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股骨上端几何结构和骨密度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股骨上端几何结构和骨密度的分析,了解其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03/2004-04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髋部骨折骨质疏松的患者47例。另选择门诊健康查体的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股骨颈、Ward’s三角和转子处骨密度。所有受试对象均拍摄包括股骨上段在内的X线骨盆平片,测量股骨颈轴长及颈干角,同一平面股骨上端骨皮质厚度,并测定Singh指数。结果:参与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股骨近端3个部位骨密度:骨折组股骨颈骨密度和Ward三角区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转子处骨密度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股骨上端几何结构测量数据:骨折组颈干角和股骨颈轴长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折组同一平面股骨上端骨皮质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Singh指数Ⅲ度以下人数所占百分比:骨折组的Singh指数Ⅲ度以下占83%,对照组为54%,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髋部骨密度、股骨上端几何结构结合Singh指数可以提高对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危险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变化,结合骨密度测定,分析其对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50岁以上绝经后女性受检者300例(其中绝经后2型糖尿病组160例,健康对照组140例),测定体质量,身高,计算体质量指数,利用美国GE-Lunar 双能 X 线骨密度仪及其配置的高级髋关节分析软件包,测量股骨近端骨密度(股骨颈、大转子、Ward′s区)和髋几何参数(包括髋关节中轴长、颈干角),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绝经后2型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股骨近端骨密度及几何结构测量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中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骨质疏松组及髋部骨折组的髋关节中轴长均增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中骨量正常组 Ward′s 区骨密度及颈干角,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骨量组、骨质疏松组及髋部骨折组 Ward′s 区骨密度降低、颈干角减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低骨量组、骨质疏松组及髋部骨折组的患者髋关节中轴长、颈干角等股骨近端几何结构的特点,使骨骼负荷增加,是导致骨折发生的重要因素,可作为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关节部位肌肉密度对股骨颈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50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骨折组,选取同期500例该院健康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研究对象股骨近端几何结构;髋关节部位前群、后群、内侧群肌肉密度,骨折组患者患侧和健侧髋关节部位前群、后群、内侧群肌肉密度。结果骨折组患者的患侧和健侧髋关节部位前群、后群、内侧群肌肉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研究对象的股骨头直径(HD)、股骨头中心至股骨轴的距离(NL)、股骨颈最窄处的宽度(N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髋关节部位股的骨近端(BMD)和股骨外侧皮质股厚度低于对照组,颈干角(NSA)较对照组钝,股骨颈宽度(FNW)宽于对照组,髋轴长(HAL)、股骨颈轴长(FNAL)长于对照组,髋关节部位前群肌肉和后群肌肉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研究对象的髋关节部位内侧群肌肉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部肌肉密度与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髋关节部位骨密度降低可能会加大股骨颈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等髋部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判别方程探讨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因素。方法:以髋部骨折老年女性患者及保健体检的老年妇女各30例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观察。分为骨折组和对照组。其中骨折组来自2002-02/2004-02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对照组来自同期在该院进行社区保健体检的健康老年妇女。两组受试者均知情同意。①两组受试者髋部骨密度测定:应用DEXA骨密度测定仪及握力器,骨折组测量健侧,对照组测量左侧,颈干角和左手握拳力。②体质量指数,根据身高和体质量算出。③确定个人及家族女性骨折史。④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判别方程建立: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家族史(X1)、股骨颈骨密度(X2)、Ward区骨密度(X3)、颈干角(X4)、人体质量指数(X5)和左手握拳力(X6)6个因素判别因子,建立判别方程。结果:①两组患者家庭及个人骨折史差异性统计分析结果:骨折组有骨折史者显著高于对照组(18,8,χ2=6.491,P=0.011)。②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为Ward区骨密度、颈干角、体质量指数和左手握拳力。③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判别方程建立:Y1=-8.802X1+88.803X2+9.936X3+8.119X4+2.634X5+22.439X6-691.647;Y0=-9.901X1+93.959X2+15.872X3+8.045X4+3.037X5+23.533X6-696.287;将判别方程进行组内回代检验,特异度为76.7%,灵敏度为86.7%,预测正确率为81.7%。④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比较:用标准化回归系数作比较,颈干角为0.487,Ward区骨密度为0.472,体质量指数为0.533,左手握拳力为0.458,可见体质量指数对骨折发生的影响最大。结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发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髋部骨密度、髋部几何结构、体质量指数、肌肉力量与健康状况、活动量的大小、跌倒、家族女性及个人骨折史等均与髋部骨折有关。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各因素的作用,才能准确预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判别方程能更全面反映骨折的危险性程度,预测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5.
绝经后女性股骨颈容积性定量CT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vQCT技术测量绝经后女性股骨颈的容积性骨密度(BMD)和几何参数,评价各参数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能力。方法选取绝经后妇女47例,其中正常组26例,骨质疏松组14例,骨质疏松伴腰椎骨折组7例。应用多层螺旋CT对三组患者左股骨颈进行容积扫描并薄层重建,利用Osteo CAD软件对多平面重组图像进行测量,计算出股骨颈的皮质骨、小梁骨和整体骨的容积BMD,股骨颈轴长和最小横截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正常组与骨折组之间vQCT及DXA各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调节年龄、身高和体重因素后差异仍存在;骨质疏松组与骨折组之间只有小梁BMD及总体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小梁BMD下降幅度较大,达32.4%。结论股骨近端vQCT测量比DXA能更敏感地反映绝经后女性股骨颈BMD的变化情况,为早期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建立判别方程探讨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因素。方法:以髋部骨折老年女性患者及保健体检的老年妇女各30例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观察。分为骨折组和对照组。其中骨折组来自2002—02/2004—02深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对照组来自同期在该院进行社区保健体检的健康老年妇女。两组受试者均知情同意。①两组受试者髋部骨密度测定:应用DEXA骨密度测定仪及握力器。骨折组测量健侧,对照组测量左侧,颈干角和左手握拳力。②体质量指数,根据身高和体质量算出。③确定个人及家族女性骨折史。④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判别方程建立: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家族史(X1)、股骨颈骨密度(X2)、Ward区骨密度(X3)、颈干角(X4)、人体质量指数(X5)和左手握拳力(X6)6个因素判别因子,建立判别方程。结果:①两组患者家庭及个人骨折史差异性统计分析结果:骨折组有骨折史者显著高于对照组(18,8,r=6.491,P=0.011)。②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为Ward区骨密度、颈干角、体质量指数和左手握拳力。③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判别方程建立:Y2=-8.802X1+88.803X2+9.936X3+8.119X4+2.634X5+22.439X6-691.647;Y0=-9.901X1+93.959X2+15.872X3+8.045X4+3.037X5+23.533X6-696.287;将判别方程进行组内回代检验,特异度为76.7%,灵敏度为86.7%,预测正确率为81.7%。④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比较:用标准化回归系数作比较,颈干角为0.487,Ward区骨密度为0.472,体质量指数为0.533,左手握拳力为0.458,可见体质量指数对骨折发生的影响最大。结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发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髋部骨密度、髋部几何结构、体质量指数、肌肉力量与健康状况、活动量的大小、跌倒、家族女性及个人骨折史等均与髋部骨折有关。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各因素的作用,才能准确预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判别方程能更全面反映骨折的危险性程度,预测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N-MID)、25-羟基维生素D(25-(OH)VitD)、钙离子(Ca2+)与绝经期骨质疏松(OP)所致髋部骨折、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52例绝经期OP所致髋关节骨折患者作为骨折组、67例绝经期OP但是未发生髋部骨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N-MID、25-(OH)VitD、Ca2+、股骨颈骨密度、股骨大转子骨密度、髋部整体骨密度、Wards三角区骨密度。结果骨折组患者的血清25-(OH)Vit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的血清N-MID、Ca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股骨大转子骨密度、髋部整体骨密度、Wards三角区骨密度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血清25-(OH)VitD水平与的股骨颈骨密度、股骨大转子骨密度、髋部整体骨密度、Wards三角区骨密度测定值均呈显著的正相关系(P0.05)。结论绝经期OP所致髋骨骨折患者骨密度降低更加显著,并且与血清25-(OH)VitD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透析前慢性肾衰患者骨密度和髋关节几何结构参数的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7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透析前慢性肾衰患者272例作为病例组。按照1:1的比例匹配健康病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受试者的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间及全髋的骨密度。并使用髋部结构分析(HAS)程序获得髋关节几何测量值。统计学分析髋关节几何参数与年龄、体重指数、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骨密度的关系。结果在股骨颈狭区、股骨粗隆间区和股骨干区病例组测量的皮质骨内宽度、横截面积、截面模量、皮质骨厚度和屈曲应力参数测量值与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粗隆间区横截面积与总腰椎骨密度(r=0.58)、股骨颈狭区CT与股骨颈骨密度(r=0.92)及股骨粗隆间区CT与总髋部骨密度(r=0.81)的相关性最高。结论髋关节几何结构改变与慢性肾衰高度相关,测量髋部几何结构可提高慢性肾衰患者骨强度评估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利塞膦酸钠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并得到完整随访的216例老年单侧髋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分为两组。利塞膦酸钠组81例,术后1周予以利塞膦酸钠口服。其中男31例,女50例;年龄70~85岁,平均78岁;股骨粗隆间骨折53例,股骨颈骨折28例。对照组135例,术后予以碳酸钙D3片进行基础治疗。男52例,女83例;年龄68~84岁,平均77岁;股骨粗隆间骨折86例,股骨颈骨折49例。所有患者获得2年的完整随访,记录服用药物情况,有无再次骨折,骨折部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骨密度值。结果利塞膦酸钠组共发生骨折3例,发生率为3.7%,其中髋部骨折2例,腰椎骨折1例。对照组共发生骨折20例,发生率为14.8%,其中髋部骨折15例,腰椎骨折4例,肱骨近端骨折1例。两组患者总再发骨折及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骨密度值利塞膦酸钠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初次髋部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率较高,利塞膦酸钠可有效预防髋部骨折后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骨质CT影像相关指标测量在老年人髋部骨折预测中的临床意义,为预防髋部骨折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髋部CT检查的120例疑似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及非骨折组,均6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CT检测,对比股骨头、股骨颈及转子间的CT值、骨皮质厚度及骨密度差异,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究CT影像学参数对髋部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 骨折组患者股骨头、股骨颈及转子间的松质骨CT测量值均明显低于非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转子间内侧皮质厚度、转子间外侧皮质厚度、股骨颈内侧皮质厚度、股骨颈外侧皮质厚度均明显低于非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股骨头、股骨颈及转子间骨密度均明显低于非骨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影像测量相关指标与骨折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各指标与骨折的AUC曲线面积大小依次为:股骨颈外侧皮质厚度(0.865)、转子间外侧皮质厚度(0.845)、转子间骨密度(0.722)...  相似文献   

11.
背景:全髋关节与半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较为有效的方法,由于患者身体条件及基础疾病的影响,对关节置换方式的选择是临床需慎重考虑的方面。目的:对比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75例,全髋置换组38例,平均年龄(68.4±5.3)岁:半髋置换组37例,平均年龄(72.5±6.2)岁,对两组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和Merled—Aubigne-Postel髋关节功能分级,置换中出血量及置换时间,置换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与结论:75例患者均获8个月以上随访。两组患者关节置换后髋关节疼痛、髋关节活动范围及髋关节行走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置换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全髋置换组平均置换时间长于半髋置换组,置换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半髋置换组(P〈0.05)。提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半髋置换,操作时间短,置换中出血少,且置换后疗效与全髋置换相当。  相似文献   

12.
背景:髋关节成形患者具有较高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骨质疏松症影响假体存活率,髓腔闪烁指数与骨密度均随年龄变化。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腔闪烁指数与股骨颈骨密度的关系,提高对骨质疏松症的关注。方法:回顾性研究57例髋关节成形患者的骨盆X射线正位片的股骨近端髓腔闪烁指数和股骨颈骨密度,探讨二者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57例髋关节成形患者的股骨近端髓腔闪烁指数为1.8-4.8(3.1±0.7);髓腔闪烁指数4.7者1例。年龄对髓腔类型有影响,〉60岁组烟囱型髓腔显著性多于≤60岁组,髓腔闪烁指数≥3组的骨密度显著高于髓腔闪烁指数60岁组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为(0.590±0.092) g/cm2,显著低于≤60岁组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0.751±0.235) g/cm2(P=0.000),比较发现随骨密度降低,髓腔闪烁指数均值变小。因此股骨颈骨密度与髓腔闪烁指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髋部骨折治疗中,内植物的设计和匹配对实现力学的传导及获得长期稳定具有熏要意义。然而由于人种的遗传,生活、工作环境等的影响,从而造成人种股骨参数各异。目的:测定重庆地区成年人股骨上端部分参数。方法:利用游标卡尺实体测量160例重庆地区股骨标本(左右各80例)的股骨头直径、股骨头长径、头颈轴长等5项相关参数,用浩辰CAD软件在影像资料上测量重庆地区成人股骨(男女各80例)上端内、外侧弧度及头颈轴线与股骨外侧皮质夹角。结果与结论:实体测量重庆地区股骨标本得出人股骨头直径为(45.26±3.17)mm;股骨头长径为(39.02±2.58)mm;头颈轴长为(93.23±5.43)mm;股骨颈最小上下颈为(31.28±2.18)mm;股骨颈最小前后径为(26.23±2.10)mm;测量成人股骨影像学资料得出的男性股骨上端内侧弧度为(0.267±0.024)TT;男性股骨上端外侧弧度为(0.219±0.019)TT;男性头颈轴线与股骨外侧皮质夹角为(130.92±2.31)°;女性股骨上端内侧弧度为(0.278±0.019)TT;女性股骨E端外侧弧度为(0.219±0.019)TT;女性头颈轴线与股骨外侧皮质夹角为(130.68±2.02)°。实体测量的股骨头直径、股骨头长径、股骨头颈轴长、股骨颈最小前后径和股骨颈最小上下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46—0.588。软件测量的影像学数据中股骨上端内、外侧弧度无相关性(P〉0.05);头颈轴线与股骨外侧皮质夹角和股骨上端内侧弧度呈负相关(r日:一0.446,ra=一0.509,P〈0.05),而与股骨,卜端外侧弧度呈正相关(r=0.259,ra=0.311,P〈0.05)。测得的重庆地区成人股骨上端的部分参数为设计及改良出符合当地髋部骨折的内固定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如何选择金属植入物,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年龄、骨质疏松程度、围手术期状态、骨折类型等多因素进行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的:比较4种不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4种不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进行骨折修复,动力髋螺钉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Gamma 钉组和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各45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内固定后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动力髋螺钉组和Gamma钉组(P 〈0.05),内固定后Harris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动力髋螺钉组和Gamma 钉组(P 〈0.05),而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Gamma组和动力髋螺钉组(P〈0.05)。提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可靠、内固定后并发症少,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静态三维钉板系统进行生物力学比较,评价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的力学性能。 方法:于2004—01/02在国防科技大学航空与航天材料学院进行力学实验。将11付成人股骨标本(苏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随机数字法分为两大组。骨折模型组(8付)和完整骨组(3付)。骨折模型组制备伴后部粉碎,Pauwels角70°的股骨颈大角度剪切骨折模型,再随机分为抗扭实验组(4付)和抗压实验组(4付),双侧分别以静态三维钉板系统或滑动鹅头钉固定,进行抗扭和抗压实验;完整骨组以同前固定后再取出,行破坏性抗压实验。抗扭实验的扭转轴与股骨干成25°,抗压实验的压力轴与股骨干成15°。观察①扭转实验中扭转相同角度时所需的扭矩,股骨颈前部骨折线张开相同程度时所需的扭距。②抗压实验中相同股骨头下沉位移时所需的载荷,相同载荷时股骨颈上部骨折线的张开位移,抗压极限载荷。③愈合模型抗压实验中抗压极限载荷。 结果:①抗扭实验结果:在扭转30°以内时,扭矩随扭转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股骨颈前部骨折线出现分离。扭转相同角度所需的扭矩和股骨颈前部骨折线张开相同程度时所需的扭矩,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组均大于滑动鹅头钉组(均P〈0.05)。②抗压实验结果:比较股骨头下沉相同位移时所需的载荷、极限载荷以及相同载荷时的股骨颈上部骨折线的张开位移,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组与滑动鹅头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愈合模型抗压实验结果: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组的抗压极限载荷大于滑动鹅头钉组[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组为(6001±2660)N,滑动鹅头钉组为(2926±1443)N,P〈0.05]。 结论:①对股骨颈骨折模型的固定,静态三维钉板系统的抗扭力优于滑动鹅头钉,轴向抗压力接近滑动鹅头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16.
股骨近段CT扫描与全髋关节置换的术前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做好全髋关节置换前假体型号预测的前提是对股骨近段的充分了解和精确测量,但X射线片仅提供一个平面图像,不能了解股骨近段横断面的情况,而股骨上段CT扫描可以提供更多信息。目的:观察股骨近段CT扫描在全髋关节置换前计划中的作用。方法:对61例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行股骨近端CT扫描,选取股骨小转子最突出处上方2cm股骨颈平面(T20)、股骨小转子最突出点处的股骨转子区平面(T0)和股骨干髓腔最狭窄处平面(N)的横断面CT影像。测量股骨颈平面髓腔长径、宽径、内侧径;小转子平面髓腔长径、内侧径;股骨峡部平面髓腔长径、宽径、皮质厚度。结果与结论:股骨颈T20长径40.8~63.3mm,平均(49.6±5.1)mm;T20宽径13.3~29.1mm,平均(22.4±3.4)mm;T20内侧径7.2~14.6mm,平均(10.6±1.6)mm。股骨转子区T0长径20.5~40.2mm,平均(28.7±4.4)mm;T0内侧径4.3~13.0mm,平均(8.1±1.7)mm。股骨峡部N长径8.2~22.4mm,平均(14.1±3.1)mm;N宽径6.1~17.9mm,平均(10.2±2.9)mm;N皮质厚度2.7~12.7mm,平均(7.5±1.8)mm。提示股骨近端CT扫描可以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和更精确的测量数据,对全髋关节置换前计划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行PFNA治疗23例(骨折按Evans分型Ⅱ型7例、Ⅲ型9例、Ⅳ型7例),行LPEP治疗19例(Evans分型I型3例、Ⅱ型8例、Ⅲ型3例、Ⅳ型5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X线复查。结果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PFNA组优良率95.6%,LPEP组优良率9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PFP系统与PFNA系统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从力学角度分析,由于髓内钉系统力臂短,固定更为稳固。  相似文献   

18.
背景:短钉与长钉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尚缺少相关报道。 目的:对比分析AO/ASIF-A1/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治疗的AO/ASIF-A1/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8例。根据患者应用的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类型,将病例分两组,短钉组50例,长钉组48例。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数据。在随访中,对患者的骨折愈合、影像学及临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评估;在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短钉组比较,长钉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P 〈 0.05);但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长钉组与短钉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5.8±6.4)个月和(16.2±5.7)个月。患者因螺旋刀片切出或感染而再次实施手术的患者长钉组中有5例,短钉组中有3例,除上述再手术患者之外,两组其余所有患者至末次随访时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88)。在末次随访时,两组的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04)。长钉组与短钉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2%和16.0%,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75)。结果可见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固定治疗AO/ASIF-A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在骨折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别,相比短钉固定,长钉固定治疗AO/ASIF-A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无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9.
背景:降钙素可活化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A通路及磷脂酶C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可能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目的:观察降钙素对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构建双侧卵巢切除骨质疏松右股骨骨折SD大鼠模型,然后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和降钙素(16IU/kg),隔日1次,于骨折后3周和6周测量右股骨行骨密度,苏木精-伊红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论:骨折后给予降钙素治疗的大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值较生理盐水治疗的大鼠显著减少(P〈0.05)。骨折后3周,两组骨折线均较清晰,骨痂体积无明显差别,骨折愈合以软骨内化骨过程为主,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骨折后6周,两组骨折线较模糊,骨痂体积无差别,骨小梁排列较有序,用药组股骨骨密度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在骨折后3周和6周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证实降钙素可以抑制去卵巢大鼠骨折部位破骨细胞活性,但无明显促进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