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测定两头尖多糖中单糖的组成。方法:两头尖多糖采用2 mol/L三氟醋酸水解后通过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梯度洗脱测定;检测波长250 nm。结果:两头尖多糖由D-葡萄糖、D-核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L-岩藻糖、D-甘露糖、D-半乳糖、D-木糖)组成。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两头尖多糖的单糖组成,操作方法简便,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添加抗氧化剂促进羊水细胞的培养效果。方法分离传代的成纤维型羊水细胞,以生长指数为检测指标,在H配方的基础上利用部分析因设计法和最陡爬坡法对促进羊水细胞生长的抗氧化剂进行筛选和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通过原代羊水细胞培养进行效果验证。结果添加的维生素E、L-抗坏血酸、α硫辛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抗氧化剂皆能促进羊水细胞的生长,且具有协同效应。与H培养基相比,经最陡爬坡法优化的培养基培养的羊水细胞在克隆总数、生长指数等指标都提高3倍以上,分裂相细胞总数增长4倍以上。结论改良后的羊水细胞培养基培养效果要显著优于H配方培养基,在产前诊断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链霉菌L-183生产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SA)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方法 通过单因子和正交实验,获得SA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比.结果 在优化条件下,SA的产量达到151.5 mg/L.与先前报道相比,产量提高36.5%,且成本降低,操作步骤更为简化.结论 链霉菌L-183生产链霉亲和素的发酵条件优化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谷氨酸、苏氨酸、甘氨酸和甲硫氨酸是维生素B12合成的重要前体。在脱氮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nitrifican)发酵的产物合成期以补加的方式考察了这4种氨基酸对维生素B12合成的影响。在合成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添加试验分别考察了这些氨基酸对维生素B12合成的影响,发现谷氨酸、甘氨酸和苏氨酸影响显著;并进一步利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氨基酸混合添加对菌体生长和维生素B12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谷氨酸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并且发现同时添加多种氨基酸更有利。当添加量为谷氨酸0.45 g/L、苏氨酸0.20 g/L、甘氨酸0.15 g/L时,得到的菌体量和维生素B12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3.1%和46.0%。  相似文献   

5.
在枯草芽孢杆菌突变株D-756发酵生产D-核糖过程中,采用葡萄糖和葡萄糖酸钙混合发酵,葡萄糖酸作为pH调节剂,能促进菌体的生长,显著地提高D-核糖的产量。经酶活测定,发现流加葡萄糖酸能提高单位发酵液中葡萄糖酸激酶的酶活。在5L发酵罐中,利用葡萄糖酸维持发酵pH值在7.2,培养72h后产核糖76.8g/L。  相似文献   

6.
自1984年由叶元康等首次分出解脲支原体以来,已引起大家重视。该支原体在液体培养基中较易生长,但在固体培养上要求较高。国外常用的培养基有U9C、10C、A5K、A8C等。基本成份为胰酶消化大豆肉汤或PPLO肉汤、新鲜酵母提取液、10~20%健马血清、CVA(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辅因子)增强液、L-盐酸半胱氨酸、GHI三肽(甘氨酸、组氨酸、赖氨酸)能量合剂、0.1~0.95%尿素等。配方复杂,价格昂贵,在国内实际工作中难以应用。叶元康等采用以牛肉汤为基础液,添加10%人血浆、0.15%尿素、0.15%磷酸二氢钾、100u/ml青霉素为培养基,在工作中虽可使用,但阳性率低,有相当一部分在液体中生长阳性的标本在固体培养基中不生长。我们在实验中对培养基进行改良,发现当加入一定量猪胃消化液时便可使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灵芝胞外多糖自身反馈抑制作用。在摇瓶中考察了灵芝真菌发酵菌丝体生长、胞外多糖(EPS)和胞内多糖(IPS)合成的动态过程。在培养168h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3.18g/L(干重),培养216h时,胞外多糖达到最高浓度1.24g/L,EPS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大致呈正相关。在摇瓶培养基中添加同源胞外多糖,以浓度梯度实验法考察培养基中的同源胞外多糖浓度对灵芝真菌发酵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的同源胞外多糖浓度高于0.59g/L时,EPS的产生受到明显抑制,其趋势是随着培养基中同源灵芝胞外多糖浓度的增加,反馈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当培养基中添加的同源胞外多糖浓度高于2.34g/L时,菌丝的生长和胞外多糖的产生完全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源性D-核糖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schemidreperfusion,I/R)组、D-核糖组.假手术组:只予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穿线不结扎;I/R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 min,再灌注120 min;D-核糖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C增强As2O3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生素C是否能影响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以及它对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用噻唑蓝(MTT)法筛选出维生素C的最佳浓度250μmol.L-1,并用该浓度联合不同浓度的As2O3同时处理HeLa细胞后,用光镜、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研究细胞生长和凋亡的情况,用TRAP-ELISA法检测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单独1μmol.L-1As2O3处理过的细胞生长未受到明显抑制,但联合250μmol.L-1维生素C处理细胞,则细胞生长受到抑制,且部分细胞出现凋亡形态学特征。2、51、0μmol.L-1As2O3联合维生素C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也比单独用As2O3组明显增高,且出现凋亡的时间提早。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提示,联合用药组细胞内端粒酶活性均明显比单独用As2O3组低。结论:小剂量维生素C能增强As2O3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并能增强As2O3对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核糖与D-葡萄糖对人肌红蛋白(HMb)分子构象的影响,并研究反应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形成情况,以期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线索。方法表达、纯化获得HMb,在体外分别与D-核糖及D-葡萄糖共孵育,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监测反应后HMb的结构变化,利用荧光光谱法监测反应后AGEs的生成情况。通过SDS-PAGE观察HMb与D-核糖及D-葡萄糖反应后分子量的变化情况。结果UV-vis显示D-核糖可在短时间内导致HMb血红素活性中心构象发生改变,且呈时间依赖性;同时随着核糖糖化时间的延长,具自发荧光的AGEs生成也逐渐增多。SDS-PAGE结果显示D-核糖能很快地与HMb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量多聚体。而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D-葡萄糖对HMb构象的影响及AGEs的形成显著较D-核糖为弱。结论D-核糖,而不是D-葡萄糖,能更快速地诱导HMb发生非酶糖基化,形成AGEs。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乙酰胆碱(ACh)对大鼠淋巴细胞由刀豆素A(ConA)诱导的白细胞介素2(IL-2)生成的影响。方法:取大鼠的脾脏制成单个细胞悬液进行体外培养,用ConA诱导脾细胞的IL-2生成,然后以MTT比色法间接测定IL-2的生成。结果:ACh,M型胆碱能受体激动剂毛果芸香碱和N型胆碱能受体激动剂烟碱在10^-10-10^-6mol/L浓度范围都能显著增强ConA诱导的IL-2生成,M型胆碱能受体阻断剂阿托品(10^-10和10^-9mol/L)能阻断同浓度ACh的增强作用;N型胆碱能受体阻断剂筒箭毒碱(10^-10和10^-9mol/L)可部分阻断同浓度ACh的增强作用。结论:在机体内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T淋巴细胞的功能增强,其免疫调节作用由免疫细胞上的M和N受体介导,可能M受体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与分析新疆可食用棕色林蚁(Formica rufa L.)氨基酸与维生素成分。方法: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仪测定蛋白质中17种氨基酸成分与含量,使用PICO.TAG柱前衍生法测定色氨酸成分与含量;使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A、E、D、B1、B2、B6、B12、烟酸、叶酸等含量。结果:新疆棕色林蚁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维生素E、B1、B2、B6、烟酸、叶酸含量较高。结论:新疆棕色林蚁氨基酸与维生素含量丰富,各氨基酸间结构较为合理,其综合应用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新合成的荧光试剂柱前衍生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建立其测定方法,并测定小鼠脑脊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方法 以1,3,5,7-四甲基-8-苯基-(4′-O-(N-琥珀酰亚胺乙酸酯))-二氟化硼-二吡咯甲烷(TMPAB-OSu)作为柱前荧光衍生试剂,在pH 8.8的硼酸-硼砂缓冲溶液中,30℃衍生反应5 min后获得稳定的荧光衍生产物,在反相色谱柱上,采用梯度洗脱进行5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标准品衍生物的分离检测,荧光激发波长为497 nm,检测波长为509 nm。结果 5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线性范围为0.01~1.2 μmol/L,线性回归系数均大于0.998 1,检出限为1 nmol/L(S/N=3∶1)。小鼠脑脊液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γ-氨基丁酸和丙氨酸的含量分别为0.06、0.20、0.26、0.03和0.07 μmol/L,标准加入回收率为96%~104%,RSD为0.7%~2.9%。结论 该方法的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为小鼠脑脊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分析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噪声对豚鼠耳蜗外淋巴液中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噪声暴露于对耳蜗外淋巴液中氨基酸浓度的影响.方法:安静组和噪声组豚鼠分别暴露于安静环境(40 dB SPL)和白噪声(115 dB SPL) 2 h,抽取两组动物耳蜗外淋巴液,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分光检测分析氨基酸浓度.结果:安静组动物耳蜗外淋巴液中含有14种氨基酸,与正常哺乳动物脑脊液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十分接近.耳蜗外淋巴液中谷氨酸含量安静组为(6.6±0.2) μmol/L,而噪声组为(10.3±1.1) μmol/L, 后者比前者高55%,P<0.01.结论:噪声暴露可使耳蜗外淋巴中谷氨酸浓度明显提高, 推测这种提高可能和噪声导致毛细胞过度释放谷氨酸和谷氨酸转运体不能正常运转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不同浓度氨基酸标准溶液的最佳衍生试剂用量。方法:通过取20μl衍生试剂所能衍生的氨基酸标准液的最高浓度样品,依次减少衍生试剂用量,根据数理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峰面积与标准20μl所得峰面积有无显著性差异,探索各浓度范围的氨基酸标准溶液所需的最佳衍生试剂用量。结果:在浓度为0.75μmol/ml的氨基酸标准溶液中,加入17μl衍生试剂所得峰面积与标准20m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浓度为0.5μmol/ml的氨基酸标准溶液中,加入15斗l衍生试剂所得峰面积与标准20μ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当氨基酸浓度≤0.5μmol/ml时,衍生试剂用量为15灿l即可充分衍生;对于浓度≤0.75μmol/ml的氨基酸标准溶液,17μl衍生试剂为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PF级实验用大鼠脱毛病例的病因,为其科学饲养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试验选择在屏障系统人工饲养过程中40只脱毛SD大鼠,分为5组,进行真菌、寄生虫检测以及营养方面的病因分析和治疗试验。结果经皮肤真菌和体表寄生虫检测结果为阴性,排除以上病因;通过调整饲料灭菌方法及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强化治疗,结果为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强化治疗各组被毛生长得到显著改善。结论该批实验用SD大鼠脱毛病因为饲料经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后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成分破坏严重。  相似文献   

17.
强化大豆高支链氨基酸混合物(Ⅰ)是采用特殊工艺水解大豆蛋白后,添加少量个别氨基酸组成。其氨基酸组成的特点是,支链氨基酸含量高,芳香族氨基酸含量低,氨基酸模式类似HEP-Ⅱ肝病氨基酸组成。动物实验表明,该种氨基酸混合物能改善D-氨基半乳糖致大鼠肝性脑病症状,使血清支/芳比正常化,减少动物死亡数等。这些结果提示,强化大豆高支链氨基酸混合物(Ⅰ)对肝性脑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郭平  黄杰   《四川医学》2011,32(7):991-993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分布特点及与氨基酸代谢关系,有助于临床医师根据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特性和氨基酸模式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PCR-反向点杂交和氨基酸模式分析对127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 DNA定量、HBV基因分型和支链氨基酸及芳香族氨基酸的测定。结果 127例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1.0×103~1.0×108IU/ml)与氨基酸的关系分别为支链氨基酸降低在HBV基因B型占81.3%,C型占96.6%,B/C混合型占60%;HBV DNA浓度平均对数值4.63占70.8%,6.73占92.1%,7.64占100%;而芳香族氨基酸升高在HBV基因B型占76.6%,C型占96.6%,B/C混合型占60%;HBV DNA浓度平均对数值4.63占74.2%,6.73占82.9%,7.64占100%。结论成都地区HBV基因类别与HBVDNA浓度对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疾病轻重和氨基酸模式的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大白鼠经800拉德γ线全身照射后,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血浆中25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含量,其中脯氨酸、缬氨酸、精氨酸、亮氨酸、乙醇胺、蛋氨酸、牛磺酸、丙氨酸,羟脯氨酸和谷氨酰胺在照射后第一天升高非常明显(p<0.01);鸟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和天门冬酰胺升高明显(p<0.05);瓜氨酸在照射后第一天下降非常明显;谷氨酸几乎呈直线下降;磷酸丝氨酸变化不大。支链氯基酸与芳香氨基酸的克分子比值,除照射后第五天为2.5外,其余均为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