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内出版机构对融合发展的迫切需求,使得培养具有融合思维的全媒体复合型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成为出版机构完成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最终实现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升级的第一步.在此前提下,笔者以个人实践经验从强化版权意识、掌握传统出版业务、理解数字专业壁垒、巧用生产工具、尊重人才五个方面思考了出版机构如何培养并留住数字出版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出版物、出版活动、主要特点等方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主题出版的发展历程,在这一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出版物引领主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不断出新,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出版借势发力,文学、文化、科技等多种类型主题出版物百花齐放,主题出版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和学术研究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在重视程度、资源投入、内容策划、表现形式、市场营销、读者反馈、走出去等方面展现出新的特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基于新的历史节点,需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稳基调、把好导向,以精品为引领,做强做亮做活主题出版。  相似文献   

3.
4.
5.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主题出版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关论述既与以往的政策、理念一脉相承,也有新的概念表达和理论创新,将引导主题出版在宏观方向把握、“三种文化”融合与转化、重点领域做优做强、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主题出版地位将进一步跃升,在组织理论创新、话语体系构建、价值观凝聚、增进国际理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主题出版的理念、方法和实践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主题出版工作将从局部转向整体、从短期策划转向长期规划、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国内市场转向国内国际市场并行。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纲领,新闻出版传媒界同志应该结合出版业发展实际,牢固树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出版工作的理念,坚持“结合”和“融通”的理念、“真理”和“科学”的理念、“围绕”和“复兴”的理念、“数字”和“产业”的理念、“内需”和“面向”的理念,让中国出版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8.
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激发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如何落实推进出版深度融合的各项具体举措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其中,人才队伍是出版融合发展的主体、是推进融合发展具体工作的创造性力量,因此,人才队伍建设在现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推进出版深度融合中“建强人才队伍”为突破口,在深刻认识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重要意义的前提下,深入分析了人才队伍是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破口的必然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出版单位应如何有效创新人才培养和选拔任用机制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条件,是应对国际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发展模式不清晰、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发展速度迟缓、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产业标准亟待统一、数字版权保护还不到位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大力推动传统出版业升级转型,加快数字内容资源的深度整合,加强技术公司与出版机构的深度合作,加快数字出版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全力开创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实现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大跨越。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就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与评价机制展开深度对谈。三位对谈人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和学术背景,就近年来主题出版取得的成就、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如下共识:主题出版从宏观到微观、从选题到市场、从国内到国际,以及从内容到形式四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题出版的理论研究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目前主题出版工作需在解决公益性和市场性、时效性和长久性等方面努力;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来自出版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出版单位的主动作为、编辑个人的成长需要、读者和市场的驱动四个方面,其根本动力是以人民为中心;制约主题出版动力机制的关键因素包括政策、出版单位、作者和市场,出版单位是最重要的因素,要最大化发挥出版单位的作用;主题出版动力机制优化要强调目标导向,在策划方面转变观念,形成政府推动、出版单位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格局;目前主题出版缺乏较为权威的评价体系;主题出版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为实现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政府评价、社会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评价有机统一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杨倩 《采.写.编》2024,(3):149-151
数字化时代,各行各业都乘着信息化、智能化的“东风”开始转型升级,使得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在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出版传媒行业而言,无论是文本制作还是内容发布都呈现出新变化和新趋势,传统出版行业面临重大挑战,“融合出版”模式的数字化改革迫在眉睫。本文旨在对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模式进行探究,比较两种出版方式的异同,进而寻找两种不同出版方式的融合点,寻找符合当今形势的新型出版模式,实现内容的优质共享、信息渠道的共用,为当下出版社的发展谋得出路。  相似文献   

12.
产业融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惟一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并形成了出版业主导的数字化改造和IT企业主导的数字出版两条并不成功的发展路径,而出版与IT的融合才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惟一选择.可以通过跨产业的企业并购、战略联盟、建立产业集群区、统一技术标准等途径实现这一融合.  相似文献   

13.
张博  庄子匀 《出版与印刷》2011,(3):14-15,17
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产业迅猛发展,数字出版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一些数字出版基地相继建立,各高校也建立了数字出版实验室,逐步提升包括编辑出版学、传播学、印刷工程等专业的师资队伍质量,并相继建立硕士、博士等学科点,数字出版教育呈现层次高端化、培养实践化、专业复合化、形式多样化等特点。 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数字出版人...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使数字出版行业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定位文科专业,当下的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大数据的学习与锻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需要对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本文分析了大数据下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进而探索了对应的培养策略与培养路径,为推进我国数字出版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蔡葵  潘娅 《出版参考》2023,(2):44-47+54
社会形势的转变催化行业变革,进而对相关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数字出版业基于传统媒体转型升级而形成,在时代背景下趋向融媒体发展,以此提高媒体竞争力,实现长期发展。本文分析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和数字出版业对人才的要求,探讨了当前数字出版业人才培养的不足,对媒介融合视域下数字出版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几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间的深度融合已成必然趋势,实现两方优势的有机结合,更能促进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目前融合形势而言,有其成果,逐渐构设起全媒体出版等多类发展模式,但同时也存在复合型人才不足、出版理念局限性较大等诸多问题,亟需探究更有效的融合推进措施。本文对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必要性详细分析后,简要讨论了当下二者融合状况,据此提出内容、产业、人才等几方面的改进建议,希望能为二者合理融合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正成为出版企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但大多数出版企业对怎样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没有明晰的思路。本文从出版企业数字出版中心发展模式、出版企业数字出版中心主要任务、数字出版中心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阐述出版企业数字出版中心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8.
如果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比喻成一个个产品,那么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带头人就像是这些产品的总设计师,他们通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各专业人才产品的塑型。因此,各专业带头人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在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背景下,出版也逐渐成为大出版.出版专硕致力于培养出能适应“大出版”要求的复合型出版人才,然而多学科的介入却使出版专硕的教育遭到“去中心化”.本文在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出版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实践,对出版专硕的培养作出了进一步的分析.从“大出版”对出版人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例如熟悉各种媒介形态和艺术表现形式、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利用、版权经营意识、市场调研的新方法,引出出版专硕的核心竞争力困境,进而从分类培养、跨院系培养、联合行业力量和建立科学的实习制度几方面,分析了如何培养出版专硕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媒体融合环境下数字出版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对数字出版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文章提出结合时代背景、转换培养理念,突出培养特色、优化课程设置,灵活用人机制、强化师资力量,实施创新驱动、以创促产学研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