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成了Ln(Ⅲ)(Ln=Gd、Dy、Nd、Er、La、Sm)与糠醛缩—L-酷氨酸席夫碱的6种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和热重分析,得到了配合物的组成为[Ln(C14Hl2NO4)(NO3)(H2O)2](NO3)(H2O)2(x=0-2)。得到了Er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Ln(Ⅲ)(Ln=Gd、Dy、Nd、Er、La、Sm)与糠醛缩 L 酪氨酸席夫碱的6种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和热重分析,得到了配合物的组成为[Ln(C14H12NO4)(NO3)(H2O)2](NO3)(H2O)x(x=0~2)。得到了Er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种希夫碱配合物[ErL(H2O)2]NO3·C2H5OH,通过元素分析、IR、UV和摩尔电导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用非等温热重法研究了它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推断出配合物的第3、4步热分解动力学方程均为:dα/dt=A·e-E/RT·3/2(1α)4/3[1/(1-α)1/3-1]-1。并计算出活化熵△S≠=103.0J/mol·K,活化吉布斯自由能△G≠=243.9kJ/mol。  相似文献   

4.
(Cudpt)(ClO4)2和K4[Fe(CN)6]反应得到配位聚合物(Cudpt)3[Fe(CN)6](ClO4)2*3H2O(1),在相似条件下用Cu(ClO4)2,dpt和K4[Fe(CN)6]反应得到配位聚合物(Cudpt3[Fe(CN)6](ClO4)2*4H2O(2),解析了它们的晶体结构.这两个化合物有相同的I.R.和UV-Vis谱,但它们的结构却有显著的不同,前者是一维链状结构,后者则是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5.
以硝酸锌、乙酸锌及硫酸锌和缩二脲为原料,在甲醇溶液中反应合成了3种含有不同阴离子和结晶水的缩二脲锌配合物[Zn(bi)2](NO3)2·2H2O、[Zn(bi)2](Ac)2·1.5H2O和[Zn(bi)2]SO4·0.25H2O(bi=NH2CONHCONH2),用EDTA配位滴定、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组成和结构表征,并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实验结果表明,锌离子与缩二脲中的羰基氧原子配位,形成了配位数为4的配合物。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包括失水、配体及阴离子的氧化分解过程,最后完全分解形成氧化锌。  相似文献   

6.
刘洋  高巍  王强 《化学试剂》2013,35(5):399-404
报道了利用镍(Ⅱ)-硫醇阴离子配合物[Ni—(S)4]和Fe3(CO)12反应制备有机硫配体桥联的多核Ni—Fe2配合物[Ni{(C6H4S2)2(CH2)3}(μ-S,S’)Fe2(CO)6]和[Ni{(CH3C6H3S2)2(C3OH)}(μ-S,S’)Fe2(CO)6]。其中后者中引入了羟基功能化基团,以便将其负载到改性的电极材料上研究其还原产物的电催化性能。通过核磁共振、红外、质谱和晶体结构测定等手段对相关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雷亮  熊国宣  王银柱 《精细化工》2012,29(2):155-158
以水杨醛或邻香草醛、2,6-二氨基吡啶和硝酸钍为原料,采用室温固相法合成了2,6-二氨基吡啶双席夫碱钍(Ⅳ)配合物[ThL1(NO3)2](NO3)2.H2O,[ThL2(NO3)2](NO3)2.H2O。通过元素分析、EDTA滴定法、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方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金属钍与席夫碱配体中的亚氨基上的氮原子、酚氧基上的氧原子以及硝酸根离子形成了配位数为8的配合物。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包括失水、配体的氧化分解和氧化为氧化钍。  相似文献   

8.
景志红 《化学工程师》2001,(2):24-25,35
合成了两种草酸根桥联的异四核配合物[Zn3Fe(C2O4)3(Mephen)6](CIO4)3(1)和[Zn3Fe(C2O4)3(NO2phen](CIO4)3(2),其中Mephen代表5-甲基-1,10-邻菲咯啉;NO2phen代表5-硝基-1,10-邻菲咯啉。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推定了配合物具有草酸根桥联结构。生物活性试验发现异四核配合物的杀菌活性明显优于桥配体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硝酸铁和尿素在无水乙醇溶剂中合成了尿素铁(Ⅲ)配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物料配比、反应温度、乙醇含量、反应时间、搅拌速率对尿素铁(Ⅲ)配合物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Fe(NO3)·9H2O和尿素物料配比为1∶6,反应温度为50℃,溶剂用无水乙醇,反应时间为2h,搅拌速率为300r·min^-1。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尿素铁(Ⅲ)配合物收率为82.25%。  相似文献   

10.
通过TG、DSC等热分析技术可以得到物质在常规热分解过程的主要固相产物.为了进一步考察[Co(CHZ)3](ClO4)2(CoCP)的热分解行为,采用T-jump/FT-IR在线分析技术测定了CoCP的快速热分解气体产物.CoCP在1 atm下以一定的升温速率达到设定的温度进行快速热分解.利用其快速热分解过程的控制电压变化曲线,可以得知CoCP在快速热分解过程的吸热、放热变化情况;用快速扫描傅立叶变换红外,可以解析分解过程中逸出的12种红外活性气体.研究发现,在CoCP快速热分解过程所产生的12种气相产物中,以CO的浓度最高,NO和HCN为主要的含氮气相产物,含碳气相产物以CO,CO2和H2C=O为主;并给出了其主要气相产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11.
魏先红  李萍 《化学世界》2006,47(8):463-466
合成了一种新的镍(Ⅱ)配合物Ni(C13H9O3)2.2H2O,并用元素分析I、R、UV和摩尔电导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热重-差热法(TG-DTG)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得到第二步的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配体中羰基氧、邻位羟基氧与金属离子配位,金属离子与配体的化学计量比为1∶2。配合物在动态空气气氛中第二步热分解由机理函数f(α)=1-α控制,反应速率方程为:dα/dt=5.295×109[exp(-105.61×103)/RT]×(1-α)。  相似文献   

12.
赵伟  李伟  刘思全 《山东化工》2012,41(4):15-17
以2-氨基苯并咪唑水杨醛席夫碱(SABI)为配体合成了新型金属钆(Ⅲ)的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及摩尔电导率对其进行表征,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Gd(HL)2(NO3)].H2O。席夫碱的配位原子是酚羟基的氧原子、席夫碱及咪唑环C=N中的氮原子。同时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以3,5-二(2-羧基苯氧基)苯甲酸[3,5-bis(2-carboxyphenoxy)benzoicacid]为主配体,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系列稀土配合物M(C_(21)H_(11)O_8)(C_3H_7NO)_2(M=镧、铈、钕)。采用元素分析、红外、紫外、热重、XRD粉末衍射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初步表征,对其可能的热分解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但悠梦  聂光华  余爱农  胡卫兵 《精细化工》2004,21(7):510-511,524
合成了稀土高氯酸盐与咪唑、DL α 丙氨酸的4种配合物晶体。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测定后确定其组成为[Ln(C3H7NO2)x(C3H4N2)(H2O)](ClO4)3(Ln=La,x=3;Ln=Pr,Nd,Sm,x=2)。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4种配合物的热分解数据,4个配合物开始熔化分解的温度分别为502 5K,532 4K,495 7K,516 7K,配合物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张静  章文军  苑志忠 《化工进展》2011,(7):1598-1601
以L-苯丙氨酸和邻香兰素为原料,合成了L-苯丙氨酸缩邻香兰素希夫碱配体及其稀土金属(铽、铕)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Tb2(H2O)2(SL)4](NO3)2和[Eu2(H2O)2(SL)4](NO3)2(SL=C17H17O4N)。用荧光光谱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水热技术合成了单核和双核酒石酸铜的配合物[Cu(C6H6N4)(C4H4O6)(H2O)]·H2O和[Cu2(C4H4O6)2-(H2O)2]·4H2O,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IR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第一个配合物中R,R-酒石酸和联咪唑均以双齿配位与铜形成单核配合物,分子间通过氢键构筑了无限的三维网状结构.而在第二个配合物中2个S,S-酒石酸分子同时与2个铜离子配位形成环合结构,结构单元间通过"手拉手"相联形成二维的无限层状结构,层间通过氢键相联构成三维无限的网状结构.单核配合物的热稳定性高于双核配合物.  相似文献   

17.
用CS2、N-甲基哌嗪和Sb2O3为原料,在三氯甲烷中合成了N-甲基-N-哌嗪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锑(Ⅲ)配合物[Sb(S2CNC4H8NCH3)3]H2O,用化学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热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探索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不同溶剂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三氯甲烷为溶剂,25℃反应1 h,用CHCl3-CH3OH混合溶剂重结晶后产率最高,可达74%。  相似文献   

18.
报道[Ni(H2O)6](ClO4)2·2H2O的合成、晶体结构,单核镍(Ⅱ)配合物[Ni(IDB)2][C6H4(OH)COO]·ClO4·CH3CH2OH·H2O[配体IDB为N,N 二(2 苯并咪唑亚甲基)胺]的电化学性质,探讨标题配合物催化尿素水解的机理。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Ni(H2O)6](ClO4)2·2H2O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化学式:Cl2H16O16Ni,Mr=401.74,晶胞参数:a=0.62383(12)nm,b=1.2464(3)nm,c=0.91845(18)nm,α=90°,β=106.93(3)°,γ=90°,V=0.6832(2)nm3,Z=2,F(000)=412,S=1.079,DC=1.953g/cm3,μ=1.890mm-1。最终因子R[I>2σ(I)]:R1=0.0423,wR2=0.1155;R(全部数据)∶R1=0.0506,wR2=0.1180。结构分析表明,[Ni(H2O)6](ClO4)2·2H2O的镍(Ⅱ)分别与6个H2O配位形成对称的正八面体构型。循环伏安实验说明,标题配合物在DMF溶液中在E1/2=0.884V处经历了一个准可逆的一电子氧化还原过程。  相似文献   

19.
镝(Ⅲ)-BDPPPD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二氧六环为溶剂 ,在 pH约为 7的条件下 ,分别以n (Dy3+ )∶n (BDPPPD) =2∶3和n (Dy3+ )∶n(BDPPPD)∶n(Phen ) =2∶3∶2的量比 (Phen为邻菲罗啉 ) ,合成了Dy(Ⅲ)的 1,5 双 (1′,3′ 二苯基 5′ 氧代吡唑 4′ 基 ) 1,5 戊二酮 (BDPPPD)的二元配合物Dy2 (BDPPPD) 3·6H2 O和三元配合物Dy2(BDPPPD) 3(Phen) 2 ·2H2 O ,收率为 91 2 %和 89 6 %。通过化学分析、元素分析和热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 ,通过FT -IR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光谱 ,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峰位于 481和 5 76nm附近 ,分别相应于Dy3+ 的 4 F9/2 → 6H15/2 和 4 F9/2 → 6H13/2 跃迁 ,说明配合物发射Dy(Ⅲ)的特征荧光。第二配体Phen具有荧光增强作用 ,三元配合物Dy2 (BDPPPD) 3(Phen) 2 ·2H2 O最大发射峰 (5 76nm)的荧光强度是二元配合物Dy2 (BDPPPD) 3·6H2 O的 1 6 8倍。配合物具有较强荧光 ,说明BDPPPD的三重态能级与Dy3+ 最低激发态 (4 F9/2 )能级具有良好匹配 ,且其吸光系数较高 ,BDPPPD是Dy(Ⅲ)发光配合物的适宜配体  相似文献   

20.
在水热条件下,采用3-吡啶-3-苯甲酸(3,3-HPBC)和过渡金属盐合成了3种新型配合物[M(3,3-PBC)2(H2O)2](M=Zn,Ni,Co)。通过元素分析、化学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表征。此外,研究了Zn(3,3-PBC)2(H2O)2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