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印染废水作为一种复杂的水质,它的排放量大,水质复杂,表现为COD高且难生物降解,硬度高,含盐量高等特点。目前对印染废水的处理主要是达标排放,国内总回用率不到7%。目前对于膜法技术在印染废水回用领域的应用仍处在摸索阶段。文章介绍了某印染厂的废水回用案例,详细的研究了超滤+反渗透的双膜法技术在这种复杂水质上应用的情况,发现超滤能较好的保护反渗透的运行,使反渗透进水的SDI15值小于3,降低反渗透的清洗频率,使反渗透的脱盐率稳定在98%以上,延长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电厂中水回用工程的设计与运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集成膜系统(连续超滤/反渗透)处理陕西某电厂废水,以微涡絮凝、纤维过滤和连续超滤作为反渗透系统的预处理,并采用将纤维过滤出水与反渗透出水混合的混水方案,出水作为补给水供给电厂循环冷却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设计合理,出水各项指标均能满足回用要求;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对类似中水回用工程的设计与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某钢厂利用电站产生的废水为水源,经处理后回用为循环冷却水和锅炉补充水。以一体化净水器、多介质过滤器及超滤作为反渗透系统预处理装置,超滤产水作为循环水系统补充水,反渗透+混床产水作为锅炉补充水。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设计合理,出水各项指标均能满足循环冷却补充水和锅炉补充用水要求,为钢厂节水和减少外排废水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项目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商业性建设项目,废水特性为高COD、高酚、高氨氮、可生化性差,回用难度大。本项目采用A/O+MBR+UF+RO工艺实现了煤制油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系统至今运行4年,处理效果稳定。运行结果表明,进水COD和NH_3-N浓度分别为150~300 mg/L和30~60 mg/L时,AO+MBR出水COD≤50 mg/L、NH_3-N≤1 mg/L,能够有效保障后续超滤和反渗透的运行稳定,反渗透产水TDS≤100 mg/L,满足回用水要求。该工艺系统运行稳定,耐冲击负荷,为煤化工废水处理回用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双膜法用于冶炼企业废水处理及中水回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混凝沉淀、石英砂过滤、活性炭过滤、超滤及反渗透的组合工艺(简称双膜法)对冶炼厂污酸站排水及厂区前期雨水进行回用处理,系统经过长时间运行,设备稳定可靠,产品水水质达到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的回用要求,反渗透浓水各项水质指标能够达到河南省粗铅冶炼行业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
某大型钢铁厂废水处理回用工程在原有工艺基础上提标改造,增加深度处理,进水为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按9∶1混合水,处理水量为2 000 m~3/h,预处理工艺为格栅、调节池、高密度沉淀池、V型滤池,深度处理采用浸没式超滤、反渗透系统,系统出水水质满足钢铁厂回用水标准。其中将浸没式超滤作为反渗透进水的前处理工艺,超滤出水水质稳定,完全满足反渗透进水要求,浊度1 NTU,SDI3,运行成本低。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顺利实施,对其进行了现场中试和生产性试验研究,并介绍了具体的试验过程,依据试验数据对微滤和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的出水水质进行了评价,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煤矿矿井排水回用于超临界火力发电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煤矿矿井排水采用石灰预处理和超滤、反渗透及离子交换处理,出水回用为660MW超临界火力发电厂机组循环水的补充水和锅炉补给水。运行实践表明,系统出水水质稳定,远优于设计标准,满足超临界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超滤和反渗透技术不断成熟、普及,这一技术已被国内外广泛用于水处理系统。论文以国电长治热电厂火电机组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内的超滤和反渗透设备为例,介绍了超滤和反渗透技术在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某石化污水处理厂采用双膜法深度处理石化废水并回用,但由于膜污染问题导致系统难以长期稳定运行。水厂于2016年6月—9月优化了超滤给水泵运行模式,改善了超滤膜的清洗方案并增设了消缺改造,产水效果明显改善。为比较工程在改造前后的运行情况,结合双膜工艺流程分析了超滤系统和反渗透系统的产水指标。结果表明,超滤装置的产水流量较改造前稳定上升,跨膜压差稳定在0.04 MPa以下,超滤膜与反渗透膜的清洗频次降低,反渗透装置产水流量、脱盐率和回收率也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陈波  赵美英 《市政技术》2012,30(2):101-103
钢厂综合废水经传统工艺预处理后,可采用多介质过滤+反渗透或超滤+反渗透工艺进行深度处理。实践表明,这两种技术成熟可靠,是目前钢铁废水深度处理的主流方式,可达到去除水中盐分的效果,提高循环水利用率,实现废水资源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杭州某卫浴公司电镀废水种类多、成分复杂、难以实现并流处理和回用的问题,采用破氰破铬、混凝沉淀、A/O、离子交换和超滤+反渗透相结合的工艺进行分质处理,使出水水质达标排放或回用。工程运行实践表明,分质处理后排放出水主要指标平均质量浓度TCN=0.10mg/L,TCr=0.51 mg/L,TNi=0.25 mg/L,TCu=0.22 mg/L,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中第一类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要求;离子交换或膜深度处理出水中未检出金属离子含量,回用作为漂洗用水。该分质处理技术和设施具有针对性强、运行稳定和操作灵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介绍了超滤技术的特点,以某湖泊水处理为例,利用曝气生物滤池+一体化装置+超滤膜的组合工艺,可以达到对湖泊水回用处理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贵阳某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处理工程设计处理规模为300 t/d,采用"预处理+厌氧+MBR(两级硝化反硝化+超滤)+NF+RO"组合工艺处理渗滤液并回用。渗滤液处理站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良好,出水水质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中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标准,并直接回用为垃圾焚烧厂烟塔循环冷却水补水,实现了"全回用,零排放",具有较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冶炼废水高TDS、高重金属离子、高硫酸根离子、高氯离子、低COD等特点,采用絮凝沉淀、多介质过滤器、超滤、反渗透工艺进行处理并回用于冶炼生产工艺。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对重金属离子去除效果较好,盐分去除率稳定在95%以上,出水回用率达82.5%。  相似文献   

16.
无锡市某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近期设计规模为1.0×104 m3/d,采用超滤/反渗透主体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达到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 GB 19923-2005)标准.介绍了处理工艺流程、工程设计参数、设备配置情况等,并总结了设计要点,其经验可供相关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针对废水种类多、氨氮及有机物浓度高等特点,山西某焦化产业园区废水处理系统采用除油+气浮+调节+厌氧+两级A/O+二沉池+混凝沉淀+机械过滤+超滤+树脂软化+有机物脱除+两级反渗透工艺处理3 000 m3/d园区焦化废水。当进水COD为3 000~5 000 mg/L、NH3-N为200~280 mg/L时,出水COD、NH3-N分别降至3~8 mg/L和1~2 mg/L,出水水质达到《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T 50050—2017)中再生水用于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的水质指标,全部回用。系统产生的高盐浓水进入三效蒸发结晶系统进行处理,产生的结晶盐园区统一外协处理,从而实现了焦化废水的“近零排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预处理-超滤-反渗透工艺处理大庆油田某地区地下水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对超滤与反渗透产水勾兑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勾兑比例。目前该深度处理站已投入运行,超滤及反渗透产水的指标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且系统运行稳定。经过该工艺处理后,超滤出水浊度≤0.1 NTU,SDI≤2,反渗透出水平均电导率小于15 ms/cm,除盐率均接近98.7%,反渗透回收率达到75%,超滤产水与反渗透产水2∶3勾兑后,水质各项指标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并且主要水质指标远高于标准值。  相似文献   

19.
燕山石化炼油厂炼油废水回用工程采用超滤/反渗透工艺,反渗透产水作为循环水系统以及深度除盐水系统补充水使用,自2004年11月投运至今,8年来装置运行稳定,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系统设计要求,其中超滤产水SDI≤3.0、产水浊度≤0.2 NTU、自用水率≤5%、反渗透脱盐率≥98%、回收率≥75%.长期的运行经验表明,稳定的预处理效果、有针对性的化学清洗以及严格的运行管理是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超滤、反渗透膜法水处理技术因其操作简便、脱盐率高以及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排水量大、系统回收率低,大大降低了其运行经济性。以某热电厂化水车间节水技改项目为例,介绍了超滤、反渗透排水的梯级回收利用。该工程项目采用二级超滤(UF)回收处理现有水处理系统盘式过滤器的冲洗水和一级超滤反洗排水,采用浓水反渗透(RO)回收一级反渗透浓排水,实现了超滤、反渗透排水的再利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并起到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