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给12只成年猕猴施行标准的LeFortI型截骨术的同时,行右上前颌分块截骨术,分成单牙骨块和双牙骨块,井结扎两侧腭降动脉。另外用4只成年猕猴作为正常对照,不施行任何手术。术后采用放射性核素99mTc-MDP对术后截骨块、牙髓血供作动态性研究。术后2h截骨块、牙髓的血供分别比正常减少72%~82%、74%~93%,术后3个月比正常增加了55%~114%、6%~33%,6个月后截骨块血供恢复正常,与正常比无统计学差异。比较左、右两侧上颌截骨块和牙髓的血供无显著性差异,但6个月后牙髓的血供有下降趋势,是否可视为牙髓开始发生或已经发生病理组织学改变的一个信号仍有待于作更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白发育不良症的护理效果。方法采用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10例,除做好心理和手术前后的护理外,更重要的是术后早期鼓励病人功能练习。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疼痛消失,髋臼指数减小,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髋臼旋转截骨术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一种良好的方法,正确的护理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3.
转子下旋转截骨术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转子下旋转截骨术对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对26例(30髋)年龄在6~12岁,属Catteral分类Ⅱ、Ⅲ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儿采用转子下旋转截骨术治疗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优22髋,良6髋,差2髋,优良率93.3%。结论:对年龄偏小、Catteral分类为Ⅱ、Ⅲ级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施行转子下截骨术治疗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4.
股骨髁上侧“V”形截骨治疗膝外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自1980年3月对1994年3月,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应用自行设计的股骨髁上侧“V”形截骨术治疗98例(159个膝)膝外翻病人,一次手术矫治满意率在99%以上,手术采用膝关节内侧切口,在内收肌结节上0.5~1.0cm处行“V”形截骨,V形顶角在60~90°之间。截骨完成后,用力内翻小腿,随着近端截骨片嵌入远端股骨髁部松质骨内,外翻畸形得到矫正,术后仅用长腿管形石膏固定8~10个周,术后平均值访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116例,均采用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男76例,女40例;左侧40例,右侧66例,双侧10例;年龄1.5~6.5岁,平均3.4岁;按Tonnis股骨头脱位程度:Ⅱ度6例,Ⅲ度72例,Ⅳ度38例,双侧脱位患儿首次手术后3~6个月行对侧手术。结果:术后随访2~4.6年,平均3.2年,临床随访结果按照Mckay功能评定标准,优75.40%,良19.84%,可3.97%,差0.79%,优良率95.24%,术后X线按照severin评分标准,优73.81%,良21.43%,可3.17%,差1.59%,优良率95.24%,术后有1例再脱位,1例半脱位,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髋关节功能障碍。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技巧,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胫骨侧徒手截骨相较于传统髓外定位架截骨的准确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初次TKA患者76例(96膝),其中胫骨侧徒手截骨组40例(54膝)、胫骨侧髓外定位组36例(42膝),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前后分别拍摄下肢站立位膝关节前后位X线片,对X线片进行术前胫骨角(anatomical tibial angle,AT)、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plateau slope angle,PSA)及术后冠状位胫骨假体角(tibia component angle,TCA)和PSA的测量,同时记录手术开始时刻、手术时长(min)、为术者当日第几台手术等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患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术前AT、术后TCA、术前PSA、术后PS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侧徒手截骨组和髓外定位组术后90-TCA≥3°分别有17膝(31.5%)和13膝(3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两组患者术后TCA与其年龄、性别、BMI、手术侧别、手术开始时刻、手术时长(min)、手术为术者当日第几台等因素均无相关性(P>0.05)。根据术前90-TCA范围分别将两组患者在各自组内进一步分为4个亚组(0°≤90-AT<3°、3°≤90-AT<5°、5°≤90-AT<8°、90-AT≥8°),4个亚组术后90-TCA在徒手截骨组和髓外定位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数据变化趋势提示,徒手截骨组患者随术前90-AT增大,术后90-TCA逐渐趋于±3°以内;而髓外定位组患者随术前90-AT增大,术后90-TCA ≥3°的比率明显升高;当术前90-AT≥8°时,徒手截骨组对于下肢力线矫正要优于髓外定位截骨组(90-TCA在±3°以内的比率分别为71.4%及42.9%)。结论:TKA时胫骨侧徒手截骨法与传统髓外定位法对冠状位的评估准确性无明显差异,且其与患者性别、年龄、BMI、手术侧别、术者疲劳程度均无相关性。术前已存在严重的膝关节畸形(90-AT≥8°)者,徒手截骨对于下肢力线矫正要优于传统的髓外定位架截骨。  相似文献   

7.
彭琪  周龙  黄丽先  董红  胡娜娜 《西部医学》2022,34(8):1157-1162
目的 探究Scarf联合Akin手术治疗对拇外翻的疗效、骨代谢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拇外翻患者104例(150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2例,73足)和对照组(52例,77足)。对照组给予Chevron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观察组给予Scarf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追踪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清骨代谢水平[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骨钙素(OC)],行走状况[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影像学指标[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夹角(IMA)、远端关节面固有角(DMAA)]变化,治疗效果[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足功能评分系统(AOFAS)]。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的VAS评分、BBS评分、AOFAS评分、血清骨代谢指标(PINP、β-CTX、OC)水平、影像学指标(HVA、IMA、DMAA)、疼痛程度、FAC行走能力分级及足功能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血清PINP水平、DMAA值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血清β-CTX水平及AOFA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均P<0.05),疼痛程度评价、FAC行走能力分级、足功能评价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的BB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HVA、IMA值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拇内翻、跖趾关节活动受限、矫正不足及复发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arf联合Akin截骨术、Chevron联合Akin截骨术对拇外翻患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前者在改善HVA、IMA夹角及患者术后平衡能力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吴辉  罗栩伟  冯刚  杨飞  李亮 《西部医学》2020,32(11):1642-1645
【摘要】目的 评估软组织平衡术联合Scarf和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踇外翻畸形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9月~2019年9月我院足踝外科采用软组织平衡术联合Scarf截骨和Akin截骨手术治疗的28例(35足)中重度踇外翻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截骨愈合时间;术后第3、6月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夹角(IMA),记录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与术前比较;采用Roles Maudsley评分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共27例(34足)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4个月。所有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或伤口裂开发生;所有患者的两处截骨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27±04)月,无截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与术前相比,术后6月 HVA、IMA、AOFAS、 VAS均降低(均P<005)。患者满意率926%。结论 软组织平衡术联合Scarf和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踇外翻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在胫骨高位开放截骨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D打印组(25例)和常规组(25例)。3D打印组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截骨完成手术,常规组采用常规截骨方式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后力线偏差比值及手术前后的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假体后倾角(PTS)和下肢负重线比率(WBL),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估手术前后的疼痛感和膝关节功能,统计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D打印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3D打印组术后力线偏差比值小于常规组(P<0.05)。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均明显降低,MPTA均明显升高,且3D打印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个月MP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3个月HSS评分和KSS评分...  相似文献   

10.
林立功  张志  张澜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1):1353-1356
目的 评价改良Scarf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踇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6年4月于内蒙古包钢医院治疗的中重度踇外翻患者23例(32足)为研究对象,18足行改良Scarf截骨术,14足行改良Scarf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2~14个月测量踇外翻角(HAA)、跖间角(IMA)、近端关节面固定角(DMAA)、胫侧籽骨位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第1跖趾关节评分。结果 本组患足术后均未出现踇外翻复发、踇内翻、跖趾关节活动受限、骨不愈合、第1跖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术后患足HAA、IMA、胫侧籽骨位置、AOFAS第1跖趾关节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而手术前后患足DMA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Scarf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可有效纠正中重度踇外翻畸形,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16例(17膝)伴有膝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采用改进Conventry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5年,平均4年,优良率88%。我们认为Conventry胫骨高位坎骨术是以生物力学原理为指导,具有截骨端愈合快,手术简单,合并症少,近期效果明显的优点,并且可为二期人工膝关节转换术的过渡期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治疗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南昌市洪都中医院DDH患儿50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案,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髋臼侧截骨术)及观察组(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每组25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术后中心边缘角(CE角)、前倾角度、髋臼指数及Maka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CE角大于对照组,前倾角度、髋臼指数小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Makay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髋臼侧截骨联合股骨侧截骨术治疗患儿DDH获得明显效果,创伤小、出血量少,能够使髋臼穹隆有效塑形,改善患儿髋臼功能,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张 X 线片法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转子下旋转截骨矫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56例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倾角>40°行转子下旋转截骨术者33例(46髋),术中用单张 X 线片法 C 型臂透视机下测量前倾角决定是否要行股骨转子下旋转截骨术,矫正后同样方法测量前倾角确定矫正度数是否满意。结果单张 X线片法测量前倾角>40°的33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行转子下旋转截骨术后,前倾角矫正至12°~30°,平均21°,术中前倾角矫正效果满意。结论在转子下旋转截骨矫形术中用单张 X 线片法测量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前倾角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偏心性髋臼旋转截骨与Chiari截骨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短期疗效。方法:将34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16例。对照组给予Chiari截骨治疗,观察组给予偏心性髋臼旋转截骨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中心边缘(CE)角和髋臼(Sharp)角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JOA评分、CE角和Sharp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和CE角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Sharp角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偏心性髋臼旋转截骨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短期疗效更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16例(17膝)伴有膝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采用改进Conventry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5年,平均4年.优良率88%。我们认为Conventry胫骨高位截骨术是以生物力学原理为指导,具有截骨端愈合快,手术简单,合并症少,近期效果明显的优点,并且可为二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过渡期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髋臼上和粗隆下联合截骨术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12例14髋,无1例发生截骨处不愈合、髋关节脱位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现象。1年后复查股骨头发育良好,髋臼指数比术前改善150~200,髋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此术式减少了再脱位的危险。骨盆截骨损伤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Ganz髋臼周围截骨术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3~1997年22例(25髋)因髋臼畸形施行Ganz截骨术的经验,随访时间6月~4年。结果至1997年最后随访时,所有病例的髋关节活动与负重功能恢复满意。X线测量股骨头外侧覆盖角由术前平均5.7°矫正到术后平均44.9°,股骨头前侧覆盖角由术前平均12.3°矫正到术后平均51.0°。结论Ganz截骨术符合解剖学概念和力学原理,可形成与股骨头匹配更好的髋臼。截骨后的髋臼增加了自由旋转程度,并保留了骨盆后柱的完整性,比其他截骨更具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大于8岁)先天性髋脱位的手术方式与治疗效果。方法 对6例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病人行髋臼周围旋转截骨,截骨线距臼周缘1.5cm,凿断髋臼顶部外侧及内侧壁前部分,保留内侧壁及后侧部分,凿断后再用弧度骨凿将髋臼向下、向后逐渐旋转移位,髋臼矫正到较正常位置后,截骨间隙呈楔形状,外侧间隙宽2.5cm,用类似间隙大小的楔形同种异体骨块嵌入。股骨粗隆下短缩1.5cm,及向外旋转截骨,纠正过大的前倾角。四孔钢板固定,股骨头复位后,髋臼覆盖、“包容”好。结果 术后拍片见髋关节复位位置好,股骨头及髋臼形状基本正常。髋臼旋转截骨及植入骨块2个月后骨性愈合,6个月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5例,城关节功能较差1例,随着时间的推移,髋关节塑形较好,股骨头无坏死现象。结论 髋臼周围不全旋转截骨治疗大龄儿童严重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城关节脱位,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髋臼转移范围大,能明显地改善髋臼指数,直接利用髋臼软骨面增加对股骨头的覆盖、“包容”,增加负重面积,减少单位面积压力,符合生物力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蒙古族学龄前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特点,探讨应用Salter截骨术联合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治疗蒙古族学龄前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采用Salter骨盆截骨改变髋臼的方向;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矫正异常增大的股骨颈前倾角;降低头臼压力;使股骨头获得各向稳定覆盖良好的中心复位;并能维持复位.对30例42髋进行了联合手术;分析治疗结果.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4平均34个月.疗效评价按照Mckay标准:优36髋,良5髋,可1髋,差0髋.X线疗效评价按照Severin分级标准:Ⅰ级35髋,Ⅱ级6髋,Ⅲ级1髋.结论 根据蒙古族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病理特点,应用Salter截骨术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治疗,可以在确保髋关节稳定中心复位的同时,不影响髋臼的生长,显著降低股骨头坏死及术后再脱位的发生率,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磨截联合法在下颌角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南阳市口腔医院收治的60例下颌角肥大畸形者,先磨骨打磨斜梯形切迹,然后沿着切迹线以截骨的方法进行矫正,随访观察手术满意度。结果术后随访,对矫形效果满意者有57例,总满意率为95.0%。结论针对下颌角宽大畸形者给予磨截联合法下颌角成形术易定位、易截骨,且截骨弧线流畅,术后面部整体轮廓满意,是矫正面下部宽大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