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共收集35例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70%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病史。首先指引导丝通过颈内动脉狭窄处,将脑保护装置通过血管狭窄部位到达远端血管,球囊预扩,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结果支架定位准确,手术均获成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颈内动脉狭窄病影响向大脑供血,其危险性显而易见。传统的药物治疗对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的患者有明显局限性,手术治疗容易引起切口及其引起的颅神经损坏、血肿压迫等并发症。近年来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血管内支架置入,尤其是远端保护装置辅助的支架置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血管内支架置入可降低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但血管内支架作为一种异物,置入后使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并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导致血栓的形成,大量的白细胞在血管损伤部位聚集,分泌出细胞因子,并发生炎症反应等。因此,如何评价血管内支架在应用中的安全性,如何评价血管内支架置入是否安全可行,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评价颈内动脉狭窄脑血管内支架置入后脑功能改善情况一直都是临床医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治疗,总结操作经验,评价长期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确诊,行DSA再证实,局麻下行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3例患者由于不配合改用全麻,6例患者由于高度狭窄,术前PWI评价脑灌注,行分次治疗,在支架置入2周后局麻下行球囊扩张术.结果 32例患者支架覆盖斑块良好,术后残余狭窄<10%,1例患者同侧肢体偏瘫,经治疗6 h后恢复.术后8例低血压,经多巴胺静脉维持后好转,7例一过性心动过缓,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经1 a随访,未出现脑卒中再发作,2例发生再狭窄行球囊扩张.结论 术前综合评价、术中轻柔操作、防止低血压为手术成功和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分次治疗可降低高度狭窄病人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疗效及具体应用血管内治疗时的注意事项。方法 共收集70例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大于70%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病史。32例符合介入手术适应证的患者接受了自膨式支架置入手术,介入手术组均采用脑保护装置。另38例未做手术的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及波立维等药物干预。所有病例均随访1年,统计病例的转归情况,评估介入手术组的再狭窄情况。结果 介入手术组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术后残余狭窄<50%。1年内随访,介入手术组:6例仍有TIA发作,2例新发脑梗死(为中灶梗死,且均有支架内再狭窄),年卒中发生率为6.25%;单纯药物干预组:38例患者中4例有新发脑梗死(2例中灶,2例大灶),18例依然有TIA发作,年卒中发生率为10.5%。两组病例1年内TIA及脑梗死卒中事件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用脑保护装置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较为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效果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PTAS)治疗的疗效和近期安全性。方法 12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均经DSA证实,狭窄率≥70%,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保护下,植入血管内支架,计算残余狭窄率。结果 12例症状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后脑供血不足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血管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6.3±11.1)%下降至(6.05±3.65)%,本组6例术中出现心率下降,2例患者出现血压下降,2例出现术后血压升高,3例出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伴瘀斑,适当处理,最后症状均完全缓解;无栓塞事件发生。6例病人随访6个月后复查颈动脉彩超、DSA,其中1例提示颈动脉狭窄在50%左右。结论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治疗症状性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成功率较高,近期效果稳定,并发症风险可控,可明显减少近期卒中事件。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在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脑卒中病死率占各种疾病死亡率的前3位。近85%的脑卒中病例为缺血性脑卒中,而缺血性脑卒中患中有60%~80%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以往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理形态学的研究,多侧重于脑梗死面积、缺血神经元的保护及缺血半暗带区的修复等方面,很少关注造成供血区域脑梗死的供血血管本身的病理改变。近年来,随着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颅内供血动脉的组织形态特点。以及其发生病理变化后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经验.方法 2008-06~2010-03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23例病人,男16例,女7例,所有病人均经颈动脉造影和(或)CTA检查确诊,狭窄程度≥80%,术前口服氯吡格雷75 mg/d,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辛伐他丁40 mg/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60例高度怀疑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行TCD、DSA与头颅CTA检查,以DSA诊断为金标准,比较TCD和CTA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结果 60例患者480条受检的血管中,经DSA检查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血管条数分别为38条,57条及55条。CTA、TCD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95.5%、80.0%、92.7%和87.1%、75.0%、80.7%。TCD结果显示重度狭窄段的收缩期流速显著高于中度狭窄段的流速,P<0.05。结论 CTA、DSA均能准确显示颈内动脉狭窄,TCD可作为对重度狭窄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无创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9.
1病例简介 患者,男,52岁,汉族,因"突发言语不清、左肢无力3 d"于2010年1月16日以"脑梗死"收入我院.患者于住院3 d前在安静状态时突发言语不清,左上肢无力,但可抬起,能行走,无头晕、头痛,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意识障碍,至当地医院就诊,按脑梗死给予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等治疗(具体不详),为进一步诊治转诊我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管腔狭窄程度与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血压下降程度的关系.方法 观察2008-04-2013-03我院神经内科157例颈内动脉中到重度狭窄行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患者术中、术后发生低血压的情况,分析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低血压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置入颈动脉支架157例患者,一过性低血压发生率51.6%(81/157),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9.6%(15/157),不同狭窄程度50%~70%组、>70%~90%组、>90%~99%,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75%、52.7%、30.6%,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1.4%、7.5%、5.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较重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较小,可能存在颈动脉窦敏感性下降,术前可根据患者影像学特点评估术中、术后低血压发生的危险性,对防止此并发症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4-05收治的86例颈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进行保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血浆中ET-1、vWF、NO水平的变化以及总治愈率。结果治疗前,2组认知功能的各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记忆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向能力、注意力与计算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认知功能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浆中ET-1、vWF、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的ET-1、vW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NO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实验组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治愈率79.07%,实验组为95.35%,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颈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内皮功能有轻微的损伤,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青年人眩晕与颈部血管狭窄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50例不伴耳鸣、耳聋及高血压的青年眩晕患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部分患者行颅脑MRI或CT、TCD检查,发现颈部血管病变部分病例做颅脑MRA检查。结果颈部动脉狭窄51例(34%),其中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颈部血管先天异常9例(6%),其中2例反复眩晕,颅脑MRI示腔隙性脑梗死;另外在颈部血管检查无异常中颅脑MRI证实为垂体瘤1例。结论颈部血管狭窄是青年人眩晕原因之一,进而发展成脑血管疾病,早期行颈部血管彩超,配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预防青年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89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男51例,女38例,年龄35—78岁,平均53岁。其中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8例合并左侧胚胎大脑后动脉6例;右侧颈动脉狭窄35例合并右侧胚胎大脑后动脉5例;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6例。狭窄80~85%占47%;狭窄85%以上占53%;高血压31例;糖尿病11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症状性双侧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安全策略。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经全脑血管造影诊断的经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症状性单纯性双侧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的12例病例,依据支架治疗策略分为:分次治疗组、同时治疗组、单侧治疗组。结果共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12例、男性9例,年龄52-78岁,平均65.3±13.9岁,分次治疗组7例、同时治疗组4例、单侧治疗组1例,平均随访时间依次为25个月、16个月、18个月。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术中心率减慢事件分次组发生2次(7例)、同时组发生3次(4例)、单侧组发生0次(1例);术中低血压事件分次组发生0次(7例)、同时组1次(4例)、单侧组0次(1例);同时治疗组出现1例无新神经功能缺损的出血性卒中,各组均未发生死亡事件。颈动脉B超随访均未见明确的支架内再狭窄,分次组中有1例于术后1年采用血管造影复查诊断支架内20%的弥漫性再狭窄,该病例有鼻咽癌及鼻咽部局部放疗病史。结论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3种支架治疗策略均是安全有效的,结合患者个人经济、体质情况可以具体选择;但一次性支架治疗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性病变时,脑过灌注损伤风险加大,同时术中使用心脏临时起搏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37 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头颅CT 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检查,评估脑血流动力学;临床症状体征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血管狭窄程度采用华法令-阿司匹林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WASID)诊断标准计算.所有病例随访1 个月.结果 37 例患者共放置34 枚支架,手术成功率91.89%.其中2 例由于血管过度迂曲,支架未能到达狭窄处,改行单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3 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其中2 例合并部分性癫痫发作,经处理后手术顺利进行,1例因血管痉挛严重终止手术.术后1 例出现轻微神经功能变化.手术成功患者狭窄血管供血区术前、术后相对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TTP) 有统计学差异(1.05 ± 0.11,1.01 ± 0.08,t = -3.95,P = 0.000); 手术前后NIHSS 评分(6.74 ± 2.39,2.32 ± 1.17,P < 0.05)、狭窄率(85.40% ± 8.26%,7.60% ± 1.8%,P < 0.0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远期疗效及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劲动脉支架植入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16例病人均在术前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颈动脉血管造影,术中植入自膨式支架,术后行神经专科及颈动脉超声随访,结果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6个,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发现神经系统损害,劲动脉超声检查示靶血管开通且无明显狭窄,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能安全有效地解除颈动脉狭窄,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等相关问题。方法收集20例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经股动脉入路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或单纯支架植入术。结果除1例患者球囊扩张后因血管迂曲明显,支架未能到位,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后或单纯支架植入后患者原狭窄处血管均较前扩张到正常管径的70%以上,无1例并发症发生,随访3~24个月,均经颈动脉彩超复查未见到支架内血栓形成或再狭窄。结论 CAS是治疗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2例2015-01—2019-12梧州市工人医院治疗的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开口狭窄患者,对照组(n=31)行保守治疗,研究组(n=31)行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回顾分析2组患者血管再通、近期及远期并发症、血管血流变化情况等.结果 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行MRI、MR血管成像(MRA)检查及ABCD2评分,并分析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MRA结果显示,47例(73.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正常或轻度狭窄组37例,中度狭窄组16例及重度狭窄组11例;根据ABCD2评分结果,低危组22例,中-高危组42例。发病7 d内14例(21.9%)发生脑梗死,中度狭窄组(12.5%)及重度狭窄组(7.81%)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及轻度血管狭窄组(1.6%)(均P<0.05)。中-高危组中重度血管狭窄率及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ABCD2评分对TIA的近期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Hughes 和Tomasi 最近发现伴有婴儿痉挛或West综合征的高幅失律症(H),随着麻疹因采取主动免疫后发病率下降而使H 明显降低,以上事实说明感染在H 的发生中是一个重要因素。作者为了解感染在引起H 中的作用,对480例有H 的病人与188例无H 的病人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H 组病人中可能有明确病因的占69%(原因不明的占31%),对照组中有明确病因的为62%(原因不明的占38%),两组间有显著差别(P<0.05),近期有感染的患者在H 组中占38%,对照组为23%,有非常显著的差别(P<0.0005),而非特异性感染比特异性感染多(P<0.05),在非特异性感染中诊断明确的比可能及可疑的为多,早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