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了解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程度,及时对采空区在发火前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发火危险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提出了基于集对分析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以集对分析理论为基础,将煤炭自然发火看成一个确定不确定系统,建立了煤炭自然发火评价模型。以梁家煤矿4110采空区为例,将计算结果与基于熵权未知理论的评价结果作比较,得出的结论一致。表明了集对分析运用在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上是可行的,可为矿井生产和其他系统的分析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最小割集与最小径集在事故树分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故树分析是利用事故树对事故进行预测的方法,是安全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它是按照演绎的原理对事故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定性分析包括最小割(径)集的求取和重要度分析.最小割集是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基本事件的集合(用于事故分析,对应有事故树);最小径集是顶上事件发生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的集合(用于安全分析,对应有成功树).定量分析主要求取顶上事件(即环境危害事故)的发生概率.在事故树分析中,最小割(径)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能使系统事故分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分析"成功树"法求事故树最小径集不足的基础上,结合煤矿五大灾害复杂事故树分析的特点,运用布尔代数和福塞尔行列法的基本原理,提出两种事故树最小径集的求解方法。通过一个煤矿复杂事故树分析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为实现事故树分析计算机化提供了有效的算法支撑。  相似文献   

4.
浅析低瓦斯煤矿瓦斯防治安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结合煤矿安全评价工作的经验,通过运用预先危险分析对低瓦斯煤矿瓦斯防治进行分析,得出瓦斯爆炸是最严重的瓦斯事故。进而通过对瓦斯爆炸的事故树分析,得出了导致瓦斯爆炸的27个基本事件。应用事故树分析中的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和结构重要度,对瓦斯爆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瓦斯爆炸不发生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集合即最小径集有6个,其中严格控制瓦斯浓度,杜绝一切火源,是预防煤矿瓦斯爆炸的最重要途径。从源头上防止瓦斯爆炸的发生,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5.
管道燃气火灾爆炸事故树分析(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 预防事故的对策及安全检查表[1,2 ]从上述的求解可知 ,由于燃气火灾爆炸事故树比较复杂 :最小割集 1386 0组 ,最小径集为 2 4 3组。因而在制定燃气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措施时 ,应以最小径集为依据。根据最小径集的定义 ,只要事故树中的这些基本原因事件不发生 ,顶上事件就不会发生。综合考察所有 2 4 3组最小径集 ,要使燃气火灾、爆炸事故不发生 ,可以考虑下面 3个方案 :(1)杜绝P1的发生。要使P1不发生 ,则需使x1不发生。(2 )杜绝P4的发生。要使P4不发生 ,则需使P4中的x2 ,… ,x14 ,x16,x17共 15个基本原因事件不发生。(3)杜…  相似文献   

6.
事故树分析法在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辉  史俊伟  刘慧慧 《安全》2011,32(12):8-10,13
通过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进行事故树分析,找出导致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28个基本事件。在此基础上,采用布尔代数法,得出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最小割集154个、最小径集4个。通过对最小割集(最小径集)的求解,确定了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从而明确事故发生的危险(安全)程度,掌握了导致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各基本原因事件的组合关系及其重要程度;提出了防治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工作面长度与采空区遗煤自燃规律的内在联系,利用理论分析方法对工作面长度与其推进速度及遗煤自然发火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保证遗煤不自燃的最长工作面的确定方法。以九道岭矿和华兴矿某工作面为例,利用数值模拟和相似模拟方法对工作面长度与采空区漏风量及"三带"划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工作面长度与采空区漏风量及"三带"宽度的关系表达式。结果表明:工作面长度的确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遗煤不自燃,工作面长度存在一个上限值,此值可以通过工作面长度与工作推进速度及遗煤自然发火期的关系进行确定;当工作面供风量不随工作面长度变化时,工作面长度与采空区漏风量之间近似满足对数函数关系;当工作面供风量随工作面长度变化时,工作面长度与采空区漏风量之间近似满足"∪"型二次抛物线函数关系,工作面长度与采空区氧化带宽度之间近似满足"∩"型二次抛物线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8.
事故树结构重要度求解方法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采用事故树法进行安全系统分析时,事故树的结构重要度一般是利用最小割集或最小径集进行求解,但是由于采用最小割集求解的结果与采用最小径集分析求得结果并不一致,使得事故树结构重要度产生差异,导致系统分析结果存在差异.本文提出采用求结构重要度系数和利用概率重要度性质求结构重要度的方法来解决,实例证明所求解的结构重要度结果与最小径集分析结果一致,结果精确.  相似文献   

9.
为准确预测高瓦斯采空区煤自燃的状况,通过分析发现高抽巷是监测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的最有效地点。推算出采空区气体在高抽巷中所占的体积分数,进而确定采空区遗煤不同的燃烧阶段所对应的CO体积分数和CO指数。结果表明:当高抽巷中的CO体积分数Chdr CO<30×10-6或CO指数ICO<0.5%时,采空区的遗煤处于低温氧化阶段;当高抽巷中的CO体积分数Chdr CO≥30×10-6或CO指数ICO≥0.5%时,采空区遗煤进入自然发火危险阶段,此时必须采取措施控制采空区自燃氧化的进一步发展。对80501工作面的采空区煤自燃成功地进行预测预报,实现了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对中毒窒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事故树的最小割集、最小径集与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并给出了预防中毒窒息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煤炭自燃指标性气体确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井火灾是矿井五大灾害之一,煤炭自燃则是矿井火灾最主要的起因。为了了解煤炭氧化、自燃规律,本文采用TG-DSC技术研究了不同煤种在水分蒸发、吸氧增重、受热分解及燃烧等不同氧化阶段的氧化特征值;并采用TG-DSC-GC联用技术研究了不同煤种在整个氧化阶段的气体产物生成规律及其特征。在煤的低温氧化阶段,找出了CO等可作为判别煤自燃的指标性气体及C2H4等辅助指标性气体;并得出了各煤种氧化阶段的耗氧规律。  相似文献   

12.
矸石山自燃阻化剂的阻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防治矸石山的自燃和改善矿区环境质量,揭示和研究矸石山煤矸石自燃阻化剂的阻化作用机理,寻求高效的煤矸石山自燃阻化剂,通过在煤矸石中添加各类自燃阻化剂,在柱箱中进行空气氧化程序升温实验,并利用气相色谱仪对不同氧化温度下分离出的气体中O2,CO,CO2以及各种烃类组分的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其自燃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研究矸石山煤矸石的自燃阻化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研究表明,带有吸附基团的高聚物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聚合物乳液对煤矸石自燃具有较好的阻化作用。该研究成果对矸石山煤矸石自燃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大柳塔煤矿活鸡兔井12下208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存在大量氧化煤的遗煤自燃预测问题,对原煤及不同程度的氧化煤进行程序升温实验,分析研究低温氧化特性的变化规律,根据灰色理论对自燃标志气体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原煤与氧化煤的临界温度与干裂温度相差不明显,分别在40~50 ℃与110~120 ℃之间;根据临界温度、干裂温度及其指数增长点将煤低温氧化过程分为缓慢自热(50~<90 ℃)、加速自热(90~<120 ℃)、热解裂变(120~<160 ℃)和热解加速(160~<200 ℃)4个阶段。在缓慢自热阶段以G2(0.01~<0.039)和R1(0.001 5~<0.007 7)为指标;在加速自热阶段以R1(0.007 7~<0.019 5)和G3(0.000 9~<0.003 7)为指标;在热解裂变阶段以烯烷比(0~<0.484)和G3(0.003 7~<0.037 4)为指标;在热解加速阶段以R1(0.046 8~<0.072 6)和烯烷比(0.484~<0.992)为指标气体。实验结果对采空区遗煤的自燃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瓦斯煤层综放开采瓦斯与煤自燃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淮南潘三煤矿低透气性高瓦斯易自燃煤层综放开采的实际情况 ,笔者在综合分析影响综放面安全开采的瓦斯和煤自燃因素基础上 ,提出并实施了顶板走向长钻孔覆岩卸压瓦斯抽放、本煤层顺层孔卸压瓦斯抽放、尾巷抽放和排放等综合瓦斯治理措施 ,通过适时合理的工作面通风系统能位调整 ,合理配备工作面风量和控制采空区漏风量 ,解决了综放面回采时的瓦斯问题 ,有效控制了采空区煤炭自燃的发展 ,实现工作面的安全快速推进。实践证明 ,顶板走向长钻孔覆岩卸压瓦斯抽放是解决低透气煤层瓦斯抽放率低的有效方法 ,回采面的瓦斯抽放率在 30 %以上 ;尾抽和尾排是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安全生产的有效辅助措施 ,但其对工作面采空区煤炭自燃的“三带”有显著影响 ,影响的关键因素是通过采空区尾排及尾抽的混合流量。笔者提出的方法对类似条件的高瓦斯易自燃煤层综放安全开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综放开采采空区煤炭自燃特征及其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平  鲍杰  韩德明  吴超  廖光煊 《火灾科学》2004,13(3):173-179
针对7201综放面煤层易自燃、回采过程中存在工作面过断层、工作面面长加大接面等影响正常回采速度的现实条件,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基础上,确定了高温热源的位置,及时采取了优化配备工作面风量、顶板走向长钻孔压注阻化液、设置隔漏风墙、气雾阻化及煤柱预注阻化液等综合防治煤炭自燃措施,有效抑制了工作面采空区煤炭自燃,实现了易自燃煤层综放安全开采。研究结果对类似条件的综放安全开采有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煤自燃过程的精细分级与自燃隐患的精确预警,保障井下煤自燃防治工作有效开展和煤炭资源安全开采.以甘肃王家山矿202工作面煤样为测试对象,采用煤自然发火试验与程序升温试验手段模拟煤体自然发火过程.测定煤自燃指标气体等特性参数数据,分析相关指标气体特征,将煤自燃过程划分为稳定、波动和剧烈反应3大区间.通过处理指标数据以...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够客观、科学的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煤自燃火灾进行有效的预防,综合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煤自燃的危险性综合评价模型。从"人-机-环-管"系统原理角度出发,建立了多层次的煤自燃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法对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计算,确定了5类判断指标用于评价煤自燃的危险等级。并在实践中进行应用,评价结果和煤矿实际开采过程中煤自燃发生情况基本吻合,表明了该模型是合理可行的,能够实现对矿井煤自燃危险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采空区遗煤自燃严重威胁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因此为了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有必要进行遗煤自燃危险性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集对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结合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具体情况,对集对理论进行了扩展,并重新构建了基于确定不确定信息的分析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新集二矿210610工作面,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分析过程合理、置信度高,为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也为煤矿有针对性的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浅埋近距离煤层内错布置开采下部煤层时,地表裂隙易与复合采空区相互贯通,造成地表漏风,使采空区,特别是上部老采空自燃危险区域的分布难以预测。针对此问题,以酸刺沟煤矿6上109工作面至地表空间为研究对象,在漏风测定及束管监测的基础上,建立地表与复合采空区漏风模型,借助FLUENT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地表漏风对复合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的影响。研究表明,地表漏风最终汇入下部采空区回风侧,加大了其自燃危险区域范围;漏风流在向回风侧偏移的过程中,由于煤柱的阻挡,风速逐渐降低,与下部漏入的风流共同作用,使上部老采空区形成了氧浓度中间低四周高的不规则环状自燃危险区域;下部采空区进风侧向上的漏风增加了本煤层采空区的总漏风量,加大了其自燃危险区域宽度,同时增加了上部老采空区局部氧浓度,使其自燃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煤层煤自然发火特征的异同性及规律,以淮南矿区1号、3号、6号、13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然发火实验,对不同煤层煤的自然发火期周期、煤样70℃时放热强度和R70值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不同煤层煤样自燃性由强到弱依次为:3煤>6煤>1煤>13煤;变质程度相近的4个煤层,3煤自然发火期最短,这与煤体中硫分和水分含量高有关;13煤变质程度较高,且前期放热强度、耗氧速率增长缓慢,其自燃性较弱;4个不同煤层煤的耗氧速率、CO,CO2产生率,以及C2H4/C2H6值随煤温升高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煤中CH4气体大量解吸出现于煤温60℃之前,煤中灰分在80~120℃开始逐渐吸热融化,解析和融化均会抑制煤氧接触并且减小煤氧反应放热总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