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面口合谷收"的大脑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刺右侧合谷穴时前额叶脑皮层血流的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信号与相应皮层内磁共振波谱(MRS)检测到的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变化的关系,探索针刺合谷穴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共招募到76名青年健康受试者,男23名,女53名,平均年龄(24. 5±1. 4)岁。受试者接受两次fMRI-MRS扫描,手针针刺和Von Frey纤毛针表皮刺激右侧合谷穴,两种刺激方式顺序随机分配,两次间隔1周。扫描序列含任务前静息态BOLD、MRS和任务态BOLD、MRS。感兴趣区(ROI)定位于双侧前额叶内侧皮层。fMRI数据采用SPM12、REST软件进行处理,MRS数据采用LC Model软件处理。随后进行脑激活区的组内、组间比较,计算ROI内皮层BOLD信号定量值,测量ROI内GABA值并进行矫正。最后统计分析BOLD信号与GABA含量的关系。结果:手针针刺与Von Frey纤毛针表皮刺激均诱发了大脑皮层广泛的BOLD负激活信号,主要集中在中线区(包含前额叶内侧皮层)和边缘叶脑区,但Von Frey纤毛针表皮刺激诱发的信号较少而弱。两组前额叶内侧皮层ROI内的BOLD信号与GABA+值在基线、任务后及其前后的差值均未发现明显相关性(手针针刺组:r=-0. 07,-0. 08,0. 04;P=0. 57,0. 88,0. 74;Von Frey纤毛针表皮刺激组:r=-0. 10,-0. 09,-0. 01;P=0. 43,0. 46,0. 96)。结论:手针针刺较Von Frey纤毛针表皮刺激合谷穴激发了更强更广的包含前额叶内侧皮层的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负激活效应,但两种刺激下的前额叶内侧皮层ROI区域内BOLD信号与GABA含量及其变化未发现明确相关性,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在疾病状态下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电针与手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3例)和手针组(31例)。两组均采用Bobath易化技术康复和药物治疗,均穴取偏瘫侧曲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等,留针30min,手针组在留针期间行手法运针1min,电针组在手针针刺基础上行电针疗法。运用脑卒中残损评定法(Stroke Impairment Assessment Set,SIAS)评定脑卒中后整体功能状况,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SIAS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电针组优于手针组(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Glu的含量及Glu/GABA值均降低(均P<0.01),血清GABA的含量均升高(均P<0.01),且电针组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手针组(P<0.01,P<0.05);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0.9%(30/33),手针组为83.9%(26/31),电针组疗效优于手针组(P<0.05)。结论:在手针基础上加用电针可提高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中的Glu、GAB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手针针刺健康受试者右侧合谷穴,前额叶Glu+、Glx+及GABA+浓度变化差异及相关性,从兴奋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关系方面初步探讨针刺效应的脑机制。方法 录入健康志愿者76名,随机接受手针及纤毛针两种刺激,并采集刺激前和刺激时BOLD功能磁共振脑成像(fMRI)及磁共振波谱(MRS)数据,分析手针和纤毛针组刺激前与刺激时Glu+、Glx+、GABA+浓度差异及相关性,以及Glu+、Glx+与GABA+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手针及纤毛针组间和组内各亚组(依据不同BOLD信号)针刺前与针刺时Glu+、Glx+、GAB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手针组整组的Glu+、Glx+、GABA+,零、负激活亚组的Glu+、Glx+和零激活GABA+针刺前与针刺时浓度呈正相关(P均<0.05)。针刺前手针组整组、零、负激活亚组的Glu+、Glx+均与GABA+呈正相关q(P均<0.05);纤毛针组整组、正、负激活亚组Glu+、Glx+均与GABA+及零激活Glu+与GABA+均呈正相关(P均<0.05);针刺时手针组整组、负激活亚组Glu+与GABA+呈正相关,零激活亚组Glx+与GABA+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针刺前与针刺时Glu+、Glx+与GABA+多呈正相关,可作为针刺脑机制研究的神经递质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4.
张芹  张淑青  杨科朋 《新中医》2020,52(3):120-123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6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湿热敷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与血清Glu、GABA水平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6%,高于对照组74.60%(P<0.05)。治疗后,2组上肢痉挛、下肢痉挛状态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上肢痉挛、下肢痉挛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ugl-Meyer、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Glu水平较治疗前降低,GAB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Glu水平低于对照组,GAB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与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可有效调节血清Glu、GAB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手针、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区时支配该区域的神经束诱发的放电变化,比较不同参数的手针和电针诱发的神经束放电的差异,初步揭示针刺信息的外周传导规律。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手针足三里组和电针足三里组,每组15只。动物用20%乌拉坦麻醉(750 mg/kg),分离支配右侧"足三里"穴区坐骨神经分支后,分别以不同手法的手针(捻转、提插、捻转提插,1 Hz)及不同参数的电针(5 V、10 V1、5 V,3 Hz)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各1 min,对刺激过程及刺激前后神经束诱发放电记录采样各1 min,然后进行单位时间神经放电脉冲计数(Bin:1 s)。结果:捻转提插手针"足三里"其神经束放电峰电位数增加最为明显:刺激前的计数为(42.20±1.98)pulses/s;刺激后增为(74.20±18.92)pulses/s(P<0.05);刺激结束后即刻恢复到(41.40±4.85)pulses/s,与刺激后比较P<0.05。单纯提插手针刺激时其神经束放电峰值计数从刺激前的(42.00±3.89)pulses/s增加为(60.60±10.79)pulses/s(P<0.05);针刺结束后即刻恢复至(45.00±18.10)pulses/s,与刺激后比较P<0.05。而单纯捻转手针刺激无明显变化。电针刺激"足三里":强度从5 V左右开始可诱发类似手针诱发的神经放电现象,10 V以上电针其神经放电增加显著,15 V电针接近于单纯提插手法手针所产生的效应:放电峰电位数从刺激前(42.60±3.87)pul-ses/s增加至电针时(64.20±9.36)pulses/s(P<0.05);电针结束后恢复到(48.00±7.55)pulses/s,与电针时比较P<0.05。结论:提插及捻转提插手法的手针刺激大鼠"足三里"可诱发支配该区域的外周神经束放电,且后者放电现象更为明显;一定强度的电针刺激可产生与手针的机械刺激类似的神经放电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明生与炒酸枣仁配伍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作用的神经递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生与炒酸枣仁配伍组、炒酸枣仁对照组、地西泮对照组(3.6 mg·kg-1)。经4 d条件性恐惧电刺激复制状态性焦虑动物模型。造模之后,连续灌胃给药10 d。用在体微透析技术和电化学检测器(HPLC-ECD)联合使用测定海马和外侧杏仁核(LA)中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的含量。用在体微透析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与OPA柱前衍生技术(HPLC-OPA)测定海马和外侧杏仁核中Glu、GABA的含量。结果:在LA脑区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DA、NE、5-HT、Glu、GABA含量显著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生与炒酸枣仁配伍组DA、5-HT、Glu含量显著减少(P<0.05,P<0.01);与地西泮对照组相比,生与炒酸枣仁配伍组DA、5-HT、NE、Glu、GABA含量无显著差异。在海马脑区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DA、NE、5-HT、Glu含量显著增加,GABA含量显著减少(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生与炒酸枣仁配伍组大鼠DA、NE、5-HT、Glu含量均显著性减少(P<0.05,P<0.01);与地西泮对照组相比,生与炒酸枣仁配伍组DA、NE、GAB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5-HT、Glu含量显著性减少(P<0.05,P<0.01)。结论:生与炒酸枣仁配伍可以拮抗焦虑,且作用效果优于炒酸枣仁,生与炒酸枣仁配伍拮抗焦虑的机制可能与调节海马、LA脑区中单胺类及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结合音乐疗法对焦虑模型大鼠海马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和二者比值的影响,探讨此方法的部分抗焦虑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音乐组和针刺音乐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大鼠均给予连续21 d不可预见性的刺激,同时针刺组、音乐组及针刺音乐组在每次刺激前1 h给予相应的针灸及音乐干预。实验结束后取各组大鼠的海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分析各组样本中Glu和GABA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Glu含量及Glu/GABA比值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均0.05),GABA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针刺组和针刺音乐组Glu含量及Glu/GABA比值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针刺组、音乐组和针刺音乐组GABA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针刺组和针刺音乐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抗焦虑作用与其海马Glu/GABA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后镇痛效果,以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乳腺癌手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全身麻醉,观察组麻醉诱导前电针刺激内麻点和行间穴30 min,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两组患者电针刺激前(T0)、术后2 h(T1)、术后12 h(T2)、术后24 h(T3)和术后48 h(T4)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在各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测定TNF-α、IL-6以及CD3^﹢、CD4^﹢、CD8^﹢和CD4^﹢/CD8^﹢的含量。结果观察组VAS评分在T1与T0比较,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在T1、T2、T3与T0比较,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VAS评分在T1、T2、T3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TNF-α和IL-6在T1、T2、T3与T0比较,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TNF-α和IL-6在T1、T2、T3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CD3^﹢、CD4^﹢和CD4^﹢/CD8^﹢在T1与T0比较,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CD3^﹢、CD4^﹢和CD4^﹢/CD8^﹢在T1、T2、T3、T4与T0比较,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CD3^﹢、CD4^﹢和CD4^﹢/CD8^﹢在T1、T2、T3、T4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行术前电针预处理,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降低应激反应,保护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小脑组织中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含量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SHR大鼠小脑的保护机制,为捻转补泻降压效应差异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雄性SHR大鼠24只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捻转泻法组、电针组、模型组,每组6只。6只Wistar-Kyoto(WKY)大鼠作为空白组。空白组和模型组每天进行与各针刺组相同的抓捉固定刺激,其余各针刺组分别采用相应治疗手法针刺双侧“太冲穴”,每日上午治疗1次。用无创血压仪测量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第1、4、7、11、14日测量并记录。针刺处理14 d后,分别取大鼠小脑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小脑组织中GABA、Glu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模型组大鼠收缩压与空白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3个针刺组均能明显降低SHR大鼠血压(P<0.01),且捻转泻法组血压降低最显著,与模型组及其他治疗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捻转补法组与电针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脑组织中GABA含量明显降低(P<0.01),Glu含量明显升高(P<0.01);捻转泻法组小脑组织中GABA含量较模型组、捻转补法组和电针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Glu含量较模型组、捻转补法组和电针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捻转补法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R大鼠小脑组织中GABA含量的降低与Glu含量的升高可能是高血压形成的中枢机制之一,对“太冲穴”施以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可有效降低血压,使GABA含量升高、Glu含量降低,小脑中GABA、Glu参与了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的血压调节过程,且不同针刺手法调节作用差异显著,捻转泻法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合谷穴后健康志愿者运动皮层手面区之间的可塑性,为"面口合谷收"取穴理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交叉设计(同体自身前后对照),将健康志愿者10例随机先后分配至针刺组及假针刺组(两组间隔2周的洗脱期)。针刺组受试者左手合谷穴接受电针刺激(频率2 Hz,强度0.5~1 mA,时间30 min);假针刺组采用胶粘垫安慰针,不刺入皮肤,安慰针连接至连接线内线断裂的电针仪。运用经颅磁刺激技术,分别于针刺及假针刺前后记录对侧运动皮层手面区磁刺激诱发的第一骨间背侧肌、眼轮匝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s),计算MEPs总波幅、有效刺激面积及重心。结果:与电针前比较,针刺组对侧运动皮层手区的MEPs总波幅显著升高(P0.05),面区的MEPs总波幅明显下降(P0.05);手区的有效刺激面积明显增大(P0.01);手区X轴重心明显向外侧移动(P0.05)。与电针前比较,假针刺组对侧运动皮层手、面区的MEPs总波幅、有效刺激面积及重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针刺组比较,针刺组针刺前后对侧运动皮层手区MEPs波幅差值增大(P0.05),面区MEPs波幅差值减小(P0.05);针刺组对侧运动皮层手区针刺前后有效刺激面积差值增大(P0.05)。结论:电针合谷穴能诱导健康志愿者运动皮层手面区之间的可塑性(兴奋运动皮层手区,同时抑制运动皮层面区),为面口部疾病的针灸治疗及循经远道取穴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刺激方法对人体穴位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方法:对47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实验.其中电针组11例,男性5例,女性6例;手针组13例,男性7例,女性6例;温灸组16例,男性8例,女性8例;非刺激对照组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在25~45周岁.分别选取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作为刺激穴位,并分别施以电针、手针、温灸刺激,对照组不给予刺激.分别在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对穴位NO进行微透析采集并分析,比较不同刺激方法对NO含量的影响.结果:温灸组皮肤穴位NO含量高于电针组,电针组高于手针组,所有刺激组高于非刺激对照组(P<0.05).结论:虽然不同的刺激方法对穴位NO含量的影响不同,但3种刺激方法均可使穴位NO含量显著升高.因此,穴位NO的表达可能是针灸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刺激方法对人体穴位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方法:对47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实验.其中电针组11例,男性5例,女性6例;手针组13例,男性7例,女性6例;温灸组16例,男性8例,女性8例;非刺激对照组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在25~45周岁.分别选取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作为刺激穴位,并分别施以电针、手针、温灸刺激,对照组不给予刺激.分别在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对穴位NO进行微透析采集并分析,比较不同刺激方法对NO含量的影响.结果:温灸组皮肤穴位NO含量高于电针组,电针组高于手针组,所有刺激组高于非刺激对照组(P<0.05).结论:虽然不同的刺激方法对穴位NO含量的影响不同,但3种刺激方法均可使穴位NO含量显著升高.因此,穴位NO的表达可能是针灸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蒙医温针对失眠大鼠海马组织中Glu、GABA、ACh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制成失眠模型,用温针刺激“顶会穴、赫依穴、心穴”,测定海马组织中Glu、GABA、ACh含量。结果:大鼠注射PCPA造模后,海马组织中Glu含量显著升高(P〈0.01),GABA、ACh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组大鼠海马中Glu含量显著降低(P〈0.01),GABA、ACh含量均升高(P〈0.05);与温针组比较,地西泮组大鼠海马中Glu、GABA、ACh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医温针可以明显降低失眠大鼠海马中Glu含量和升高海马中GABA、ACh含量,从而使大脑兴奋性降低。由此认为蒙医温针促睡眠机制与其可以调节失眠大鼠海马中Glu、GABA、ACh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苏谨 《上海针灸杂志》2020,39(3):325-329
目的观察雷火灸对气虚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选取111例气虚型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均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雷火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 d后、7 d后、14 d后简明疲乏量表(BFI)评分变化,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QLQ-C30评分及CD3﹢、CD4﹢T细胞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1%(P<0.05)。两组治疗后BFI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FI评分有随时间变化而降低的趋势(P<0.05)。两组治疗后QLQ-C30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CD3﹢、CD4﹢T细胞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火灸治疗气虚型NSCLC患者癌因性疲乏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升高CD3﹢及CD4﹢T细胞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志不安于肾和魄不安于肺不寐大鼠血清和脑γ-氨基丁酸(GABA)及谷氨酸(Glu)水平的差异,为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鉴别魄不安于肺和志不安于肾不寐提供依据。方法 将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志不安于肾组(肾组)、魄不安于肺组(肺组)和正常组。采用久坐湿地法制备志不安于肾不寐大鼠模型,采用狭长平台浅水环境法制备魄不安于肺不寐大鼠模型。以睡眠监测评价睡眠剥夺情况,以水迷宫实验评价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评价血清GABA、Glu及脑Glu水平,以免疫组化法评价不同脑区的GABA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肾组和肺组睡眠时间均缩短,肾组觉醒次数减少,肺组觉醒次数增加。肾组表现为睡眠后期不能再次入睡致睡眠时间减少,肺组表现为上午和下午频繁觉醒致睡眠时间减少(P<0.05)。肾组和肺组逃避潜伏期均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均减少(P<0.05)。肾组逃避潜伏期长于肺组,穿越平台次数少于肺组(P<0.05)。肺组血清GABA和Glu水平显著降低,肾组血清和脑Glu水平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肺组(P<0.05);肾组和肺组下丘脑、丘脑、压部b区、运动区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火针围刺联合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软组织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0例软组织肉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独的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火针围刺联合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近期疗效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疼痛程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为68.0%(17/25),高于对照组的36.0%(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8﹢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心理领域及生理领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围刺联合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等症状,减少或消除病灶,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杨晓航  牛文民  刘智斌  牛晓梅  王渊 《陕西中医》2009,30(10):1413-1414
目的:探讨针药合用刺激嗅觉系统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ChAT、AchE活性的影响作用。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VD模型组、VD嗅球损毁模型组、嗅三针组、丁香酚刺激组和针药合用组,每组8只。结果:定位航行试验显示,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平均游泳路程比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短于VD模型组(P<0.01);嗅三针组、丁香酚刺激组和针药合用组均明显短于VD模型组(P<0.01);针药合用组短于嗅三针组、丁香酚刺激组(P<0.05);嗅三针组与丁香酚刺激组相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VD模型组与VD嗅球损毁模型组相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海马ChAT、AchE活性比较,VD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嗅三针组、丁香酚刺激组和针药合用组明显高于VD模型组(P<0.01);针药合用组高于嗅三针组和丁香酚刺激组(P<0.05);嗅三针组与丁香酚刺激组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VD模型组与VD嗅球损毁模型组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嗅三针和丁香酚均能够显著增强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提高海马ChAT和AchE活性、针药合用效果更佳,其治疗效应的发挥依赖于嗅觉传导通路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穴位处肥大细胞的激活及穴区胶原与支配该区域的神经束放电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手针足三里组、手针+色甘酸钠组(穴区肥大细胞拮抗)、手针+胶原酶组(穴区胶原纤维溶解),每组6只。动物麻醉后,分离左侧"足三里"穴区坐骨神经干,手针提插刺激大鼠"足三里"穴20min,记录刺激前、刺激时和刺激后神经束诱发放电信号。对穴位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统计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结果:与对照组、手针+色甘酸钠组和手针+胶原酶组相比,手针足三里组诱发的坐骨神经放电活动明显增强(P<0.01);同时手针足三里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升高(P<0.01),而手针+色甘酸钠组和手针+胶原酶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位可诱发支配该区域的外周神经束放电;穴位区注射色甘酸钠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针刺引起的外周神经放电减弱;穴位区注射胶原酶阻断针刺应力在穴位组织中传输,可以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同样,针刺引起的外周神经放电也减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隔药灸崔氏四花穴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给予隔药灸崔氏四花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孟鲁斯特钠咀嚼片治疗,治疗6周后观察咳嗽症状评分、肺气道功能指标、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免疫球蛋白E及CD^3﹢、CD^4﹢、CD^8﹢、CD^4﹢/CD^8﹢的变化,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咳嗽症状评分,血清EOS、ECP及IgE水平,CD^4﹢、CD^8﹢、CD^4﹢/CD^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在肺气道功能指标(MEF75%,MEF50%,MEF25%)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1.1%、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崔氏四花穴可以有效改善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咳嗽症状,提高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水沟”穴对脑梗死大鼠脑动脉血管平滑肌Ca2﹢-ATP酶及钠钙交换体表达变化的动态调节规律。方法1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假手术组,后3组在造模后又分为3 h、6 h、12 h、24 h 4个时相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入线栓外,其余操作同模型组。电针组在造模后即刻针刺“水沟”穴,电针刺激20 min。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梗死侧血流量的变化,然后各组动物均按时相处死,分别分离和剪取梗死侧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和后动脉各8 mm。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中Ca2﹢-ATP酶的相对表达量;应用RT-qPCR法检测血管中钠钙交换体1(sodium calcium exchanger 1,NCX1)及钠钙交换体3(sodium calcium exchanger 3,NCX3)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大鼠脑梗死后24 h内,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各时项血流量均明显下降(P<0.01);电针组大鼠在3 h、6 h、12 h时脑血流量高于模型组(P<0.05)。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3 h时Ca2﹢-ATP酶下调(P<0.05),各时项NCX1及NCX3 mRNA表达量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3 h时项Ca2﹢-ATP酶表达量的表达水平上调(P<0.05),3 h、6 h时项NCX1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P<0.05),3 h时项NCX3 mRNA表达水平上调(P<0.05)。结论电针干预能增加脑梗死及其周边区域血供,明显抑制脑动脉血管平滑肌上Ca2﹢-ATP酶表达量及NCX1和NCX3 mRNA表达的下调,从而达到减轻脑动脉血管平滑肌内Ca2﹢超载,进而维持细胞内外Na、Ca2﹢稳态,这对于抑制缺血后血管平滑肌痉挛,保持血管功能和状态的正常,从而增加脑梗死区周围血流灌注具有重要作用,但电针的干预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