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髓MRI局限性高信号改变对脊髓型颈椎病诊治及其预后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118例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JOA评分标准对其术前术后疗效进行评价,并与其MRI进行比较,观察颈髓内高信号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颈椎管越狭窄,MRI颈髓高信号改变出现率越高;术前有T2W1像高信号患者的JOA评分较低,术后恢复也较差;多节段T2W1像高信号组术后JOA评分较低,术后恢复也较单节段组差.结论 颈髓髓内高信号与脊髓受压程度有相关性,对临床神经定位有参考意义,单节段组神经症状较多节段组轻,术后恢复较好,T2W1像髓内高信号可作为判断脊髓功能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颈脊髓体积及颈椎管容积比值的MRI测量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与脊髓型颈椎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颈椎3D FIESTA序列扫描,利用MRI工作站的测量工具测量C3~C6椎体节段相应颈脊髓体积及颈椎管容积并计算两者比值.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JOA评分.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有统计学差异(t=6.501,P=0.000);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的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与患者JOA评分呈负性相关(r=-0.626,P=0.000).结论: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可以定量反映脊髓型颈椎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颈椎骨折、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节段性不稳、单节段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中并不少见。随着MRI的普及及广泛应用,我们发现有很多病例的脊髓压迫均来自前方。从治疗的角度来说,以往的环锯法减压,单纯开槽减压在维持减压节段椎节的高度和生理曲度以及稳定性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远期随访效果并不理想。自1999年起,我们采用颈椎前路开槽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或加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节段性不稳、单节段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等病例39例,平均随访16个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1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组)19例,后路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P组)12例。采用JOA评分比较两组术后疗效,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5.9%,P组为64.8%,两组间术后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两种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本组13(男10,女3)例,平均年龄46.5(32~69)岁. 受伤平均时间13(6~34)h.手术时间伤后2~6 d,诊断为颈椎爆裂骨折合并椎板骨折4例;椎体骨折合并脱位关节突交锁2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2例;脊髓型颈椎病伴有脊髓前中央动脉征候群3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脊髓型颈椎病2例. 压迫原因前方为椎间盘、后纵韧带及椎体骨折块;后方为黄韧带、椎板骨折块. 病变节段C3~7,单节段者5例,双节段者4例,多节段者4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按照ASIA分级A级0例,B级3例,C级6例,D级4例,E级0例. 入院后牵引者6例,余者费城颈托固定.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研究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方法: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病人21例,用JOA17分法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变化,测量术前术后椎管矢状径变化。结果:术后2W-3W内18例(85.71%)病人获不同程度症状改善。10个月后20例(95.23%)病情获得好转,脊髓功能的平均改善率达68%。术后颈椎椎管矢状径扩大明显。结论:①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扩大椎管容积,缓解脊髓压迫,改善脊髓功能。②本手术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③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且单节段或两节段脊髓受压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诊断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2例(按照颈髓磁共振平扫结果分为A组和B组:A组32例,颈髓信号正常,颈髓60个节段受压;B组30例,颈髓信号正常,硬膜囊63个节段受压),同时入选30例体检健康者(C组)进行90个颈髓节段磁共振检查,评估各组的分数各向异性值(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评估平行于颈椎的长径、前后径、左右径的本征值E1、E2、E3,计算出平均弥散系数MD值、横向平均弥散系数E⊥值:MD=(E1+E2+E3)/3;E⊥=(E2+E3)/2。结果健康对照组不同脊髓节段FA值及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脊髓节段平均ADC值显著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脊髓节段FA平均值显著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脊髓节段平均ADC值显著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脊髓节段FA平均值显著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E1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的E2、E3、MD值、E⊥值指标显著低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脊髓型颈椎病进行磁共振张量成像检查,可准确早期量化该病的颈髓微结构变化,对早期诊断发现轻度脊髓型颈椎病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椎不稳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伴有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的混合型颈椎病32例,观察颈椎稳定性、围领制动、手术疗效等指标.结果 22例患者出现颈椎不稳,不稳定节段脊髓可见异常信号及脊髓神经根受压征象.22例术后症状消失;9例术后症状大部分消失;1例术后症状加重.结论 颈椎不稳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手术治疗颈椎不稳所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颈椎骨折,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节段性不稳,单节段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中并不少见,随着MRI的及广泛应用,我们发现有很多病例的脊髓压迫都来自前方。从治疗的角度来说,以往的环锯法减压,单纯开槽式减压在维持减压节段椎节的高度和生理曲度以及稳定性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远离随访效果并不理想。自2005年起,  相似文献   

10.
颈前路潜行减压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科 1 999年 8月至 2 0 0 3年 1月行颈前路潜行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4 1例 ,33例获随访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3例中男 1 6例 ,女 1 7例。年龄 4 1~ 5 0岁1 3例 ;5 1~ 6 0岁 1 2例 ;6 1~ 70岁 6例 ;70岁以上 2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 1 2例 ,双节段突出 1 4例 ,跨节段突出 7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OPLL) 6例 ,QPLL累及 1~ 2节段 4例 ,3个节段以上 2例 ,合并颈椎管狭窄 1例。按日本骨科学会JOA脊髓功能 1 7分法评分〔1〕,重度颈脊髓损害 (<7分 ) 2 1例 ,中度颈脊髓损害 (8~ 1 2分 ) 1 …  相似文献   

11.
正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受压和(或)脊髓血供障碍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ACDF)是治疗颈椎病最主要的手术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1年9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MC+椎间融合器(法国LDR公司生产)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外科治疗的回顾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进一步阐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外科治疗的原理和适应证,回顾分析1959年12月至2000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各型颈椎病5 198例.对有关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和分析.认为:(1)神经根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多数采取保守治疗,而脊髓型颈椎病多采用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目标不在于清除压迫神经、血管的骨刺或椎间盘,而在于消除该部位因不稳定造成的创伤性炎症.(2)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颈椎侧位X线平片上,C3~C6任何一节椎管中矢状径与椎体中矢状径的比值小于或等于75%即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3)颈椎病的发病是神经、血管的压迫与相应节段的不稳定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多节段脊髓受压者,宜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术.脊髓单节段或二个节段受压而无椎管狭窄者、颈椎后凸畸形或有明显不稳定者,应当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3.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是由于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退变、骨赘形成压迫脊髓引起的功能障碍.MRI是目前公认的对脊髓型颈椎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1-2],可以清楚的显示脊髓受压的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MRI的颈髓被压迫节段常表现为MRI T2加权像高信号,Takahashi等[3]最先报道了这些损害并推测高信号是由于脊髓受压后的脊髓软化、胶质增生、脱髓鞘或空洞形成而导致的,并认为这种高信号的出现可能与患者预后存在着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 3种颈椎前路融合术的优缺点。方法 :用 3种融合方式对 133例因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其中单纯髂骨植骨单节段 2 1例 ,双节段 19例 ;Threadedfusioncage (TFC)加自体植骨单节段 18例 ,双节段 13例 ;自体髂骨植骨加钢板固定单节段 33例 ,双节段 2 9例。对患者的骨融合时间、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 2 0 .1月 ,3组单节段融合时间分别为 3.4 ,2 .8和 2 .5月 ,优良率分别为 85 .7% ,77.8%和 90 .9% ,并发症发生率为 2 3.8% ,2 7.98%和 0 .0 % ;双节段 3组融合时间分别为 3.7,3.2和 2 .7月 ,优良率分别为 78.9% ,6 9.2 %和 86 .2 % ,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2 6 .3% ,30 .8%和 5 .9%。结论 :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 ,但植骨块滑脱等并发症较多。TFC加自体植骨方法融合器沉降 ,椎间隙狭窄发生率高 ,多节段更甚 ,应慎重。髂骨植骨加钢板固定牢固 ,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脊髓型颈椎病的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脊髓型颈椎病46例的MRI改变。结果:在MRI上重要改变为:椎间隙变窄,椎间盘信号减弱,受累节段椎体后缘存在信号减弱的致压物,受压颈髓弯曲、变形、向后移位,出现异常信号,这些改变直接反映受累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和骨赘形成、颈髓受压和受损程度。结论:MR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的评估方法及其与脊髓受压、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间的关系。方法对接受手术的6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MRI检查确定椎间盘退变程度及脊髓受压程度,临床症状JOA评分,术后椎间盘病理检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MRI对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的评估与病理学评估一致,脊髓受压程度、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无直接一致关系。结论MRI对颈椎间盘退变的诊断准确、可靠,颈椎间盘退变是脊髓型颈椎病的本质病理变化,不能依靠颈椎间盘退变程度判断脊髓型颈椎病病情的轻重。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渐突出和办公室白领人员的剧增,颈椎病已成为了目前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多节段颈脊髓受压的疾病如后纵韧带骨化、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等[1].随着颈椎手术技术的发展,颈椎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手术逐渐被临床推广运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施行颈椎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术4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对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4例,双节段1例.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5~10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7.2d(6~9d),4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1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所有患者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 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杨子斌  赵伟  吕乔  董锡亮 《中外医疗》2014,(10):90+92-90,92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MC+ 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比情况。方法分析该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3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随机分组,治疗Ⅰ组(颈前路减压+MC+ 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组)13例和治疗Ⅱ组(椎体次全切除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组)10例。结果两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前凸角和JO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间的前凸角和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MC+R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改善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郭隆升  马晓春  付鹏  王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145-146,148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缓解颈椎病神经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保持颈椎稳定和节段活动。方法对13例14个椎间盘的人颈椎间盘置换术进行了随访。随诊3。18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7例,其他6例。男8例,女5例;年龄35。53岁,平均39.5岁。单节段置换12例,双节段1例。结果术前或术后没有神经和血管损伤的并发症。JOA评分从平均8分增加到15分。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置换节段稳定并部分恢复了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CT和MRI显示,假体无移位,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明显解除。颈椎的生理弧度没有明显的丢失。置换节段假体周围没有骨化。结论14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最大的不同点是患者恢复快,没有颈椎活动受限的缺陷。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颈椎病的新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