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进一步阐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在胚泡着床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采用昆明小鼠 3 0只 ,随机分为 5组 ,分别于受精后 4~ 8天处死孕鼠。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检测了不同孕期的子宫内膜 b FGF的转录和表达状况。结果 :子宫内膜多种细胞可产生 b FGF,受精后第 4~ 5天 ,b FGF表达仅限于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 ,b FGF在蜕膜细胞的转录则最早出现于受精的第 5天 ,随胚泡植入的进程 ,蜕膜细胞b FGF的转录和表达明显增加 ,但在胚泡着床部位周围蜕膜细胞转录和表达由有至无。表明 b FGF通过自或旁分泌的方式参与调节胚泡着床的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2(Ang-2)与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EM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EMs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70例非EMs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取材两组的内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Ang-2、Tie-2的表达状况。结果 (1)Ang-2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主要表达于腺上皮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细胞中可见少量表达。Tie-2主要定位在腺上皮细胞胞浆中,少数定位在间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中。(2)研究组患者中Ang-2、Tie-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7%和72.9%,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2.9%和38.6%)(P0.05)。Ang-2在EMs患者增殖期的阳性表达率(67.5%)显著低于分泌期(86.7%)(P0.05);Tie-2在EMs患者增殖期的阳性表达率(87.5%)显著高于分泌期(53.3%)(P0.05)。结论 Ang-2、Tie-2在EMs患者内膜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提示其参与EM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探讨血管生成素 2 (Ang 2 )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方法 :使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2 2例前列腺癌及 1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Ang 2表达水平 ,并对照临床分期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前列腺组织未见Ang 2阳性染色 ;前列腺癌组织中Ang 2阳性染色 18例 ;Ang 2在许多前列腺癌细胞和癌组织中微血管内皮上呈强阳性染色 ,其阳性染色水平随前列腺癌临床分期上升而升高 (P <0 .0 5 )。结论 :Ang 2主要引起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参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Ang 2与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1(Ang-1)、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测定血管瘤、血管畸形的血管内皮细胞中Ang-1、Ang-2及Tie2的表达。结果Ang-2、Tie2的表达在增生期血管瘤最强;在退化期血管瘤中的表达次之;而在血管畸形中表达较弱,与小儿正常皮肤表达无显著性差异。而Ang-1的表达,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ng-1、Ang-2及其受体Tie2在血管瘤的血管生成以及血管瘤的自然消退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Ang-1、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可能与血管畸形的发病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iopoletin-2,Ang-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分级、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5例食管鳞癌及22例正常食管组织中的Ang-2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与肿瘤病理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5例食管鳞癌组织中,57例Ang-2表达呈阳性,阳性率为67.06%,显著高于Ang-2在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P〈0.05)。Ang-2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Ang-2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提示Ang-2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反映食管癌进展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病理分级、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5例食管鳞癌及22例正常食管组织中的Ang-2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与肿瘤病理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5例食管鳞癌组织中,57例Ang-2表达呈阳性,阳性率为67.06%,显著高于Ang-2在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P<0.05)。Ang-2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Ang-2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提示Ang-2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参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反映食管癌进展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及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在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大肠癌组织、45例癌旁组织及15例正常大肠组织中Cox-2和Ang2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的Cox-2和Ang-2的表达阳性率(80.0%,66.7%)均分别高于癌旁组织(35.6%,11.1%)及正常大肠组织(0,0),P均〈0.01。在大肠癌组织中Cox-2和Ang-2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P〈0.05),且二者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Cox-2和Ang-2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二者在表达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人结肠癌鸡胚移植模型,研究促血管生成素-2(Ang-2)抗体对其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人结肠腺癌细胞系HT-29细胞接种到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上,通过解剖显微镜、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观察移植瘤的血管生成特性及Ang-2抗体对其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HT-29细胞系接种到CAM第3-7天,瘤体迅速生长,大量血管呈放射状向瘤体集中,长入或跨越接种区,部分大血管向瘤体弯曲并相应扩张,形成血管辐辏现象。给予Ang-2抗体后第5天在解剖显微镜下进行血管计数,Ang-2抗体组的血管数(37.2±4.6)明显低于癌细胞对照组(56.8±7.4),但高于空白对照组(29.5±3.1),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检查Ang-2抗体组的微血管密度(9.6±2.4)明显低于癌细胞对照组(20.2±5.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ng-2抗体能抑制人结肠腺癌细胞系HT-29细胞诱导的血管生成,为结肠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血管生成素-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血管生成素 2 (Ang 2 )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4 3例初治膀胱癌及 2 8例正常膀胱组织中的Ang 2表达水平 ,并与临床资料对照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正常膀胱组织中未见Ang 2阳性染色 ;4 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Ang 2阳性染色者 2 1例 ,Ang 2在许多膀胱癌细胞和癌组织中微血管内皮上呈强阳性染色 ,且染色率随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上升而升高 (P <0 .0 5 )。结论 ①Ang 2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参与膀胱癌的发生和发展。②Ang 2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促血管生成素 2 (Ang 2 )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与肿瘤有关的蛋白分子[1] ,我们采用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胃癌组织Ang 2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Ang 2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肿瘤血管生成中的调节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病理标本的收集:5 3例胃癌标本选自1995~1999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普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组织。其中男3 7例,女16例,年龄3 5~76岁,平均62 .4岁。根据国际抗癌协会1988年公布的临床病理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取10例正常胃黏膜(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提供)作正常对照。2 .免疫印迹 WesternBlo…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围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定位及表达变化,探讨LeY寡糖对其表达的调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方法,检测小鼠着床期(D1~D8)子宫内膜MAPK的两种亚型ERK1(p44 MAPK)和ERK2(p42 MAPK)的表达部位及水平;并通过点杂交方法,分析细胞表面的LeY寡糖被抗体阻断后,对培养的D4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RK1/2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D2、3、4磷酸化活性ERK1/2分布于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D4主要集中在腔上皮,而D5、6则以蜕膜细胞表达最强;Western-blot结果显示ERK1亚型表达水平高于ERK2,后者在围着床期的变化趋势较前者明显;LeY寡糖被抗体阻断后D4内膜上皮细胞ERKs的表达下降。结论MAPK在围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中有特异的定位和表达规律,其表达强度与子宫内膜的接受态及蜕膜化有关。LeY寡糖可能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对MAPK信号转导通路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原位杂交检测孕酮受体mRNA在周期子宫内膜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地高辛标记的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周期内膜各组分的孕酮受体(PR)mRNA的表达。内膜取自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全切术后即取内膜及部分肌层,储于液氮。据月经史及形态表现将内膜分为三期:增殖、分泌早期及中晚分泌期。结果显示,PRmRNA在子宫内膜的表达有明显的组织/细胞差异。基质细胞普遍表达PRmRNA,增殖期与分泌期比较无明显差异。中晚分泌期内膜腺体细胞PRmRNA的表达极低甚至不表达,且无明显的表浅及深层的表达差异。提示子宫内膜孕酮受体至少在腺体上可能存在转录水平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探讨类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 (HB-EGF)在人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特点 ,评估其在子宫内膜的生长、分化及在植入窗期介导胚泡着床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5 6例正常子宫内膜 (1 6例增殖期 ,1 3例分泌早期 ,1 5例分泌晚期 ,1 2例植入窗期 )中 HB-EGF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HB-EGF在人各期子宫内膜均有表达 ,在植入窗期或分泌中期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表达最强 ,并定位于腺上皮和腔上皮细胞表面 ,呈顶浆分泌状。结论 :HB-EGF存在于人各期子宫内膜 ,在植入窗期明显高表达可能参与介导胚泡着床 ,并与间质细胞的生长、分化有关 ,利于子宫内膜蜕膜化 ,为胚泡着床做准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在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规律 ,了解其对子宫内膜着床窗期的作用以及与不明原因不育症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Fβ1在增殖期 (2 5例 )、分泌期 (2 9例 )子宫内膜、不明原因不育症着床窗期内膜 (12例 )的表达。 结果 TGFβ1在早、中增殖期腺体及间质细胞大多无表达或弱阳性 ,晚增殖期表达明显增加 ,与早、中增殖期相比 ,在腺上皮细胞胞浆染色显著增强 (P <0 .0 1)。TGFβ1在中分泌期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胞浆表达丰富 ,与早分泌期比较均有明显增强 (P <0 .0 1)。在不明原因不育症着床窗期内膜间质细胞TGFβ1的表达强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P <0 .0 5 )。 结论 TGFβ1调节子宫内膜生长、分化 ,可能参与胚胎的着床过程。TGFβ1在不明原因不育症着床窗期表达下降 ,可能是导致不明原因不育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埃兹蛋白(Ezrin)在小鼠围着床期子宫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建立小鼠早孕及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小鼠早期妊娠子中Ezrin 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IHC)SP法检测小鼠早期妊娠子宫中Ezrin的定位。结果 (1)妊娠第1~4天(妊娠第1天记为D1)小鼠子宫Ezrin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在D 1~4的小鼠子宫均可检测到Ezrin mRNA表达,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其表达量逐渐增高(P0.05),以D4更为显著(P0.01);IHC结果显示,D 1~4小鼠子宫内膜的腔上皮与腺上皮均可检测到Ezrin蛋白的表达;IHC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Ezrin的蛋白水平逐渐增强(P0.05),以D4更为显著(P0.01)。(2)D5胚胎着床位点小鼠子宫Ezrin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在D5子宫着床位点的Ezrin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非着床位点(P0.01);IHC结果显示,Ezrin在D5着床位点的免疫染色主要位于着床处下方的基质中,在非着床点仅在腔上皮和基质中有较弱的免疫染色;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着床点小鼠子宫Ezrin的蛋白水平较非着床点高(P0.05)。(3)Ezrin在小鼠子宫蜕膜化过程的表达:D8和人工诱导蜕膜化组(蜕膜瘤)小鼠子宫Ezrin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人工诱导蜕膜化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5);D8小鼠子宫Ezrin mRNA表达量高于蜕膜瘤组(P0.05);D8和蜕膜瘤组小鼠子宫Ezrin的免疫染色均位于整个蜕膜区,人工诱导蜕膜化对照组小鼠子宫的Ezrin免疫染色位于腺上皮和腔上皮,基质中未见Ezrin的免疫染色;IHC半定量结果显示,D8和蜕膜瘤组小鼠子宫Ezrin的蛋白水平较人工诱导蜕膜化对照组高(P0.05),D8小鼠子宫Ezrin的蛋白水平较蜕膜瘤组高(P0.05)。结论 Ezrin在小鼠妊娠早期子宫的表达具有时间和空间差异性,可能参与小鼠胚胎着床及蜕膜化过程;激活的胚泡可能促进小鼠Ezrin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小鼠动情周期和妊娠初期子宫内膜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使用BDF1雌性小鼠75只,分动情周期和妊娠初期两组。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小鼠子宫内膜中细胞外基质(ECM),包括I、IV和V型胶原蛋白(CL),层粘连蛋白(LN)和纤维粘连蛋白(FN)进行染色,目的为探讨胚泡着床的微环境。结果ECM在动情周期变化不明显,而妊娠第4~6天LN、FN和V型CL增多,I型和IV型CL减少;妊娠7、8天LN、FN和V型CL减少,I型和IV型CL增多。提示ECM中的LN、FN和V型CL可能是利于胚泡着床的成分,而I型和IV型CL可能是阻止胚泡着床的成分。认为胚泡着床必须在子宫ECM构成的有利微环境中才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