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有无自身抗Aβ抗体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和年龄匹配的健康老年对照者(aNC)血浆Aβ水平之间差异,研究自身抗Aβ抗体对血浆Aβ水平的影响。方法113例AD患者和155例aNC的血浆对Tg2576小鼠大脑组织连续切片进行免疫染色,并进行组织淀粉样蛋白免疫反应(TAPIR)测定。随后,TAPIR阳性和阴性血浆分别与人工合成的Aβ40、Aβ42进行免疫沉降,免疫沉降物经过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其免疫特性。最后通过一种双抗体夹心的ELISA精确定量所有血浆的Aβ水平。结果(1)自身抗Aβ抗体无差异地频繁出现于AD患者(45.1%)和aNC中(41.3%)(P>0.05),并在免疫沉降过程中表现出与Aβ40更强的亲和力。(2)两组TAPIR 和TAPIR-血浆的Aβ40和Aβ42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身抗Aβ抗体不足以影响血浆Aβ水平,人类抗Aβ抗体产生和作用机制可能有别于转基因A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自身抗Aβ抗体亲和力情况.方法 选择AD患者、正常中年人和正常老年人各20例,通过间接ELISA法结合硫氰酸盐洗脱检测各组血清抗Aβ抗体相对亲和力.结果 AD组血清抗Aβ抗体亲和力值为1.6(四分位数范围1.15~2.05),明显低于正常老年组[2.45(四分位数范围1.75~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正常中年组[2.35(四分位数范围1.35~3.05)]和正常老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根据对硫氰酸盐洗脱耐受情况将抗Aβ多克隆抗体组成分为低、中、高亲和力亚群,AD组低亲和力抗体为13%(四分位数范围5%~18%),明显高于正常老年组[5%(四分位数范围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AD组高亲和力抗体为15%(四分位数范围5%~24%),明显低于正常老年组[35%(四分位数范围2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AD患者血清自身抗Aβ抗体亲和力低于正常,抗Aβ多克隆抗体组成成份发生变化,低亲和力抗体亚群比例明显升高,推测可能是B细胞不完全免疫耐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自然发生的抗β淀粉样蛋白(Aβ)抗体在儿童和青少年血浆中的表达.方法 将28名1~30岁的健康人群按10岁为1个年龄段分为3组,采用转基因动物模型、组织淀粉样斑块免疫活性(TAPIR)分析和免疫印迹法,分析各组血浆抗Aβ抗体的存在和免疫特性.结果 抗Aβ抗体总发生率为27.8%,各年龄组TAPIR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免疫特性与中老年健康对照者相似.结论 抗Aβ抗体的出现可能早于脑实质Aβ和老年斑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以记忆损害为主要表现渐进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发展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近年来的研究使AD经典发病机制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受到了挑战,Aβ寡聚体(Aβ oligomers, AβOs)的毒性作用得到了一致性的认可,可能是AD发病的触发因素。关于Aβ寡聚体具体来源、结构和致病机制的认识还不充分,可能不同类型寡聚体致病毒性不一致,作用机制有差别。本文综述了对Aβ寡聚体的新近认知,以及它们的结构特点和致病作用,以求更好的理解Aβ寡聚体和AD的关系,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能够在细胞内特异性拮抗Aβ42的小分子细胞内抗体TAT-6His-mAbA/B,为细胞内抗体技术用于A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依据.方法 根据GenBank提供的Aβ42单克隆抗体的已知序列,选取重链和轻链可变区(CDR1和CDR3)进行偶联,应用DNASIS计算机软件设计引物,通过两次PCR获得目的 片段mAbA/B.将目的 片段与pGEM-Teasy载体相连,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重组质粒,Sanger单链末端终止法测出克隆的核苷酸序列.结果 限制性内切酶EcoRI酶切pGEM-T Easy/mAbA/B,可见132bp或141bp的目的 片段,与理论值一致;DNASIS软件分析测序结果与GenBank所报道的结果完全一致.限制性内切酶PamHI和BamH I联合酶切pssHG-CMV/TAT-6His-mAbA/B,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重组质粒,得到大小约为400bp的融合基因TAT-6His-mAbA/B目的 片段,与理论值一致.结论 通过PCR方法成功克隆了Aβ42小分子细胞内抗体TAT-6His-mAbA/B片段.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多发生在老年、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学特征包括神经元丧失、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形成、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胆碱能纤维末端突触素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等,其中SP和NFT为其特征性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干预Aβ代谢及其毒性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淀粉样蛋白(Aβ)是阿尔茨海默病(AD)特征性病理改变之一。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经分泌酶水解后产生有毒性的Aβ,转运至大脑异常聚集产生Aβ寡聚体,从而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突触传递功能障碍等,最终引起乙酰胆碱酯酶神经元坏死,导致痴呆。因此减少Aβ在脑内的产生、促进Aβ清除、抑制Aβ聚集以及降低其神经毒性已成为治疗AD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针对干预Aβ代谢及其神经毒性治疗AD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miRNA可通过调控AD中淀粉样蛋白前体(APP)、β-分泌酶1(BACE1)、tau等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和神经炎症相关的胶质细胞的激活影响AD的发病机制。本文综述近年来miRNA在A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miRNA对AD诊断及治疗的策略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miRNA可通过调控AD中淀粉样蛋白前体(APP)、β-分泌酶1(BACE1)、tau等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和神经炎症相关的胶质细胞的激活影响AD的发病机制。本文综述近年来miRNA在A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miRNA对AD诊断及治疗的策略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探讨联合分析脑脊液中Tau蛋白和Aβ1 4 2含量作为生化指标对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意义 ,以及患者年龄、痴呆严重程度对脑脊液中Tau蛋白和Aβ1 4 2含量的影响。方法 :利用夹心酶联免疫法进行同份标本同时测定 ,分析了 6 3例阿尔茨海默病 (AD)患者与 4 9例帕金森病 (PD)、2 2例非阿尔茨海默型痴呆、10例血管性痴呆、11例正常颅压脑积水以及 2 4例非痴呆的神经科患者脑脊液中Tau蛋白和Aβ1 4 2的含量。 结果 :AD组脑脊液中Tau值 (pg mL)明显升高 (491.3± 379.9) ,Aβ1 4 2值 (pg mL)明显降低 (486 .1± 2 93.5 )。脑脊液中Tau值及Aβ1 4 2值与年龄或痴呆的严重程度MMSE得分值间无相关性。结论 :同时测定脑脊液中Tau和Aβ1 4 2含量较单独测定Tau值或Aβ1 4 2值对于AD的诊断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这一方法对于AD的诊断以及其他类型痴呆和不伴痴呆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意义。但对于区别混合型痴呆的意义尚难确定。  相似文献   

12.
线粒体相关性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线粒体相关性β淀粉样蛋白(Aβ)正逐渐成为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病理生理学改变的热点。线粒体相关性APP和线粒体相关性Aβ是指以线粒体为特异性靶点,存在于线粒体膜上或沉积于线粒体基质内的APP和Aβ。文中将分别介绍线粒体相关性APP和线粒体相关性Aβ的来源、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揭示其与AD发病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减少Aβ沉积为标靶的Aβ疫苗的研究失败使人们开始反思阿尔茨海默病主流病理机制—Aβ级联反应学说的局限性,而新近证实的脑淋巴引流系统在打破了诸多传统观念的同时,也为诠释AD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拟全面介绍脑淋巴引流途径以及它们在Aβ清除机制中的作用,进而展望其在未来AD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Breviscapine,BRE)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大鼠模型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β,Aβ)跨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转运清除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随机选择15只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剩余大鼠于侧脑室内注射淀粉样蛋白β25-35(Aβ25-35)以诱导AD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BRE低(50 mg·kg-1·d-1)、高(100 mg·kg-1·d-1)剂量组及多奈哌齐组(1 mg·kg-1·d-1),每组各15只,连续灌服给药21 d;Morris水迷宫行为测试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组织行尼氏、刚果红染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中Aβ4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Wnt3a/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因子及Aβ相关转运体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穿台次数减少,海马CA3区存活神经元数减少,Aβ斑块状严重沉积,Aβ42,TNF-α,IL-1β,MDA水平升高,SOD水平、Wnt3a,β-catenin、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 1,LRP-1)及P糖蛋白(P glycoprotein,P-gp)相对表达水平降低,磷酸化糖原合酶激酶3β(Phosphorylated GSK3 β,p-GSK3β)、轴抑制蛋白2(Axis inhibition protein 2,Axin2)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BRE低、高剂量组及多奈哌齐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穿台次数增加,海马CA3区存活神经元数增加,Aβ斑块状沉积减轻,Aβ42,TNF-α,IL-1β,MDA水平降低,SOD水平、Wnt3a,β-catenin,LRP-1及P-gp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GSK3β,Axin2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5);低、高剂量BRE及多奈哌齐作用效果逐渐增强(P<0.05)。 结论 BRE可促进AD大鼠模型Aβ跨BBB转运清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Wnt/β-catenin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早期和精确地诊断AD非常重要,也最为困难。所以脑脊液的生物学标记将有特别价值。本文综述AD的脑脊液生物学标志物Aβ42和Tau蛋白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最新研发的抗Aβ单克隆抗体陆续在国内外获批上市,并逐渐应用于我国临床实践。为促进抗Aβ单克隆抗体在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更合理、安全的应用,本文结合抗Aβ单克隆抗体现有临床试验证据及阿杜卡单抗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的临床应用经验,总结抗Aβ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建议,包括临床用药指征、用药前评估及准备、用药时医嘱及注意事项、用药后临床监测,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翔实的用药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受体(RAGE)是一种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多配体受体,其配体包括AGEs,S100/Ca2+、β淀粉样蛋白和两性蛋白B等.位于细胞膜表面的RAGE与配体结合后可启动若干信号通路,导致持续的细胞功能紊乱,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RAGE及其配体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病理改变——Aβ沉积存在一定影响.可通过拮抗RAGE与其配体结合来阻断其在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淋巴细胞对Aβ1-40刺激反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外周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淀粉样蛋白肽(Aβ1-40)等刺激AD患者外周淋巴细胞,测定其增殖功能和凋亡细胞比例;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单抗直接标记,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结果 轻、中~重AD组淋巴细胞对Aβ1-40刺激的增殖能力都显著低于对照;白介素-2(IL-2)分泌、白介素-2受体(IL-2R,CD25)表达和T细胞亚群及细胞凋亡在各组间无差异。结论 AD病人淋巴细胞对Aβ1-40刺激增殖反应低下,提示AD患者对Aβ1-40清除能力减弱可能与AD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淀粉样蛋白Aβ1-42与α1-抗糜蛋白酶(α1-antichymotrypsin,ACT)在体外动态反应的性质,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机制的研究探索新的领域。方法Aβ1-42、ACT以10:1的摩尔比溶解于Tris缓冲液中,37℃下孵育7h形成复合物。SDS-PAGE及糜蛋白酶(chymotrypsin,CHY)干扰实验探索Aβ1-42/ACT复合物的性质;采用ACT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化学计量法研究和荧光标记Aβ1-42的解离追踪计算Aβ1-42与ACT的结合速率和解离速率;定量分析Aβ1-42浓度对ACT活性的影响。结果Aβ1-42与ACT反应7h形成的复合物在SDS-PAGE电泳条件下不稳定,ACT仍具有蛋白酶抑制剂活性。Aβ1-42与ACT结合后,后者的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减弱约10倍(SI=1.1vsSI=10.5),并且在一定范围内ACT的活性随Aβ1-42浓度的增高而减弱。Aβ1-42/ACT的结合速率常数为1.7(M.s)-1,解离速率常数为1.4×10-5s-1,即37℃、PH值7.4条件下Aβ1-42与ACT的结合速率远远高于解离速率。结论体外定量实验证实Aβ1-42、ACT之间的动态反应可形成稳定复合物并最终使ACT丧失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提示ACT在AD的发病中可能发挥着与Aβ1-42相关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讨联合分析脑脊液中Tau蛋白和Aβ1-42含量作为生化指标对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意义,以及患者年龄、痴呆严重程度对脑脊液中Tau蛋白和Aβ1-42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夹心酶联免疫法进行同份标本同时测定,分析了63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与49例帕金森病(PD)、22例非阿尔茨海默型痴呆、10例血管性痴呆、11例正常颅压脑积水以及24例非痴呆的神经科患者脑脊液中Tau蛋白和Aβ1-42的含量.结果:AD组脑脊液中Tau值(pg/mL)明显升高(491.3±379.9),Aβ1-42值(pg/mL)明显降低(486.1±293.5).脑脊液中Tau值及Aβ1-42值与年龄或痴呆的严重程度MMSE得分值间无相关性.结论:同时测定脑脊液中Tau和Aβ1-42含量较单独测定Tau值或Aβ1-42值对于AD的诊断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这一方法对于AD的诊断以及其他类型痴呆和不伴痴呆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意义.但对于区别混合型痴呆的意义尚难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