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种新型三相无源软开关逆变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逆变器的转换效率,提出一种新型的无源软开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在电路中采用紧密耦合在同一铁芯上的电感来回馈能量,同时该耦合电感也作为零电流开通电感;利用谐振电感和谐振电容的谐振来实现零电压关断。该无源软开关逆变器通过拓扑结构中的储能元件,在死区时间内,输出相电流可以续流,降低死区的影响,减小输出相电流在低频时的畸变率。对其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给出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等效电路图、相应的电路解析和回路的参数设计方法。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原理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无源无损软开关在Buck-Boost变换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详细分析一种基于Buck-Boost变换器的无源无损电路单元,仅通过在变换器中附加一些无源元件实现了开关管的零电流导通和零电压关断,并将缓冲元件的能量回馈给变换器的输入输出端,达到了无损的效果。示出最优参数的方法,而且相比有源电路,该缓冲电路单元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可靠性更高,并能在软开关的情况下保持开关管的最小电压应力,并与传统的Buck-Boost变换器进行比较,验证其具有更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的无源有损(RLD/RCD)Cuk变换器开关损耗高、开关瞬间电流与电压尖峰大和系统转换效率低的不足,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无源无损软开关Cuk变换器。分析了变换器的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各阶段工作模态,设计了电路的参数,并最终研制了一台400W的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该变换器实现了开关管的零电流开通和零电压关断,可有效降低开关损耗,减小开关瞬间电流与电压尖峰和提高系统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4.
无源无损缓冲型软开关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一种新型的无源无损缓冲型软开关技术,这是在变换器中的电感器上附加一个耦合绕组,以感应电势自举提高吸收暂态能的电容器电势,直接实现无环流下谐振馈能复位。对此应用电路进行的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与实验测试结果都表明该技术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无源软开关技术因其控制简单且易于实现,得到了广泛工程应用。但无源无损缓冲电路应用于大功率场合时,流过缓冲电路二极管和电感的电流较大,造成器件体积大和散热困难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大功率场合的新型无源无损缓冲电路的拓扑结构以及该缓冲电路谐振元件参数的设计方法。通过使谐振回路尽量避免参与主电路续流过程,降低流过二极管与缓冲电感的电流。采用该拓扑设计的缓冲电路,在能够实现开关管零电流开通、零电压关断的前提下,具有更小的体积和发热量,提升了效率。通过设计一台15 kW的Buck变换器样机,验证了这种缓冲电路理论分析和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逆变器的转换效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无源软开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在电路中采用紧密耦合在同一铁心上的电感来回馈能量。同时该耦合电感也作为零电流开通电感,另外利用谐振电感和谐振电容的谐振来实现零电压关断。该无源软开关逆变器通过拓扑结构中的储能元件,在死区时间内,输出相电流可以续流,降低了死区的影响,减小了输出相电流在低频时的畸变率。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等效电路图。相应的电路解析和回路的参数设计方法,制作了一台驱动永磁同步电机的14kW逆变器装置。实验结果验证了该软开关逆变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无最小电压应力(NMVS)的PWM变换器与有最小电压应力的PWM变换器相比,具有电流应力小,效率高等突出优点。具体给出了无最小电压应力的无源无损软开关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中的设计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简称UPS)放电系统中硬开关直流变换器开关损耗严重的缺点,提出一种新型基于Buck-Boost变换器的无源无损软开关放电电路结构.通过电感、电容及二极管构成的缓冲电路实现功率开关管上能量的转移与回馈;探讨了该拓扑的控制过程及工作模态,分析了各开关...  相似文献   

9.
新型NMVS无源无损缓冲电路的参数设计与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绪梁  于乐  王东 《电力电子技术》2011,45(1):99-100,103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高频化的发展,无源无损缓冲电路由于使用元器件少,结构简单,控制方便而得到广泛关注.这里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非最小电压应力(NMVS)无源无损缓冲电路,分析了电路的工作原理,阐述了各阶段的工作情况,设计了电路的参数,并基于Buck电路搭建了一个1 kW的NMVS无源无损缓冲电路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N...  相似文献   

10.
具有最小电压应力的无源无损软开关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给出了无源无损软开关变换器的理论分析和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较新而简单的最佳元件值的选取方法,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无源无损软开关技术是一种通过附加无源器件实现开关管软开关的手段,因其控制简单易于实现,在工程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传统无源无损软开关技术应用于大功率场合时,流入缓冲电路二极管的电流较大,造成了成本上升和散热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首先分析了传统无源无损软开关技术应用于大功率Boost变换器上存在的不足,随后提出了一种新型耦合电感无源无损缓冲电路以及该电路谐振元件参数的设计方法。该设计以避免谐振回路参与主电路的续流过程为主要思路,降低流过二极管与缓冲电感的电流,提升变换器的转换效率。通过设计一台15 kW的样机,验证了该缓冲电路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一种基于BOOST变换器的无源无损吸收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提出一种新颖的无源无损吸收方法 ,它可以使BOOST变换器的无源无损吸收电路的能量得到有效转移 ,从而使BOOST变换器效率明显提高。实验结果证明在相同开关频率下其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变换器 ,功耗降低使电路体积显著减小 ,且电路成本低于现有结构的电路。提出的结构可以应用于实现PFC的无源无损吸收  相似文献   

13.
在无源无损软开关中采用压控可变电容的方法来进一步减少IGBT的关断损耗,从而缓解其散热压力。该压控可变电容由两个缓冲电容和辅助MOSFET构成,其控制方法简单,可自动实现电容容值的变换。同时,辅助MOSFET由其串联支路上的电容电压和辅助电源控制。在IGBT关断之前,MOSFET由于其控制信号为高电平而处于导通状态,因此当IGBT关断时,可变电容等效为两个电容并联,从而表现为大电容特性,减少其CE两端电压的上升斜率;当MOSFET的控制信号下降到关断阈值时,可变电容表现为小电容特性,从而快速达到IGBT的关断稳态。依据可变电容的理论波形对其工作原理进行详细分析,并对该无源无损软开关回路中额外损耗进行理论计算。最后通过搭建Buck变换器的实验平台对上述理论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4.
非最小电压应力无源无损缓冲电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瑶  张兴  周小义 《电力电子技术》2007,41(3):49-50,53
研究了适用于PWM变换器的非最小电压应力(Non Minimum Voltage Stress,简称NMVS)无源无损缓冲电路.它与有源软开关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的优点.与最小电压应力(Minimum Voltage Stress,简称MVS)的无源无损缓冲电路相比,NMVS无源无损缓冲电路更具有电流应力小,软开关范围更广,效率高等突出优点.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无源软开关技术在三电平电路中的工作原理和过程,给出了相应的设计要点,并进行了仿真研究。所有功率器件均工作在软开关状态,可使系统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颖的耦合电感MVS无源无损缓冲电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一种适用于大功率Buck变换器的带耦合电感的最小电压应力(Minimun Voltage Stress,简称MVS)无源无损ZCS开通缓冲电路,它利用耦合电感的漏感与谐振电容在功率管开关过程中进行谐振,实现软开关。分析了变换器的工作模态,给出了软开关环节中耦合电感和谐振电容的参数设计方法,并搭建了150 W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实现了功率开关管ZCS开通和近似ZVS关断,抑制了功率二极管的反向恢复过程,减小了开关损耗,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适用于逆变桥臂的无源无损耗吸收电路.该电路采用了附加最少元件数的优化结构,把吸收能量集中传输至一个储能电容,再通过谐振过程将能量回馈至直流母线.该拓扑结构无源、无电阻相关损耗,主开关管的关断冲击电压和开通电流过冲都很小,且拓扑简单,性能良好.与之相对应,给出了换流分析、解析描述以及仿真、实验结果.由此验证了该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型无源无损软开关UPS充电拓扑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不间断电源(UPS)充电拓扑对称式结构与无源无损软开关技术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型无源无损软开关充电拓扑。缓冲电路通过电感、电容、二极管等无源器件将开关瞬态的能量在一个开关周期转移到负载端或供电端。分析了电路的工作模态,给出了缓冲电路中电感、电容的参数设计方法。为验证该设计,搭建了一台6kWUPS充电样机。试验结果表明该拓扑较硬开关拓扑效率明显提高,主功率管较好地实现了零电流开通与零电压关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