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应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技术对松果体区进行局部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并探讨该区显微外科解剖与手术入路的关系,为显微外科治疗松果体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结论显示,(1)目前常采用的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和经枕小脑幕上入路以及经幕上下联合人路所涉及的基本解剖结构和形态大致相同;(2)松果体区的几条深静脉主干均位于松果体上方、后上方而使深静脉主干呈帽套状从上面盖住松果体。(3)经幕下小脑上入路途径对大脑深静脉损伤的机会最小,适合大部分松果体区肿瘤。经枕部小脑幕入路对深部静脉暴露较为清楚,有利于切除较大肿瘤或向上生长的肿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进行松果体区肿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16例经彩色乳胶脑血管灌注的正常尸头,模拟完成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手术,进行显微结构观察,神经导航适时解剖学数据计量及分析.根据11例第三脑室及松果体区肿瘤患者个体影像学特征,以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进行手术验证.结果 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中,除小脑上方中央组桥静脉需离断外,其他桥静脉可良好保存.左、右内侧组桥静脉解剖游离后其间距达(35±6)mm,可满足入路的空间要求.向下牵拉小脑,可显露出松果体、Galen静脉的各属支血管、四叠体,甚至滑车神经等结构.在脉络膜后内侧动脉的内下打开第三脑室顶的下层脉络膜可进入第三脑室的后部.小脑幕外侧窦与直窦之间切开小脑幕,可向前、向上扩大手术显露空间进入幕上纵裂区.11例松果体区肿瘤直径约2~5 cm,全切8例,次全切3例,术后1例行颅后窝减压及V-P引流,1例术后短暂缄默和凝视,余无不良反应.结论 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时,通常不影响深部静脉系统,并能近无创地进入第三脑室,必要时可切开小脑幕显露幕上空间.该入路可有效显露松果体区相关结构,满足手术要求,是该区域手术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经枕小脑幕锁孔入路松果体区的应用显微解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开展松果体区病变锁孔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技术,对经甲醛固定、动静脉血管内分别灌注红、蓝乳胶的10具成人尸头标本,按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手术径路中环池、四叠体池、胼胝体压部、三脑室后部、大脑大静脉系统、松果体、四叠体的显露范围。结果经枕小脑幕锁孔手术入路对松果体区的显露满意,有充足的手术操作空间,而无效脑暴露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小。结论经枕小脑幕锁孔手术入路行松果体区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松果体区的重要血管、神经、间隙结构,为临床开展松果体区肿瘤、脑血管病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完整头颅标本18例(男17例,女1例,共36侧)上,按Poppen入路、Krause入路、经胼胝体人路进行解剖和显微解剖观察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小脑幕倾斜度变异较大;直窦可作为松果体中轴线的标志;松果体区存在大脑大静脉间间隙、基底静脉内侧阃隙、基底静脉下间隙、大脑大静脉下间隙等可利用的间隙。结论 松果体区的各主要血管神经间存在相对稳定她饵剖美系.依据病密位置不同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既可安全地显露病变.又可保护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  相似文献   

5.
30年以前,由于松果体区肿瘤直接手术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因而被视为高危手术,大多数作者宁愿选择分流手术再辅以放疗〔1~3〕。随着手术入路的改进、松果体区显微解剖学的进步,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松果体区肿瘤直接手术的死亡率已经降至近年的5%以下〔1~8〕。我们采用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24例松果体区肿瘤的结果报告如下,并讨论分流手术的意义。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自1983-09至1995-08,我们用枕部经小脑幕入路为24例松果体区肿瘤患者进行了手术,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2~60岁(平均25岁)。从出现症状到就诊并获得诊断的时间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提供相关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 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20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观察小脑幕切开前后的显露范围及周围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并进行测量拍照.结果 颞下入路切开小脑幕之前,暴露的上界平后床突,下界平小脑幕.包括动眼神经起始部至入海绵窦后壁,后交通动脉全长,大脑后动脉的P1P2段,基底动脉的上部和分叉部.动眼神经及后床突可作定位小脑幕中切迹周围结构的解剖标志.后岩床皱襞与小脑幕缘的交点为标志点可定位滑车神经入小脑幕点.幕切开后可明显改善对幕下结构的显露,如小脑前下动脉(Aica)的显露,显露三叉神经(Trig.N)的桥池段,及面听神经的显露.结论 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可增大对幕下结构的显露,适合切除累及幕上下及骑跨中后颅窝的岩斜区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松果体区大脑深静脉系统所形成的自然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与治疗松果体区肿瘤的疗效与体会。方法:在20例尸体头标本上模拟Poppen及Krause入路进行松果体区大脑深静脉系统的显微解剖研究,并对经上述两入路治疗的25例(1998-2001)松果体区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该区的显微解剖研究,对两种手术入路的静脉间隙进行较详细的探讨。结果:显微外科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使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入路趋于完善。该组病例中Poppen入路18例,Krause入路7例,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追踪随访3个月至2年,均正常生活。结论:松果体区静脉系统是阻碍手术操作的主要结构,松果体区手术有四个由静脉所构成的显微解剖间隙,手术入路的选择结合显微解剖研究,是松果体区肿瘤全切除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Poppen入路的显微解剖,为利用该入路切除松果体区各种肿瘤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顶枕开颅Poppen入路的解剖操作,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暴露范围在矢状窦和横窦夹角,小脑幕和大脑镰夹角之内,暴露结构包括枕叶、小脑半球、大脑内静脉、大脑大静脉、基底静脉、小脑上动脉...  相似文献   

9.
松果体区肿瘤治疗困难,对手术治疗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意见不一。近百年来经枕小脑幕入路(Poppen氏方法)直接切除肿瘤逐被重视。国内报告以此种手术方法治疗松果体区肿瘤66例,效果良好。1985~1987年我们采用经枕小脑幕入路,手术治疗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第三脑室后部肿瘤,位置深在,周围相邻均属重要神经结构,手术危险性大,病残率高,因此对第三脑室后部肿瘤的手术治疗,看法不一。作者通过对28例第三脑室后部松果体区肿瘤姑息手术与肿瘤切除手术的疗效对比,结合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对1例第三脑室后部畸胎瘤,在国产显微手术镜下,达到完全切除,取得较好效果。本文提出了手术入路的参考依据,对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后部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枕下经天幕入路显微外科处理松果体区及幕镰区肿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15例松果体区及幕镰区肿瘤,采用改良枕下经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并对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5例中,肿瘤全切9例,占73.33%,次全切除2例,占13.33%,死亡1例,占6.67%,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碍2例,随访13例,复发3例。结论:改良枕下经天幕入路显微外科处理松果体区及幕镰区肿瘤,对病变显露良好,术后反应小,损伤小。  相似文献   

12.
19例松果体区肿瘤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10例获全切,另9例获大部分切除。术后1月内无1例死亡。随访表明存活1年以上无肿瘤复发者15例,占78.9%。认为,松果体区肿瘤的显微直视手术有其必要性;幕下小脑上入路为该区肿瘤显微切除的最佳手术入路之一;肿瘤能否全切与肿瘤的性质、大小以及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关。术后及时对脑积水等并发症妥善处理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坐位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探讨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坐位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20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坐位术式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最佳方式之一,它具有显露好、损伤小、全切除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枕部开颅切除松果体区肿瘤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安邦  李丹峰  钟东 《重庆医学》2008,37(13):1463-1464
目的探讨枕部的开颅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枕部开颅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早期随访结果。结果48例患者均经小脑幕入路,其中肿瘤全切除44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死亡1例,失语、轻偏瘫1例,视野缺损2例。8例出现早期或迟发性脑积水。结论枕部开颅经小脑幕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效果可靠,值得推广,但要重视脑积水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幕下小脑上外侧入路内镜下的解剖特点。方法在10具尸体头上用内镜模拟手术,观察入路中主要神经、血管等解剖标志的分支、变异情况和周围毗邻关系。结果通过幕下小脑上外侧入路可以顺利进入脑桥小脑角上部,清晰地观察三叉神经及其责任血管。利用不同角度内镜,可扩展对脑桥小脑角立体结构的暴露,特别利于查明手术显微镜难以观察的部位。结论幕下小脑上远外侧锁孔入路具有解剖学的可行性。可达到对岩静脉、三叉神经根、小脑上动脉的清晰显露。  相似文献   

16.
侧俯卧位经枕小脑幕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附4例报告)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霍惟扬,王象昌近年来我院神经外科采用侧俯卧位经枕小脑幕入路完成了4例松果体区肿瘤切除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我们的初步经验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手术方法:全麻完成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解决该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探讨它在处理岩斜-后海绵窦区病变时的局限性。方法应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以清楚暴露小脑幕上中颅底及后海绵窦结构,切开小脑幕后可以暴露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环池、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顶部、大脑后动脉、中脑的前外侧部等结构。但由于岩骨嵴的阻挡,无法观察岩骨后颅窝面。结论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完全能达到传统颞底大骨瓣开颅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的暴露范围,同时具有创伤小、易于操作的优点,但处理基底位于岩骨后颅窝面的大型岩斜区肿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第三脑室后部或松果体区肿瘤,由于其位置深在,周围结构重要,如手术增加损伤,即影响疗效,因此,该区肿瘤的手术入路虽较多,但尚缺乏公认为疗效最好的方法。我们在临床中曾采用顶枕部经胼胝体入路(Dandy 氏法),经幕下小脑上入路(Krause氏法),经侧脑室室间孔入路(Egorov 氏法)和经侧脑室三角区入路(Van Wagenen 氏法)等,但各种入路均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目前,我们较多地采用经侧脑室三角区入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条件下以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均选择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其中7例联合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对术后肿瘤切除程度根据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12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8例。术后出现昏迷2例;面神经功能小于Ⅲ级7例;眼球运动障碍11例;听力障碍2例;肢体肌力下降3例;颅内感染2例;死亡1例。15例随访6Ⅱ级切除12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8例。术后出现昏迷2例;面神经功能小于Ⅲ级7例;眼球运动障碍11例;听力障碍2例;肢体肌力下降3例;颅内感染2例;死亡1例。15例随访630个月,术前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大部分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内10例无肿瘤复发及残余肿瘤进展,5例肿瘤明显复发再次手术。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重要方式,具有暴露满意、手术创伤小的优点。联合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进一步增大幕下的暴露范围。对于无法全切的SimpsonⅢ级以上肿瘤,术后可辅助γ刀放射治疗抑制残余肿瘤进展,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Poppen入路到松果体区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果体区肿瘤目前趋向于积极的手术治疗,经Poppen入路到松果体区由于距离肿瘤近、视野宽敞等优点而备受推崇。松果体区的脑池、静脉(窦)、动脉等结构解剖复杂,功能重要,特别是大脑深部静脉系统的损伤会导致严重后果。Poppen入路能够处理绝大多数松果体区病变,全切率高、术后并发症轻。掌握好松果体区的解剖、手术适应证以及相应的手术要点,Poppen入路可以作为处理松果体区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