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遥感与GIS的北京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与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模型相结合,在1988-2000年北京市遥感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式。研究表明,地形条件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形成及土寺利用动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在平原地区,农田、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居于主导地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点扩展占用耕地及生态退耕。在台地、丘陵和山地地区,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居于主导地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主要表现为生态退耕。北京市土寺利用格局的动态变化表现了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与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政策实施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自然景观增加,景观多样性半加。在自然景观中,林地面积增加,破碎度减小,斑块边界趋于平滑;草地面积减少,趋于破碎。在人文景观中,城镇、农村居民点斑块增大,趋于紧凑,有利于用地节约。农田受到城镇农村居民点扩展及退耕还林政策的双重影响,面积大量减少,破碎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中德合作项目“土地利用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南京江宁泰淮河流域研究”(英缩写为SILUP)的部分研究内容,在小流域尺度上重点论述了遥感与GIS在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技术与方法。利用SPOT卫星资料,建立了基于知识的光变特征扩展遥感模型,提取了土地利用信息,取得了较好的分类结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实现了用最终决策分类矩阵FCM(Final Classification Matrix)进行综合土地利用规划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刘鹰 《遥感信息》1999,(4):21-24,28
本文讨论了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变化信息提取的常用方法,探讨了不同数据源对方法选择的影响,本文最后结合具体的试验项目给出了变化信息提取的一般性结论。  相似文献   

4.
基于面向对象分类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其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技术与土地利用变化模型,选取处于剧烈变化环境下的东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其1980~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方法在SPOT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中具有较高的精度(总体精度达87.7%),可以有效避免"椒盐现象"发生;(2)1980~2008年东江流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了2 854.4km2,流失的耕地主要转化为了林地、城镇建设用地;园地面积减少了667km2,流失的园地主要转化为了林地;林地面积增加了1 988.7km2,呈波动变化;草地面积比由4.9%缩减为2.0%;水域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城镇用地呈快速增长趋势,年增长率高达186.23%。加强耕地保护和适度限制城镇用地增长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和GIS的东亚土地覆盖年际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覆盖的年际变化是以土地覆盖的宏观分布模式为基准,在外界驱动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的年与年之间的变化,因此,为揭示东亚地区土地覆盖的年际变化特征,首先选取东亚地区时相一致的不同空间分辨率(1km和8km)的NDVI影像进行了非监督分类,并总结了东亚土地覆盖的宏观分布模式,然后以时间序列的8kmAVHRRNDVI数字影像为基础,应用跨平百分率分析方法生成每年5-9月距平百分率分级影像,并以该影像为基础分析总结了东亚土地覆盖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方法及其揭示的现象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东亚土地覆盖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利用主要是满足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占用需求,同一城市用地类型在某一空间的土地覆盖可能随着投入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完整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应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和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本文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对1994年和2002年石家庄市两期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石家庄市城市各种用地比例合理,用地功能分区明显;(2)8年间城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速度很快,综合动态度达O.67%,其中以耕地减少最快,年减少率达到6.88%;(3)8年间综合城市土地利用强度动态度为1.23%,建筑面积变化速度比较快,其中商服用地和居住用地利用强度增加最大,分别达到1O.04%和3.31%。  相似文献   

7.
根据1986年和2000年TM影像资料,运用遥感信息解译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数理统计知识,分析了青海湖地区1986~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与空间结构上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土地类型转换结果分析表明:耕地、水域和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分别增加了5 930.82 hm2、2 218.75 hm2和382.68 hm2。而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分别减少了7 542.64 hm2、894.34 hm2和95.28 hm2。在减少的7 542.64 hm2草地面积中,有6266.56 hm2草地被开垦成耕地,601.40hm2草地净转换为沙地。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的环白洋淀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07年三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遥感影像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和土地利用程度,分析了环白洋淀地区1990年-2007年间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的特征。揭示了该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阐明了环白洋淀地区17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和驱动力,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软件》2019,(10):37-40
本文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对北京市建成区的绿色空间进行分类,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建成区内部绿色空间面积、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等指标及其变化,从多个指标的变化定量化研究城市建成区内部绿色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较2005年北京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覆盖率和人均绿色空间均有一定的下降;在绿色空间的种类上,农田所占比例下降,草地和林地的占比增加,三环内绿色空间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和GIS的古浪县土地利用及荒漠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1987年和2000年两期遥感数据,通过解译分析了解到古浪全县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大面积土质戈壁、固定沙地因为调水工程的实施而被开垦为水浇地,南部山区和中部川旱地区大面积的山旱地、川旱地退耕还草,导致全县的耕地面积减少了45 312.476 hm2。全县荒漠化类型有风蚀、水蚀和沙化3种类型,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8 910.84 hm2,荒漠化指数S从1987年的2.209降低到了2.162,生态建设区荒漠化指数减少了0.118。在其所辖的25个行政区内,15个乡镇荒漠化指数降低,2个降低幅度超过了0.5,1个降到了1以下;10个乡镇荒漠化指数有不同程度升高,1个行政区超过了3,荒漠化局部得到了逆转,同时在无行政管理的腾格里沙漠公地等行政区荒漠化程度又有所加重。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事件的土地利用时空数据模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先分析了 Peuquet(1995 )提出的基于事件的栅格时态数据模型 ESTDM,对该模型采用栅格结构所致的多属性描述局限进行了讨论 ,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通过模型的属性索引访问“外部”的属性数据 .据此 ,结合土地利用的时空特点 ,设计了基于事件的土地利用时空数据模型 EL STDM及相应的时空数据库方案 ,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析进行了探讨 .在此基础上 ,设计实现了土地利用变化时态 GIS原型系统 .试验结果表明 ,该时空数据模型满足了土地变化调查成果的管理和查询需求 ,对进一步的土地分析给予了较好的尝试 .  相似文献   

12.
遥感自动分类在西南地区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我国西南地区地貌类型复杂、土地利用多元化的特征,着重研究了在大面积的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遥感图像自动分类方法来获取土地利用信息的一整套技术路线和方法;将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以及野外调查、专家知识和特殊地区的分区分类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可操作性和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野鸭湖湿地的Landsat—TM影像和印度的IRS影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卫星影像分类图。结合实地调查,标定土地利用类型,运用ArcView的解译及数据统计功能,分析研究野鸭湖湿地6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水域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其主要是由自然条件、人口和经济增长所致。水域面积、植被覆盖率的减少,使栖息和越冬鸟类丧失了大量的栖息地。为保护湿地环境,应逐步退耕还草、还林;恢复芦苇、沼泽,确保区内生态平衡和系统生态质量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RS与GIS技术的川西高原土地利用/覆盖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择川西高原的部分地区为研究区,以地形图、TM及ETM+影像为数据源,通过野外调查和目视解译作为信息提取手段,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进行管理和空间分析,建立了研究区12个子河段的土地覆盖/利用的地形图数据库、TM/ETM+影像数据库。解译结果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通过分析确定了各个子区的土地覆盖/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高覆盖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是该区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别,它们的面积占到整个研究区面积的84.14%,这也说明该地区植被覆盖较高,同时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发现研究区植被覆盖具有较强的高度带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掖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是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是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重要方法。将国际上先进的CLUE-S模型应用到位于黑河中上游的张掖市,模拟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时段为2001~2020年。模型中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①耕地;②林地;③草地;④水域;⑤城镇用地;⑥未利用地。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选择了对该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有重要贡献的7种驱动因子,分别为:与城市的距离、与河流的距离、与道路的距离、人口密度、海拔、坡度、坡向。模拟结果显示:到2020年,林地、草地、水域和城镇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未利用地面减少。  相似文献   

16.
土地复垦工程的遥感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阶段,我国土地复垦及其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结合课题研究工作介绍了土地开发整理遥感评价方法。通过实验区域的选取、实验区相关实地数据的收集、遥感影像选择、试验区遥感影像的处理和解译、影像信息分类等研究工作,提取了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的工程量指标,建立了土地复垦项目的工程量评价体系,分析提取的成果与实地数据一致,证明遥感评价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7.
遥感用于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变化监测已为人们所共识。由于土地 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复杂性,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时,遇到了许多具体问题。从 应用的角度出发,重点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关系、影像的选择与处理、动态监测方法的选定与 综合及其它多方面知识的参与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 地利用变化监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余明  李慧珍 《遥感信息》2007,(3):29-33,53,I0001
本论文应用RS和GIS复合技术提取大福州城土地利用信息图谱,从现状结构、发展变化(净变化与相互转化)等方面对大福州城的土地利用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建立了实验区土地利用演变过程和空间扩展图谱,其研究和建立的土地利用斑块形态与扩展图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学信息图谱的“形-数-理结合”和“系列化”、“谱系化”、“模型数值化”的特征,本工作是地学信息图谱在LUCC中的应用尝试,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土地复垦整理植被覆盖度的遥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土地复垦工作的广泛开展,土地复垦整理效果评价日益重要。以湖南益阳中洲土地复垦区为例,选取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利用ERDAS IMAGINE软件实现植被覆盖度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土地复垦后该项目区的植被覆盖度比复垦前还要高,与实际情况相符,充分说明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复垦后的植被覆盖度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