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安罗替尼联合吉非替尼对HCC827、HCC827GR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加入任何药物),吉非替尼组(1 000 nmol·L-1吉非替尼处理),安罗替尼组(2.0μmol·L-1安罗替尼处理),联合组(先加入2.0μmol·L-1安罗替尼,6 h后再加入1 000 nmol·L-1吉非替尼)。以细胞计数法-8(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术及Transwell法测定对HCC827、HCC827GR细胞凋亡、侵袭的影响,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HCC827细胞中,对照组、非替尼组、安罗替组尼和联合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7.43±1.65)%、(50.78±2.30)%、(52.54±3.66)%和(35.47±2.55)%;吉非替尼、安罗替尼均能明显降低HCC827细胞增殖,且两者联合使用抑制作用更明显。对耐药的HCC827GR细胞,对照组、非替尼组、安罗替组尼和联合组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7.16±2.74)%、(94.14±3....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1例58岁转染重排融合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女性患者,规律服用普拉替尼400 mg,qd抗肿瘤治疗后发生4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前患者血象正常,连续服用普拉替尼27 d后血小板计数(Plt)明显降低,最低降至14×109·L-1,对症处理后无明显改善。考虑为普拉替尼所致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同时给予对症处理,此后患者情况逐渐好转,10 d后Plt回升至94×109·L-1。患者血象逐渐平稳后调整普拉替尼剂量重启抗肿瘤治疗。临床药师通过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判定很可能是普拉替尼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并监护患者对症治疗,且在患者Plt恢复正常后提出重启普拉替尼的剂量调整建议。该病例提示临床使用普拉替尼时应警惕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做好药学监护,发生不良反应后及时进行用药分析和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3.
1例68岁左肺恶性肿瘤男性患者盲试吉非替尼片(250 mg,po,qd)29 d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10 U·L-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93 U·L-1,碱性磷酸酶100 U·L-1,总胆红素18μmol·L-1,谷氨酰转肽酶60 U·L-1,国际标准化比值1.81,多项肝功能指标异常,符合中度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医生采纳临床药师的建议对患者进行护肝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好转。临床药师全面动态评估患者的状况,对患者肝损伤与吉非替尼进行关联性分析评价,判断患者肝损伤很可能由吉非替尼引起。临床药师针对1例盲试靶向药患者的用药开展了分析,对后续治疗方案提出建议,对盲试药物作了讨论,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尼洛替尼和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方法 用乙腈沉淀蛋白法处理血浆样品,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150 mm×4.6 mm, 3.5μm)进行色谱分离,流动相为0.1%甲酸水(A)—0.1%甲酸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0.7 mL·min-1,柱温40℃,进样量3μL。以安罗替尼为内标,用电喷雾电离源,采用正电离模式,以多反应监测的方式进行扫描。考察该方法的专属性、标准曲线、定量下限、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测定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伊马替尼和厄洛替尼的谷浓度及3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的谷浓度。结果 4种药物的标准曲线分别为吉非替尼:y=2.536×10-3x+9.372×10-3(线性范围20~2 000 ng·mL-1,R2=0.996 6),厄洛替尼:y=3.573×10-3x+7.406×10<...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晚期复发非小细胞肺癌应用吉非替尼和培美曲塞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经过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一线治疗后复发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67例,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组35例,服用吉非替尼250mg,每天1次,直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培美曲塞组32例,培美曲塞500mg/m^2静脉滴注,治疗,每3周重复,至少化疗2周期。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吉非替尼组:部分缓解(PR)28.6%,疾病稳定(SD)42.9%,疾病进展(PD)20%,疾病控制率71.4%,其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培美监塞组:PR25%,SD37.5%,PD37.5%,疾病控制率62.5%,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胃肠道反应。结论晚期复发非小细胞肺癌应用吉非替尼和培美曲塞治疗疗效相似,但口服靶向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血浆中3种一线络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和3种一线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方法,并应用于临床进行治疗药物监测。方法:血浆样品50μL加入氯氮平内标20μL,采用乙腈直接沉淀蛋白法处理样品后稀释进样分析。采用Welch XB-C18(2.1 mm×50 mm, 5.0μm)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流动相A为10 mol·L-1甲酸铵溶液,流动相B为甲醇-乙腈-异丙醇(7∶1.5∶1.5,含0.2%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72 mL·min-1,进样量6μL,色谱分析时间3.5 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结果:6种分析物线性范围均满足检测需求,线性系数均≥0.997,各浓度的批内与批间RSD≤10.3%,回收率为98.6%~111.6%,方法准确度为94.3%~109.5%。此外,收集并检测6名同时接受伊马替尼和伏立康唑治疗的白血病患者,血药浓度范围分别为0.418~2.697μg·m...  相似文献   

7.
1例49岁男性患者因肺腺癌Ⅳ期接受化疗,具体方案为培美曲塞二钠0.8 g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30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第1~4天,21 d为1个周期;同时给予靶向治疗,吉非替尼口服250 mg、1次/d。在第3个化疗周期停药第10天、服用吉非替尼第59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胃恶性肿瘤患者中开展阿帕替尼治疗药物监测的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C-MS/MS测定2021年1月~2023年3月期间我院胃恶性肿瘤患者体内阿帕替尼的暴露水平,分析药物浓度与不良反应,疗效及不同联合用药种类之间的关系,考察性别、年龄、联合用药及肝肾功能等因素对稳态谷浓度的影响。结果:阿帕替尼回归直线方程为Y=0.065 12X+0.027 45,r2=0.998 7,血清样本在1.00~500μg·L-1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定量下限为1.00μg·L-1。50例患者中,血清药物谷浓度范围为10.39~364.74μg·L-1,未发现疾病状况及不良反应与药物稳态谷浓度存在显著关联。与单抗类药物联用的阿帕替尼患者血药浓度显著高于紫杉醇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影响稳态谷浓度的重要因素。结论:在阿帕替尼治疗过程中,利用稳态谷浓度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意义有限。阿帕替尼治疗期间需要密切关注肾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吉非替尼和培美曲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方法 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肿瘤内科收治的35例进行吉非替尼和培美曲塞治疗的非小细胞癌脑转移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吉非替尼组RR(CR+PR)率高于培美曲塞组,两组治疗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 吉非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有较好效果,但是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如皮疹、腹泻等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虞泽 《北方药学》2016,13(9):37-37
目的:分析研究培美曲塞和吉非替尼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行培美曲塞和吉非替尼进行二线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2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培美曲塞组和吉非替尼组各41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疗效对比显示,培美曲塞和吉非替尼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14.63%和19.51%(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48.78%和58.54%(P>0.05)。结论:培美曲塞与吉非替尼均可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疗效相近,但不良反应各异,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择优选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安罗替尼胶囊联合卡培他滨片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8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试验组44例.对照组给予1250 mg·m2卡培他滨,早晚各口服1次,连续服药2周后停药1周;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安罗替尼胶囊每次12 mg,qd,口服,连续服药2周后停药1周.2组患者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安罗替尼胶囊联合厄洛替尼片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厄洛替尼片每次150 mg,qd,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安罗替尼胶囊每次10 mg,qd,口服,连续服药14 d后停药7 d。2组患者1个疗程均为21 d,持续用药至疾病进展或治疗不耐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水平、生存时间(OS),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入组50例,脱落2例,最终48例纳入分析;对照组入组50例,脱落1例,最终49例纳入分析。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100.00%(48例/48例)和71.43%(35例/49例),客观缓解率分别为87.50%(42例/48例)和42.86%(21例/4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分别为(382.53±26.82)和(397.45±26.19)ng·L-1,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  相似文献   

13.
黄薇  王燕  韩美玲 《肿瘤药学》2023,13(3):313-318
目的 了解安罗替尼(AL3818)的安全性,以便更好地应用该药,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收集安罗替尼在临床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信息,结合现有的临床数据,对比安罗替尼与同类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安罗替尼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食欲减退、乏力、蛋白尿、血尿、腹痛、呕吐、腹泻、高血压和手足综合征等,其中1级、2级不良反应78例(96.30%),3级不良反应3例(3.70%)。与同类抗肿瘤药物相比,安罗替尼的出血、高血压、蛋白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帕替尼和贝伐珠单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安罗替尼胶囊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与埃克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选取Ⅳ期肺腺癌患者48例,EGFR基因均有突变,随机分为两组,培美曲塞组:培美曲塞500mg/m2,d1顺铂25mg/m2,d1~3,21天为1个周期,共4~6个周期.埃克替尼组:埃克替尼125mg,1日3次口服,直至疾病进展.评估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培美曲塞组有效率(CR+ PR)41%,疾病控制率75%,中位PFS8.6月,埃克替尼组有效率(CR+ PR)45%,疾病控制率为83%,中位PFS9.5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埃克替尼组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等低于培美曲塞组,皮疹高于培美曲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与埃克替尼一线治疗晚期EGFR基因突变的肺腺癌的疗效相当,埃克替尼不良反应更轻.  相似文献   

15.
<正>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发展速度快、死亡率高,绝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为晚期[1]。多数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同时,仍需使用抗肿瘤药[2]。近年来,靶向药物由于其细胞毒性小、选择作用强等优点,在临床上备受关注[3]。安罗替尼(anlotinib)是一种新型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晚期肺癌三线治疗不可或缺的药物选择[4]。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埃克替尼对比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埃克替尼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埃克替尼与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埃克替尼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姜程玉 《北方药学》2021,18(7):141-142
目的:分析培美曲塞联合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选取晚期NSCLC患者72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培美曲塞)和研究组(培美曲塞联合吉非替尼),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75.00%,高于参照组的50.00%,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MMP9、Ang2指标水平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VEGF、MMP9、Ang2指标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皮疹、腹泻、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培美曲塞联合吉非替尼用于晚期NSCLC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与常用化疗药物阿霉素联合应用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株的抑制作用以及相关分子作用机制,为开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新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Hut78细胞分为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组:阿帕替尼单药(10、20、40、60μmol·L-1)、阿霉素单药(1、2、4μmol·L-1)、阿帕替尼+阿霉素[(40+1)μmol·L-1、(40+2)μmol·L-1、(60+1)μmol·L-1、(60+2)μmol·L-1],分别作用72 h,采用CCK-8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组{阿帕替尼单药(40μmol·L-1)、阿霉素单药(1、2μmol·L-1)、阿帕替尼+阿霉素[(40+1)μmol·L-1、(40+2)μmol·L-1]}作用24 h后对Hut78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阿帕替尼(10、20、40μmol·L-1)作用24 h后对Hut78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组{阿帕替尼单药(40μmol·L-1)、阿霉素单药(1、2μmol·L-1)、阿帕替尼+阿霉素[(40+1)μmol·L-1、(40+2)μmol·L-1]}作用24 h后,Hut78细胞中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PI3K、p-PI3K、Akt、p-Akt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Casepase-3、Bax的表达变化。结果不同浓度(10、20、40、60μmol·L-1)的阿帕替尼作用72 h后,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3.42±2.19)%、(19.52±4.16)%、(31.49±3.16)%、(52.88±3.37)%,72 h的IC50值为(59.34±0.31)μmol·L-1,各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6,P=0.018);不同浓度(1、2、4μmol·L-1)的阿霉素分别作用72 h后,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5.82±3.23)%、(31.70±4.79)%、(42.34±5.23)%,72 h的IC50值为(5.52±0.18)μmol·L-1,各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2,P=0.015);阿帕替尼+阿霉素[(40+1)μmol·L-1、(40+2)μmol·L-1、(60+1)μmol·L-1、(60+2)μmol·L-1]作用72 h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51.70±2.09)%、(56.62±4.83)%、(61.35±1.79)%、(65.13±3.88)%。两药的联合指数(CI)<1,说明二者具有药物协同作用。阿帕替尼单药(40μmol·L-1)、阿霉素单药(1、2μmol·L-1)作用24 h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65±0.75)%、(13.85±2.15)%、(23.60±1.30)%,阿帕替尼+阿霉素[(40+1)μmol·L-1、(40+2)μmol·L-1]作用24h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7.00±1.90)%、(33.20±2.30)%,各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6.10±0.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51,P=0.006)。不同浓度(10、20、40μmol·L-1)的阿帕替尼作用24 h后,G0/G1期细胞比例随浓度升高而升高[(49.27±0.45)%、(50.34±1.24)%、(59.16±1.23)%],S期细胞比例随浓度升高而降低[(42.81±2.22)%、(39.19±2.71)%、(34.08±1.01)%],各药物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G0/G1期(39.26±0.65)%,S期(49.40±2.5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帕替尼单药(40μmol·L-1)、阿霉素单药(1、2μmol·L-1)以及阿帕替尼+阿霉素[(40+1)μmol·L-1、(40+2)μmol·L-1]作用24 h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I3K、p-PI3K、p-Akt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促凋亡蛋白Casepase-3和Bax的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各药物处理组p-PI3K/PI3K、p-Akt/Akt、Bcl-2、Casepase-3及Bax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可抑制外周T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同时具有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实现的。阿帕替尼联合阿霉素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细胞具有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伊马替尼及伏立康唑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血桨样品经乙酸乙酯-正己烷(75∶25)萃取,选择卡马西平为内标,氮吹浓缩、复溶后采用HPLC分析。ZORBAX SB-C18柱反相柱(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醋酸铵缓冲液(25 mmol·L-1 CH_3COONH_4,CH_3COOH调pH值至4.5)=20∶32∶48(V/V/V),检测波长264 nm,流速为1 mL·min-1,柱温35℃,进样量为20μL。结果:伊马替尼、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10~5.00μg·mL-1和0.10~6.00μg·mL-1,两者的线性均良好(r分别为0.998和0.999),最低定量下限均为0.10μg·mL-1。伊马替尼和伏立康唑低、中、高质量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69.21%,71.23%,73.53%和76.23%,78.12%,79.34%,二者批内RSD均小于15%。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满足同时检测伊马替尼和伏立康唑的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达沙替尼与槲皮素联用后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相互作用特征。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药达沙替尼3.5 mg·kg-1、槲皮素35 mg·kg-1、达沙替尼3.5 mg·kg-1+槲皮素35 mg·kg-1,连续给药14 d,于第15天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眼眶采血,离心获取上层血浆。采用酶解法处理血浆样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同时检测血浆中的达沙替尼与槲皮素,描绘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通过DAS 3.2.2软件对药动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达沙替尼单用与联用状态下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AUC0-t:(0.28±0.035),(0.49±0.051)μg·h·mL-1;AUC0-∞:(0.29±0.035),(0.51±0.047)μg·h·mL-1;MRT0-t:(7.74±0.31),(7.44±0.25) h; MRT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