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CT灌注成像在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对原发性肝癌16例、肝血管瘤7例的CT灌注参数特征进行分析。肝癌组病灶中心BF、BV、HAP均明显高于病灶边缘,MTT较病灶边缘短,PS较病灶边缘略低;肝血管瘤病灶中心BF、BV、PS低于病灶边缘,M1Tr较病灶边缘长。病灶中心HAP与正常肝组织一致,边缘HAP较正常肝组织明显增高。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值变化对于肝癌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断层解剖学为依据,研究正常成人Meckel腔(MC)硬膜壁及其内部结构的CT和MRI表现.方法40例MC区正常成人,其中20例行横轴位和冠状位SE T1WI、FSE T2WI及SE TiWI-C+;另20例同时行冠状位和横轴位CT和CT-C+.分析MC壁及其内部结构的CT和MRI表现、显示率.结果①外侧壁CT和MRI显示率高,前壁、内侧壁、上壁和后壁MRI较CT显示率高,CT和MRI平扫呈等密度/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下壁CT和MRI均不能显示;②三叉神经节位于MC前外下部,冠状位较横轴位显示佳,增强扫描可强化;③三叉神经节周围静脉丛CT和MRI平扫不能显示,增强扫描呈高密度/高信号;④三叉神经池在CT上呈低密度,在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⑤神经纤维在FSE T2WI上呈点状或短条状等信号.结论本文提供了国内正常成人MC的CT和MRI表现,可为临床相关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MRI在显示MC结构和形态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含囊腔性肺癌的MSCT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20例含囊腔性肺癌的临床及CT图像资料。结果20例均为单发,右肺14例,左肺6例,囊腔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5例,囊腔不规则5例。囊壁均匀11例,厚薄不均9例。2例表现为单纯囊腔,囊腔周围磨玻璃密度影4例,囊腔周围实性密度影6例,囊腔周围混杂密度影8例。囊腔周围伴壁结节5例,囊腔内有分隔13例,囊腔内血管穿行8例,囊腔内支气管穿行5例,囊腔内支气管截断或闭塞5例,分叶征15例,毛刺征12例,胸膜牵拉征9例。7例增强患者囊腔周围壁结节或实性成分呈中度强化。20例肺癌的病理类型:腺癌19例,腺鳞癌1例。结论含囊腔性肺癌的MSCT主要表现为囊腔内有分隔、囊腔周围伴实性、磨玻璃或混杂密度影、囊腔伴壁结节、囊腔内血管穿行等,部分患者需结合CT随访观察囊腔的动态变化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和腹膜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CT影像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2年2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IM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影像资料,观察并评估病灶的部位、形态、生长方式、最长直径、边缘、密度、包膜是否完整、表面有无溃疡,分析病灶增强方式及强化程度等,结合文献分析总结IMT的CT特征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 结果14例IMT位于肠系膜3例,胃窦2例,结肠2例,胃体、回肠、回盲部、腹膜后、胆囊、肝脏、胰腺各1例。病灶最长径为2~9(4.90±2.20)cm,6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7例为单发类圆形,1例为多发类圆形;9例有完整包膜,5例包膜不完整;8例瘤内见迂曲血管,11例瘤周见供血血管;12例病灶内见坏死囊变,3例内见钙化,2例内见脂肪,1例合并出血。增强后13例强化不均,7例为全瘤填充样强化,6例为边缘环形强化,1例为中心分隔样强化;9例呈明显强化,4例呈轻度强化,1例呈中度强化。 结论IMT可来源于消化道和腹膜腔各区域,临床表现不典型,CT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提示IMT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可辅助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和治疗后随访,确诊依赖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源性肺间质水肿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9例经临床证实的心源性肺间质水肿的CT表现。结果 19例心源性肺间质水肿均可见心影增大和肺血增多、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增厚、小叶间隔增厚,其中合并肺泡渗出6例,合并胸腔积液15例,心包积液9例。结论心源性肺间质水肿有其典型的CT表现,HRCT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间质改变,结合临床能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丁仁厚  张鹏  程湘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069-1071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TBP)的CT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分析32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TBP的CT表现。结果 (1)壁腹膜增厚21例,其中光滑增厚18例、不规则增厚3例;(2)肠系膜改变24例;(3)大网膜改变19例;(4)腹水26例;(5)腹腔淋巴结增大6例。结论 CT能够为临床诊断TBP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21例小肝癌(SHCC)和14例小血管瘤(SHHE)的平扫及增强的CT表现,特别是肝癌增强过程中的三期表现,提高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35例患者均采用美国GE公司9800UICK扫描机行全肝平扫及增强检查,注射造影剂20s后即行动脉(A)期扫描,70s~120s行门脉期扫描,300s~360s行平衡期扫描,观察和比较病灶的强化方式和特征.结果35例患者共发现病灶53个,其中SHCC28个,SHHE25个,89.29%(25/28)的SHCC的典型的CT表现,如第一期高密度,第二、第三期为低密度,符合"快进快出”的特征.80%(20/25)的SHHE具有典型的CT表现.如病灶从边缘开始强化,并逐渐向中心充填.结论CT三期扫描均能反映出病灶的强化特点,基本上能对病灶的性质作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上腺损伤的CT表现,评价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例经手术或CT复查随访证实的外伤车祸患者肾上腺损伤的CT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后急性期(1~7 d)CT扫描,显示肾上腺血肿8例,CT表现为肾上腺区圆形、类圆形高密度影;肾上腺周围组织损伤6例,其中4例肾上腺周围脂肪内条纹状、斑片状高密度模糊出血影,3例膈肌增粗,密度增高,本组中8例在外伤后亚急性期(8 d~1个月末)和慢性期(1个月后)CT复查,表现为肾上腺血肿密度从边缘开始缓慢降低,肾上腺形态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CT检查反映了肾上腺损伤的病理解剖改变,是诊断肾上腺损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和随访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53例,分析其CT征象.结果 53例中,皮质腺瘤23例,多数较小,密度低而均匀,强化轻;嗜铬细胞瘤8例,肿块较大,密度不均匀,强化明显;皮质腺癌5例,为>7.3 cm的肿物,密度不均匀;转移瘤12例,表现多样,肿块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匀;髓质脂肪瘤4例,低密度的脂肪密度区是其特征性CT表现;平滑肌瘤1例,定性诊断较难.结论 综合分析肾上腺肿瘤的各种CT征象,结合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多数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动物家猪正常胰腺的CT影像学表现,并与人类胰腺进行比较。方法健康家猪10只,分别行CT平扫及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其中4只猪剖腹直视下观察胰腺的形态及位置。结果猪胰腺分为胰头及左、右两叶,其中左叶为胰腺的主体部分。其解剖位置、大体形态学及CT影像特征均与人类胰腺极其相似。结论大动物猪胰腺适合进行胰腺疾病的CT影像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动物家猪正常胰腺的CT影像学表现,并与人类胰腺进行比较.方法健康家猪10只,分别行CT平扫及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其中4只猪剖腹直视下观察胰腺的形态及位置.结果猪胰腺分为胰头及左、右两叶,其中左叶为胰腺的主体部分.其解剖位置、大体形态学及CT影像特征均与人类胰腺极其相似.结论大动物猪胰腺适合进行胰腺疾病的CT影像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赵广成  王俊英  何燕  刘佳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0):1552-1553
目的分析支气管结核(EBTB)的薄层CT表现。方法分析36例经纤维支气管镜、病理证实的EBTB的胸部CT表现,探讨支气管本身的异常以及肺实质、淋巴结和胸膜改变。结果共42处支气管受累,右肺多于左肺,累及下叶最多。支气管壁增厚32处,管腔狭窄26处,累及较长段者(〉3 cm)20处,管壁增厚、局部管腔扩大10处。10例继发肺不张,11例并存支气管播散灶。所有患者肺野内均可见陈旧性肺结核灶,16处病灶为活动性,30例并发胸膜病变。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18例。结论较长段的支气管壁中心性增厚为EBTB的主要表现,多数并存肺实质和胸膜病变,淋巴结环形强化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13.
肝脏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3例经肝穿刺病理学或者临床治疗证实的肝脏继发性淋巴瘤患者的资料,其中12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霍奇金淋巴瘤.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扫描,其中11例行平扫+增强扫描,2例仅平扫.结果 在13例肝脏继发性淋巴瘤中,结节(肿块)型11例,弥漫型1例,混合型1例.所有病变CT平扫均呈低密度影像;增强后,1例影像呈环状强化,1例轻至中度延迟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轻度强化,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其中3例出现"血管漂浮征",6例无明显强化.结论 肝脏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主要为乏血供,增强扫描出现"血管漂浮征"对诊断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脾脏结核的CT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证实的 25例脾脏结核的CT表现,其中男性 15例,女性 10例,年龄 16~ 52岁,中位年龄 25岁。结果 25例脾脏结核CT表现分为脓肿型、粟粒型、混合型和陈旧钙化型。平扫病灶模糊不清,增强后病灶显示清楚,但边缘显示不规则。结论 患者脾脏CT影像具有典型表现,年龄较轻且合并有肺结核病或/和其他肺外结核时,应考虑脾脏结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及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病理确诊的 4 5例颈部淋巴结结核 ,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并与 13例淋巴结转移癌比较。结果 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好发部位为颈静脉链下、中组及颈后三角组。按颈淋巴结核的CT扫描的形态 ,密度及周围脂肪间隙的情况分为五型 ,以Ⅲ型 (分房样强化或周边强化 ,周围脂肪层闭塞 ,5 3.4 % )及Ⅳ型 (大于 2cm的大单房 ,4 4.5 % )最多见 ,其中单纯型 2 8例 ,混合型 17例。增强CT可反映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病理改变。结论 CT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不仅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特征及周围情况 ,尚可以反映其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认识肺腺癌经支气管播敖肺转移的CT表现和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为腺癌或细支气管肺泡癌经支气管肺转移的CT表现,重点关注病变的发展特点。结果15例肺癌患者在CT上原发病灶均为实变型肺癌.在同侧或对侧肺内出现多发性、与支气管分布有明确相关的病灶,胸膜不受累。在初诊的CT上表现为小叶中心性结节5例、树芽征7例、腺泡结节2例、磨玻璃影10例和实变13例,其中5例仅有小叶中心结节(单一型),10例为多种形态病变共存(复合型).曾全部被误诊为结核或炎症,经抗结核或抗炎治疗无效。在平均4个月的CT随访中,单一型转移者进展缓慢.结节融合形成边界相对清晰的实变影;初诊为复合型的病变恶化较快。结论肺腺癌经支气管转移的CT表现有一定的规律.但诊断仍须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以区别于结核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肝癌在我国常见。小肝癌和小血管瘤是指直径小于3cm的肝脏肿瘤。过去,由于CT机型的限制,检查措施的落后,CT很难对两者作出明确的诊断,甚至很难发现病灶。随着CT机型的不断更新以及检查手段的不断提高,目前特别是螺旋CT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独特的价值,这就是对肝癌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提供了有利帮助。我院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骨关节结核的CT表现。方法收集确诊的髋骨关节结核的患者41例,分析其CT表现并比较儿童和成人的影像差别。结果髋骨关节结核的主要CT表现为骨质破坏(90.3%),患侧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缩(87.7%),软组织肿胀及脓肿(75.6%),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73.1%),关节腔积液(63.5%),关节周围骨质疏松(46.3%)。儿童出现关节腔积液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结论CT对髋关节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简称肝癌。笔者应用螺旋CT诊断原发性肝癌56例,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瘘的CT血管成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717例行冠状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病例,其中诊断冠状动脉瘘66例.综合多种后处理图像,记录冠状动脉瘘的起源、瘘口、冠状动脉有无斑块及狭窄.其中1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结果的异同.结果 66例冠状动脉瘘中,起源于双侧冠状动脉21例,左冠状动脉26例,右冠状动脉19例;而瘘口在肺动脉41例,左心房10例,右心房8例,左心室4例,冠状静脉2例,右心室1例.14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瘘管起源和瘘口部位均与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一致.31例冠状动脉瘘同时伴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其中狭窄程度≥50%者7例.结论 双侧冠状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瘘并不少见,且瘘口在肺动脉者最多.CT血管成像可作为冠状动脉瘘的首选检查手段,可为该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术前信息.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d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features of the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Methods Sixty-six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were diagnosed out of 12 717 patients underwent the coronary artery multiple detector CTA examination. The origin and drainage site of the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and the plaque and stenosis of the coronary artery were observed by post-processing analysis on various images.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14 out of 66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patients. Results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arose from bilateral coronary artery system in 21 cases, from left coronary artery in 26 cases and from right coronary artery in 19 cases. The majority of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entered into pulmonary artery (41 cases). The rest drainage sites included left atrium (10 cases), right atrium (8 cases),left ventricle (4 cases), coronary sinus (2 cases) and right ventricle (1 case). The findings of CTA and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were consistent in 14 patients with DSA examination. Coronary artery plagues were evidenced in 31 cases and stenosis was greater than 50% in 7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patients. Conclusions Multiple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are not rare, and pulmonary artery is the most frequent drainage site. When suspecting the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coronary artery CTA can be the first choice of diagnose. CTA can supply adequate information for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