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拔管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本科室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的9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另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本科室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的9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成立品管圈,根据品管圈的"PDCA"循环管理原则,确立"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作为品管圈的活动主题,分析非计划拔管发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对应的护理对策。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置管时间和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平均置管时间分别为(12.56±3.32)d、(8.83±2.25)d,经t检验,观察组的平均置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11.22%(11/98),观察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3.13%(3/96),经χ~2检验,观察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中施以品管圈活动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置管时间,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心外ICU患者在动脉置管之后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研究品管圈对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确定以"减少动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为品管圈活动主题,全体圈员按计划按程序各尽其责开展活动。结果动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10.3%降低到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2.99%。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能够显著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胃癌术后留置胃管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降低置管后非计划性拔管率,从而改进管道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108例胃癌术后留置胃管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循证理论支持下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率下降( P <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降低胃癌术后非计划性拔管率,可改善患者带管舒适度,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PICC导管留置期间静脉炎发生率的结果观察。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确立“降低PICC导管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为活动课题,对活动前后两组共186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调查,分析PICC导管留置期间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由16.5%下降到3.2%,非计划性拔管2例降为0例。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PICC导管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中效果显著,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护士工作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品管圈活动提高胃管置管期间护理管理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择回顾性调查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内科6个病区的留置胃管患者213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内科6个病区留置胃管患者198例,作为观察组,运用QCC管理方法,分析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的原因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制定对策,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护士健康教育规范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士健康教育规范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达到90.40%,患者满意率达到96.96%。结论将品管圈应用在留置胃管期间的护理工作中,可以发现以往护理不足之处,为规范护理常规提供依据,形成标准化的护理常规,有效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晓和满意度,从而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6.
张新 《中国实用医药》2014,(16):257-258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小儿动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效果观察。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小儿动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对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实施,做好护理质量管理。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小儿动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得到了明显降低,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提高了护士对于护理管理工作的参与意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方妍 《中国实用医药》2013,(24):232-23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确立"降低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活动课题,对活动前后2组共272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调查,分析PICC导管留置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做好PICC护理质量管理。结果 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由11.8%下降到2.9%,非计划性拔管10例降为3例。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中效果显著,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高护士护理管理的参与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品管圈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科学》2016,(6):80-83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主题,制定目标,查找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制定相应改进措施。结果实施品管圈后ICU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品管圈前(4.76%和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管原因分析中,观察组患者自行拔管比例、意外滑脱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为81.0%,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4%,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投诉发生率为19.0%,观察组护理投诉发生率为4.8%,观察组护理投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实施前护士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能力、幸福感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后观察组各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显著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并能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观察胃瘫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糖、肝功能和电解质变化.结果:肠内营养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16例均获痊愈.营养支持后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可满足胃瘫患者营养支持需求并且安全、经济、方便,对于容易发生胃瘫的手术推荐术中留置鼻空肠营养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防脱管手套在预防食管癌术后留置胃管患者夜间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88例食管癌术后留置胃管的患者90例作为试验组进行加强约束;98例食管癌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结果对照组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为8.2%,实验组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为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脱管手套使用方便,对无出现躁动的患者每晚短时使用,舒适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长期留置胃管患者96例,随机分对照组及护理干预组,对照组予留置胃管常规护理,干预组对留置胃管患者加强护患沟通,落实非计划性拔管预防措施,采取预见性护理,制定非计划性拔管应急预案,关注高危人群,规范管道管理,改善患者的舒适度等。结果护理干预组没有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对照组拔管率明显高于干预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最大限度减少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减少患者因反复插管引起的不适,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导管护理风险评估在外科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并行过手术的77例外科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和试验组39例.两组患者术后均留置导管,对照组采用常规导管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留置导管护理风险评估后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的胃管、腹腔单腔管、腹腔双套管、中心静脉置管和导尿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的患者在出院时对管道护理相关知识掌握的人数相对比对照组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管道护理风险评估和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种导尿管固定方法对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将180例神经内科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各90例。观察组采取气囊内固定加3M胶带H型外固定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气囊内固定法。比较2组在留置尿管期间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尿道黏膜损伤及尿道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留置尿管7d、14d时尿道黏膜损伤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导尿管气囊内固定加3M胶带H型外固定法,固定牢靠,能有效减少患者导尿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同时也降低了尿道损伤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尤其适用于昏迷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鼻肠营养管在胃部手术后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肠营养管在胃手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术中将鼻肠营养管置于屈氏韧带下20 cm进行肠内营养。结果:胃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能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且耐受性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是胃手术后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良好的护理是成功进行肠内营养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护理运用于胸外科管道护理中对降低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和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胸外科住院患者72例作为常规组,给予一般管道护理;再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胸外科住院患者72例作为干预组,给予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活动的管道护理.观察并记录两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和管道不良事件情况,展开比较分析.结果 干预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1.39%,低于常规组的1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评分为(3.98±0.61),医生工作满意度评分为(4.57±0.56),优于常规组的(2.97±0.46)和(2.72±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管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9%,低于常规组的1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护理运用于胸外科管道护理中可明显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护理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时段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对CCU预防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CCU2011年9月~2013年4月,留置胃管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分时段腕带式或者手套式保护性约束,对照组则在留置胃管期间持续采用腕带式或者手套式约束方式,观察两组留置胃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结果:采用分时段人性化保护性约束与持续性约束对于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分时段保护性约束不但可以有效预防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减少局部皮肤损伤,而且尊重了患者的意愿、维护了患者的尊严,真正体现了人性化、舒适化护理;因此,在CCU实行分时段保护性约束是人性化的、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江尚燕  甘玉云  胡勇  李静 《安徽医药》2013,(11):2008-2009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术后短期留置尿管拔管前夹闭尿管与否的排尿效果,为开展循证实践提供证据。方法将314例普骨科术后短期(1—7d)留置尿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0例和对照组144例。观察组拔除尿管前定时夹闭尿管,对照组持续开放引流直接拔管。比较两组自然排尿、诱导排尿、恢复自行排尿时间和导尿管重置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恢复自行排尿时间,自然排尿、诱导排尿和导尿管重置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患者术后短期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前夹闭尿管没有缩短正常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存在膀胱过度扩张等风险,提示短期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前可不必夹闭尿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外科术后患者管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3年6月~2015年6月某院收治的840例外科术后留置2根及以上管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风险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0.24%,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2.14%,两组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风险管理在外科术后患者管道管理中有较好应用效果,能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控制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于本院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之上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法(CQI),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置管后非计划拔管(UE)的发生率及再次置管概率。结果对照组经口气管插管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7.14%,气管切开置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1.43%,中心静脉置管(CVC))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4.29%,观察组经口气管插管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1.43%,中心静脉置管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1.43%,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后需再次置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U患者置管后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减少非计划拔管的发生,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脑卒中恢复期留置胃管患者计划性拔管率,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方法通过组建清清圈,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制定与实施对策和效果评价,充分运用科学管理工具指导完成圈组活动。结果活动前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留置胃管计划性拔管率比较,χ2=37.502,P<0.001;活动后,通过改善对患者吞咽评估及干预措施不够,对吞咽困难认识和宣教不足,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够,患者及家属不重视、不理解、不配合等方面因素来提高脑卒中恢复期留置胃管患者计划性拔管率,P<0.05;圈员素质显著增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品管圈应用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留置胃管患者的管理,不仅可以提高计划性拔管率,且能增强圈组成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