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保护海洋特定区域的环境,在国际法和国内法层面存在着一些特别区域制度,其中包括特殊海域制度、特别敏感海域制度、环境高风险海域制度等。我国南海地区地理环境特殊,海上交通运输繁忙,环境污染风险巨大,急需强化环境保护。引入特别区域制度,与我国既存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制度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南海海域环境,并强化我国在南海地区的存在和管制。  相似文献   

2.
作为财产权利客体的海域的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横向范围上海域包括历史性水域,在纵向范围上海域包括海上空间.海域空间应该进行区分利用.滩涂为海域的组成部分,<宪法>以及<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等法律中的有关滩涂属于土地的规定应该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颁布和实施,使我国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中微观权属管理和宏观综合管理是两大基本特点。舟山属于群岛海域城市,考察其如何贯彻《海域法》具有典型意义。调研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及其对策建议,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4.
南海海域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现有的环境合作保护机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南海海域的特殊性,其环境合作保护机制的建立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搁置争议,共同保护原则;尊重各国环境主权的原则;合作原则;预防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等。另外,南海海域环境合作保护机制还应借鉴其他海域的环境保护模式,特别是巴塞罗那公约体系,采用框架公约与议定书的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控制和利用海洋能力的增强,海域已成为人类重要资源,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海域物权的体系,对于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以及海洋资源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应该在确认海域所有权国有的前提下,重点构建海域用益物权体系,即一个由海域使用权和海域农用权构成的海域用益权体系。  相似文献   

6.
共有财产资源的产权特点与海域资源产权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产权形态考证 ,我国的自然资源 (包括海域资源 )属于共有财产资源。共有财产资源不仅具有自身的产权特征和利用行为 ,而且也有自身的产权初始配置模式。在分析共有财产资源产权特点的基础上 ,通过追溯西方著名经济学者庇古、科斯和哈丁有关解决共有财产资源外部性的理论模型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重点阐述我国海域资源产权制度的构建及其政策目标 ,可为我国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的调整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海域使用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海域具有区别于一般物的特定性及特有的流动性、共享性,在民法上应属于特殊不动产。海域使用权既不属于自然资源使用权,也不是资源物权,宜将其放在物权法用益物权制度中规范调整。海域使用权具有特殊的效力,涉及到相邻关系、地役权等问题,需要各方面的综合协调。  相似文献   

8.
海域物权制度早已存在,近年才被民法学者所关注。随着对海域物权探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海域使用权与土地使用权存在着很大差异,其中最重要的是权利客体不同。海域物权制度对现有物权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海域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应分别设置,自成体系,共同构成我国的用益物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域是重要的国有资源性资产,其使用管理必须实现有法可依.海域法明确规定我国海域实行有偿使用制度,这一制度的诞生具有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护资源和国有资产等方面的必需性,也有其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随着制度的进一步实施,对思想观念、经济可持续发展、管理手段等方面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建立海域使用权属管理统一体系是《物权法》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海域使用现实的强烈需求。统一体系的建立有其立法和执法基础,也存在诸多障碍,构建统一体系的关键是明确海域使用权属管理主管部门,并理顺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关系,建立海域使用权统一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近海海洋环境管理立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凤  赵晶晶 《东方论坛》2008,(1):106-111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同时其近海也饱受海水水质恶化、赤潮灾害频发、海洋生态非健康等环境问题的困扰。长三角近海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一种特殊的环境管理方式,即区域海洋环境管理,这是海洋环境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创新的成果,可以起到解决自然区域与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协调多方利益和中观管理的有益补充作用。本文拟探讨通过贯彻区域海洋环境管理理念,创设适用于长三角毗邻海域的、针对海洋环境管理的区域性法律文件,来治理与维护这一海洋区域的环境,从而为其海洋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供良好的环境依托,使发展走上可持续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对空气和废气以及地表水和污水自动监测系统的构成和技术关键 以及在线自动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重点讨论了SO_2、NOx、O_3 CO、PM_(10)、烟尘等空气或废气在线自动分析仪以及水质常规五参数 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TOC)、氨氮 总氮 磷酸盐、总磷和UV等水质在线自动分析仪。  相似文献   

13.
中国拥有广阔海疆,历来就是海洋国家。先秦早有相关活动,沿海一些诸侯国已经具有海权意识之萌芽。秦汉率先确定包括南海在内之海疆,并进行管理巡视。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积极推动海上发现,提倡航海事业。西汉以来开辟之"海上丝绸之路",经唐、宋、元历代继承并发扬光大,对外贸易与造船业等均居世界领先地位。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发展至巅峰,揭开15世纪之"世界航海世纪"之序幕。惜乎明清海禁,致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海上强国,乃有近代饱受欺凌之痛。但是中国仍旧拥有包括南海诸岛在内之神圣主权,不容外人轻易觊觎。  相似文献   

14.
由于各国对西北航道的权属争议日趋激烈,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的法律地位也一再成为北极争端中的国际热点。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之下,美加等国围绕北极群岛水域是否属于加国的历史性内水提出各自的官方主张。根据理论上对历史性水域法律地位和成立标准的界定,综合考虑美加两国立场,通过对历史性水域理论在北极群岛水域的适用分析可知,将北极群岛水域看作是加国的历史性内水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盐城草堰镇古盐运集散地文化遗迹史存确切而厚重。为避免在我国新一轮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进程中这一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宝贵历史遗存遭受损毁,人们有必要对之进行抢救性研究和挖掘。古盐运集散地文化遗存核心是盐,灵魂是水。对古镇、古河道、古水体的研究与考证,成为问鼎古盐运史迹的活水源头。古水体是挖掘草堰古盐运集散地这一文化瑰宝的基本坐标和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春香》一书的氛围、情节设置和人物内心活动进行分析,指出了这部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小说情节的明暗设置,忧伤、神秘氛围的营造,过渡、跳跃性的叙述,由情节推动的对话,受限制的人物内心视角,都如平静的水面——把人物与读者的距离拉开,可是底层女性谋生的艰难,她们的对于世态的隐忍及心理的阴暗却如冰山一角,藏在浩瀚的水底下。小说在高调的传奇书写中传达的是对于自由的低调演绎。  相似文献   

17.
跨界海域环境治理因为涉及到多个部门和不同区域,在政策的具体执行中采用的是科层制管理方式。条块分割、职责明确、文牍主义是科层制组织高效管理的最基本要素。但是,在环渤海环境治理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因为"条"和"块"的不对称等原因,科层制管理中出现的官僚主义作风、各部门间的敷衍推诿、各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冲突和地方执行机关的形式主义等导致了政策失灵。《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实施在同样的制度环境中将遭遇与《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失效的同样困境,其结果必然体现为政策失灵。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期文人的漫游和宦游现象对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其形成因素主要有 :第一 ,文人的题诗咏叹 ;第二 ,文人的石刻墨宝 ;第三 ,文人的游历故事与传说 ;第四 ,文人的寓居之地。唐宋时期之所以成为人文山水名胜形成的重要时期 ,其原因有 :第一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最辉煌时期 ,各个艺术门类都达到了极高的地位 ;第二 ,文人有艺术审美的眼光 ,善于发现自然的美 ;第三 ,文人在漫游和宦游中体验的自然往往浸润着自己的主观感受 ,这就使自然山水具有了人文的内涵 ;第四 ,著名文人有明星效应 ,引领众人去模仿体验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中国政府意识到领水主权丧失所带来的危害,要求列强放弃在华领水特权已经成为民国政府废约运动的重要内容。随着废约运动的开展,收回领水主权的努力逐渐得到回报。当时一系列新条约的签订事实上就意味着中国领水主权的逐渐得以恢复。新约的签订使中国领水主权无疑得到了尊重,尽管这还只是条约文本意义上的尊重,但毕竟从法律上解除了中国领水主权所受到的约束。对于这种法律程序上的主权恢复活动,还是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这是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领水主权回归正常状态的重要步骤。当然,新约的签订并不意味着中国领水主权的立即恢复。由于列强不愿意真正放弃原有特权,加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卖国,中国领水主权并没有得以完全恢复。新条约签订后,中国领水主权依然不是完整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国民党政权垮台。  相似文献   

20.
北极海域法律地位争端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北美大陆北部毗邻的北极海域法律地位,加拿大与美国等国家各执一辞。前者主要依据其对“直线基线”和“历史性所有权”的理解。后者认为,不应依据过去的气候、地理、水文等状况来判断,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层的变薄或者消失,将使北极海域冰层的法律地位发生质的改变。北美大陆北部毗邻的北极海域法律地位争端如何解决?“北极南极化”的观点不可行,化解现有北极条约之间的冲突是解决北极海域法律地位争端的前置问题。北极区域的环境保护应提升到国际合作的程度,敦促各国就北极海域环境保护达成协议;各国在北极海域的问题上加强合作十分必要;我国应积极参与北极事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