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三峡工程动工三年来两坝间河道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金海 《人民长江》1996,27(12):5-7
根据葛洲坝运行以来的实测资料,首先分析了两坝之间达到冲淤平衡后河道的基本状况,然后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动工以后两坝间河道的演变情况。认为三峡工程动工后,对两坝间 影响主要在:(1)施工中的填方和弃渣增大了河道的淤积量,增大了葛洲坝的库容损失;(2)弃渣使泥沙组成粗化,这有可能增大葛洲坝水轮机的磨损;(3)对航道的影响在三峡坝区主要是航道变窄,但航深仍能保持施工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流数学模型对三峡大坝至葛洲坝两坝间河段的通航水流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枯水期日调节条件下两坝间河段的水面比降和流速变化均不影响本河段万吨级船队的航行条件。洪水期间大流量条件下两坝间航道水流条件十分复杂,在葛洲坝坝前水位为66.00 m、流量大于30 000 m3/s时,两坝间的水流条件不能满足现状条件下万吨级船队的通航;随着流量的增加,通航卡口段也随之增加,主要位于水田角、喜滩上下、石牌、偏脑等局部河段。研究成果可为两坝间航线选择与航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通航、调度及生态方面需求的提高,对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两坝间河段进行新一轮治理已迫在眉睫。根据葛洲坝工程运行以来的实测资料,对该河段30余年来的河势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葛洲坝工程运行后至1983年,两坝间河段明显淤积,其后至1998年,淤积进程趋缓;1998年以后有一定的冲刷,尤其在2003年三峡工程运行以来,两坝间河段处于累积性的冲刷状态,冲刷部位主要以深槽为主,冲刷深度较大的河段主要发生在乐天溪深槽段和南津关深槽段,河段中部较为稳定;2008年后,冲刷幅度变小,个别年份甚至有回淤。30年来,河段先淤后冲,渐趋平衡,河势较为稳定;三峡工程运行后,两坝间冲淤与三峡工程下泄沙量关系并不明显,而受汛期来水影响较大,考虑到三峡水库仍将持续进行试验性蓄水,逐渐进入正常运行期,其中小洪水调度及汛期滞洪作用都将增强,洪水流量过程的调平在所难免,因此两坝间冲刷将不易发生,小幅淤积极为可能,总的河势及深槽大小、位置将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水质评价是水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水质监测数据评价的合理性关系着水环境治理规划的科学性和水环境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对目前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水质评价方法进行介绍,分析其优点和局限性,探讨水质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三峡和葛洲坝之间河道的水动力在两坝泄流量昼夜不均的影响下存在显著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其中两坝间的高频本征波动会显著影响反调节策略.文中构建了一维河道水动力学解析模型,并采用实测资料对解析模型进行校验.研究结果表明:枯季时段三峡和葛洲坝的泄流量以及两坝间黄陵庙和南津关站点的水位均存在显著的日波动特征;两坝间河道还存在高频的...  相似文献   

6.
吕相龙  吕敏 《红水河》2010,29(5):55-58
笔者通过桥巩水电站工程建库前水环境质量及水生生物资源的调查,以及建库后水环境质量及水生生物资源变化趋势的预测,为建坝形成的库区水生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矿井水水质评价中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改进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水水质评价是人们认识水环境质量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模糊综合评判法恰好符合水环境系统中各因素间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模糊性, 因而在水质评价中具有较强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对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以我国典型的矿业缺水城市--阜新为例,对该地区矿井水水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该地区矿井水的污染治理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北京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密云分中心的水质监测数据,选取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及总氮等具有代表性的水质指标作为水质评价因子,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密云水库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密云水库水质满足GB/T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标准,其中,白河主坝、库西、金沟围堰、套里、水九进口及内湖监测站的水质劣于恒河、潮河主坝及库东监测站;总氮是对密云水库水质影响最大的水质评价因子。评价结果为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密云水库的水质变化状况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黄源芳 《人民长江》1993,24(6):22-27
作为长江第一坝的葛洲坝水电站,其水轮机磨蚀情况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根据长江的水沙特点、葛洲坝工程泥沙研究成果、十年来运行观测实践、水轮机运行及磨蚀修复状况,对葛洲坝水轮机磨蚀的现状进行了评论和剖析,提出了今后评价和解决葛洲坝水轮机磨蚀的九点建议及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三峡电站日调节下游河道通航水流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发政 《长江志季刊》2004,(1):17-28,35
介绍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河道通航水流条件研究的历史过程和研究成果,内容包括两坝间通航水流技术标准研究,三峡电站枯水期负荷日调节,三峡电站汛期调峰对航运的影响研究,三峡大坝泄洪时下游河道通航条件的影响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黄柏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于葛洲坝库区汇入,受葛洲坝回水顶托、入库污染负荷增长、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共同影响,下游城区段部分时段水质无法达到管理目标,已影响宜昌市小溪塔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2013—2015年黄柏河常规监测断面实测水质资料,对黄柏河水质现状进行评价,收集了黄柏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至今污染物排放量统计数据和冯家湾、黄柏河大桥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实测资料,对黄柏河流域水质、污染负荷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回顾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情况,识别出黄柏河流域水污染特征,并进一步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期库区及下游水环境状况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监控污染 ,保护环境 ,减轻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997年 3月开始对小浪底工程库区及下游影响区水质进行监测。 5年的监测表明 ,小浪底库区及下游影响区水质主要受耗氧有机物污染 ,干流污染重于支流 ,非汛期污染重于汛期 ,水质主要受上游来水水质、库区污染源、工程施工以及水量变化的影响。随着工程施工结束以及库区开发活动的开始 ,上游来水水质和开发活动可能产生的污染将成为影响小浪底库区及其下游影响区水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改善农村水环境建设优美新农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了山东省农村水环境现状后,根据山东省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总体目标,提出山东省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对策是:从源头保护农村水环境,防止城市水污染向农村蔓延,加强农村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的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上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防治农村河流区域污染,治理农村水库、湖泊污染,重视农村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污水资源化和污水灌溉的研究和管理.重视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三峡水利枢纽是继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在长江上修建的世界第一大水电站,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国内外所关注.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能有效地抗御洪水和提供清洁能源;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将形成库区淹没和大量移民.长江流域湿地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平原湖区,三峡建库后中游水文情势将有所改变.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做好中游平原湖区防汛抗旱、防涝排渍工作,保护湿地,防止土壤潜育化与沼泽化.工程已于2002年11月6日在导流明渠截流;2003年6月永久船闸通航、水库蓄水,10月第一批机组发电;2009年全部工程竣工投产.三峡工程建设要使有利影响得到充分发挥,并采取有效措施,使不利影响得到减免.工程建设好后将促进西部大开发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能源和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也是对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5.
杨柳  逄勇  李幸 《水资源保护》2016,32(3):131-136
为缓解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状况及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修建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利用所建位山引黄入冀工程模型相关试验参数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对研究设置的6个情景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此次工程对输水沿线及受水区白洋淀的地表水环境影响。结果表明:在实施输水沿线水污染治理后,多年平均情况下,当引水口水质满足其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时,输水沿线各断面水质除TN外可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可有效改善沿线及入白洋淀地表水环境。由运行初期所存在的问题建议入白洋淀断面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一旦水质超标应立即停止向白洋淀引水,确保初期输水安全。  相似文献   

16.
大汶河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大汶河污染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的危害 ,分析大汶河主要的污染来源。为实现大汶河水质控制目标 ,必须从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两方面着手 ,即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 ,以法治污 ;从末端治理转为源头治理 ;建设好污水处理厂 ,集中处理城市污水 ;治理河道污泥 ;发展生态农业 ,治理面源污染 ;划定大汶河水生态环境保护区。  相似文献   

17.
针对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流域水环境保护立法、面源污染防治条例及其配套政策和市场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制定流域性的水环境保护法规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建议。  相似文献   

18.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中下游第1座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1971年开工建设,1988年投入运行以来,至今已30+a。通过建设前的1968年延续至2015年近50a共5期的遥感影像,解译分析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可能对宜昌市五区土地利用格局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认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未改变宜昌市五区的土地利用总体格局,但对工程直接影响区产生了一定影响;工程建设对宜昌市城市集群效应有一定影响,随着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从1987年至2005年宜昌市城市发展有明显的在葛洲坝左岸聚集的趋势,但随着时间延长,此种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邦斌 《中国水利》2005,(22):26-27
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节水意识不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污染严重、生态与环境恶化等问题.应从规划、管理、节约、保护、调度等方面,对淮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定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小浪底水库运行对黄河孟花段水环境影响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浪底水利工程运行后 ,将在较大程度上改变黄河孟津—花园口间水沙情势 ,同时对水环境带来一系列变化。在孟津—花园口段水环境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工业和人口发展规划 ,分析研究区域水沙情势在工程运行前后的变化 ,预测小浪底水库运行后水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影响 ,为黄河水污染防治规划与水环境管理、水资源调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