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伤寒论》不仅是外感病专著,还是外感病与杂病合论之作。如清·柯韵伯言:“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指出《伤寒论》所述“变证”实质上属于杂病的范畴,所以通过伤寒论太阳证变可以探识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浅析《伤寒论》对发热的论述黑龙江中医学院宋立群,邹存信,邹存珍指导邹德琛《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和杂病的专著.其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的辨证思想,首开理论与实践的先河.在《伤寒论》一书中,有大部分条文论及“发热”,除了因为它本身是疾病的表现,还因为...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为汉人张仲景所著,由于兵火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后经王叔和搜集整理,才得以传世。至北宋林亿等人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使人误解为《伤寒论》专论伤寒(外感),而《金匮要略》则专论杂病,这种看法一直流传至今,以致后来形成“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仲景的六经辨证是辨万病的总纲,用《伤寒论》的理论和方药治疗杂病,是早已存在的事实,若将其限定在外感病范畴,是不对的,故为其“正名”。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讨论的内容皆属于中医外感病的苑畴,后世常以《伤寒论》论风寒性外感病,“温病学”论温热性外感病,使两者对峙起来,故一直困扰着中医外感病学的研究及其发展。自《黄帝内经》以来,外感病的病情表现和病因病机没有本质的改变,《伤寒论》及其以后的方药至今在外感温热病的治病中有效地运用着。形成《伤寒论》和“温病学”对峙的原因,一是人们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的概念相混淆;二是把《伤寒论》治疗方法上的某些局限性,误认为辨证理论体系及其内容上的缺限,《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在中医的理论上来看,其本质是相通的,只是各自表述理论问题时的概念,范畴以及所运用的名词术语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定前提下推进“寒温统一”的研究,将是中医外感病学发展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之方配伍精当 ,效专力宏 ,先人有用之“效如桴鼓”、“覆杯而愈”之誉 ,被尊奉为经方和众方之祖。笔者从医以来 ,喜读伤寒书 ,爱用伤寒方 ,临床上每值病情复杂疑似难辨、常规方药缺乏疗效之际 ,根据《伤寒论》的提示 ,选用相应方药 ,结果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学用伤寒方的体会略述于下 ,以就教于同道。1 明确适用范围遇到哪些疾病应考虑选用伤寒方药 ,取决于对《伤寒论》方药适用范围的理解。对此 ,目前大致存在三种观点 :其一 ,认为《伤寒论》是一部外感病专著 ,与杂病无涉 ,其方药仅适用于外感疾病。其二 ,认为《伤寒论》虽…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外感病部分,由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成册。此书向为历代医学家研读推崇,不仅注、诠、立说之专著有四百余家,且明清的丛书、全书也多数首论“伤寒”。可见,《伤寒论》一千余年来对祖国医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伤寒论》的一大贡献是,运用疾病发展阶段概括法  相似文献   

7.
陈亦人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伤寒学科点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全国知名的仲景学说研究专家。曾主编《伤寒论译释》、《寒论教学参考资料》、《伤寒论求是》等专著,在《伤寒论》研究方面多有建树。陈亦人教授认为:从古至今,在《伤寒论》研究中存在着三大误区,正是这三大误区的存在,使得《伤寒论》的研究常常陷入无谓的争论之中,而离临床实际越来越远,亦贬低了《伤寒论》本身的价值。因此必须要清楚地认识这三大误区的危害,迅速走出误区,才能使《伤寒沦》的价值充分得到发挥,使仲景学说发扬光大。兹将陈教授之灼见简介如下。1 误认《伤寒论》为外感病之专著《伤寒杂病论》自晋代王叔和改名《伤寒论》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与杂病无关的外感病专著。及至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又被认为是单论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非外感专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自晋代王叔和改名《伤寒论》以来,就被认定是与杂病无关的外感病专著,及至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又被认为是单论风寒性质外感病,于是《伤寒论》的范围愈来愈狭,对指导临床的意义愈来愈小,无怪要产生学了无用的错觉.其实,《伤寒论》并非专论外感病,其六经和八纲结合的辨证体系,揭示、概括了各种病证的病变规律,随证治之的治则与因证制定的治法和方药,对临床各科都具有指导意义.之所以被长期误作外感病专著,主要因循名失实.《伤寒论》的注释者尽管有数百家之多,但由于囿于书名,绝大多数仍局限于外感病,明明是外感夹杂杂病的条文,仍专就外感解释,无怪理欠圆通,牵强附会.虽然也有一些医家,对《伤寒论》中伤寒与杂病合论之旨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论述温病,内容虽然不多,但却比较独到,对后世温病学的崛起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本文仅就《伤寒论》第6条内容,谈谈张仲景对温病学的贡献。1立足外感,师承《内》、《难》,用审证求因的认知方法,阐明了温病与伤寒、中风等外感病的本质不同自《内经》始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到《难经》细分“伤寒有五”,再到《伤寒论》详于寒、略于温的寒温兼论,都是把温病作为外感热病中的一种。所不同的是,《内》《难》没有详述温病的临床表现,也没有指出温病与伤寒、中风等其他外感病的具体区别,只是在其发病…  相似文献   

10.
试论《伤寒论》是经典广义的外感病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伤寒论》不论从“伤寒”一词看,或从《伤寒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伤寒论》本身的内容看,它是经典广义的外感病学,不仅名符其实,而且是当之无愧。后世部分学者认为它是专论寒邪为患的狭义外感病学,此观点是错误的!造成错误观点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看到“六病”皆对发热而言。  相似文献   

11.
妇科中桂枝汤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虽是外感病专著,然“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柯韵伯)。故古今临床医家以伤寒之方治各科杂病者,案例繁多,疗效亦著,关键在于辨证的当。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徐忠可谓“桂枝外证得之为解肌,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可见此方治疗杂病有重要价值。值得指出的是仲景在《金匮·妊娠病篇》中亦以  相似文献   

12.
外感病,是指由六淫、疫疬等病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一类疾病。因其常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又称外感热病。外感病包括伤寒和温病两大类,所以《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是外感病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伤寒之邪自皮毛而入”,“温邪自口鼻而入”,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一讲里,主要谈谈什么是《伤寒论》、《伤寒论》的主要成就和《伤寒论》六经辨证概念。一、什么是《伤寒论》(一)伤寒的涵义1.广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表明广义伤寒是感受外邪所导致的疾病。这里的“寒”字可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是体现当时最高医学水平的经典专著.后世医家在仲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其中作为八法之首的汗法在《伤寒论》中应用颇多.本文就《伤寒论》中体现仲景汗法应用的方剂做区分总结,并简要归纳仲景汗法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一、《伤寒论》与伤寒病《伤寒论》是一部辨识疾病的方法论,也是治疗一切外感证的专书。所谓伤寒病,当是《难经》“伤寒有五”中的第二个分证,指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指狭义的“伤寒”,即是麻黄汤证的“伤寒”。二、学习《伤寒论》的现实意义《伤寒论》这部书之所以有学习价值,在于学了它可以为中医理论奠定坚实  相似文献   

16.
古典医籍四、试就伤寒病传变学说比较《内经》与《伤寒论》二书中的异同。 [解]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外感病的总称,包括中风、伤寒、湿温、温病、热病等。本题“伤寒病”系指广义伤寒。伤寒病传变学说始于《内经》,成于《伤寒论》。所谓“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发生性质的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治疗神经官能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伤寒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理论联系实践的巨著。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它不仅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著,而且也能够指导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只要能真正理解伤寒之奥义,运用《伤寒论》辨证方法指导各科临床,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宋金代表性伤寒著作的分析,认为此时期医家多从广义伤寒来认识《伤寒论》六经病证,主张六经皆为热病,三阴病亦属热证,病在里而当以下法为主治疗。分析其原因在于宋金医家研究伤寒以外感热病为主,方法以文献汇集补亡为主,未能突破“热论”及“伤寒例”之范围。随着明清时期对《伤寒论》研究的深入,医家主张的三阴多虚多寒、治宜温补等问题才得到厘清,使得六经学说得到新的突破与发扬。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聂惠民教授经过学识伤寒、讲授伤寒、创研伤寒、诊用伤寒、论写伤寒,而专攻仲景学术,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及其理、法、方、药的运用具有独到见解,临床上她善于运用经方,灵活运用经方,尤其...  相似文献   

20.
沈忠源 《光明中医》1999,14(5):10-12
中医界普遍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其实不然 ,既论外感 ,又论杂病。从病因角度探讨《伤寒论》的病证规律 ,能揭示《伤寒论》方证既适用于外感热病 ,又适用于内伤杂病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