
"毛目显"是刘勰对《文心雕龙》下篇的主旨的概括,是指对那些关涉文学创作的细目进行论述。但是长期以来,龙学界忽视了下篇的"毛目"属性,将其概括为"剖情析采"或者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等,有的甚至在此基础上调整《文心雕龙》的篇章结构。这些做法欠妥当。将"毛目"概括为"剖情析采"是建立在对"剖情析采"与"笼圈条贯"的误解之上的;将"毛目"概括为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把"毛目"变成了"纲领",是今人文学观的投射,也不符合刘勰的本意。  相似文献   

12.
"十次小组""流动性"解析与延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十次小组关注的流动性概念的研究,从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组织性、历时性以及社会的流动属性出发,对城市流动性理念进行解析。流动性以其表象中物质性的可视运动方式与隐性中非物质性不可视的流动并置,为当代城市与建筑设计实践带来启示性思路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王冬 《城市建筑》2009,(6):31-33
本文分析了西部建筑师群体的心理状态和意识观念,将其专业工作状态定位为——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进而剖析了这种状态的几方面表现。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2,(3)
在汉语中,"二"和"两"作为数词,常常互换使用,但从二者的来源和发展状况看,"二"和"两"并不相同,它们在使用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刘珏 《江苏建筑》2007,(5):1-2,13
通过对"场所感"设计理念的表述,提出场所是人与环境交流的桥梁,展示出"南京长江二桥桥梁博物馆"的设计是如何体现出"场所归属感",如何与"南京长江二桥"对话、交流的.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4):109-114
针对信息技术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安装工程计价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完善,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安装工程计价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体系的构建。文章立足于构建"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体系视角,以论述信息化技术在"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作为切入点,阐述构建"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模型的框架,最后提出优化课程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结合大连城市色彩的地域性建设与规划,论述了大连城市色彩的主题色彩,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各城市关于应对"地球变暧",低碳经济解决的渠道.  相似文献   

18.
李华 《新建筑》2010,(6):121-123
此文是一篇非严格意义上的对《不分类的建筑》的书评。与一般的评价式书评不同,它试图通过重构书中阅读的线索,探讨建筑写作的一种立场,即作者所关注的"游牧",在拓展建筑学的知识中所具有的价值,带来的思考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据说目前有关部门发布了一个关于在建材中“和”、“合”标准用法的规定。但其中,“掺合料”、“拌合”这种用法在汉语用词上是有误的。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国家规定的普通话“以北方音为基础”有关。“和”在汉语中有五个读音:h(如温和、和平、共和),h(如一唱一和)、h(如打麻将和  相似文献   

20.
剥落历史的封存,我们找寻这里的记忆 对“四合院”,我们总有一些印象中的固有记忆:垂花门、照壁、抄手游廊、层层递进的院落,围着院子的家长里短和小生活.而当我踏足水车胡同24号的时候,所有对四合院的幻想都破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