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指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原始小梁动脉网外移失败,动脉某一节段被浅层心肌覆盖,覆盖该段动脉的心肌纤维则称为心肌桥,而被肌桥覆盖的血管则称为壁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心肌桥是指冠状动脉的某一段或其分支的某一段有时行走于心肌纤维中,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该心肌纤维称为心肌桥,行走于其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壁冠状动脉内的血流量不同程度地受控于覆盖其表面的心肌纤维.当壁冠状动脉被心肌桥严重挤压时可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笔者采用多巴酚丁胺负荷一再分布201TISPECT心肌灌注显像法,探讨其评价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凡 《临床荟萃》2012,27(23):2064-2066
冠状动脉正常走行于心外膜下,不受心肌收缩的挤压。冠状动脉心肌桥是指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室壁心肌纤维之间,被肌纤维包裹,致使心脏收缩期该段冠状动脉受到挤压而出现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临床上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正常情况下主要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或心外膜的深面,有时部分被心肌纤维束覆盖,该纤维束称为心肌桥。心肌桥患者有多种临床表现,部分可表现为心肌梗死,易误诊。现报道疑似心肌梗死的心肌桥病变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分支通常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但有时部分节段被心肌纤维所覆盖,在心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浅露于心肌表面,覆盖在该段冠状动脉上的心肌束称为心肌桥(MB),而位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CA或tunnelled artery),这一复合体为“MB—MCA”,即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一般被认为是良性先天性发育异常。临床不表现症状。近年有关MB—MCA引起心肌退变、与动脉硬化相关、心律不齐、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甚至与猝死相关联等均有报告,这引起人们对MB—MCA临床意义的再关注。因此需要一种敏感、可靠、客观的方法来确定活体心肌桥的存在,以便对MB—MCA做出早期诊断,并对其是否引起心肌缺血机制及其与动脉硬化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明确MB—MCA临床意义。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各种影像技术在这些方面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心肌桥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娄振宇  李学奇 《临床荟萃》2003,18(15):895-896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走行于心外膜下组织的浅层 ,若某部分或几部分走行于心肌纤维中 ,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 ,该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 (myocardialbridge) ,这段血管则称为壁冠状动脉。笔者就心肌桥的发生、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1 心肌桥的发生及临床表现该症 192 2年由Grainiciann首先发现 ,196 0年Portmarn等[1] 首先描述了心肌桥的影像学表现收缩期狭窄 ,呈现“吮吸现象” :冠状动脉某一节段收缩期变得狭窄、模糊或显示不清 ,而舒张期冠状动脉显影正常。一般认为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畸形。但也会受到后天的心脏病…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多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或心外膜深面,然而,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可被浅层心肌覆盖,在心肌内走行,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壁冠状动脉,覆盖在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很多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良性变异,但大量研究表明它与临床有密切联系,特别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常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但有时会由于发育异常,表现为部分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节段走行于心脏的心肌纤维下,其中覆盖于血管表面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而走行于心肌纤维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1],该复合体称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MB-MCA).一直以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是诊断MCA及MB的主要手段,但CAG的敏感性差,检出率较低,自多层螺旋CT(MDCT)冠状动脉成像问世以来,由于其能对冠状动脉及心肌进行精细成像,故在MB-MCA诊断中具有特别的价值,较传统CAG更具优越性.我院新引进闽西南第一台东芝320排动态容积CT,该CT一圈扫描就能完成整个心脏采集,能更清晰的反映冠状动脉与心肌之间的解剖关系.本研究通过对320排动态容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MB-MCA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多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或心外膜深面。然而,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可被浅层心肌覆盖,在心肌内走行,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壁冠状动脉,覆盖在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心肌桥是一种先天的解剖学异常[1],冠脉造影检出率为0.5%~16.0%[2],病理检查中发生率有很大差异,为5.4%~85.7%[3]。通常心肌桥被认为是良性的,但由于其使收缩期血  相似文献   

10.
朱海东 《浙江临床医学》2007,9(9):1278-1279
覆盖在心肌表面冠状动脉上的心肌束称为心肌桥(my.oeardialbridge),位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删脚coronaryartery)。这种冠状动脉特殊的走行变异致使心脏收缩期该段冠状动脉受到挤压而出现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心绞痛、心率失常、心肌梗死,严重时可导致猝死。长期以来对心肌桥的诊断主要依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本研究利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旨探讨多层螺旋CT对心肌桥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常走行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当某个节段被浅层心肌覆盖而走行于心肌内, 则将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 MC), 将覆盖在冠状动脉表面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 MB).1937年Reyman在尸检中认识到MB的存在,1960年Portmann和Lwig首先以冠状动脉造影描述了MB.通常,MB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解剖变异,但它亦可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  相似文献   

12.
王萍  王宇朋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10):1219-1220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正常情况下主要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或心外膜的深面,有时可被心肌部分覆盖,走行于心肌内的冠状动脉于心肌收缩期受挤压,造成管腔不同程度的一时性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该部分冠状动脉即为壁冠状动脉,该部分心肌纤维称心肌桥.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心肌桥认识的不断加深,心肌桥的临床检出率不断增多.本文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0-2005年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心肌桥病例64例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正>冠状动脉心肌桥(CMB)是指当桥状心肌纤维覆盖走行其中的冠动脉分支,使心肌在收缩期出现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影响心肌功能的一类疾病[1]。临床研究[2]显示,心肌桥发生率可达10%~80%,但多数的心肌桥属于正常生理变异,不存在病理意义。也有研究[3]指出,心肌桥与冠心病、心肌梗死、房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展较为密切。本文总结了52例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特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肌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往往在心脏表面,走行于心外膜下,但有时深入浅肌层在心肌内走行一段后又回到心外膜下,此种现象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bridge,MB)。肌桥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特别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有密切关系,为引起急诊科和心脏科医师的重视,现将心肌桥最新进展加以介绍。1 心肌桥的发现心肌桥这种现象最早于1739年被人注意到,并于二十世纪20年代初由Grainicianu详细描述[1],但是直到1960年,Portmann和Iwig[2]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在活体上、从影像学上第一次报告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相似文献   

15.
正常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行走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或心外膜的深面,而有部分冠状动脉全部或部分被浅层心肌掩盖,在心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浅露出心肌表面,被心肌掩盖的动脉段称壁性冠状动脉或隧道型冠状动脉,掩盖动脉的心肌称作心肌桥.心肌桥能造成对冠状动脉的机械压迫导致严重的心肌缺血事件,可以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厚并存,常被误诊为冠心病与肥厚性心肌病.本文旨在结合临床所见的12例心肌桥病人的特征及治疗现状加以阐述,以引起对该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脉造影中心肌桥的检出率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管腔收缩期狭窄判定心肌桥,并根据收缩期狭窄程度分为3级。 结果 144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共检出心肌桥10例,检出率2.2%,全部位于左前降支。2例在心肌桥近端有粥样硬化病变,管腔固定狭窄达70%以上,置入支架。其他有症状病例经药物治疗,临床症状消失。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时收缩期狭窄是判定心肌桥的惟一依据,心肌桥可导致缺血性心脏事件,对有缺血症状者应予适当治疗。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估心肌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运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描述壁冠状动脉在舒张期受压情况,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方法分析611例行冠状动脉CTA扫描病人,对心肌桥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在舒张期受压及其伴随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壁冠状动脉舒张期受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性。并按心肌桥存在与否进行分组配对,比较有心肌桥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与无心肌桥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结果611例病人中173例发现心肌桥(28.3%)。左前降发生率最高(122/173)。舒张中期壁冠状动脉重度受压者心肌桥厚度与无或轻度受压心肌桥厚度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6)。壁冠状动脉受压情况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狭窄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842,P=0.002)。邻近心肌桥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与单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7)。结论心肌桥厚度与壁冠状动脉舒张期受压程度及邻近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相关;心肌桥可能是评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2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的52例,心肌桥病例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临床特点,分析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心肌桥检出率3.21%。肌桥前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36.54%,远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桥Ⅱ、Ⅲ级狭窄组与Ⅰ级狭窄组相比,肌桥前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58.62%vs30.43%,P〈0.05)。在孤立性心肌桥的患者中,肌桥Ⅱ、Ⅲ级狭窄组与Ⅰ级狭窄组相比较,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心绞痛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分别为66.68%vs29.41%,P〈0.05;60.00%vs29.41%,P〈0.05)。结论心肌桥有加促其前段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可能;心肌桥的狭窄程度越严重,引起心肌缺血越严重;对于有缺血症状的心肌桥患者应积极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对角支和钝缘支有时会行走穿行于心肌之内.当心肌收缩时,覆盖在血管之上的心肌会压迫被覆盖的血管.如果行冠状动脉造影,在舒张期没有仔细观察这些血管,甚至会得出相应血管狭窄的错误判断.近30年,由于介入性诊断与治疗的飞速发展,各种导管和器械的不断成熟应用和完善,人们对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和隧道冠状动脉(tunneled epicardial coronary artery,TECA)重新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特别是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普及和冠状动脉断层扫描显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心肌桥和隧道冠状动脉重入人们视野[1].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是指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有重度的狭窄(〉95%)或闭塞时,心肌的供血可由其他分支发出的交通支代偿以维持该区域心肌的血流供应,因此交通支称为侧支循环。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心肌缺血起到了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我院2006~06/2007-06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18例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