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窄分布微孔活性炭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一种制备窄分布微孔活性炭的新工艺,该工艺采用氧化性复合添加剂处理原料,添加剂的添加量为煤量的7%~10%.将添加剂与煤粉和焦油混合挤成条,然后按常规工艺炭化和活化,制成的活性炭微孔发达,微孔孔容达到0.44~0.64mL/g以上,孔径分布集中,80%~90%的孔隙半径在0.4~0.8nm范围内.随着烧失率的提高,微孔孔容增加,且主要是在0.4~0.8nm范围内,在添加剂作用下,T煤更适合于制备微孔活性炭,在复合添加剂的3种组分中,硝酸钾有利于微孔的比例增大,原料的灰分对添加剂作用的发挥有负面影响,不利于孔隙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活性炭为载体,硝酸铜为活性前驱体,采用浸渍法制备活性炭负载铜催化剂,考察浸渍条件对活性炭碘吸附值的影响。利用单因素方法确定Cu(NO3)2的用量,用Design-Expert7.0软件设计实验方案,建立响应面分析模型。分析认为载铜活性炭的最优制备条件为:硝酸铜溶液质量分数为20%,浸渍时间为64 min,浸渍比(硝酸铜溶液与活性炭质量比)为5.0,最优条件下制备的载铜活性炭的碘吸附值为655.95 mgg。  相似文献   

3.
经不同质量分数的酸、处理时间、焙烧温度等条件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利用静态法研究了改性活性炭对噻吩的吸附脱硫性能。通过BET表征,对三种活性炭吸附剂进行比表面积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经质量分数为50%的HNO3,100℃,6h处理的活性炭的脱硫性能最优(约71.0%),惰性气氛下高温焙烧活性炭的脱硫率比未处理活性炭的脱硫率普遍提高,增幅约20%。说明物理微观结构不是影响脱硫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活性炭制备技术及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活性炭制备中常用的方法和工艺,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了概括介绍,指出今后活性炭的制造在原料方面将由矿物质逐渐代替生物质,制备方法方面因材质各异。  相似文献   

5.
工艺条件与活性炭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制备活性炭的工艺条件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着重阐述了气体活化法的工艺中炭化温度,活化温度,原料灰分,原料粉碎细度等对制品性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活性炭由于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而被广泛的作为电吸附的电极材料。本文综述了进一步提高活性炭吸附能力的改性方法,以及炭电极制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磁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粉末活性炭的可分离性,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新型磁性活性炭,以亚甲基蓝为目标污染物配制染料废水,对粉末态磁性活性炭对目标污染物的处理效能进行探讨,并与粉末活性炭处理效果进行对比,考察p H、接触时间以及污染物质量浓度对其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粉末态磁性活性炭吸附能力高于粉末活性炭,p H为影响其处理效能的关键因素,偏碱性的p H和适宜的接触时间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当亚甲基蓝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磁性活性炭投量为0.4 g/L、p H为9、反应时间为300 min时,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达98.9%.亚甲基蓝在磁性活性炭上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Elovich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分析表明,该吸附过程为自发进行的单分子层吸热反应,且以化学吸附为主.该磁性活性炭具有很好的分离性能,在自然重力沉降条件下10 min内沉淀完全,而在外强磁场作用下30 s内可实现快速分离.  相似文献   

8.
用花生壳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花生壳活性炭的制备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比较了磷酸、氯化锌、氢氧化钾、硫酸4种活化剂以及活化温度、活化时间、活化剂浓度、液固比等各因素对花生壳活性炭性能的影响,并用亚甲基蓝的吸附值和比表面积对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磷酸活化法所得的活性炭性能最好,采用50%磷酸,液固比2:1处理花生壳,在350~400℃活化4 h,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可达15.0 mL,比表面积为772.792 m2/g,活性炭产率45%~48%.  相似文献   

9.
以农业废料棉花秸秆作为原料,采用化学活化法,氯化锌为活化剂制备高效的生物质活性炭。研究了浸渍比、活化剂浓度、活化温度、活化时间4个工艺参数对制备活性炭的得率及吸附碘值的影响。找到其最佳制备条件:浸渍比为4∶14(g·mL~(-1)),氯化锌浓度为3mol·L~(-1),活化时间为500℃,活化时间为100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其吸附碘值为1 050mg·g~(-1),得率为53%,比表面积为1 383.7m2·g~(-1),总孔容积为0.766cm3·g~(-1),平均孔半径为1.1nm。考察活性炭在吸附时间、投加量、pH条件下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初始浓度为50mg·L~(-1)的亚甲基蓝,活性炭吸附量达到49.4mg·g~(-1),吸附等温线可以用Langmuir模型描述。  相似文献   

10.
催化-氧化理论及其在活性炭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提出了制备活性炭的“催化-氧化理论”,并开发了一种具有“催化-氧化”性能的新型催化剂,主要由硝酸盐、含钾化合物和助催化剂混合而成。在炭化和活化过程中,催化剂分解生成氧气、氧钾和碳酸钾等,促进了煤分子芳环的断裂,增强了煤分子间的交联,并增加了活化反庆的活性点,氧化钾和碳酸钾与煤虽矿特反庆,将其转化为酸易溶物,为酸洗脱灰提供了便利。因此,该催化剂可以将煤的氧化、催化以及将煤和物质的转化统一起来,活性炭  相似文献   

11.
聚丙烯腈基活性炭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聚丙烯腈(PAN)纤维为原料制备活性炭纤维(ACF)的工艺过程。通过红外光谱和DTA/TGA分析对ACF的结构变化进行了探讨,并考察了稳定化升温程序、碳化温度及活化工艺条件等对ACF吸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生物质活性炭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定义了生物质活性炭,然后从炭化过程、活化方法、化学活化剂筛选与活化效果、改性加工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关键技术,弄清了制备生物质活性炭过程所面临的技术问题与未来研究开发的重点,最后对生物质活性炭产品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整理分析,有利于指导深入开发与应用生物质活性炭。  相似文献   

13.
氯化锌活化法制备棉花秸秆活性炭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棉花秸秆为原料,采用氯化锌活化法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制备活性炭,通过检测活性炭样品的比表面积、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碘吸附值,探讨了浸渍比(氯化锌与原料的质量比)、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等操作条件对活性炭样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氯化锌活化法制备棉花秸秆活性炭适宜的操作条件如下:浸渍比为1.5:1,活化温度为550℃左右,活化时间为90 min,在较优条件下制得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可达1 403 m2/g,碘吸附值可达1 188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可达238 mg/g。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从草浆黑液中提取木质素制备活性炭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酸析法从草浆黑液中提取木质素制备活性炭是草浆黑液的治理及木质素的综合利用的新途径,此法适于中小型造纸厂。黑液经除硅、酸析处理分离出木质素后,COD去除率达70%,黑液中木质素提取率达86.4%。由木质素制成的活性炭得率较高、吸附容量大,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了活性炭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石油焦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石油焦为原料、KOH化学活化法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工业化技术,以及工业化制备中碱炭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对产品指标的影响,提出了适合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工业化的新型反应器及碱液回收处理工艺,确定了生产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碱炭比5、活化温度830℃、活化时间1.0h.结果表明,采用确定的技术路线可实现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工业化,采用确定的工艺条件可工业化制备BET比表面积达2900m^2/g、平均孔径2.46nm的活性炭产品。  相似文献   

18.
麦秸活性炭的制备及脱色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温流化床反应器中以小麦秸秆为原料,采用二氧化碳活化法制备活性炭。研究了流化数、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等操作条件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碘值、亚甲基蓝值和扫描电镜对活性炭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制备活性炭的优化工艺条件:流化数1.5、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30 min。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碘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分别高达800.71 mg.g-1和292.5 mg.g-1,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对染料废水吸附符合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活性炭吸附及组合工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和发展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活性炭吸附及组合工艺在国内外水处理中的的应用和发展,指出了好的许多优点。近年来,活性炭吸附与其它水处理技术的组合工艺得到较大的发展,该给合工艺比单纯活性炭吸附具有更大的优势,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20.
以122型弱酸性酚醛系阳离子交换树脂为炭前驱体,经过炭化和CO2活化,制备球形活性炭(SAC).利用热重分析、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低温N2吸附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球形活性炭比表面积达到799.567 m2/g,孔容为0.969 cm3/g,对苯并噻吩的吸附硫容达到10.3mg/g.用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拟合发现:球形活性炭对苯并噻吩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表明球形活性炭的吸附活性位不均匀分布;分别用准一级(PFO)、准二级(PSO)、修正的准n级(MPnO)和混阶(MOE)四种动力学速率方程对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拟合,MPnO最适合描述球形活性炭吸附苯并噻吩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