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字X线(DR)摄影技术在放射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X线(DR)摄影技术在放射科中的应用价值、优势和发展、普及前景。方法:从DR摄影系统和传统X线摄影系统所摄得的图片中,分析图像质量,比较技术操作、图像质量控制与后处理技术、工作效率、医院效益以及二者功能使用特点等方面的的优势。结果:DR摄影技术提高了图像质量,缩短检查和发报告时间,加快了工作效率,带来更高的效益,DR摄影较传统X线摄影更具优势。结论:DR摄影与传统X线摄影相比,DR图像质量、后处理功能、工作流程能力均明显优于传统X线摄影。  相似文献   

2.
蒋瑾  杨诚  付凯 《当代医学》2001,7(12):76-78
无胶片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是将来的发展方向。目前DSA,CT,MRI,ECT与US(超声)成像技术都已实现了数字化,而广泛应用的X线胶片摄影系统仍为传统的非数字化阶段。改进与革新传统X线摄影技术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简述数字化X线影像发展过程与技术现状,直接数字化成像与间接数字化成像方式的益处。在未来的发展中,直接数字X线影像方式是代替传统X线(增感屏-胶片)摄影系统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3.
刘建青 《吉林医学》2012,33(14):3006-3007
目的:比较数字化X线摄影(DR)与传统屏片摄影效果的差别,探讨DR摄影技术在婴幼儿胸部摄影的优势。方法:随机抽取采用DR技术与传统屏片技术进行胸部摄影的患儿各200例,比较其图像质量及摄影条件。结果:DR组图像质量显著高于传统屏片。结论:小儿胸部DR摄影在诸多方面弥补了传统屏片技术的不足,既明显提高摄影图像质量,同时减低辐射剂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患儿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颈椎双斜位X线摄影是普放工作中常见投照体位,根据循环系统斜位投照法,可将其分为后前斜位(左右)和前后斜位(左右),临床上习惯称为颈椎双斜位.  相似文献   

5.
CR和 DR是常规 X线图像数字化的两种有效途径,CR提出较早,但迅速发展是在近几年,DR则是刚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本文就 CR和 DR各自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分别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邓百文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3):736-737
目的采用数字化X线机,对影像作出甲、乙、丙废片的评定。方法美国柯达Kodak-DR3500领航者单板多功能CU臂连动式摄影,配置KodakDryView8900激光打印机及配套干式胶片及中文显示的Kodak功能强大的操作控制台,KodakEvp版本软件和后处理工作站。结果具有全面的数字解决方案、高效的工作流程、稳定可靠的安全系统,可根据诊断需要进行影像缩小、放大、切割,局部显示病灶,调节窗宽窗位,边缘锐化,测量,标记等处理打印出来的照片质量。按照《国家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的评审标准进行分析,作出甲、乙、丙废片的评定,甲级照片率〉99%,丙级及废片率几乎为0。结论数字化X线摄片可提供比较准确的临床满意的报告结果,为临床诊断奠定基础,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减轻了患者接触射线的剂量,减少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
邵为景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0):821-822
<正>现代X线摄影学技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摆位操作,而是在显示被检查部位或病变部位的前提下以提高影像质量为中心再创造的一门科学,同时要求影像技术工作者与医生密切联系,并能完整的运用X线计算机(CR)、数字化X线机摄影  相似文献   

8.
<正>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首先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技术手段是摄影(拍片)和荧光透视。后来,造影剂的问世,使X线的应用范围扩展到那些自然对比度较差的组织系统(如胃肠道、支气管、血管以及脑室等),成为传统X线诊断技术的基本方法,也是世界上最早普及的非创伤内脏检测手段。在这个发现86年后的1981年6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15届国际放射学会上首次提出了数字X线摄影技术的物理及临床应用结果。X线技术数字化:简单的讲就是传统X线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接轨。X线技术与计算机结合所带  相似文献   

9.
耿旭飞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4):3081-3082
目的:探讨图像后处理在骶尾骨侧位数字X线摄影(DR)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由诊断医师分析40例外伤的DR骶尾骨侧位图像处理前影像和图像处理后(对比度、曝光度、亮度、图像切割、局部放大)影像。评价两组骶尾骨影像的质量情况并记录相应图像的曝光指数。结果:40例病例中,处理前和处理后影像的优片率分别为65%和75%(P<0.05),发现4例不满足诊断要求的影像经图像后处理调节后有2例能满足诊断要求,曝光指数小于1 200或大于1 800的影像经图像后处理后仍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1)DR影像经过适当的图像后处理可以提高骶尾骨骨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2)曝光指数不当的影像经图像后处理或可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X线成像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数字化影像和数字化放射医学管理系统的诞生,把X线成像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仅丰富了形态医学诊断的信息的层次,使传统的放射技术与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也使整个放射科发生着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双能量X射线成像技术是用高、低两种能量的X射线对人体同一结构拍摄一对X射线片,由于人体组织对不同能量的X射线衰减系数不同,两片会有不同的光密度分布,对两片进行加权相减,可以分别给出被摄结构中的骨或软组织的单一成分的分布图像.本文介绍了双能量X射线成像原理和实现方法,并对其医学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合论述、分析和讨论了平板检测器 ( FPD) 主要组成部分和整体检测器工作机理、优良特性和现有水平. 将用于数字化 X射线摄影 ( DR) 的 FPD和传统射线摄影用胶片 - 增感屏系统 ( 简称屏 - 片系统 ) 进行了比较.提及了 FPD DR系统代表着数字摄影系统优点且较其它系统具有优势 . 将用于数字化 X射线透视 ( DF) 的 FPD和传统射线透视用图像增强器 - 摄像器件系统 ( 简称 IIT系统 ) 进行了对比,也简述了 FPD DR和 DF系统某些产品的应用 . 文中分析认为 , 未来常规 X射线成像系统是和 FPD技术联系在一起的 .  相似文献   

13.
根据最新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2220-1,我们对我院数字X线平板探测器系统的物理特性进行测试.设计建立符合IEC标准的实验测试设备和测试方法,并对某些测试条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通过更换百万像素CCD数字摄像机,产生LVDS标准的数字影像信号,被专业数字采集卡所采集后,用工作站进行图像的后处理形成真正的数字图像,来完成设备的数字化升级.  相似文献   

15.
针对数字化X线机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医生的实际需要,对现有数字化X线机进行人因工程学分析;同时针对胸片架、摄影床、操作台、医生坐椅、脚踏开关和软件人机界面等重要部件给出人因工程学的设计原则,使数字化X线机在设计之初就站在人-机-环境的整体高度,将安全、舒适、人文关怀等理念融入其中,达到更加人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论述了医用 X线机 X线管的更换方法及技巧以及 X线管更换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用JPEG2000算法对传统X光胶片进行数字化处理及有效压缩,并对有损压缩造成的图像信息缺失对临床诊断影响程度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选取80幅保存较好的传统X光胶片,通过专用胶片扫描仪对其进行数字化转换,用JPEG2000压缩软件对数字化图像分别进行无损压缩与有损压缩处理,采用主观图像质量测量方法对压缩图像进行质量评估.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标准有损压缩与无损压缩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高压缩比有损压缩(20:1)与无损压缩存在图像质量差异,但不影响诊断.结论 对传统X光胶片的数字化处理可以进行适度的有损压缩(低于20: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动态X线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X线表现.结果X线改变呈多样性,以肺间质性炎症开始,可进一步累及肺实质;不同X线类型为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大部分病变经积极治疗后完全吸收;少部分出现一过性进展;少数残留条索、斑点或小片状影.结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影像学动态变化过程有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肺部感染是老年人多发病 ,早期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 ,病情发展快 ,常为多脏器衰竭的始动因素 ;但是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为探求老年人肺炎的X线特点 ,我们对 34 2例 6 0岁以上老年人肺炎从临床、病理及X线表现加以综合分析。1 临床资料男性 192例 ,女性 15 0例。年龄 6 0~ 6 9岁 10 8例 ,70~ 79岁 148例 ,80岁以上 86例 ,年龄最大者 92岁。所有病例均经胸片、最少 2次痰培养及随后出现的典型的临床表现确诊。所有病例首诊即摄正侧位胸片。之后在整个病程中折 2~ 5次复诊正位胸片。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尿、便常规、血沉及痰培养。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提高对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 31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 ,其中同时行CT检查者 2 2例。分析骨样骨瘤在X线、CT表现及其对瘤周改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31例病灶均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区 ,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 31例X线平片有 2 3例显示瘤巢 ,2 2例行CT检查者均清楚显示瘤巢 ,X线和CT对瘤巢的显示率分别为 74 % (2 3/31 )和 1 0 0 % (2 2 /2 2 )。结论 确诊骨样骨瘤关键在于确定瘤巢 ,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CT是显示瘤巢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